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
- 丁强 王晓东 张正堂 朱卫华 张全
- 4802字
- 2020-08-29 02:25:07
第二节 早期发展历程
一 1936~1955年的创立与发展
江苏省人民医院,亦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红十字医院、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院。其前身是1936年2月1日于江苏省镇江市成立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34年成立)附属诊疗所,当时仅租赁小楼一栋,职工数仅有13人,不能满足医疗教学需求。之后,诊疗所获得政府8万元拨款和爱国华侨胡文虎先生5万元捐款(均为法币),建造病房楼两层共计70间。同年9月,诊疗所收购基地上原先的租赁房,并将其改建为楼上楼下各8间房间,作为门诊和病房使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上海沦陷,镇江危急,诊疗所奉命随学院西迁,1938年2月抵达湖南沅陵,4月恢复开诊。8月医政学院奉命与私立南通学院医科合并,改组为国立江苏医学院,诊疗所随之改称为国立江苏医学院附属诊疗所,职工增至20人。同年11月,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将诊疗所改为国立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并颁发《附属医院组织章程》。章程规定设院长1人,秉承学院院长之命综理院务。
1938~1943年,医院遭受了日军侵华战争的破坏。1938年12月停诊后,医院先后迁至沅陵、贵阳再至重庆,并在市郊北碚祖湾对面的魏家湾租赁民地5亩余,兴建院舍,有病室、手术室、诊疗室和护士职业训练班教室、宿舍等,它们皆为简易草房。医院分设内科、外科、产妇科、皮肤花柳科、耳鼻咽喉科5个科及检验室、药局,有病床40张。日机先后炸毁了宿舍、教学楼、礼堂、病房等医疗场所,医院经济十分窘困,尽管如此,医院仍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增加病床(由40张增至60余张),医护员工达24人。至1943年底,医院日门诊人次达200人次,病床增至100余张,医护员工达97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医院各项工作相继恢复,1945年5月至10月经水、陆、空三路,分批迁回镇江原址。12月30日,医院对外恢复门诊。1947年7月医院病房大楼修建竣工,开放60张病床,同时安装了X光电气设备,共耗资5.6亿元(法币)。
1948年6月根据教育部“全国附属医院改组为附设医院,以使医院行政另具体系,俾医院能充分发展”的指令,医院即改称国立江苏医学院附设医院。开放床位85张,日均门诊人次达176.1人次;日均出院人次达2.26人次。有员工88人,其中医师31人,护理人员30人。新建门诊18间(平房),产妇科、小儿科、耳鼻咽喉科上午门诊,内科、外科、眼科下午门诊,皮肤科周一至周五下午门诊,神经精神科周六下午门诊。新建手术室2间,一般外科手术均可施行。1949年4月镇江市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及镇江市军管会派徐仲飞等军代表接管医院,并恢复建设外科病房楼。
在1936年至1955年的20年发展历程中,医院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医院由一所仅13名职工、租赁小楼的诊疗所逐步发展至门诊部面积超过600平方米,外科病房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病床超过240张的大型医院。医院先后支援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组成了血防医疗队治疗血吸虫病。医院的医疗水平也不断提升,先后引入了X光设备,推广苏联“无痛分娩”技术,制成国内首台X光记波摄影器,应用半可曲式金属胃镜做胃镜检查,在省内率先开展角膜移植手术等。
二 1956~1985年的发展
1956年8月,医学院、附院的17个临床教研组的89位临床医师和数十名技术人员迁入南京市工人医院(由原南京市工人医院和原设在扬州的江苏省工人医院于1954年合并而成)。同年11月17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发文:“将南京市工人医院改名为江苏省工人医院,并作为江苏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医院党的关系、人事关系属医学院。”年底,原南京市工人医院改挂江苏省工人医院、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两块牌子,隶属关系从江苏省工会联合会、南京市卫生局划归江苏省卫计委(当时称为卫生厅)、江苏医学院。之后,江苏医学院于1957年12月改名为南京医学院,医院随之改名为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
1958年,医院完成了四件对省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分别为:改一班制为三班制,建立高级医师下门诊制、预约制、门诊一贯制等提高医疗质量的制度;在省内率先推行“无痛运动”,减轻病人身心疼痛;率先推行“政治下病房”,把思想工作做到病房门诊第一线;进行有社会影响的抢救,先后成功抢救了全身烧伤面积达70%和烫伤面积达80%的病患,收治大批食物中毒病人,获得高度评价,《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先后予以报道。同年9月,医院随医学院更名为南京市第一医学院附属医院,并开始筹建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
1959年,医院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统一全院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及工作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翌年4月,正式印发《医院组织及规章制度汇编》,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了一步。同年,在党政部门领导下,医院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建新的门诊大楼三层,共4188平方米,比原先门诊楼扩大两倍多,门诊条件得到了改善。全年开放床位500张,门急诊人次达41.33万人次,出院人次达10774人次,职工683人(含医学院编制80人)。
1961年,医院随医学院复名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之后的几年内,医院在科研技术上取得了不断进步,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脑脊液细胞学实验室,首创了脑脊液细胞旋涡筛滤器,创造了玻片离心法,在省内首先研制成功导线经皮式心外膜电极体外固定频率心脏起搏器,建成了203平方米的钴60治疗室,对肿瘤病人进行钴60外照射、腔内治疗、深部X线照射等治疗。
1981年3月5日,国家卫计委(当时称为卫生部)同意医院与日本名古屋第二红十字医院结为友好医院。同年4月9日,随着第二附属医院的建立,江苏省政府决定医院改名为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同年,国务院批准南京医学院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共有内科学、外科学、麻醉学、妇产科学等15个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5年7月12日,江苏省政府“同意将江苏省工人医院改名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医院领导体制和所承担的任务不变”。8月14日,医院举行隆重的命名典礼和挂牌仪式。10月12日,经江苏省卫计委(当时称为卫生厅)党组同意,医院试行院长负责制。全年开放床位723张,门急诊人次达76.84万人次,出院人次达10676人次,职工1656人(含医学院编制140人)。
