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学基础(第四版)
- 谢爱萍编著
- 2020-06-27 12:24:25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人类所进行的其他一切活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创造了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取得了劳动成果。为使生产活动效果更好,人们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在不断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加强对生产活动的管理,把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用一定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将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这就是最基本的管理。会计就是为适应这种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会计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据考古的文物证实,在文字产生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最初的会计行为即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就已经发生了,如结绳记事、刻符记事、绘图记事等。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以及发生的日期等事项记载下来。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和复杂,在出现了剩余产品后,为了记录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并进行比较,仅仅依靠人们在劳动过程中附带地进行计量与记录,已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要求,因而会计人员逐渐从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
会计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古代会计以官厅会计(政府会计)为中心。“会计”一词起源于西周时代。据《周礼》记载,西周时设有“司会”一职,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西汉时出现了计簿、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在宋朝初期,官府办理钱粮报销和移交手续时,要编造四柱清册。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个方面,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结算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四柱清册法是我国古代会计的一大杰出成就。
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商业、金融业的发展,民间会计逐步形成并达到一定水平,先后出现了龙门账、三脚账、四脚账。龙门账把所有账目划分为进(收入)、缴(支出)、存(资产)、该(负债)四大类,并运用“进-缴=存-该”这一平衡公式,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两表结果相等称为合龙门。三脚账是中国传统的在单式记账基础上演进而成的不完全的复式记账方法。四脚账又称天地合账,是在三脚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复式记账。龙门账、三脚账、四脚账显示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传统簿记的特色。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解放以前,我国经济和管理都比较落后,会计长期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了与此相适应的前苏联计划经济会计模式。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理论与会计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质量迅速发展。现代会计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1993年7月1日。我国对会计模式进行了重大的变革,出台了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从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也揭开了我国会计发展的崭新篇章。
从会计在国外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具意义的是复式记账制度的建立。复式记账首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当时,在地中海沿岸的这些城市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也促使会计由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的变革。公元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的数学专著《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在威尼斯出版发行。该书中的“计算与记录要论”一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以威尼斯簿记为主的意大利借贷记账簿记。《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是世界上第一部会计学著作,它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奠定了现代会计发展的基础。卢卡·帕乔利被誉为“现代会计之父”。
社会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经济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会计核算内容因此也在不断丰富。会计记账的方法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更新,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
随着股份公司这一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又发生了变化。不仅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要求企业提供会计信息,财政、银行、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也要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职责对会计资料实施监督。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及方式和会计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促进了现代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拓展了会计的管理内容,增强了会计的管理功能,提升了会计参与决策的关联性。
现代会计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生产、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现代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职能
职能指某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功能,是某一事物存在于世间所应发挥作用的内在因素。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会计具有怎样的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里所说的“簿记”指的是会计,“过程”是指生产过程。“观念的总结”可理解为反映或核算,“过程的控制”可理解为监督或控制。对生产过程的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随着管理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也逐渐成为会计的重要拓展职能。
(一)会计基本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核算是会计基本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会计核算为经济管理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相关信息
会计核算主要通过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为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反映经济活动的计量单位有三种,即实物单位、货币单位和劳动量单位。货币单位比实物单位和劳动量单位更具有综合性,所以会计核算主要利用货币计量单位提供信息。其他计量单位只作为反映经济活动情况的辅助计量单位。
经济活动中凡是能以货币计量的内容均属于会计核算的范畴。会计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会计不是将会计主体所有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事无巨细、毫无遗漏地按其原始情况反映,而是根据管理的要求,有目的地加以反映,为经济管理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相关信息。
(2)会计核算为企事业单位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会计核算不仅要记录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而且还应面向未来,为单位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传统会计核算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的反映,通过事后的记录数据,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传统的事后核算已满足不了管理的要求。一家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有效的经营,不仅要随时了解目前的经济状况,检查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既定的目标,还要预测企业的未来,周密地规划企业未来的行为,为企业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会计信息,并以此作为未来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的依据。
