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诗歌研究(第11辑)
- 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 11042字
- 2020-08-29 03:32:48
·本刊特稿·
民国诗人萧梦霞
【内容提要】 萧梦霞,民国优秀诗人。江西广丰县人,小商家业,爱诗如命,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九五六年去世,有《易水集》。其抗战以前诗,特色以才气、韵味为主,风格以清秀、绮丽为主。抗战以后诗,特色变为以诗史为主,风格则变为以沉郁顿挫为主。梦霞诗具有高度艺术成就。
【关键词】 韵味 神韵 雅人深致 诗史 萧梦霞
辛卯夏,陈骥君来晤面,以其邑前辈萧梦霞先生《易水集》手稿影本相贻。笔者展读《易水集》稿本,书法秀雅,开卷即喜其诗有清气、才气,出手不凡,读罢则认为萧梦霞为民国之一优秀诗人也。
三年以来,陆续得知萧梦霞生平事迹之一二。萧梦霞,民国江西省广丰县人,小商家业,生有宿慧,淡泊好学,爱诗如命,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九五六年去世,仅得中寿。民国年间,广丰有一民间诗社曰吾社,梦霞为吾社诗人。梦霞身后,其诗稿之所以能历尽劫火,而璧存于天地之间,赖吾社诸故人之救赵存孤也。
萧梦霞《易水集》,大抵以抗战军兴为其诗歌发展前后两阶段之分野。前一阶段之诗,即梦霞青年时期之作,诗材靡所不包,多写景、咏物、缘情、交友、游览,亦反映生活之艰难,时代之动乱,其特色,以才气、韵味为主,其风格,以清秀、绮丽为主,而渐至沉郁、苍凉。后一阶段之诗,即梦霞中年时期之作,诗材亦靡所不包,增多重大时事之作,以及交游、艺事、咏史之作。其特色,变为以诗史为主,其风格,则变为以沉郁顿挫为主。其代表作,如《张学良》《希特勒》《墨索里尼》《送远征军入缅甸因有所感》《寇陷长沙感作》《挽俞慕英女士》《哀日本》《五月五日还都》《送陈仪长官主政台湾》《汪精卫》《卢沟桥》《闲步外滩泊美国兵舰多艘时东北内战方殷感而有赋》《叠前韵送傅斯年罢职归里四叠韵》《松斋约游焦山余蜷卧沪寓不果行时苏北军事正吃紧也》《老蟒叹》,皆优秀之作,甚至杰出之作。奠定梦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之一席地位者,正是此等作品。
梦霞诗之造诣,荦荦大端者有三:一曰有韵味、神韵;二曰雅人深致;三曰诗史。分别述论于次。
一 韵味·神韵
诗有别才,在于才气。诗有别趣,在于韵致。韵致者,韵味、神韵。诗无韵味,不足以言诗。有才气然后有韵味,有韵味然后有好诗。才气有待于先天之禀赋,亦有待于后天之开发,并非易得。至于神韵,可说犹有进于韵味。梦霞诗有韵味,有神韵。其韵味、神韵,多在七绝、七律、五律。梦霞擅场,尤在七律。
《辞人约看牡丹》:
打叠闲身绝世哗,春山胜事尽堪夸。芭蕉叶大垂杨绿,懒出门看富贵花。
“芭蕉叶大垂杨绿,懒出门看富贵花”,写景如画,情思从肺腑中流出,而天然出奇,韵致不尽。《易水集》编次为编年体,此诗为《易水集》第一首诗,显然为少作,而才思、品味,俱见不俗矣。
《美人折花图为王醉霞作》:
折得花枝衬粉容,踏青归去兴犹浓。游人未解春光好,不看花枝只看侬。
“游人未解春光好,不看花枝只看侬”,用美人口吻,写美人之美,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其丽在骨,其娇亦在骨,韵致寻味不尽。
梦霞诗之韵致,有时出之以炼字。
《东郊》:
闲步东郊外,晚风吹面凉。荒祠归燕雀,曲径下牛羊。雨足碓声活,日斜人影长。谁知年岁熟,一路稻花香。
