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践行新发展理念对策研究: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成果选编(2016)
-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 19694字
- 2020-08-29 01:43:22
河南省“十三五”时期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
“十三五”时期是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和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河南省推进“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适应新常态保持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核心,在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做大战略支撑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2014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4160.81亿元,比“十一五”末的2010年增长17.6%,粮食总产量1154.46亿斤,实现“十一连增”;二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2014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8.1%,比2010年提高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支柱地位不断巩固,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7902.67亿元,比2010年增长55.0%,高成长性产业快速发展,当年全省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0%,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河南省综合运用延伸链条、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手段,对四大传统支柱产业进行脱胎换骨式改造提升,使其逐步焕发新的生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多;服务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875.90亿元,比2010年增长40.9%,占GDP的比重为36.9%,比2010年提高8.8个百分点,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但是,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2014年,全省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工业中以能源资源开发加工为主的产业居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14%,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左右。无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河南省的产业结构都处于不发达状态,农业产量虽居全国前列,但现代农业发展不充分,农业经营方式、农业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较低,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工业大而不强,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大,传统支柱产业比较优势在减弱,新兴产业规模在全省产业所占的比重仍不大,工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行业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与全国及发达地区相比比重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都需要提高;三次产业的协调性较差,农产品的总体加工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一、三产业的服务业环节比重不高,三次产业的融合度较低。
(二)“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外部环境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下进行的。
1.“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
从河南省外部环境看,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格局调整正在加快推进。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正引起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新能源革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交叉渗透,使新一轮产业革命逐步兴起,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产业发展迅猛,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机遇。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按照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新一轮产业分工布局,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仍将持续。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使中国原有的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受到影响,出口型制造业和加工贸易增长有可能放缓,其他新兴经济体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逐步成为中国引进外资、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劲竞争对手。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内部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已经从工业化中期过渡到工业化后期,服务业正在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制造业、服务业加快融合发展,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重化工业比重将下降,传统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从经济增长要素来看,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供给逐步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优势在逐步减弱,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大,知识、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型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产业发展将依赖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源于新技术的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处于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处于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将告别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将逐步释放和化解,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放缓,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来应对。
2.“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内部环境
从河南省内部环境看,优势与不足共有,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积极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近年来,河南省围绕走好“两不牺牲”“五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子,遵循规律、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成功推动一系列规划、平台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构建“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初步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基本道路。经过长期发展,河南省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在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列的地位不断巩固;转型发展迈上一个大台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集聚区成为河南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经济新的增长极,“五化”同步发展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河南省已经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加快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特点,河南与全国一样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同时具有自身的特点:靠能源原材料工业支撑增长的传统资源优势在减弱,但交通物流、产业集群等优势在上升;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在减弱,但生产要素保障优势并没有丧失;新常态下内需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动力转换没有完成,但河南省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市场、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数量扩张、低价支撑的低层次竞争模式难以为继,但河南省在电子商务、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可能迎头赶上、处于优势;特别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河南提升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在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方面争取国家支持带来了很大机遇。总体上看,河南省进入新常态后,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如何利用新机遇、适应新常态、实现新突破,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逐步实现。
综上所述,“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代化建设站到了新的起点上,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完全破解,产业发展面临着国内外有效需求强劲增长势头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劳动力等要素供给发生深刻变化、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严峻挑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传统产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正处于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
(一)“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为战略目标,以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为指引,以实施国家三大战略规划为核心,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具体目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发展从工业主导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从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从产业链中低端占主体向中高端占主导转变、从资源消耗高和环境污染重向绿色化发展转变、从传统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为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科学发展,适应新常态保持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二)“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针
“十三五”时期,推进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以下战略方针。
