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神童仲永变庸子?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不寻常的“神童”,可是在极尽发掘之后,他们一般都会失望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如今,有关“神童”的新闻不时地会出现在网络等媒体上。可是,多年之后,当年的“神童”也不过如此。通过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神童”不再“神”的例子,古代最有名气的“神童”恐怕就是王安石笔下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
他讲述了在江西金溪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父亲不让他继续学习,被当作造钱工具而从神童沦为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古时候,在一个叫金溪的地方有个叫方仲永的人,仲永家世代以耕田为生。他长到五岁的时候,连书写工具都不认识。忽然有一天,方仲永却哭着向父亲索要这些东西。
父亲感到很奇怪,就从邻居那里借来了儿子想要的东西。方仲永挥毫取墨,立刻题诗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全乡的秀才都慕名来观赏。从那以后,只要人们指定事物让方仲永作诗,他都可以一气呵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让人称道的地方。
人们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对他的父亲以礼相待。有人甚至还花钱来购买仲永的诗。方仲永的父亲觉得有利可图,就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不让他进一步学习。
明道年间,王安石跟随父亲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方仲永,那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王安石让他作首诗,可是写出来的诗意境全无,完全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王安石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现在和普通人没两样了!”
不可否认,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可是最终却成了一个平凡的人。方仲永的天资是非常不错的,可是由于没有接受到正常的后续教育,最终回归成了一个平凡的人。
古代有《伤仲永》的典故,其实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这样伤“神童”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1983年6月17日,魏永康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一个贫苦的家庭。2岁时,他已经能写出140个物品的名称。
1988年,魏永康5岁,很多孩子到这个年龄都还没有上学。但魏永康却靠着超群的记忆力、独特的思维方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超强的自学能力,走上了一条很多孩子都无法效仿的路。13岁,一般的孩子都在上中学,而魏永康却已经上大学了。那一年,他考出了602分的高分,轰动了整个华容县。
在高中和大学期间,妈妈一直都在学校陪读,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包括给魏永康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上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这次,妈妈不能跟在他身边了。离开了妈妈,魏永康无法独立生活,完全没有生活的自理能力。魏永康发现,自己实在不能适应没有妈妈照顾的生活。2003年8月,已经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2004年,魏永康曾经几度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走了39天。
我们不否认,这些被责令退学的神童并不是人才。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他也不可能去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与社会经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自己在生活中慢慢地经历和体会。
神童的退学是揠苗助长的悲剧。让一个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去承受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势必招致失败。从魏永康母亲的言行中,我们读到了沉甸甸的母爱,也看到了母爱转换成溺爱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仅仅几年光景,魏永康就经历了由昔日“神童”到“泯然众人”的人生历程,演绎了一幕现代版的“伤仲永”。
“神童成长”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不同的年龄段,孩子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家长应该顺应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要幻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
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孩子的人生中不光只有学习,那只是十多年的短跑片段,更重要的是赢在人生的长跑中。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不要给他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因为他缺少生活的经验,对知识的感悟并不深刻。要让孩子赢得人生的长跑,就要让他学会学习、愉快学习。
助跑线”过短,天鹅如何飞向蓝天?
生命永远是值得期待的,因为它蕴含着无限的潜能。为了领略更为高远的人生风景,不断地超越自我,不停地加速前行,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但是家长也应该时常提醒他们:你的助跑线够长吗?
星期天,我们和孩子一起去市郊的野生动物园游览。在一个小湖上面,几只天鹅正在水面上追逐嬉闹、徜徉自在,我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驻足观赏。孩子问:“没有绳网,没有束缚,这群天鹅为什么一直待在这方狭小的水域,而不展翅飞翔呢?”