“雨足碓声活”之“碓”,即水碓,是利用水力自动舂米之传统机具。水碓设于河上碓房(或称碾房),利用河流冲击水车,带动转动轮轴,轮轴拨动碓杆,杆头之碓便上下舂捣其下之石臼,使臼中稻谷去壳出米。《太平御览》卷七六二《器物部七·碓》引汉孔融《肉刑论》曰:“贤者所制,或逾圣人。水碓之巧,胜于断木掘地。”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粹精第四·攻稻·水碓》曰:“攻稻之法,省人力十倍,人乐为之。”水碓舂声,有节奏,有气势,声闻一二里。笔者儿时夜眠,有时枕畔闻声,疑似碓声,复疑似心跳声。
“雨足碓声活,日斜人影长。”雨足河涨,水碓舂声,气势有力,节奏欢快,用一拟人化之“活”字,传神。日愈西斜,影愈加长,用一动词化之“长”字,同样传神。炼字之工,几于神韵。
全诗亦美,旧时乡村,古朴如画。
《得家书》:
故乡寄到一封书,几度徘徊欲拆徐。堂上衰亲厨下妇,未知别后近何如。
“几度徘徊欲拆徐”,造语似未经人道出过。“徐”字,极好。按《广雅》:“徐,迟也。”《广韵》:“徐,缓也。”诗言接到家书,几度欲拆,而又缓拆。对家人之无穷牵挂、担心,以及诗人性格之细心,都在此一“徐”字之言外,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诗比较唐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实未遑多让。盖炼字极好,以少胜多矣。
梦霞诗不仅有韵致,而且臻于神韵之境。神韵者,描写非常传神,出神入化,而有韵致。
《白燕》:
玉剪一双忙不定,呼雏觅主两依依。日长金屋看初舞,月满珠帘待来归。柳絮风清香入梦,梨花春早冷侵衣。旧时王谢半零落,更向天涯何处飞。
起笔“玉剪一双忙不定,呼雏觅主两依依”,画出白燕形象,拈出白燕亲情,生动传神,如在眼前。结笔“旧时王谢半零落,更向天涯何处飞”,感动沉吟,寄慨遥深。皆好句。然此诗神韵,端在于第三联“柳絮风清香入梦,梨花春早冷侵衣”二句。明代袁凯《白燕》:“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萧梦霞“柳絮风清香入梦,梨花春早冷侵衣”,是从袁景文“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化出,俞松斋评曰:“颈联与袁景文《白燕》诗,仅‘风清’‘春早’四字不同,而神韵过之。”松斋评语贴切。
“柳絮风清香入梦”,以白燕梦见柳絮风软香清,刻画出白燕性格之温柔、芳洁。能传柳絮清香之风,柔风也。“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白燕性格温柔、芳洁,故喜风软、香清,故能梦见风软、香清。袁景文原诗“柳絮池塘香入梦”,并无柳絮风软一点,以及白燕性格温柔一点,此正是梦霞诗神韵所在。
“梨花春早冷侵衣”,以梨花之洁白,隐喻出白燕形象之同样洁白;以白燕清早飞行,寒冷侵衣,而不畏寒冷,刻画出白燕形象之娇柔,尤其性格之坚贞。摹写栩栩如生,传神直凑单微,不愧神韵之笔。袁景文原诗“梨花庭院冷侵衣”,并无白燕清早起飞、不畏寒冷一点,以及白燕性格坚贞一点,此亦正是梦霞诗神韵所在。
萧梦霞此两句诗虽出自袁景文诗,但刻画白燕性格更加生动传神,更富于神韵,青出于蓝矣。平心而论,则袁景文诗亦杰作。其中“月明汉水初无影”,神似“无数杨花过无影”,神韵空灵淡荡;“雪满梁园尚未归”,则写出白燕不畏寒冷,性格之坚贞。
《白秋海棠和周瘦鹃用东坡韵》:
瘦减琼腰一握纤,晓寒不耐露华严。生来弱质偏邻菊,淡到无言欲化盐。倩女魂归霜满院,玉娘睡去月横檐。丝丝幽怨肠空断,蹙损眉峰第几尖。
全诗以玉女比喻白秋海棠,句句皆好。此诗善于用险韵,“一握纤”之“纤”字、“露华严”之“严”字、“月横檐”之“檐”字,尤其“欲化盐”之“盐”字、“第几尖”之“尖”字。读诗如见笔姿柔婉、飞动,而每句收笔之字,则见字字尖新、妥帖。善用险韵,才思之敏捷,冰雪聪明,不禁令人联想起清代诗人曹震亭。