第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为战略目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为战略目标,就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河南省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全国领先、创新驱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推进全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二,以促进“五化”同步科学发展为战略重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五化”同步科学发展为战略重心,就要坚持走与河南省情相适应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科学发展,以“五化”同步科学发展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以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为工作核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河南省战略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为工作核心,把三大战略规划实施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密切结合起来,以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动河南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和农业现代化全国领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十三五”时期,通过积极完善“一个载体”、构建“四个体系”、夯实“六大基础”,重点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努力完成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的任务。到2020年,实现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基本实现,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体相当目标,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创新驱动主导、绿色化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建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综合平衡发展新体系。
(四)“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河南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方向是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
首先,推动产业转型。产业转型,就是通过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发展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在现阶段,河南省产业转型,要通过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创新化、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集聚化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由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构建产业发展新优势,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以产业转型为基础,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产业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在现阶段,河南省产业升级,首先要推动产业间的升级,就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转换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由工业化中期过渡到工业化后期,并基本实现工业化;同时推动产业内升级,推动具体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由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促进全省产业由中低端为主向中高端为主升级。
(五)“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以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为主要任务,积极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一,以工业结构战略调整和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为重点,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成长性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争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产业集聚区成为河南省工业科学发展的主要载体,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大省。
第二,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以粮食生产核心区、都市高效农业区、生态绿色农业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布局,构建前中后、产工贸全产业链的大农业体系,争取农村新型经营模式成为农业经营主流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国领先目标,建成全国现代农业大省。
第三,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构建生产服务集聚化、生活服务便利化、基础服务网络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把服务业打造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基本建成高成长服务业大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三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一)“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与劳动力加速流动,河南省农业发展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站到了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十一连快”的新的历史起点,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日益增多。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超过进口价格,而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水等资源紧张,农业亟须告别以往粗放、低效的生产方式,搭上与现代技术集合的高速列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以比较少的资源代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十三五”时期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全产业链的大农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园艺产业、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动大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的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全面提升农业开放发展水平。以农业互联网为重要抓手,促进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通过嫁接互联网,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有效减少行业中间环节,使信息更加透明,提高农资产品使用效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进一步优化河南省农业空间布局
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将加快优化农业布局,重点构建农产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推进区、城市近郊都市高效农业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一是农产品供给区。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西山丘区的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升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和优质化水平明显,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和优质畜产品生产能力。二是农业现代化推进区。根据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省级重点开发区是农业现代化推进区域,其重点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机械化、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和产业化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接近中心城市的县(市)大力发展城市景观农业、会展农业、设施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其他县(市)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农业。三是城市近郊(省辖市)都市高效农业区。在省辖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城市“菜篮子”、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的农业园区,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增强农业发展能力。
2.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是继续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保粮田、保产量、保收益。把规模化经营作为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在条件成熟、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推进高标准粮田土地流转。有效整合项目资金,完善田间配套工程,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种子工程、地力提升工程建设,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产创建等项目建设,建成一批现代化高标准粮田。支持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豫北豫西山前平原优质小麦、玉米、大豆、水稻产业带建设,稳定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挖掘秋粮增产潜力。强化科技支撑,推进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园艺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花卉产业规模,巩固提升苗木优势,大力推进豫西、豫南高标准林果种植基地,信阳南阳茶产业基地、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道地中药材基地、食用菌基地、优质油料基地建设。建设形成郑州、许昌、洛阳、豫东开封商丘、豫南南阳信阳、豫北濮阳安阳花卉产业基地,中心城市郊区、传统优势区域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区蔬菜产业基地,大别桐柏和伏牛丹江茶产业基地,豫西、豫南高标准林果产业基地,沿黄河、淮河、淇河水产基地,豫西和豫西南中药材基地。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以畜牧产业化集群建设作为抓手,以转方式、调结构、创优势为主线,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服务方式、监管方式转变,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新型发展模式、融合发展机制,建设现代畜牧业强省。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从分散粗放转向集约高效。积极打造优质品牌,走高产高效高端的路子,占领畜牧业高端价值链,实现畜牧业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将分散的种业、饲料、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生产等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发展的新优势。
3.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拉动河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以“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为原则,以农业产业化集群工程为重点,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区域优势、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重点培育发展生猪、家禽、奶业、肉牛、肉羊等现代畜牧业产业化集群和花卉、林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化集群,推进畜牧、林业和园艺等特色农业现代化。以产业集群为重要载体,以产业链为纽带,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将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和服务整合于一体,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是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都市生态农业以菜篮子工程为主体,兼具观光生态功能,可持续、可复制,在有一定人口规模和消费能力的大中型城市有较大发展空间。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郑州市突出现代都市农业菜篮子、休闲观光、生态保障三大功能,打造都市农业新高地,其他省辖市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城市菜篮子、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的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精准设施农业园区、高新农业科技展示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着力打造功能综合展现、产业高度融合、生态高度涵养、效益高度提升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模式。
