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一个半月。安静的午后,阳光甚好,坐在治安亭的朱爱明看了一会种植技术的书,准备打个盹,他让大黑狗和小黑狗坐在门口,并交代它不要乱跑,临时负责看守。他忽然迷迷糊糊地听见车声,立刻睁开了眼,见大黑狗竖着耳朵一声不响地注视着门外,还以为自己在做梦。
此时,两辆车驶入了村头,一前一后,一红一黑。朱爱明看见了,赶紧走出门伸手上前去拦。
“老大,是你!”朱爱新没有想到老大竟然年老了还做起保安工作来,太出乎他的意料。
“老二,你回来了?”朱爱明看见老二,又惊又喜,赶紧放下了手。
“哈哈,老大你现在有工作了,我退休了,没工作了,回来找工作怎么样?”
“老二,回来找什么工作,好山好水养老最好!你看我们村里马上应有尽有了。”
“老大,现在村里年轻人也多得很吧,朱家村不叫适合养老,叫适合居住。”
“以前春节一过,村里都是老人孩子,现在不一样了,家门口有工作了,年轻人也不想外出了。”
兄弟两人一见面就开心地聊起来。朱爱新一边招呼后面车子的朋友一家下车,一边告诉朱爱明留两间民宿给他们,他们今晚就住这里。
“好,好。这里的民宿全是北欧风格,简约大方,木质家具,环保健康,自动抽水马桶、热水淋浴一应俱全,和你们城里一样,确切地说,比你们城里好,包你们住的满意。吃的也包你们满意,这蔬菜从地头到舌头一小时不得了。”朱爱明说话也越来越干脆了。
“哈哈,你这像是不用培训的销售人员。我们看看去。”时隔两年没有回村的朱爱新有点迫不及待,想见见家乡的变化。
朱爱明立马拨通了手机,电话何梅去接待他们,让他们免费体验农家乐。何梅将他们几个人安顿好,吃了一个简餐后,时间还早,太阳还悬在半空,朱爱明便带着几个人漫步在干净整洁的乡间小道上,呼吸清新的空气,一会指指远处连绵的群山,云霭氤氲,一会指指近处掩映绿树之中的一幢幢别墅,或隐或现。大宝家的大黑狗和小黑狗一路奉陪。
相比繁忙喧嚣的城市,他们此时更愿意享受乡村的宁静。夕阳笼罩下的朱家村,盛满一片柔和的金黄,朱爱新斑白的头发丝丝发亮,像是镀满了银子。
当农村娶了城市,城市也在同化农村,城里的东西布满和充斥着农村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原来拥有的宝贵,保留农耕的文化愿望越来越强烈了。朱爱明这次回来,才是真正开始他的工作。他以前一直想光宗耀祖,但是看到乡村规划之后,他改变了想法。
打造农耕文化园,传承农耕文化,留存乡村记忆,是一直在农业研究所工作的朱爱明心中的一件大事。但是以前他的想法没有这么强烈,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害怕以后的子孙们再也不知道什么叫农耕文化,住在乡村里,不知道大米和蔬菜哪里来的,不知道水牛怎么耕田,不知道井水怎么取。
他这次回来,就是在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下,开始策划建设农耕文化园。他和老大商量将自家的旧平房拆除,建设古色古香的高仿古房屋,取名“耕”,将院前院后的空地开辟出来,作为农耕科研实习基地,供来朱家村的参观者劳作体验,体味农民的艰辛,感受劳动的魅力。
他把自己房屋补偿的那笔钱全部拿了出来,还找了秦同华、刘建红、大宝一起投资建设。一开始,大宝不同意,同华也不同意,只有建红同意,他本来也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刘家村规划后没有空地,一直搁置至今。
此时,两人一拍即合,立马出资规划,方案出来后又征求了大学生村长的同意,他们还承包了老宅子前前后后的一些土地,约5亩大小。
农耕文化园一边在建设,村民们一边把自己家的一些“老古董”都送了过来,仿佛送进了博物馆。朱爱新不仅拍了照片,还加上文字介绍,追溯其来源。
“这下我家老水牛派上用场了!”朱爱明说。他当初花了200块留下了这头水牛,如今可以成为村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走进这所农耕馆,浓厚的乡愁气息扑面而来。展馆内有数十种谷物标本、古色古香的葫芦雕刻、修补过的坛坛罐罐等,颇有特色的农耕文化墙上配有精美的图片、文字,既有泥土的芬芳,又有文化的气息。孩子们来到农耕科研实习基地,朱爱明向他们介绍了农作物和对应的种植方法。
如今来这里住民宿的都市人,都喜欢在这里亲自实践一下“农民”的感觉。
“成天坐在电脑前,低头看手机,颈椎腰椎都有毛病。这样活动活动筋骨,有趣味长知识,比城里健身好得多。城里健身房,都是封闭的空间,空气不好。”
如今,来体验农耕文化成了一种时尚,成了很多城里人的向往,也是来朱家村旅游休闲的一项必备的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