“瘦减琼腰一握纤,晓寒不耐露华严”,写出白秋海棠之纤细,柔弱。“生来弱质偏邻菊”,写出其品格,柔弱而贞洁。“淡到无言欲化盐”,则写出其品格之淡泊与沉静。“淡”者,淡泊。能“化盐”者,水也。“欲化盐”,言其淡泊似水。“丝丝幽怨肠空断,蹙损眉峰第几尖”,结句言第几次蹙损眉峰尖也。然而此诗神韵,尤在第三联“倩女魂归霜满院,玉娘睡去月横檐”二句。
“倩女魂归霜满院”, “霜”字,与下句同位字“月”互文,是指月色。句言白秋海棠之皓洁,如玉女之光辉,如明月之光辉,照亮满院。(可以参读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汉王坐法宫,一见光徘徊。”)“玉娘睡去月横檐”, “睡”字,言已夜深。句言白秋海棠之皓洁,如横斜之明月,如睡去之玉女,垂辉宛然。神韵之笔,出神入化矣。
二 雅人深致
诗之能事,非止于韵致。诗需韵致,还需雅人深致,不然或流于单薄。尤其七律欲好,往往需真工实料,不然或流于空架子诗。台湾诗人周弃子长于七律,尝言:“好诗必是真工实料,异于泛常凑合。实料者有实在材料,要叙入诗内;真工者,如何锤炼将材料作最佳运用。”此是甘苦之言。萧梦霞《诗匠》诗云:“长庆西昆各有调,批风抹月苦无料。”诗需真工实料,梦霞所见略同。真工实料,来自深切的生活体验,亦来自雅人深致。生活经验不足,关切世事可以补之,读书殖学可以补之,此即雅人深致。梦霞僻处赣东北,经商为业,而所作诗,堂庑深闳优美,其故在此。
雅人深致之诗,最终之精彩,仍在于诗之艺术造诣,能使人味之者无极。
《题影梅庵忆语后》:
半伤国难半家仇,似此遭逢一哭休。老去将军尤好乱,新来天子亦无愁。园荒水绘草空绿,党散东林碑尚留。岂竟清狂甘绝俗,河山终古嫉名流。
《前意未尽再题一律用舒铁云壮悔堂诗韵》:
梅庵春去影难追,旧事凄凉欲语谁。镜里钗环神女梦,愁边文字岘山碑。辞家蔡琰难归汉,作赋安仁有远悲。人世尽多恩怨在,黄衫客亦未能为。
两诗皆述董小宛入清宫本事。笔者读诗至此,惊喜兼而有之。何以惊讶之?世传董小宛之入清宫,有信之者,有不信之者,而信之尤难。盖事关考据,非可臆断,而清代文献浩繁,网罗非易,真相藏在微言,解人更难。若非读书博洽,目光如炬,何能自信洞见真相?梦霞僻处小县,经商为业,乃能读书博洽,自信洞见真相如此,故不能不为梦霞诗惊讶也。何以喜悦之?盖董小宛之入清宫,不信之者,远多于信之者。梦霞为信之者,笔者亦忝属信之者,故不能不为梦霞诗喜悦也。
兹单论两诗之艺术造诣。前诗“老去将军尤好乱,新来天子亦无愁”,上句盖用萨天锡《如梦曲哀燕将军》“芙蓉花,为谁好,洞房昨夜将军老。将军老去空铁衣,漆灯照室人不归”之字面,以娶元泰定帝后为夫人之燕帖木儿,比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下句化用古乐府《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及李商隐《马嵬二首》之二“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字面,指董小宛终则被清入关第一帝顺治所得,并为顺治所深爱。“园荒水绘草空绿”之句,言如皋冒辟疆水绘园,自董小宛人去而园空,并隐言董小宛墓为衣冠冢,盖隐然而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之语意,及《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字面,指冒辟疆《悼亡妾董氏辞》所述:“安香魂于南阡矣”,及查为仁《莲坡诗话》所述:“墓在影梅庵侧”,然而墓非真墓,故曰“草空绿”也。
