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化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研究:以中原经济区为样本
- 史自力 杜智勇 任爱莲 王彩霞 伦蕊 蔡树堂
- 11129字
- 2020-08-29 03:22:44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城镇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聚集,是现代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由于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作用,大多数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使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城市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源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城镇化首先是劳动力、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从而获得较高生产率和较高收益的过程。其次,城镇化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可以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经济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综观世界各国,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没有一个贫穷国家具备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也就是说,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是高度城镇化的,贫穷国家城镇化率则非常之低。根据联合国2012年4月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从2011年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将从现在的36.3亿人增加到62.5亿人,城市化率由52.08%提高到67.13%,其中较发达地区将提高到86.26%,而欠发达地区也将提高到64.08%。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中国市长协会主办、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承办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卷,于2012年5月9日在北京首发),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历史性突破50%。但是,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仍然偏低,截至2011年底,我国中部地区城镇人口达到16278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2882万人,增长了21.51%;城镇化水平由2006年的39.0%提高到2011年的46.3%,提高了7.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城镇化率分别由2006年的43.0%、37.1%、38.7%、32.5%、43.8%和38.7%增加到2011年的49.7%、44.8%、45.7%、40.6%、51.8%和45.1%。不管是2006年还是2011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均排在最后一位。另据河南省社科院发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已达到42.4%,较2011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且在2013年仍将保持相同增速,达到44.2%。可以看到,河南省城镇化率近年来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低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专家建议,我国城镇化发展不能简单重复西方国家的老路,也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存环境为代价,而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着力提高质量,把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所谓“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可以预见,未来的城镇化是中国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增加有效投资的重要方向,更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离不开现代工业的推动。目前,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均衡发展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自20世纪后半叶起,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破产、农民贫困、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而若干城市出现恶性膨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就业困难、住房拥挤等尖锐矛盾,实施了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例如,法国在1965年制定了官方新城政策,目的是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以及吸引和安置增长的人口,其规划重点是在巴黎周围建成8座新城镇,选址的基础是该城镇有潜力吸引50万人来居住,但每一个新城都是以现有城区作为未来发展的结构基础的。联邦德国通过区域规划加速城市生产力布局,对欠发达地区编制四年一期的“完善发展计划”,有重点地采取2项经济刺激政策:一是优先资助欠发达地区进行公路、水路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二是对在欠发达地区建厂的单位减税10%。荷兰政府为了协调大、中、小城市生产力布局和人口比例,通过行政手段和投资补贴、低息贷款等经济措施,引导城市圈工业和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从发达国家的城镇建设战略来看,其思路是通过区域规划使工业布局、人口分布、基础设施趋向合理,使城乡同步发展,使小城镇更加现代化,物质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成为人们乐于居住、工作、学习的地方,以防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大城市,从而达到实现国家战略的目的。
发达国家的传统城镇化道路虽能给我们不少启示和借鉴,但我们还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特别是,在全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河南省更要结合本省的地域特色,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域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同时,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拥有了纲领性文件,这也标志着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由此步入到大规划、大战略、大效率、大成就的新时代。
河南省省委原书记卢展工在深入思考全省的发展战略后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在于“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即河南要选择“两不三新”的发展路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的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在“三化”当中,新型城镇化要发挥好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要发挥好基础作用。在“三化”过程中,要以产业为基、就业为先、生计为本,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城市繁荣与乡村进步良性互动、互为支撑,“三化”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结合全国第一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现实条件,河南省要走好这条“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发展道路,必须要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注重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协调推进。以中小企业为主力军的现代工业和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河南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二)中小企业助推城镇化
