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刊詞

中國的俗文學,有着悠久的傳統,其淵源可追溯至先秦,經唐代俗講變文、曲子詞到宋元話本,延綿不絶,明清以後,更蔚成大國:從通俗小説、雜劇傳奇到地方戲曲,從北方的鼓書(長篇鼓詞與短篇鼓曲,京韻大鼓、山東大鼓、樂亭大鼓等)、子弟書、快書、岔曲、單弦、馬頭調、趕板、琴書、墜子、道情等,到南方的彈詞、灘簧、南詞、平話、南音、木魚書、龍舟歌、潮州歌、湖南唱本等,以及遍佈全國的寶卷、善書等,成爲研究中國文學、藝術、文化、歷史、語言、風俗等方面的重要資料。

然而,由於俗文學非同於雅文學之關涉經國大業,故向來不登大雅之堂。晚至20世紀初,由於西方學術觀念的引入,俗文學纔開始得到了關注,並以鄭振鐸先生所著《中國俗文學史》問世爲標誌步入學術的殿堂。但在現代學術研究體系中,俗文學的研究仍然是舉步維艱,迄今尚未能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而獲得自己的領地,並且面臨着分化的局面:俗文學大家庭中的兩個支柱——古代通俗小説與古代戲曲,借助西方文學中小説、戲劇的崇高地位,以“小説史”與“戲曲史”的面目,獲得了主流學術的認同,成爲獨立的學科;20世紀50年代之後,由於階級與革命觀念的引入,這兩种文藝體裁更被認爲主要反映了底層民衆的聲音,因而成爲顯學,如今已完成基本文獻的調查、各類目録的編集、多种叢書的影印、重要文獻的整理標點,以及各類史著的反復書寫,其成就亦與傳統詩文研究並峙,地位無可動摇。而俗文學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如各類説唱文學和雜曲歌謡等,則依然處境艱難。由於説唱曲藝之遍地開花、蔚爲大觀,主要是在晚清與民國,時間相對晚近,故存世文獻數量甚鉅,收藏殊爲分散,目前家底猶是未清,基礎文獻的整理編目尚未全面展開,資料利用頗多困難,令研究者望而生畏;又由於它們原屬地方性伎藝,頗受方言、地域的限制,流播未廣,影響多拘於一隅,既難以進入文學之主流,更遑論引領時代之風潮。它們在“古代文學”與“近代文學”學科中,衹能作爲附庸而存在,而“現代文學”的學科概念又基本等同於用白話文寫作的新文學,所以它們又被冠以“傳統文藝”而婉拒於門外。在當下以學科爲中心的大學科研體系中,或衹能勉强列入“民間文學”一科,然而真正治“民間文學”者,又以爲其主體乃是民間口頭流傳的文學。於是乎,除戲曲小説而外的俗文學,幾無立錐之地。正是這種狀况,極大地限制了俗文學研究的展開。

有感於此,我們創立《戲曲與俗文學研究》,希望能夠爲研究俗文學的同道提供一個發表的平臺,以促進研究的進展。當然,“戲曲”本爲“俗文學”之一體,今於刊物之名以“戲曲”二字領起,則是因爲廣州中山大學爲戲曲研究之重鎮,目前所進行的項目和所從事的工作,實以戲曲研究爲多,所作積澱稍厚。

創設此刊,還有一個私念,就是希望借此刊物,倡導重視文獻與實證的學風。在戲曲研究方面,以往學者所關注與討論的“問題”,可謂已經題無剩義,重複老調者屢見不鮮,亟须借助第一手基本材料的研討與發掘,來提出“新問題”與“好問題”;而説唱曲藝、雜曲唱本的研究,則仍處於梳理平整、概况介紹的階段,似乎尚無關涉文學主流的“問題”可供討論,故而更需要我們先做文獻普查、編目、文本影印與校點整理等基礎工作,使之作爲“文藝”的一脈而進入“文學藝術史”的主流視野,争取一席之地,然後提出真正的關涉文學主流的“話題”。

謹此期待更多的同好加入本刊的行列,以共同推進中國俗文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