吴梅村《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首其八:“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云:“此绝后半十四字,深可玩味。盖‘侯门’一辞,出云溪友议上‘襄阳杰’条,崔郊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然则小宛虽非董鄂妃,但亦是被北兵劫去。冒氏之称其病死,乃讳饰之言欤?”笔者在此拟进一解。“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言冒辟疆与董小宛,生前已被侯门阻绝,小宛死后,更何从吊墓耶?萧梦霞“园荒水绘草空绿”之句,盖与吴梅村诗“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意同,下一“空”字,暗指水绘园董小宛墓为衣冠冢,非其真墓,已赅足梅村诗十四字矣,最空灵,最含蓄。
后首“辞家蔡琰难归汉,作赋安仁有远悲”,上句用《后汉书·陈留董祀妻传》“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之典,以蔡琰没入匈奴,指小宛没入满洲。下句用潘岳作《悼亡诗》之典,指冒辟疆悼董小宛之亡。按潘岳《悼亡诗三首》其一:“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其三:“朔望临尔祭”“徘徊墟墓间”,是潘岳服丧悼亡,不必悲远,因为亡妻之墓,近在咫尺。由此可知,萧梦霞“作赋安仁有远悲”之“远”字,乃是改变潘岳为亡妻现地服丧之古典细节,而为异地悼亡,以确指冒辟疆身在江南如皋、远悼小宛亡于北京清宫之本事。
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其三十七云:“夜静钟残换夕灰,冬缸秋帐替君哀。汉宫玉釜香犹在,吴殿金钗葬几回。”其三十八云:“旧曲风凄邀笛步,新愁月冷拂云堆。梦魂约略归巫峡,不奈瑟琶马上催。”自注:“和老杜‘生长明妃’一首。”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云:“可知辟疆亦暗示小宛非真死,实被劫去也。观牧斋‘吴殿金钗葬几回’之语,其意亦谓冒氏所记述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小宛之死,乃其假死。清廷所发表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之死,即小宛之死。故云‘葬几回’。否则钱诗辞旨不可通矣。”萧梦霞“辞家蔡琰难归汉,作赋安仁有远悲”,上句当承受钱谦益“梦魂约略归巫峡,不奈瑟琶马上催”之影响,而变换王昭君入匈奴之古典,为蔡文姬入匈奴之古典,以确指董小宛入满洲之本事;下句则别出心裁,如上所述,改变潘岳为亡妻现地服丧之古典细节,而为异地悼亡,以确指冒辟疆身在江南如皋、远悼小宛亡于北京清宫之本事。“远悲”二字,比较钱谦益“吴殿金钗葬几回”及吴梅村“墓门深更阻侯门”,同样蕴含无尽,然而更简练、更自然,青出于蓝矣。
吾社俞松斋评曰:“‘远悲’二字,生而稳。”评得极是,已点出梦霞诗之创新而工稳。中国文学史上之第一流诗人,如阮籍、向秀、陶渊明、庾信、杜甫、辛弃疾、陈三立等,皆善于运用改变古典之细节以确指今典之精湛艺术。在文学史上,改变古典之细节以确指今典之精湛艺术,似罕有人以评论注释之显性表述而道出之,而为一种隐藏在诗赋作品中之隐性传统。萧梦霞独能会心于此等隐藏之艺术,足见其读书作诗,造诣非凡。
此等诗,此等七律,具见梦霞诗之雅人深致。
《读散原精舍诗并效其体》:
义宁高士陈夫子,投老掩关谢世喧。买宅已亏百年计,著书自辟一家言。孤怀渐恐见沉陆,积学颇能探道源。诗派西江久寥寐,起衰继往赖公存。
