住在新四排这些年,因为胡同窄,有很多不便利的地方。
胡同一米多宽,哥哥刚上小学时,手扶着胡同一边,脚蹬着另一边,整个人就能撑住。
别的胡同至少是它的两三倍宽。据说,因为建房子的时侯,用地有些紧张,为了能多盖一排平房,就缩窄了这趟胡同。
如今,我家也有宽敞的胡同了。新家和以前的平房在结构上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院子的右侧除了葡萄架,还有了卫生间,不用再去公共厕所了。安装上热水器后,洗澡也方便了。
新家离新四排那边有点儿远,不过小朋友还会经常过来玩,我也会回去看看他们。
一转眼,大半年的时间就过去了,我已经上六年级了,要升初中,腰鼓交给小学新生了。
小升初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供应中学在家属区院内。我家在家属区北面,中学在南面,上学差不多要穿过整个家属区。
我上初一,哥哥上初三,每天哥哥和我一起上下学,爸妈很放心。
哥哥下课的时候会和他的同学到我班级看看我,在他眼里,我总也长不大,需要他护着!
实际上,我的的个子开始长高,超过了很多小学时比我高的女生,坐在教室里偏后几排,在班级里是个高个子的女生了!
哥哥早比妈妈高了,也不带着小孩玩了,有了很多要好的同学,看到我的时候,他总是炫耀,“这是我小妹,漂亮吧!”
其实,我戴着眼镜,有些自卑,不爱抬头看人,还有些轻微的驼背也可以说是弓肩,早已经不是那个小时候人见人夸的像洋娃娃一样的小女孩了。
但是,哥哥似乎注意不到我变得难看了,总是夸我。不仅样貌,我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有些内向、忧郁。
爸爸小时候,家里孩子多,没什么条件多读书。他非常羡慕文化程度高的人,对我和哥哥很严厉,希望我俩能考上大学,成为人人羡慕的高级知识份子。
但是他的脾气很大,管教起孩子来,批评教育为主,很少会夸奖。在他眼里,小孩子不需要爱面子,怎么说都行,很伤我自尊。
现在想想爸爸的话大多很有道理,但是当时我对他说话的方式方法很反感,不但听不进去,还很讨厌他,顺带连别的男性都反感,性情有些偏激、孤僻、不喜欢和别人接触,不怎么和同学们尤其是男同学来往。
在班级,平时只和聊得来的两三个女同学说说话,聊聊学习。老师注意到我这个特点,就把班级最淘气、上课最爱唠闲嗑的男生安排跟我同桌,这样上课时没人和他聊天,别的同学不会受影响。
老师对我充满信心,认为在我这样纪律好的同学带动下,这个男生一定会有所改变。
我将课桌中间划了一条线,跟他说不许过界,不要打扰我听课和学习,然后就不再和他多说一句话。
这个男生特别爱说话,但是无论他问我什么,我大部分时候都以点头或摇头做答,即使回答也没有几个字。
因为我的沉默寡言,他也就没有和我说话的兴致了。只能羡慕地看着周围的同学,能和同桌为了某个题目热烈讨论或谈谈人生、理想等等。
他试图和周围的同学聊天,但是不太方便。前后桌要聊天,得回个头什么的,容易被老师发现,挨批评不说,时间长了,脖子也酸。因此,他课堂纪律好了不少。
就这样,我成了同学眼里的怪人,周身的冰冷之气,让别人不敢靠近。
我将自己封闭在很小的圈子里,丝毫不理会外界的眼光,我行我素。不过,我的这种表现,给人并不全是负面的印象。
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个刻苦用功、课堂纪律好,令人省心的学生。爸妈见我听话乖巧,学习成绩还不错,只是朋友少一些,不善于和别人相处,也不算什么大的问题,对我比较放心满意。
倒是哥哥,快中考了,面临着很重要的选择,让爸妈很纠结!当时,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小中专,学制四年,毕业后干部编制,但是小中专很难考,需要班里前几名的学生才能考上。
此外,还有技术学校,可以学开车、修理等工种,两年后就可以参加工作,是工人岗。上技校的优点是可以早上班早挣钱,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考技校是比较容易的,几乎没什么难度。
最让家长犹豫的是上不上高中。学习特别好的,如果家里条件允许,不会上小中专,还是会念高中的。
对于成绩偏上,考不上小中专,又不想上技校的孩子,选择起来很伤脑筋!
那时的高考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读了三年高中,如果考不上大学,再上技校或是大中专,等于走了回头路,还晚挣好几年钱,家里孩子多,经济上有些吃紧!
考高中一个班级能考上十个左右,比考小中专容易,比技校难。
哥哥的中考成绩可以上高中,如果放弃上高中,就得上技校。他很聪明,但是确实和刻苦二字不沾边。
爸妈了解哥哥的状态,虽说家里经济条件不宽裕,但是经过商议,还是让哥哥上了高中!
开学那天,爸妈陪着哥哥去报到,他们十分重视上高中这件事。
机关高中离我们家属区就远了,坐校车十几分钟(路上没几个岗,车开起来快),骑车得二十多分钟,步行将近一个小时。哥哥骑车去上学,每天早出晚归的!
哥哥适应性很强,到了新学校,和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学校附近的商店和书店他也熟悉了。
偶然间,我发现哥哥的眼镜盒很好看,他说是在辽河商店买的,我很喜欢,让哥哥有时间帮我也买一个。
哥哥当然会答应,晚上放学后,我站在胡同口等哥哥回家,心里惦记我的新眼镜盒。
夕阳余晖中,哥哥骑着车,一手扶车把,一手向我挥舞着眼镜盒。我高兴地向哥哥跑去。
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仿佛我就这样跑出了我的十四岁,告别了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