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 林义
- 4220字
- 2020-08-29 02:40:53
第五节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一)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纵观世界,可以发现凡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并让全体国民普遍享有社会保障的国家,都是社会和谐的国家;凡社会保障制度残缺或者不公的国家,其社会发展必定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因此,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是正相关关系,社会保障城乡和谐与否其实直接决定着社会和谐的程度。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社会保障事业获得快速发展,但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符的音符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就是城乡差距过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期滞后使得广大农民并没有充分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些问题和弊端可能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因此,在我国经济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一发展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公民权的需要
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动用的是国家的公共资源,这个公共资源并不是城市人享有的特权。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涵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以及区、县以上的城镇集体经济组织。而占我国人口70%多的农村人口却始终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被排挤在保障体制之外,与社会保障的性质和目的背道而驰,这对农村人口是很不公平的。农村劳动者也是靠通过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来维持生活的,也在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他们同样要面临因年老、疾病、伤残而中断或减少收入的风险,理应享有与城市人口同样的基本权利和待遇。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把关心农村人、尊重农村人、发展农村人作为主要目的,给农民全面的国民待遇,使其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权利,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的本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置、贫困有支援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有效地化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劳动者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加之原来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保障体系的解体,家庭养老不堪重负。因此,通过社会保障代替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就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缓解农村贫困,增加农民福利,缓和家庭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特别是随着老龄化、城镇化、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城乡居民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二)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加速的客观需要
从长远来看,推进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举措。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60%,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意味着在十多年之内要转移农村人口2亿多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流动性人口数量已经增加到2.61亿人,比10年前增长1.4亿人,增速为81.03%,其中1亿人来自乡镇农村。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村人口重要的生活和脱贫策略。目前在我国,不仅城乡之间存在较大规模人口流动,城市之间、企业之间以及行业之间也存在较大规模人口流动。因此,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应该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关键举措之一。
(三)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客观需要
当前,“老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世界性社会难题。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国家必须在人口老龄化高潮到来的20年前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与健康保险制度。否则,“老龄问题”将波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客观要求,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应该指出,在我国现行的二元化城乡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限制下,农民举家流动的比例很小,外流人口大多数是青壮年。这必然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供给资源的严重匮乏,再加上家庭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难以与老年人一起生活,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等基本社会养老资源的供给,都将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必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我国全体老年居民提供养老保障,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三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突出的经济意义
(一)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个制度体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来实现效率优先,优胜劣汰。但市场机制是把双刃剑,在经济效率提高的同时,可能带来更多的风险,如贫困、贫富差距扩大等现象,可能使一些社会成员的生活陷入困境。价值规律不会主动关照弱者、兼顾公平,市场机制不能自动消除贫困现象,这就要求政府发挥其职能,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以保障多数人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占绝大多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只有当社会保障制度惠及农村人口的时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算真正得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作用的发挥要求生产要素能够流动,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统一限制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所以,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消除社会保障“城乡分割”的局面,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本目的是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制度建设还可以通过改革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制,促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解决好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三)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应对内需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
众所周知,带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与出口,但内需却长期不足,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均衡更加深了内需不足这一矛盾。因此,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扩大“五险”覆盖面,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推动我国内需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据有关统计,2005~2010年,扣除价格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9.7%和12.7%,城乡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8.2%和7.8%。城乡消费之比由1983年的2.04∶1扩大到1994年的2.80∶1。特别是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低迷造成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2010年城乡消费比达到3.07∶1。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均衡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2010年城乡居民享用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比为4.23∶1,而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数额上的差距达到了2257元。因此,中国政府必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努力将我国广大的农村居民纳入“五险”的保障范围,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推动我国内需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
四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已经成为社会保障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枢纽点,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尤其是在社会保障面临模式选择,面临机制和制度构建,面临发展环境重大变迁的现实条件下,我国迫切需要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由于中国特色市场化道路的独特性,我国特定的制度演化路径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在构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时,必须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和现实为依托,同时借鉴国外社会保障理论的合理成分,但关键还在于要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的理论创新。飞速发展的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实际,迫切需要社会保障的理论创新。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理论指导,将构建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已经成为社会保障领域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把农村居民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以农民工为切入口,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基金注入新鲜血液,为解决现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财务危机提供资金支持,赢得了缓冲的时间。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相当狭窄,还很难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我国必须建立统一的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长期目标虽然暂时难以实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更不能对此问题视而不见。因此,一元化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作为长期发展目标,把农村居民逐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长远来看,这既能减少未来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迈向一元化目标的路径,也符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