按《易水集》编次,此诗当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时散原去世已逾十年。萧梦霞此诗可说是以诗为散原立传,诗作得极好。
“义宁高士陈夫子,投老掩关谢世喧”,画出散原之淡泊超逸、隐逸避世之品格。
“买宅已亏百年计”,典出《宋史》卷四四四《李廌传》:“中年绝进取意,谓颍为人物渊薮,始定居长社,县令李佐及里人买宅处之。”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三哲宗元祐四年三月甲申中书侍郎刘挚上书曰:“《传》曰:‘百年之计,莫如植(树)人。’夫所与共守天下,传之永久,非有同心一德,守正不惑之人,将谁托之?”言散原绝进取意,清代中国遂失去能守天下传之永久之人,是百年中国之损失。意指散原本是杰出政治人才。
“著书自辟一家言”,典出《史记·虞卿列传》:“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以及《汉书·司马迁传》录《报任少卿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言散原之学说为当世稀有。此当指散原诗文中最突出之思想,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根基建立民权政治,民主以民德为基础、民德以人性为基础、自由以不侵损他人权利为界限等。
“孤怀渐恐见沉陆”,指散原晚年深忧中国之陆沉。按散原一九三〇年《又题陆丹林时贤书画集》:“扫除圣法等秕糠,坐视传薪国粹亡。剩有痴儿馀角技,对凝神血作光芒。”一九三二年《朱鄂生真斋诗存序》:“邪说充塞,蹄迹纵横,莽莽非人世。其狂逞几欲举古先伦纪道德、典籍文字尽摧灭而变易之。”同年《清故荣禄大夫法部参议余公(肇康)墓志铭》:“自公之殁,对图泫然,又以公未及躬接非常天灾夷祸为独幸也。”同年《蔡公湛诗集序》:“当道丧文敝,异说沸腾,与接为构,所以眩耳目,窒天机,而饕性命之情者,日渐月靡,莫可殚究。”梦霞当指散原此等作品而言。盖梦霞与散原同为江西人,故对散原之孤怀,知之最为深切。
“积学颇能探道源”是承上句,指散原认为,最终能救中国者,厥为中国文化。散原一九三〇年《桐城马君(其昶)墓志铭》:“自邪诐交炽,陷溺人心,为患烈且巨,振古未有,大势之所趋,固坐视无可如何。然犹冀一二魁儒老学,究圣哲之蕴,持维防之的,本其醇意高文,渐被徒友,转相移夺,徐待其定。”又云:“瞻四方,眷来者,愈有爚曜垂绝之惧也已。”正是言最终能救中国者,厥为中国文化。
结笔“诗派西江久寥寐,起衰继往赖公存”,最后才点出散原之诗人身份、诗歌成就,岿然独立,继往开来。“西江”二字,既切指散原之为江西诗派,亦贴切散原之为江西人,在江西诗人萧梦霞来说,一结亲切、温厚而有余。
“买宅已亏百年计,著书自辟一家言”, “孤怀渐恐见沉陆,积学颇能探道源”,皆杰句也,一字千金。若问诗意深几许,海水直下三万里。
萧梦霞以诗为散原立传,提出散原之政治品格、思想成就,并不仅以诗人目之,可谓能识得散原之大。由此可见萧梦霞之器识。萧梦霞诗风格本非散原一路,甚至“未尝规规步趋一家之言”,而此诗题为《读散原精舍诗并效其体》,风格绵渺奥莹,则雅近散原诗之体性。由此可见萧梦霞才力之大。萧梦霞诗雅人深致,亦由此可见矣。
虽然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但诗人仍须是读书人。
三 诗史
雅人深致之高标,厥为关怀世事,为诗史。《诗大序》言:“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一人之本,可以是一人之经历,亦可以是一人之关心。诗人经历关系一国之事,或者关心一国之事,以之为诗,即为诗史。其动因、背景,为胸襟、气质。诗史,是中国诗最重要之评价尺度。