这时候,饲养员走了过来。听到议论,他先是冲我们摇头一笑,接着便饶有兴致地替我们解说起来。原来,天鹅在展翅高飞之前,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水面用来滑翔;如果助跑线的长度太短,天鹅是很难飞上蓝天的。时间长了,天鹅便会丧失飞翔的信念,甚至丧失飞翔的本能。
听了饲养员的解释,我们都恍然大悟,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古人将天鹅称为“鸿鹄”,天鹅从来就是“志存高远”的象征。然而,一旦失去了飞翔的能力,“鸿鹄”和“燕雀”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一群寻常的“鸟”而已。天鹅如此,孩子的教育亦如此!
如今,众多家长都热衷于孩子的潜能开发,在“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早受教育越好”等口号的宣传下,在无限度地夸大“脑开发”“关键期”作用的氛围中,家长们你追我赶地通过各种“方案”来挖掘孩子心智的宝藏,以期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可是,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过度的开发是以牺牲快乐的天性、幸福的童年为代价的。这种现象和做法是拿孩子今天会认多少字、说多少英语、弹多少曲目等盲目的“成就”,去换取孩子明天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后劲,这种人为缩短孩子发展“助跑线”的做法,和天鹅的可悲又有什么不同呢?
家长要给自己的头脑降降温,要冷静、理智地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善待孩子发展的“时间表”,使孩子积蓄足够的动能,以便日后飞得更高、更远。在生活中,家长要不断地去延长孩子的起跑线,让孩子保持向上的激情,表现自己展翅翱翔的雄姿,实现人生的价值。一厢情愿地投机取巧、醉心于缩短实现理想的助跑线,只会让孩子落得可悲的下场。
前文中的魏永康,只有超乎常人的知识巩固能力,却缺少做人一定要具有的生活自理能力,被迫退学也是他的助跑线被人为缩短而造成的恶果。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就请家长们尽力延长孩子的助跑线!
早期教育的出发点
如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80后”家长们虽然只养一个或两个孩子,但比以前的父母养一大群孩子都难。因为,在现今教育体制下,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为了给孩子的智力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许多家长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对他们进行熏陶。于是,对婴幼儿进行深度潜能开发、个性培养、健康呵护的一系列亲子教育悄然兴起。古人云“三岁看老”,三岁真能决定孩子的一生吗?
毛泽东小时候经常被父母要求去山上放牛,为此还被小伙伴们戏称为“牛司令”。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一直品学兼优,但父亲毛贻昌却想让他休学,送他去湘潭城里的一家米店做学徒。
毛贻昌希望儿子在经商上搞出点名堂来,希望他日后成为一个大财主。毛泽东不愿意去,他始终认为自己应走上一条求学之路,就在去外婆家看望舅父、舅母时,将这一情况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舅父。在舅父的帮助下,毛泽东才得以继续上学。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从小都有被老师和同学嘲笑的经历,但他们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坚持主动向学,最终出类拔萃,成就一代名人。孩子的早期教育固然重要,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习惯、态度和思维方式等,但是如果早期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甚至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因此,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或选择何种理念,早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引导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孩子在学习上容易依赖别人、缺乏主动性,家长要对其进行积极引导,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化被动为主动。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会慢一点,有的则立竿见影,但都需要细心等待,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
没有了解和规划,何来成长?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
2013年8月7日,刘力向单位递交了辞职信,这已是她从去年至今的第26次辞职。刘力自大学毕业后,陆续换过好几十个工作,其中不乏国企及大型跨国企业,可是不管她到哪里,妈妈总会事先帮她查询好去单位的最佳路线、单位附近的最佳饭馆,甚至连怎么和新同事相处妈妈也要“手把手”地教。
这次,财务不小心把刘力的工资算错了,刘力自尊心受挫,便立刻递交了辞职信。妈妈因为没来得及教她如何处理这件事而焦急懊恼。
不知是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还是家长管得太多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家长在孩子身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教孩子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人生;家长对学习异常重视,却忽略了孩子心理人格的规划,忘记了放手让孩子自己体味人生。
其实,大多数家长一般都会考虑这些问题,只是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深入、细致地和孩子们一起研究过问题。成功的学业规划是未来职业规划的基础。因此,在重视孩子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孩子做一份属于自己的学习规划、生活规划、职业规划。有了这些规划,一步一步地进行,孩子的目标就可以实现,正向的人生也就不难达成了!