三是努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在不断巩固和提高食品保障和原材料供给功能的基础上,正在向生态、休闲、创意等功能延伸,成为三次产业融合的典范。充分利用我国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契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植根于休闲农业上的乡村旅游,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挖掘农业文明,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注重参与体验,丰富产品业态,形成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设计、农耕体验、产品加工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和旅游业新兴形态。
4.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营模式
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营模式。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鼓励发展联户经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积极培育、引进一批竞争能力、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资连锁配送,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支持发展农业信息服务,构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体系。
四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一)“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仍将持续增长,但增速将有所放缓;社会需求仍将持续增长,但增速也有逐步放缓趋势,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增速将有较大差异,导致上下游不同产业、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发展出现分化,河南各工业部门发展也将出现明显分化。
首先,由于工业化目标逐步实现、下游产业发展的资源节约型趋势增强和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瓶颈影响,能源、原材料产业增速将放缓,产业发展的难度将加大。
其次,由于社会总需求增速的放缓、社会总投资增速的回落和下游产业的拉动力减弱,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出现分化,普通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再次,终端消费品产业,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在我国城镇化尚未最终实现的前提下,受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比上游产业小,在城镇化带来的最终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的拉动下,终端消费品产业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河南省有竞争力的终端消费品产业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带动作用,在“十三五”期间将保持较快的产业增长速度。
总之,根据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历史特征,依据市场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潜力,河南省要坚持差别化的产业调整政策,分类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位置,打造河南今后长时期的工业支柱产业。加快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通过提高产业整体技术含量、整体竞争力,使其继续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核心力量。终端消费品产业要有“扶”有“改”,对高成长性制造业,使之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对传统产业,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其产业竞争力。对能源、原材料产业,要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根据产业发展空间,分类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根据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工业化将基本实现的历史特征,依据市场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潜力,把河南省工业分为能源原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终端消费品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四类,分类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的特征,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初期,发展潜力巨大,对社会经济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带动作用。培育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在河南省“十三五”时期工业结构升级中处于首要的地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示范园区建设,集中资源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培育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成为河南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终端消费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和经济新常态下,终端消费品产业仍将随着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终端消费品产业转型升级,要区别对待,有“扶”有“改”。对河南省具有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产业竞争力较强、产业关联度较高、市场空间较大的食品、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等高成长性制造业,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更多本土龙头企业,努力扩大产业规模,巩固其在全国的竞争优势,使之成为带动河南省工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对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要发挥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加工组装类终端产品,推进造纸、皮革、棉纺织等传统行业技术改造,综合运用承接转移、延伸链条、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手段,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装备制造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动现代信息等技术融合应用,培育装备制造业优势产品、优势产业,打造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通过提高产业整体技术含量、整体竞争力,实现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目标,以此带动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成为引领带动工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核心力量。汽车产业,继续加快建设郑州汽车制造基地,打造东风、宇通、海马、奇瑞生产基地,坚持以整带零、联动发展,建设郑汴产业带千亿元零部件集群。装备产业,把智能装备作为突破口,以装备产品和装备制造智能化为重点,突出发展智能成套、智能电气、轨道交通、精密数控等高端装备,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智能装备制造基地。
能源原材料产业。积极适应工业化逐步实现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能源原材料产业增速放缓、产业发展难度加大的趋势,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初级加工环节集约化、绿色化改造,大力拉长产业链条,向下游产业、下游产品延伸,增强产业链终端、高端产品带动能力,提高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构建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新格局。能源工业,继续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能源基地,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原材料工业,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2.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坚持科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河南省提高工业竞争力、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根本途径。加快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要积极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发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广泛渗透,推动工业领域的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产业链式发展。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主攻方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有色、化工、纺织服装、食品等高成长性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优化技术改造资金投向,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建立技术改造长效机制,促进工业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工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切实提高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增强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推动河南工业走创新驱动道路。
以提高附加值为重心,推进产业链式发展。在河南省重点工业行业,加快产业从点式发展向链式发展方式转变,按照“提升中间、拓展两端”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做强核心环节,补充链条缺环,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在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以产业链延伸为主线,把靠近技术前沿、靠近终端消费作为产业链延伸的重点方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精深加工度,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向设计、研发、创意、解决方案等高端延伸。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生产工艺、产业形态、产品性能发生重大革新,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推动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产业链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致力于发展核心环节,积极发展业务外包,向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和资本链,带动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配套能力,构建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工业发展瓶颈,顺利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要立足智能发展,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深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实施数字河南、智慧中原、无线城市、中原数据基地和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加强“两化”融合支撑体系建设。
3.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
产业集聚区是全面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是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的基础性工程。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要促进产业集聚区提质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上发挥更大作用。