梦霞诗制题,有一特色,曰“送”,所送诗者,皆当时关系国运者也。如《送远征军入缅甸因有所感》《送陈仪长官主政台湾》《送傅斯年罢职归里四叠韵》。乍一看来,以为诗人乃真送之,细审诗意,实乃遥送、心送,并非真与被送者有实际交接。如何看待梦霞诗制题此一特色,曰:天下士之胸襟、之关怀,在艺术上之投射也。《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梦霞诗,是国士之诗、天下士之诗,是诗史。
《送远征军入缅甸因有所感》:
铁骑千群辞上国,西风残照动悲歌。云连八莫城关险,路近胡康瘴疠多。土地已归英版籍,衣冠长忆汉山河。雄师纵使摧强敌,破碎金瓯竟若何。
按《易水集》,本诗编次于《墨索里尼》(墨索里尼败亡于一九四五年四月)之后;本诗有“云连八莫城关险,路近胡康瘴疠多”,及“雄师纵使摧强敌”之句,复按《中央日报》当时报道,可知本诗当作于一九四五年一月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胜利之后。题曰“送远征军入缅甸”,似有追溯其始末之意。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英国为了借助中国支援其缅甸、印度战局,中国为了确保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滇缅路,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形成中英军事同盟。一九四二年一月,日军入侵缅甸。二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在同古、斯瓦、仁安羌诸战重创日军后,因形势不利,撤出缅北。新三十八师、新二十二师西撤退入印度;第二百师、第九十六师东撤回国,途经缅北胡康河谷野人山原始森林,自然环境极为恶劣,死伤极为惨重。入印远征军后改称驻印军,但世人仍习称之为远征军。
一九四三年十月,中国驻印军第二次入缅,发动缅北反攻作战。十二月十八日,新三十八师攻克于邦。一九四四年三月五日,新二十二师攻克孟关;二十九日,驻印军进占沙杜渣,取得胡康河谷战役胜利,日军“伤亡人数总计一万二千余名,我军伤亡总数为六千四百九十五人”。五月十一日,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反攻滇西日军。六月二十五日,驻印军攻占孟拱,取得孟拱河谷战役胜利,“此役歼灭第敌十八师团,重创其第二师团第四联队、第五十三师团第一二八、一五一联队,第五十六师团第一四六联队”, “其伤亡总数约为二万六千人”, “我军伤亡官兵四千五百九十一人”。八月五日,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全歼守敌三千余人,我军伤亡六千余人。九月,远征军攻占松山、腾冲。十二月,新三十八师攻克八莫。一九四五年一月,远征军攻克畹町,与驻印军会师于芒友,中印公路完全打通。此次缅北滇西反攻作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彻底胜利的一次歼灭战”, “敌死伤官兵四万八千五百余人,中国驻印军伤亡官兵一万七千七百十一人”。
“铁骑千群辞上国,西风残照动悲歌”,是回忆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之悲壮历史。参读《中央日报》一九四二年二月十日社论《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十五日报道《我国大军源源入缅》,与萧梦霞诗“铁骑千群辞上国”之句,足见诗人乃至国人为远征军入缅而激动。“西风残照动悲歌”,则道尽远征军初征之失败、翻越野人山之悲惨。