教孩子做好人生规划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订立目标,感受目标
订立目标,就是让孩子感受到那是“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父母去实现目标”。只有定下了明确的目标,孩子才会感受到那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哈佛女孩》一书中的父亲从小就为女儿定下了目标——让孩子能够接受哈佛的优质教育。父亲不仅和女儿一起确定了这个目标,在孩子能够自己感受的时候,还带孩子去“哈佛朝圣”,让孩子感受真实的哈佛力量,于是“就读哈佛”成了孩子真实的动力。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梦,在孩子心中点燃一把火,让它燃烧,成为他们自己努力、奋斗的内动力——这是设计未来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步:分解目标,制订阶段计划
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之后,就要分解目标,制订阶段计划。
如果孩子的目标是长大之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那么,家长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如今在社会上做医生需要接受怎样程度的教育、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在求学的每个阶段要实现什么目标等。把这些问题慢慢分解出来,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绘制出一个比较的人生蓝图。
有了清晰的人生蓝图,要再和孩子一起制订有效的阶段计划,而且必须是书面的计划,持之以恒地督促孩子加以落实。孩子形成习惯后,就能朝着目标自己一步步往前走了。
第三步:将目标和实际联系起来
在现代社会,学习成绩很重要,但是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更重要!从小为孩子树立好人生目标,孩子就可以及时找出与这个目标间的现实差距,调整学习方向,培养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培养孩子的:
小童从小认定自己将来要从事律师或相关的职业,所以在学习方面,爸爸很注意对小童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引导孩子阅读大量的书籍,还有意识地让孩子广泛涉猎商业、经济方面的知识。小童上大学后,在兼职的选择、社会活动方面,小童爸爸也引导他要有所选择,一切都力求与未来职业方向相吻合。
从小开始规划人生,学会设立人生目标,我们的孩子在教育资源有限、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上,定然能保有立足之地,拥有美好的人生。
将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
每个人都有一段美好的童年,一起捉迷藏,一起过家家,一起到河里抓鱼,一起逃学游戏……回想过去,你一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些至今都是我们脑海深处最美好的记忆。
现在的孩子从三岁就入托儿所,一直长到成人,看看他们沉重的书包,看看他们匆忙的脚步、忙碌的身影……孩子们太苦了!孩子们的负担太重了!
周末,张女士给老同学小美打电话,想约她带着她的女儿笑笑一起出去玩。可小美却说:“不行!今天上午我要带笑笑去少年宫学钢琴,下午她要学书法,晚上学游泳。今天恐怕没时间了。”
之后,张女士又给另一个朋友打电话,想约她带着孩子一起出去玩,可是对方也说要带孩子去上英语辅导班,最后张女士只好一个人带着女儿桐桐出去踏青。
和煦的微风,灿烂的太阳,让桐桐兴奋不已。桐桐拿着照相机,咔咔咔地拍着。看着欢呼雀跃的女儿,张女士很为同学和朋友的孩子感到难过,好像可以看到孩子们无助的眼神。
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童年?是谁让孩子再也享受不到快乐时光?是孩子最亲最爱的人——孩子的爸爸妈妈!