首先,中小企业有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第一,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市场竞争。市场经济是依赖市场主体的理性决策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体制,该体制需要众多同质的竞争者。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规模相似,对促进行业竞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也是保持经济活力的关键。第二,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一般资金和技术处于劣势,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再者中小企业组织成本低,经营灵活性大,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能够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第三,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追求竞争优势的动力,中小企业较之大企业更具紧迫感,因而在开发和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对技术的推广和扩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规模不大和创新能力有限,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协作的范围和频率均大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都是市场拉动型的。他们根据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成功率较高,而且消费者容易认同。一些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中小企业完成的创新成果总量远远大于大企业,从而成为依靠科学技术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 8%。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8%,其社会零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59%,上缴税收占总税收的50. 2%,提供的就业机会占企业提供就业机会总数的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8%。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根据2008年的数据,中国中小企业为国家贡献了将近56%的税收收入,吸收了将近80%的就业人员。中小企业在改进技术、推动创新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来说我国发明专利的65%、企业技术创新的75%以上以及新产品开发的85%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第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众多中小企业从事建筑业和服务业,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在中小企业中就业的农业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使其获得医疗和养老保障。
因此,各级政府对城镇化进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愈加关注。2012年4月19日国务院曾经指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当前小微型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高度重视,增强信心,加大支持力度,把支持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作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要科学分析、正确把握,积极研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帮助小微型企业提振信心,稳健经营,提高盈利水平和发展后劲,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提出了8个方面共29条实施意见。2011年10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专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确定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会议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和财税扶持政策。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和运作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性文件,并出台了相关配套实施措施。在经营领域、土地使用等方面放宽了限制,并在税收、融资、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为中小企业参与公平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河南省政府早在2011年就已经出台了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强调要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着力解决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促使小微型企业加快发展,同时明确了支持对象、支持原则及重点、支持措施、保障机制等。
(三)城镇化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第一,城镇的聚集效应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城镇一方面聚集产业、物资、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要素,另一方面聚集可供利用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这种聚集效应绝不仅仅在于为生产要素的交流发挥中介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合成作用,中小企业在要素合成中过程诞生并得以升级换代。概括地讲,城镇的聚集经济效益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益处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中享受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利益。二是共同的社区文化和良好的社会资本使企业具有“根植性”特征,便于开展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和学习,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条件。一定数量的企业在城镇范围内配置资源、销售产品,疏通和拓展了农村企业的流通渠道。四是发挥城乡交通、通信和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金融等服务中心的作用,为企业向城镇集中提供良好的生活、生产服务。五是有利于带动产业升级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城镇聚集经济的形成对产业的提升、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城镇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发展中的人才瓶颈。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人才资源数量与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城镇化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机会。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教育、文化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城镇集中的各种人才相对较多,流动性较大,这些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人机会;同时,城镇中集聚的人员由于空间相近而增加了交流与学习机会,刺激了各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使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得以普遍提升。
第三,城镇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提供了良好平台。城镇的大规模建设,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提供了良好条件。近年来,不少城镇实施环境创新,筑巢引凤,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五通一平,使城镇给水、排水、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各项服务设施日益齐全,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提供了有效平台,奠定了硬环境基础。
第四,城镇化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和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无论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还是产品需求和信息技术,城镇均远远超过乡村。同时,城镇化还可以通过提升居民收入从而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扩展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空间。
二 城镇化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挑战