“云连八莫城关险,路近胡康瘴疠多”,则是回顾此次驻印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二句互文,从一九四三年十月发起胡康河谷战役,至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南至攻克八莫,整个缅北作战,包括无遗。“八莫”“胡康”倒文,是为协平仄以造句之故。
“云连八莫城关险”之“云连”“险”,“路近胡康瘴疠多”之“瘴疠多”,道尽缅北之山高林密、瘴疠流行。缅北北起胡康河谷,南至八莫,皆高山地区,重峦叠嶂,河流纵横,原始森林,蛮烟瘴雨。如互助抗日老兵论坛《九死一生——拜见老兵李亚魂》第2辑《反攻,打回祖国去!》所述:“在雷多结束森林战训练后,我们就开赴前线,正式加入缅北反攻,向胡康河谷进军!说起印缅战场,蚊子、雨季和蚂蝗,这三样东西终生难忘。……为了预防疟疾,我们每天都要吃一粒‘阿的平’。长期服用这个药,人的脸都吃黄了。印缅的蚂蝗,那就别提了。虽然我们有防蚊油,也打了绑腿。但是这家伙没吸血的时候,非常细小。经常会从衣服、绑腿的缝隙中钻入,等你发现的时候,它都已经吃饱了。”
“云连八莫城关险,路近胡康瘴疠多”,并言自胡康河谷至八莫,日军盘踞之险关要隘之高、之险、之多。郑洞国《中国驻印军始末》之《胡康河谷战斗》言:“二月五日,我军分数路前进,直迫班腰卡以迄大宛河之线,新编二十二师曾攀登三千英尺以上的悬崖,分别进军包围班腰卡,敌向孟关方面退去。”险关要隘之高、之险,可见一斑。
关于胡康河谷战役攻克之险关要隘之多。《中央日报》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七日报道《胡康河谷我军推进占领敌军坚固据点》,三月十日报道《切断胡康河流域敌退路,中美军会师瓦拉本,孟关以南我占领宁古卡等要地,残敌被围伤亡惨重继续就歼中》,三月二十一日报道《完全击破胡康河谷敌军抵抗,我军进攻杰布山,另路我军十七日攻占塔苏山,四个半月毙敌四千,复土千八百平方哩》,三月二十二日报道《攻克杰布山隘,胡康河谷尽归我有,我军进入孟拱河谷,敌曾三度猛烈反攻均未得逞,中美联军追敌深入一百七十五哩》,三月二十五日报道《军事发言人谈一周战况,战事中心将移我国战场,中美空军出击益形激烈,胡康河谷战果诚足令人兴奋,敌十八师团高级官员多毙命》。据《中央日报》当时报道及《远征印缅抗战大事记》,胡康河谷战役之我军攻占日军盘踞之险关要隘,就有打洛、太伯卡、甘卡、班腰卡、拉证卡、拉貌卡、孟关、宁古卡、拉干卡、瓦鲁班、秦诺、丁高沙坎、杰布山隘、高鲁阳等之多。此皆为萧梦霞所关注、熟知。
关于八莫战役攻克之险关要隘之多。《中央日报》一九四四年十月三十一日报道《缅北雨季后新攻势开始,我军占领苗提,进迫八莫》,十一月十一日报道《缅境我进围八莫,史维古以南突破阵地》,十一月十二日报道《缅境我军渡达平河,攻占莫茂克,现东距八莫仅八里》,十二月一日报道《八莫困敌退路尽断》,十二月十五日报道《八莫城我占敌七据点》,十二月十七日报道《缅北我军辉煌战果,克复八莫,扫荡残敌》,十二月二十二日报道《英外相艾登发表声明,英对华具信心,攻克八莫为显赫战绩,日本崩溃可加速到临》,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五日报道《畹町南坎敌肃清后二日,中印路即通车,运输队现集八莫以南》。仅据《中央日报》当时报道,八莫战役我军攻占日军盘踞之险关要隘,就有苗提、史维古、莫茂克、八莫等之多。此亦皆为萧梦霞所关注、熟知。
综上所述,“云连八莫城关险,路近胡康瘴疠多”之句,是写出北起胡康河谷战役、南至八莫战役,远征军克服原始森林之瘴疠弥漫,攻克高入云霄之险关无数,终于取得缅北作战之辉煌胜利。无穷感慨、喜悦,都在言外,而不动声色。
