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学教学改革纵横谈
- 魏饴
- 2284字
- 2020-08-29 02:16:50
美国大学访问记
2003年3月间,湖南高校考察团赴美,重点考察了美国犹他州高教情况,先后到了犹他大学、杨伯翰大学、韦伯州立大学、犹他科技应用学院、盐湖城社区学院等,以及犹他州教育厅,还到了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现就以下几个问题谈点个人感想。
一 教师的“价值链”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队伍的价值观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教师价值观的体现是多方面的,美国犹他大学科技转化办公室负责人Jayne F. Carney博士指出:“大学教师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就是最大价值体现。”我国评价一位高校教师,虽然也看他的实绩与对社会的贡献,但在很多时候却不知不觉地使高校教师队伍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
第一,对教授数量的偏重。比如要新申办一所高校,其中有没有教授、教授有多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教师能不能被聘为教授,是很多人毕生追求的目标,有了它就几乎等于有了“金饭碗”。
第二,对著作论文的偏重。这更多的是体现在教授职称评定之际。一旦评上教授,以后著作论文有没有、有多少就不重要了。
第三,对各种奖励的偏重。我们在很多时候不是把奖励看成激励某项工作的手段,而是把它目标化了,奖励实际上成了获奖者取得其他成功的“敲门砖”。
第四,对主持省以上课题的偏重。有多少省以上课题、有没有主持国家课题,是管理部门评价教师甚至一个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砝码,至于该课题是否结题或结题水平如何似乎可以不问。
以上种种,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基本上都可归结为形式主义毛病。教师工作为了什么以及教师做什么,在“价值链”方面存在偏差。看起来好像热热闹闹,高校教师大多在那里奔职称、写论文、捞荣誉等,对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二 “以教学为中心”和“以学生为根本”的问题
美国一直推行市场经济,因而各高校“以学生为根本”的思想非常突出。犹他州高教管理程序图表明,学生处于最高层,这类似于企业的“顾客至上”原则,然后依次为:立法委员会→董事会、协委会、监事会→教育厅→学校。其中董事会应有一名学生参与。又如,在韦伯州立大学,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就有两条措施加以保证。首先,学校规定每年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定,学生在量化打分中占有优势——学生测评占30%,学生选课率占20%,专家评估占40%,教师自评占10%。其次是人事管理的流动性。韦伯州立大学把所有教师分为全职教师(正式职工)和兼职教师两类,而且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这就给管理注入了工作力度。在哥伦比亚大学,校方还在学生活动中心为两万名在校生设置了各自独立的框架式邮件箱。为方便学生,该校图书馆在校区内还分设20个分馆。
走进美国高校的课堂,他们主动服务学生的做法使笔者感受非常深刻。第一,非常重视实践数学,注意将所学尽快地转化为物质财富。据笔者了解,犹他大学有近200家学生俱乐部和学生组织,他们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无数的演说、辩论和音乐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增强实践能力、展示自己天赋和交际能力的广阔平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还直接参与了教师的科研活动,甚至与导师一起撰写科研论文。目前,美国有些大学还实行了一学年三学期制度,学生两学期参与教学活动,一学期走出校门参加规定的社会实践。第二,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特色比较明显。授课教室比较灵活,教室有大有小,一般可以容纳20~30人上课,教室的设备有所不同,教师比较喜欢圆桌会议形式,便于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泼,虽然美国大学也以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但教师同时会穿插使用答疑、小组工作、读书报告、社会调查、实习、实验等教学方法。小组工作也可能是居讲授法之后的主要教学方法。而且,不论是哪个教学环节,学生随时都可以举手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已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一景。
以教学为中心,这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各高校谈得比较多的一个管理观念。过去的“读书无用论”曾经坑害了国家,后来我们提出“以教学为中心”,这自然有它的深刻道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不能把它看成“教”与“学”两个中心或者各执一隅。于是,在中国有些高校又提出“以学生为根本”。笔者认为,此一提法不仅与市场经济规律相吻合,而且还可将“教”与“学”统一起来,特别是以上美国经验值得高教管理者重视。
三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定位问题
此次考察,我们还顺便到了犹他州盐湖城东区高中。通过听课和实地察看,感觉到我国的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定位也许还有一些问题。
犹他州的大学可分为三类:一是应用型的社区学院,如盐湖城社区学院;二是教学型的综合大学,如韦伯州立大学;三是教学加研究型的综合大学,如犹他大学、杨伯翰大学。犹他州没有像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研究型综合大学。社区学院为普及型高等教育,学制两年,可授予学士,其学分可转入四年制大学继续深造。学生就近入学,学费较低,所学便于就业。教学型和教学加综合型大学为四年制,没有研究生院,是犹他州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基地。
我国的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给人的总感觉是定位不很清晰,恰与美国形成对比。从培养目标看,我国中小学是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奠定基础,二是可直接使用的建设人才,层次倒也清楚,但在执行中却遇到了问题。首先,都讲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各自的侧重究竟在哪里?其次,如何衡量中学与大学教育的成功?或者如何看待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和大学的补课现象(主要指人文素质与艺术教育方面)?最后,同一层次或不同层次的大学如何定位?如何避免工作中的相互攀比与相互混淆?诸如此类,值得我们改进的地方似乎还很多。
(本文已在2004年4月9日《中国教育报》发表,收录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