尽管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是,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空间分布不合理、缺乏适度的集中和规划等问题,基本处于自发形成、自我发展的状态,使其在全国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直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例如,随着区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逐渐显现,中小企业用地受到严格限制,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不面对拆迁、外迁甚至倒闭的困境,在经营与发展中步履维艰,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紧缺无疑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紧箍咒”:一边是进行城市环境建设,需要拆掉大量影响城市环境的民营企业的经营场所;一边是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中小企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两者在科学发展上出现了供需矛盾。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中原经济区已经被纳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从而更应该重点进行城镇化、工业化开发的地区。未来阶段的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工农、城乡的利益协调,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推动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加快形成城镇化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这一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中,一方面,中小企业将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力量,在就业、科技创新、财税收入等各方面推动城镇化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中小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城镇化和中小企业良性互动,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但在现实中,部分区域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忽视城镇化发展的基础,采取“一刀切”方式强制推进,不顾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抱着“外来和尚能念经”的观念,追求“高端、大气”的招商引资理念,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本书正是针对这种非良性现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现场访谈和头脑风暴等方法对河南省城镇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根据现有理论研究,结合调查实践,提出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实现协同发展的良策。
第二节 研究意义
本书研究的主题也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基于大规模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系统的剖析,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同时也为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了解城镇化和中小企业现实状态并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的机会。从理论上,艾尔德里奇(H. Eldridge)指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克拉克(C. G. Clark)则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沃思(L. Wirth)认为城市化是指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镇)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过程。但无论是人口的集中,还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或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均需要众多主体有效配合,共同推进。而中小企业就是众多主体中尤为重要的一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比较大的国家而言,中小企业的参与尤为迫切和重要。城镇化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既有积极影响又有严峻挑战。本书将城镇化和中小企业良性互动作为研究的核心,通过对河南省各区域的城镇化基础及其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两者协同发展的措施,从而为加速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推动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创大规划、大战略、大成就的新时代做出理论贡献和实践指导。
第三节 研究内容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促进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在“绪论”的基础上,用三篇十二章的篇幅系统分析了城镇化、中小企业发展及二者协同发展的理论、现状与策略。
第一章为本书的绪论。对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进行概述,以期让读者对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
在“理论基础”篇,我们用三章内容系统分析了城镇化、中小企业发展及二者协同发展的理论,这是本书的理论依据。其中,第二章对城镇化理论进行论述。首先对城镇及城镇化的含义及其本质、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然后介绍了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模式和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模式,最后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第三章对中小企业发展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首先介绍了中小企业的含义和界定标准、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和策略、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然后介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古典和新古典理论、企业发展的新制度经济理论、企业家理论、创新和战略理论、动态学习理论和环境理论。第四章对中小企业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首先介绍了中小企业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然后介绍了中小企业发展支撑城镇化的内在机理,最后介绍了城镇化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外在制约因素。
在“现状分析”篇,我们用六章内容描述了我国城镇化现状、农村居民城镇化期望、中小企业基本情况、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城镇化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现状、城镇化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现实障碍。基于城镇化调研和专家访谈获得的丰富数据,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城镇化的现状和基础。其中,第五章介绍了城镇化现状。包括居民居住环境、居民人口现状、居民经营现状、居民就业情况、居民收入情况、居民居住地公共设施情况等。第六章介绍了农村居民对城镇化的期望,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居民对新型城镇化的认知、对城镇化现状的评价以及对城镇化的期望三部分。第七章主要分析了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中小企业的基本属性和中小企业的总体状况。第八章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包括中小企业的内部发展状况和外部发展环境两大部分。第九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城镇化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包括城镇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城镇化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第十章围绕本书主题思想,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城镇化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城镇化”要求非协同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构成了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目标的主要障碍。
在“策略研究”篇,我们用两章内容分别从城镇化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和中小企业发展助推城镇化的策略两个角度阐述了实现二者协同发展的思路和路径。
以上内容之间的关系,详见图1-1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图1-1 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第四节 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研法和访谈法。中小企业发展和城镇化互动的理论依据以及问卷设计和访谈的依据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构建。城镇化基础数据、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互动的数据则主要通过问卷调研法和访谈法获得。下面重点说明本书中问卷调研法和访谈法的设计及样本构成。
一 关于城镇化现状的问卷调研
(一)问卷设计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主要是农村的城镇化,因此农村、农民和农业是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对象。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基础,本书设计了包含农民家庭的基本情况、土地及居住情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收入情况、公共设施及服务的情况4个部分共43个问项的调研问卷。农民家庭的基本情况包含住宅类型、地域类型、地形情况、交通情况、人口情况、家禽家畜的饲养情况、拥有大型生产资料状况、家庭周边企业状况、对城镇化及城镇化建设的了解及态度10个问题;土地及居住情况包含住宅面积及辅助物、耕地面积及用途、耕地流转方式、价格等13个问题;劳动力转移及收入情况设计了家庭收入数量及主要来源、家庭人员就业规模和地点等6个问题;公共设施及服务情况设计了农村家庭受教育人员的数量、阶段及接受教育的地点、就医现状、环境状况、文化娱乐状况等14个问题。