“土地已归英版籍,衣冠长忆汉山河”,言自从一八八五年英国吞并缅甸,次年中英签订《缅甸条款》,中国被迫承认英国占领缅甸,缅甸早已沦为英国殖民地;然而历史上中缅曾经长期为宗藩之国,缅人当记得缅甸使臣来华进贡,目睹中国文化与中国河山。在清代,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缅甸国王孟云使臣来华进贡,乾隆五十五年清廷使节前往缅甸宣封缅王,从此“十年一贡”。值此远征军入缅作战之时,诗人回顾中国盛衰之史,不禁感慨万千。
“雄师纵使摧强敌,破碎金瓯竟若何”,言远征军纵然在缅甸歼灭日军,奈何祖国大片河山沦陷,尚未收复。诗人之心,念往忧来,隐忧无尽。此与陈寅恪《乙酉八月十一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之句,真可谓神似。
此是国士之诗,是诗史。
《牯岭秋思》:
天池树色郁苍苍,空际烟尘接大荒。同室有人工煮豆,后门何事又迎狼。黄河渡口西风碧,白下城头夕照凉。极目关山一惆怅,浮云东北是沧桑。
笔者读此诗,佩服“同室有人工煮豆”之“工”字,炼字精彩、工稳,不禁吟出一句:“可怜浩浩生民劫,都在诗家一字工。”赞与叹,兼而有之。
《闲步外滩泊美国兵舰多艘时东北内战方殷感而有赋叠前韵》:
吴淞天远客愁生,小步长堤日渐横。海水一湾抱孤岛,楼船百尺聚夷兵。未来功罪颇难说,此地风光依旧清。自揭微心念东北,万家野哭恐无声。
“自揭微心念东北,万家野哭恐无声”,与陈寅恪《丁亥除夕作》“杀人盈野复盈城,谁挽天河洗甲兵”,异曲同工矣。
《松斋约游焦山余蜷卧沪寓不果行时苏北军事正吃紧也》:
自怜诗骨渐疏顽,瘴海春寒卧掩关。剩有遥情悲故国,了无清福看名山。六朝王气江头寂,北塞军书夜半颁。倘使焦先今尚在,应抛热泪哭民艰。
此诗题云“松斋约游焦山余蜷卧沪寓不果行”,诗云“剩有遥情悲故国,了无清福看名山”,与作者生平第一首诗,十余年前所作《辞人约看牡丹》“芭蕉叶大垂杨绿,懒出门看富贵花”,句法前后神似,本事、背景,则有天翻地覆之巨变。
“六朝王气江头寂,北塞军书夜半颁”,与陈寅恪的《寄卞孝萱》“淮海兵尘白日阴,避居何地陆将沉”,波澜莫二矣。
梦霞之诗,无愧诗史。
余论
以上所举梦霞诗,皆近体律绝。梦霞古体,如《郑延平王庙题壁》《文笔尖》《诗匠行》《五月三日饯别秋湘之奉新即席赋赠并示吾社诸子》《鹧鸪先生砚次施叔范韵》《风雨亭》《老蟒叹》等篇,兴会淋漓,气韵跌宕,已蕲向不同凡响,亦颇有可观。惟梦霞古体,艺术造诣、诗歌境界,似尚未臻于如律绝之高峰境地。梦霞中年而亡,宁非造物忌才耶。倘天假以寿年,梦霞之古体,亦必臻于如律绝之高峰境地。虽然,梦霞诗韵致、神韵、雅人深致、诗史之造就,已是不可磨灭,必传于后。梦霞作为优秀诗人,在文学史上所应有之一席地位,亦可以确立。
洛顽《题萧梦霞易水集》:
此卷为萧君没后,嗣君渔村委予收藏。迩来苦无孔壁,乃于六四年九月三日遗佚,复于七一年十月十四日完璧归赵。八历寒暑,岂萧君英灵不爽,假手于予,为传之后世耶。
并题一律记事兼简胖俞:
曾作高阳无酒徒,盈篇血泪一齐枯。藏山竟导秦人火,邻壁同存赵氏孤。业盛宜从身后著,望高待荐洛中沽。何当重践西窗约,共检坑灰校此书。
辛亥重阳前五日洛顽识
洛顽诗、序,隐然写出一部冒险保存《易水集》之传奇。吾人今日诵读洛顽诗、序,不禁为洛顽诸贤不畏恐怖、救赵存孤之风义而深深感动。洛顽“业盛宜从身后著,望高待荐洛中沽”之句,今日正在梦想成真,诚可以告慰于梦霞、洛顽、胖俞等诸先贤矣。
诗用秦人火、赵氏孤等重大之典,洛阳纸贵、西窗剪烛等诗意之典,写此可歌可泣之传奇,艺术创造非凡。诗用合口韵字押韵,宛如耳语,全篇中间六句句末三字皆用二字、一字句构,内敛收藏,皆以配合微言氛围,更是匠心独运。
洛顽此诗,乃经典之诗史,可以与梦霞之诗史,永传于天地之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