促进产业集聚区提质发展。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五规合一”“四集一转”,推动产业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推行专业化、产业链、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解决产业配套、金融支持、土地保障、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等突出问题,提升转移企业发展竞争能力。突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集聚发展水平,引导产业集聚区明确定位,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链式发展,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好质量迈进,打造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千亿、百亿级产业集群。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促进全省相关产业、各种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集聚,打造一批全国重要的优势产业基地,推进河南省工业加快向集聚发展转变。
促进产业集聚区转型发展。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配套条件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定位,推动同类和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引导大中小企业间构建现代产业合作分工网络,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区从规模扩张式发展向内涵扩展式发展转型。大力挖掘发挥地方比较优势,积极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聚区从传统工业园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型。处理好二、三产业的关系,在以工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以研发设计、物流配送、检验检测、展示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及相关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的配套服务区,推动产业集聚区从传统工业区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载体转型。
促进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与区域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发展各类企业研发中心,促进企业研发和科技创新。引导产业集聚区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科技创业孵化器,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健全科技创新机制,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支持形成各种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有关人才政策,积极引进海外及省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在全省科技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
五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服务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一)“十三五”时期河南省服务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河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拓展了广阔空间,全省服务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201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875.9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6.9%,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但从总体上看,河南省服务业仍然存在增速低、比重小、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当前,河南省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促进和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是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战略重点。
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十三五”时期,河南省把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作为服务业发展方向,力争到“十三五”末,构建形成生产服务集聚化、生活服务便利化、基础服务网络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建成高成长服务业大省。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河南省应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建设,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实行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大力发展引领带动能力强的高成长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服务业,提升发展载体,深化改革开放,激发企业活力,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充分融入产业经济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多元活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二)“十三五”时期河南省服务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大力推进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
围绕促进“十三五”时期全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承接转移与培育新兴相结合,放宽市场准入,不断创造需求,着力发展壮大高成长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以重点产业的突破带动全局发展,促进服务业提速度、扩规模、优结构、上水平,为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着力发展壮大高成长性服务业。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河南省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壮大高成长性服务业,重点在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等领域实现突破,努力实现高成长性服务业在服务业规模中占优势的目标,使之成为带动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战略支撑。现代物流业,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铁路、公路、航空网络优势,强化中心、提升节点、产业联动,形成大枢纽促大物流、大物流带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信息服务业,以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新兴业态培育为抓手,加快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推动信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金融业,打造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设立地方金融机构,支持金融创新,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旅游业,围绕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创新服务,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新型业态为特色、精品线路为依托的旅游产业体系,打造一批著名景区和优秀旅游城市。文化产业,围绕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强省建设,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创意文化,激活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努力满足因深化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扩大带来的服务业市场新需求,积极适应、努力满足因城镇产业、人口集聚带动的消费需求和就业需求,重点在商务服务业、电子商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教育培训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使之逐步成为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商务服务业,在郑东新区CBD建设中部商务中心,引导商务服务机构集聚,积极发展会计、法律、管理咨询、评估认证、经纪代理、会议展览、经营性租赁等商务服务业,打造一批高端商务服务集群。电子商务业,壮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平台建设、网商培育、名品推广等工程,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示范基地。科技教育,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业,培育壮大专业化第三方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服务重点项目攻关,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教育培训机构,加快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健康养老服务业,积极发展医疗、保健养生、健康护理、养老及家庭服务业,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
改造提升传统支柱服务业。积极应用现代管理理念、现代信息等技术和新兴业态、新兴模式,改造提升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传统支柱服务业。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主动适应消费升级新需求,丰富传统服务业供给,完善传统服务标准,提高传统服务质量,发展传统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传统支柱服务业产业水平,培育河南省服务业新优势。批发零售业,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折扣店等新型业态,支持批发零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住宿餐饮业,推动餐饮住宿企业分层错位经营,利用网络团购等新兴营销方式开拓市场,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消费群体、年轻消费群体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培育形成健康、环保、节约的消费模式。房地产业,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加强房地产业“因城施策”调控,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园区地产、文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兴业态,积极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型住宅。
2.加快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
加快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服务业专业园区等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加快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要高度重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要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为骨干,加快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区和服务业专业园区建设,形成全省完善的服务业发展载体体系。
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载体,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实验区立足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定位,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着力搭建河南联系全球市场的大平台,对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加快完善以郑州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米”字形高铁网,推动郑欧货运班列常态化加密运行,形成陆空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人流物流商流集疏系统。利用实验区内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集中布局,航空、铁路、公路口岸以及跨境贸易等功能完备的集合优势,积极推进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加快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开发和大通关体系建设,探索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有关政策,积极发展航空物流及多式联运物流、跨境贸易、航空金融、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专业会展、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引领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
