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曾监考一场研究生物理考试。有人举手说,他写的这份考卷和去年的一模一样。爱因斯坦如是回答:“这没什么,今年的答案会不一样。”营销这一行也是如此。每一年,我们都存在同样的营销问题,但今年的答案会不一样。这里面最大的不同是消费者的不同。以前消费者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报纸和杂志,而现在却是互联网、手机和iPad。

我们几乎到了随时随地接触信息的地步,信息过载胜过任何一个时代,而且这种现象已越来越严重。我们每天都遭到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我们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让信息更便捷地到达我们的面前。而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和信息过载,我们的大脑只能进行选择性记忆。我们只能记住那些有特色、有创意、有差异的信息。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格外重视品牌建设工作。

品牌是什么?它是消费者对产品综合印象的总和。你的品牌能否入眼、入脑和入心,决定了你能否成为顾客的首选,能否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能否做到基业长青。

然而,结合多年给企业提供品牌咨询的经验,我发现很多企业并不懂品牌,更不懂品牌建设,这是造成中国企业集体品牌力偏弱的主要原因。

在2014年In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100强中,中国只有华为一个品牌上榜。这也是该榜单连续发布15年以来,中国品牌首次入榜,这显然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是不相匹配的。反观其他强国,美国品牌占54%,德国、日本和法国品牌分别占10%、7%和6%,排名第2~4位。其中,前6名的位置悉数被美国品牌占据,它们分别是苹果、谷歌、可口可乐、IBM、微软和通用电气,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这些品牌也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相比较而言,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言论,如“中国需要卖掉8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中国整个茶产业卖不过一个立顿”,每一句话都刺痛了国人的品牌神经,但中国的品牌却总是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从根本上而言,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与国际企业还存在差距,中国企业的品牌战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尽管我国拥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却没有足够强势的品牌文化。“中国制造”的口号在近几年虽然有了改观,但与扬眉吐气的境地尚存在相当远的距离。这个责任实际上在中国企业自己身上。如果没有让人刮目相看的品牌引领中国产品实现升级,中国的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就难以真正得到提升。

品牌其实是一个从“一无所有”到“无中生有”再到“无所不有”的过程。2007年以前,在百度搜索“苹果”二字,得到的都是水果的信息。如今,再在百度搜索这两个字,全是关于“苹果”品牌的信息。“苹果”二字在你的头脑中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作为世界上成长速度最快的品牌之一,在2011年8月10日,苹果首次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35岁的苹果公司跑赢了将近130岁的美孚,苹果的品牌达到巅峰。

同样,2010年之前,当我们搜索“小米”时,它还是一种杂粮的名字。现在小米手机已经是年收入超过700亿元,估值超过500亿美元的大公司。未来公开上市的话,一定会是一个千亿级的企业。可见,世界级的企业不一定要看年龄,而要看有没有创新的价值驱动力和持续的品牌力。百年老店或百年品牌可以是企业永久的追求,但持续的品牌力和创新力更能够让企业取得领航的优势。

成功打造品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难,但前提是,要先懂得打造品牌的方法!

也许,你可以从本书开始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