很多家长都相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所以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多学一些,多掌握一些技能,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你让孩子去学钢琴,孩子就会成为“钢琴高手”吗?你让孩子学习书法,孩子就会成为“书法家”吗?你让孩子苦练拉丁舞,他就一定会成为“拉丁王子”吗?如果不能,还不如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孩子找到自己的最爱,孩子才会真正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有所发展。如果将孩子本应无忧无虑玩耍的童年时间剥夺掉,孩子快乐的童年必将随之悄然消失。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1.鼓励孩子多运动
家长要多陪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们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舒缓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不仅可以让孩子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还能够让孩子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产生成就感。
2.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
研究发现,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更健康有益!家长不要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课程,因为孩子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无拘无束地发挥,让他们悠闲地看蜘蛛织网、研究萤火虫如何发光,才可以让他们以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们所好奇的世界。
3.放弃所有的完美理念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最好,但如果家长试图帮助孩子改正或者“收拾”他们造成的不够完美的结果,反而容易损害孩子的自信心。
有的家长让孩子擦桌子,然后自己又再擦一遍,这种举动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你做得不好。更不幸的是,孩子慢慢也就会相信:我做得确实不好。下一次,如果你又试图帮助孩子修正他做过的事,要记得问问自己:“如果不这么做,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或者安全吗?如果不这么做,一年以后会有什么遗留的后果吗?”如果答案都是“no”,那么最好还是放弃。
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帮助孩子掌握更多技能是家长的责任。但一定要记住,这只是做家长的一部分,你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远远比他是否把桌子擦干净要重要得多!
4.让孩子大声笑出来
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多讲讲笑话,唱些可笑的歌谣,或者不妨开个自嘲的小玩笑。笑对孩子、家长都很有好处,当孩子大声笑的时候,不仅会释放紧张情绪,还会吸入更多的氧气,这样能让孩子在很短时间内就精力充沛、情绪高涨。
成长无须跳级,揠苗无法助长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咱的孩子不能落下了;
别人家的孩子考得好,咱的孩子不能差了;
别人家的孩子上好学校了,咱的孩子也必须得考上……
身为家长,总是为孩子想得最多,总想孩子能少吃些苦头,总想孩子能更优秀……其实,成长这门课是最公平的,没有捷径可走。
关于揠苗助长的故事,人们一定不会陌生,大凡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像故事中的那个愚人一样犯类似的错误。可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揠苗助长”,给孩子的未来发展留下很多隐患。只有纠正这些错误做法,还孩子成长的自由,才能把今天的幼苗培养成明天的参天大树。
五岁的小轩在上海市一家国际幼儿园读书,爸爸妈妈对他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为此,爸爸不仅将他送进了当地最好的幼儿园,还在一家培训中心报名,让他参加了两年制的幼儿EMBA班。
为了让小轩学到更多的知识,父母又到其他教育机构给他报了兴趣班:特色语言、创意思维、国画、围棋、游泳,这五门课程几乎占满了小轩的“课余”时间,以至于小轩的“日程安排”比他当老总的爸爸还紧张。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棵“独苗”的身上,为了孩子不惜倾注全部心血,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因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过度施教则会陷入误区。
现代教育提倡早期开发儿童的智力,但并不是说可以不顾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而随意超前;现代教育也提倡通过丰富的脑刺激来促进孩子大脑的生长,但也不是说可以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而超量刺激。过度的超前和过度的超量,都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绝大多数3~6岁孩子的身心发育都不适合高强度的学习,他们在学习书本知识方面能力有限,如果被迫接受长时间的课程化学习,无异于揠苗助长。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就会造成萎靡不振甚至厌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依然过度施教,有时会使孩子的精神崩溃,甚至出现极端行为,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走出这样的误区呢?
1.让孩子打好基础
家庭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为将来的发展准备前提条件的基础教育。所以,一定要使孩子在初学阶段打好各方面的基础,学好基本知识,练好基本功。
2.家庭教育要连贯有序
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有序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前一阶段都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条件,后一个阶段又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和发展,各个阶段都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家庭教育也应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不能颠倒或跳跃。
3.抓准时机,进行教育
儿童、青少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各部分变化发展的速度不是完全一样的,达到成熟期水平的时间也是各不相同的。某一方面的成熟期或关键期意味着这一方面为接受教育和学习做好了准备,在这个时期对这方面进行及时教育,就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发展。如果错过了成熟期与关键期,教育和学习的时间就会增加,甚至终身难以弥补。所以,要抓住适当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