建设服务业发展载体体系。完善全省服务业发展城镇载体体系,促进郑州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以商贸、物流、金融等为重点面向中西部的综合服务中心,推动交通区位和产业基础较好的省辖市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支持省界城市建成辐射周边的地区性服务中心,鼓励县城和中心镇发展特色服务业、涉农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为骨干,加快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区和服务业专业园区建设,形成完善的全省服务业发展园区载体体系。重点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高端品牌,着力推动金融、管理咨询、中介服务等商务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向商务中心区集聚,引导符合居民消费升级换代的综合商业设施和文化休闲项目在特色商业区集中布局。在现代物流、信息及电子商务、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知识产权、养老健康、休闲旅游等领域,全省力争培育300个集聚效应显著、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专业园区,形成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3.加快服务业改革开放
加快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建立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推动的服务业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服务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内对外开放,为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创造新机遇、新条件。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放宽服务业企业市场准入,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方案,清理行业和市场进入壁垒,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打破地域界限和行业垄断,除法律法规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外,全部向外资和社会资本开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铁路、航空、公路、水运、金融、市政公用设施、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相关公办机构改制重组。加快服务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组建或改组一批大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开展现代服务业试点改革,在二三产分离、农村金融、社会化办医、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等重点领域,加快体制改革、机制优化和模式创新。
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合作。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文化旅游、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积极承接服务业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争取跨国公司、央企、知名民营企业在豫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积极申请设立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有条件的省辖市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创新招商模式,借助各种平台,面向境外和沿海地区,吸引战略投资者和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技术贸易、跨国多式联运、出入境旅游等专业服务业,扶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国际(离岸)服务外包等外包服务业,积极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六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发展载体建设
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产业发展载体,构筑科学发展载体体系新优势。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综合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设立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科学选择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区成为区域工业发展的主平台和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的主导区。加快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服务业专业园区建设,形成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载体。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载体建设,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示范。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使之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抓手。加快各类载体建设,强化横向融合、纵向互动、侧向联动、新老耦合,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单一载体功能优势向科学发展载体体系综合优势转变。
(二)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强化创新载体,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推动产业发展由传统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产学研合作机构等为依托,以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集聚区及其他各类科技园区等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建设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创业中心等各种创新载体。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自主创新专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培养、引入、选拔、使用和分配的机制。综合推进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培养社会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推动“万众创新”。
(三)促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将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催生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对推进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经济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促进工农业融合发展,以大力发展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业服务业为突破口,促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工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积极发展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扩大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进行传统服务业创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培育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兴商品交易市场和要素交易市场。
(四)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
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提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推进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坚持优化增量与改造存量并举,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促进存量改造,严把项目建设源头控制关口,优化增量,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依托有色、煤炭、非金属矿、农业和再生资源等优势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重点打造循环产业链。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提高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供给能力,壮大节能环保产品规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使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五)加强产业发展政策扶持
完善财政、金融、用地、环保、价格、政府购买服务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通过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财政政策性资金的引导支持作用,推动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建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服务机制,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发行专项金融债,开展融资业务创新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引导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向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领域倾斜。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优先保障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完善总量控制制度,科学配置环境容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价格调节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用电企业“直供电”交易。出台政府采购扶持重点领域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更多公共服务、专业服务等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探索合同能源管理、云计算等新型服务业态政府采购模式,扩大政府采购领域和规模。
(六)进一步促进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改革,壮大市场主体,激发企业活力,加快构建有利于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进一步激发社会投资积极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循环经济试点省和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建设。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行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公开,推行负面清单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对各类投资主体实行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制定公开政府责任清单,明确政府市场监管行为准则。
(七)积极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
服务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瞄准国内外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扩大产业对外开放,大力推动全方位、宽领域开放招商。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用,积极申报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更高层次产业开放新平台。推进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扩大规模、范围,拓展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大力推进工业、农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对外开放。健全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手段,大力开展专业化招商,积极承接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整体转移,进一步完善招商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执笔:郑泰森、袁伟、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