在1956~1985年的30年间,医院规模明显扩大,医院由改名为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时的床位460张、门急诊人次23.43万人次、职工592人,发展至改名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时的床位723张、门急诊人次76.84万人次、职工1656人,三项规模指标增长率依次达到57.17%、227.96%、179.73%,增长迅猛。医院各临床专科的阵容逐步壮大,科技力量在全国居于先进水平或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其间,医院的多项诊疗技术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如酒石酸锑钾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颅内肿瘤摘除术、肺切除术、心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自肺灌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等,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医院组织了多次紧急救助活动,如抢救严重烫伤患者、支援唐山大地震灾区的抢救工作、抢救响水县农场2000余名农民食物中毒等;还先后调派了多名高年资骨干医师支援江苏其他医院发展,组建医疗队赴坦桑尼亚、西藏、新疆、广西等国家和地区支援当地医疗服务建设,在国际和国内都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三 1986~2006年的发展
1987年2月医院被命名为江苏省红十字医院,被国家卫计委(当时称为卫生部)评为“1986年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次年6月,医院试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医院管理承包责任制,林桂芳院长和江苏省卫计委(当时称为卫生厅)刘昕曜副厅长签订了《江苏省人民医院管理责任制合同书》。10月,医院对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公开招聘,这是医院首次通过公开招聘选配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也是医院人事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
1993年1月14日,医院通过江苏省卫计委(当时称为卫生厅)“三级医院”评审团“三甲医院”的检查验收,确认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的标准。同年12月3日,医院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新增皮肤病与性病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内科学肾内科专业、老年医学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心血管内科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普外科被确定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1995年1月,我国首例非亲体活体供肝部分肝移植术在医院获得成功。年底,活体供肝部分肝移植术被评为1995年度江苏省十大科技新闻之一。7月,江苏省卫计委(当时称为卫生厅)确定医院传染病科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此后,江苏省教育厅(当时称为省教委)确定医院心血管内科、皮肤病与性病学科为江苏省A级重点学科。
1996年4月,医院与IBM公司签署《合作开发计算机管理系统协议》,合作开发4年,建立一套医院计算机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包括15个系统模块,400个可执行程序,覆盖范围有挂号、门诊收费、门诊药房、诊间、门诊部、入院处、住院处、病区、药库、住院药房、手术室、功能检查室、检验科、病案统计等部门。9月,医院建立“医院信息中心”,迈出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步。10月,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将医院急诊科改名为江苏省急诊医学中心。
2002年6月10日,经江苏省卫计委(当时称为卫生厅)批准,医院与江苏省妇幼卫生保健中心建立长期医疗合作关系,合作后,以“江苏省人民医院河西分院”冠名开业,医院的妇产科与儿科搬迁至江苏省妇幼卫生保健中心,并另开设普内、普外门诊及6个病区。7月5日,医院与江苏省妇幼卫生保健中心正式签署医疗合作协议。8月12日,搬迁工作顺利完成,江苏省人民医院河西分院(后改名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简称妇幼分院)开始试运营。
2003年1月,16层、2.8万平方米的新外科大楼竣工启用,设有516张床位,拥有一流的手术室、先进的物流传输系统等。6月18日,医院行政职能处室机构调整为14个处级机构和8个院直属科室,即分别为: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监察室、人事处、工会、医务处、护理部、教育处、科技处、门诊部、保卫处、计财处、总务处、临床工程处共14个处级机构;离退休工作办公室、团委、信息中心、采购中心、预防保健中心、质量控制中心、审计室、基建办公室共8个院直属科室。
2004年10月20日,医院与江苏省级机关医院、江苏省妇幼卫生保健中心正式签订了《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章程议定书》。26日,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医院举行。28日,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挂牌仪式在门诊18楼会议室举行,由王湛副省长揭牌,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宣告成立。次年,位于无锡的江苏省太湖疗养院、江苏省核医学研究所加盟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
2005年2月,医院HLA实验室发现并鉴定出三个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新等位基因,得到NIH Gen-bank(美国国立卫生院基因库)认证,获得了WHO(世界卫生组织)HLA命名委员会的正式命名。4月,经国家卫计委(当时称为卫生部)同意,医院成立中国活体肝移植研究所。6月,医院成功完成我国首例劈离式肝移植手术,实现“一肝两用”,急救两命,这标志我国肝移植技术再获重大突破。
截至2006年末,医院全年开放床位数、诊疗人次、出院人次、在职员工数由1986年的886张、81.89万人次、1.31万人次、1838人增加至1866张、239.99万人次、4.61万人次、2807人,增幅分别达到110.6%、193.1%、251.9%、52.7%。规模和医疗人员数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医院的总体规模和技术力量已经接近全国的主要医院水平,在省内、华东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彰显。其间,多次获得“江苏省文明医院称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荣誉;承办了第三届国际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国际研讨会、全国诊断学改革讨论会等多次国际、国内学术性会议,并得到与会代表的认可和好评。在医疗水平上,再接再厉,完成世界首例植入“膈神经刺激器”,国内首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手术,急诊活体成人右叶供肝肝移植等多项首创技术,射频消融术、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术、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心脏介入技术等医疗技术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心脏分子细胞研究室采用先进的生物学技术,在心肌炎、心肌病的诊断,受体调控以及家族遗传基因等研究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与苏北人民医院、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合作双方共同发展。先后获得了多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建设项目、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临床专科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