(二)调研样本选择
此次调研的样本为豫东三县一区,包括周口市西华县、商丘市虞城县、商丘市民权县和商丘市梁园区。每个县(区)负责具体指定当地5个典型乡镇(或行政村)参加问卷调研活动。参加调研乡镇(或行政村)选择的标准为:①即将进行城镇化改造;②正在进行城镇化改造;③还没有进行城镇化改造;④受城镇化影响较大。在每个参加调研的乡镇(或行政村)当中,选出200个居民家庭,每个家庭派1名代表参加问卷调研活动。
西华县总面积1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万亩,辖19个乡镇、3个农林场,常住人口87.6万人。此次调研问卷的发放地是田口乡、皮营乡、迟营乡、箕子台办事处、娃城办事处、昆山办事处,调查对象主要包括留守老人、退休教师、村委成员、社区居民、家居农村的社区和办事处及乡政府工作人员、在职教师、村干部、乡镇上星罗棋布的店铺老板和营业员等。
虞城县和山东、安徽二省相邻,总面积155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常住人口106.78万人。此次调研问卷的发放地是黄冢乡、城郊乡、城关镇、利民镇和李老家乡。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家居本县的中小学教师、店铺老板和营业员、村民、少数大学生和中学生等。
民权县处于河南省、山东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处,面积1222平方公里,辖502个行政村。此次调研了北关乡、胡集乡、花园乡、城关镇和程庄乡。主要的调查对象包括各乡镇的中小学教师、村民和大中学生。
商丘市梁园区是商丘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辖10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万人。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综合治理先进市区”“全国一五、五普法先进市区”“全国科技百强市区”等10余个全国荣誉称号。此次对梁园区的调研主要针对以下对象:①梁园区产业集聚区(五得利面粉厂、百分食品厂和河南中电电力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来自农村的打工农民); ②幸福社区的农民;③候店村农民;④薛集村农民;⑤卢庙村农民;⑦大楼村农民;⑧花园村农民;⑨四李村农民;⑩黄岗村农民;〇1班台村农民;〇12松林村农民;〇13大楼村农民;〇14少数家居商丘的大学生等。
(三)调研人员组织
在河南省省委、省政府的协助下,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由张宝锋副校长牵头组建调研团队并担任调研组长,科研处史自力处长和工商管理学院杜智勇教授担任副组长,工商管理学院任爱莲博士、伦蕊博士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王彩霞博士担任小组长,由20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为成员组成调研团队。
(四)调研时间、方式及保障
从2013年3月初开始进行问卷设计到5月28日收回问卷,调研历经了3个月的时间。为了保障调研的顺利进行,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的协助下,各地区相关部门派专人全程负责协调和被调查乡镇(或行政村)的沟通联络等保障服务工作。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32份,回收率为67.5%。
二 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卷调研
(一)问卷设计
为了研究城镇化进程中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状况及对策,调研专家组在多方了解、考察、征询意见之后,广泛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其中有关现代企业发展的理论,几易其稿,最终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城镇化进行中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确保了调查问卷的针对性和权威性。
问卷包含3个部分:第一部分调研中小企业的基本状况,共设计了8个问题,主要包括企业类型、经营场所、资产规模、成立年限、所属产业和发展速度。第二部分调研中小企业内部发展要素水平,其中,与企业家管理水平相关的问题8个,涉及企业家管理远景、敬业和奉献精神、战略管理能力及对风险和失败的态度;与员工工作水平相关的问题5个,主要涉及员工素质、对企业发展的态度及参与度、对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联认识3个方面;与技术创新水平相关的问题3个,涉及研发机构设置、研发人员水平及研发投入;与投融资状况及其管理水平相关的问题6个,涉及投融资的便利性、渠道多元化程度和投融资管理水平等;与信息、技术和土地等发展要素水平相关的问题3个,涉及中小企业在信息获取、技术来源及土地要素方面的现状。第三部分调研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状况。一是调研市场环境,主要包括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的需求状况、竞争强度、竞争公平性及调研企业的竞争地位4个问项;二是调研与中小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状况,主要包括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和创新的资金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5个问题。
(二)样本选择与调研过程
为确保对象选择、问卷发放、填写与回收等调研过程的真实性,调研组全体成员经过认真讨论,严格按照科学的统计原则开展企业样本的选择。以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管辖范围内现有的所有民营工业企业为样本总体,采取按行业、分层次、分组分类、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中原区政协领导大力支持下,由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选派精兵强将领导与组织整个问卷调研活动,在与税务、工信等部门进行多次沟通与协调后,选择在中原区范围内(主要是三环以西区域)经营的、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国税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地税年纳税额3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作为调研对象。课题组共调查了178家企业,其中私营企业146家,股份制企业31家,外资企业1家,分别占调研样本的82%、17.4%和0.6%,所选样本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运行质量来看均符合本次调研要求。
本次问卷调研组织得力,样本企业选取恰当,调研结果代表性强、真实性高。调研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40份,占总问卷的90%。
三 关于城镇化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问卷调研和访谈
为了解中小企业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本书作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政府和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发现两者存在的主要矛盾及问题,并通过与被调研企业代表、政府管理人员、相关专家学者的访谈,对中小企业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问题及其原因获得了极为深入的了解。
(一)问卷和访谈设计
针对城镇化对中小企业发展各要素的影响,调研问卷共设计了20个问题,分别为城镇化对中小企业各方面,包括企业家管理水平、员工素质、技术更新、创新能力、资金、信息、土地等内部发展要素以及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市场规则、融资、投资、资金支持、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服务水平等外部发展要素的影响程度。
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调研组就中小企业发展对城镇化的积极作用、城镇化对中小企业的积极影响、城镇化进程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和挑战3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访谈。
(二)样本选择与访谈过程
问卷调研的样本和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问卷调研样本是一致的。访谈的对象主要是郑州市中原区所辖的企业家代表、政府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其中,企业家代表主要包括磨料磨具、童车制造、钢木家具、服装、化工、有色食品等行业的领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在城镇化进程中被拆迁企业的代表。民营工业企业负责人主要包括政府官员、中原区政协主席、基层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区委副书记等。专家学者主要包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6位教授和博士。
访谈采用座谈的形式进行,由中原区政协组织相关访谈代表和专家学者,就中原区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以及今后的设想进行了讨论交流,企业家代表提出希望政府对民营工业企业积极帮扶,促使其健康发展;专家组成员针对民营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政府管理人员详细介绍了中原区中小工业企业为全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中原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中原区城市面貌将发生巨大变化,并强调了企业家们要认清形势、更新观念,积极进行资源重组、集约发展、产业升级,努力走出困境。工业企业负责人、政府管理者与专家组成员就企业发展分组进行了深层次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