会计从单纯的事后核算已进入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事中的控制和事后核算相结合的时代。需要注意的是,事后核算的会计数据是基本的会计数据,事前预测决策和事中的控制必须以事后核算的真实数据为基础数据信息。
(3)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连续的记录,并按照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信息资料,以便单位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会计核算的完整性是指对凡属会计核算的内容都必须加以计量、记录和报告,不能遗漏。连续性是指对各种经济业务应按照业务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登记,不能有中断。系统性是指会计核算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会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分类的、综合的和更加高级的财务信息。
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使会计核算职能与其他经济核算的反映职能有了鲜明的区别。
(4)会计核算是一个层次化的、逐步深化的反映过程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会计核算的方式从手工记录系统逐步发展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这为及时准确地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提供了可能,会计信息也将更加完整。
2.会计监督职能
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会计监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监督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会计监督是一种经常性的监督
会计核算提供了各种价值指标,会计监督依据这些价值指标实施控制。例如,利用成本费用指标,可以综合考核各单位费用支出情况和各种消耗情况,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利用资产指标,可以考核各单位资产的利用情况,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等。通过这些价值指标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不仅可以较全面地控制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经常、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使之达到预期目标。
会计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会计部门在参与制定各种决策和相关计划、费用预算时,根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和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事中监督是指在日常的核算工作中,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促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纠正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偏差及失误,使之按预定目标的要求进行,发挥控制经济活动进程的作用。事后监督是以事先制定的目标、标准及有关规定为依据,通过分析取得的会计资料,对已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考核和评价。
(2)会计监督是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进行的监督
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实施会计监督时,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发现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的,要加以限制和制止。如在审核原始凭证时,修订后的《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会计机构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3)会计监督还包括经济活动的效益性监督
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促进各单位改善经营管理,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单位经济效益。一般来说,合规合法的事往往同时产生效益,但有时也存在例外情况。合规合法的事未必合理,合理的事又未必合算。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在参与经济计划的制订时,还要检查经济活动的效益性。
会计监督是各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各单位自我约束的一种机制。各单位在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范围内进行正常的经济活动的同时,应注重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3.会计核算职能与会计监督职能的关系
充分发挥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对加强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和辩证统一的。没有会计核算为会计监督提供资料,会计监督就失去了监督的依据,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没有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作用难以发挥,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
(二)会计拓展职能
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的基本职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会计不仅有基本职能,还有以下三项拓展职能。
1.预测经济前景
预测经济前景,是指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定量或者定性地判断和推测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2.参与经济决策
参与经济决策,是指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备选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3.评价经营业绩
评价经营业绩,是指利用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经济效益等经营成果,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定量及定性对比分析,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三、会计学及其分支
会计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系统研究会计内容、职能、目的、原则、方法、技术和组织,以及会计产生和发展的知识体系。它是由人们对会计实践进行科学总结而形成的,又用来指导会计实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会计实践是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相应地,会计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实践的发展和丰富推动了会计学的发展和完善。随着会计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会计科学的细分化趋势和综合趋势并存。一方面,为了研究的便利和深入,会计学细分出许多分支,每一分支都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另一方面,各个不同的会计分支学科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呈现出某些综合性,尤其是一些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更具有这一特点。作为会计学科的各个分支,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学科体系。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管理学。会计学研究的对象是全部会计工作,既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又包括会计实践工作。会计学按其研究的内容划分,可分为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学、审计学、会计制度设计、会计电算化、国际会计学、会计史学等。其中,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审计学是会计学科体系的主干学科,也是会计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会计学按其涉及不同范围的会计主体划分,可分为微观会计学、宏观会计学和国际会计学。微观会计学包括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宏观会计学包括总预算会计、社会会计、国际会计等。会计学科体系如图1-1所示。
图1-1 会计学科体系
研究会计学及其分支,对于了解会计研究的内容,把握会计研究的方向,掌握各个分支学科在整个会计学科中的位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为今后科学地学习和研究会计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