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本书文章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发表的单篇论文。
我于196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文学研究所,终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时间共有50年。其间,除去政治运动,真正搞业务的时间,大约也就30余载。30余载中,编选本,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为沙汀做文字工作,这些占用了我好大一部分精力和体力。
我的研究工作,表面上看有两个重点,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是左翼文学研究,后期是思潮流派研究。但它们互有重叠和交叉,既是两个课题,又不能严格分开。这方面的业绩正好是10本书:《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选编》(与马良春合作)、《踏青归来——读现代文学创作笔记》、《三十年代文学札记》、《不灭的火种——左翼文学论》、《阳翰笙评传》(与潘光武合作)、《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与马良春、李葆琰、陈学超合作)、《西方文学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史》、《中国象征主义百年史》、《国民党文艺思潮》(这是台湾出版的繁体字本,大陆简体字版的书名为《主潮的那一面——三民主义文艺与民族主义文艺》)、《中国左翼文学编年史》。
我所发表的单篇论文不多,可以说它们都是专著内容的浓缩与思想的升华。本书所选,是“不多”之中的精粹。
左翼文学,是在国民党统治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它有一个酝酿、发展、演变的过程。1923年前后是酝酿阶段;1925年的“五卅”运动、1926年的北伐,是它的预演阶段;1928年爆发的“革命文学”论争,是它的轰轰烈烈的发展期,甚至成为文坛主潮;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但从思想上而且从组织上领导文艺的开始,并正式出现“左翼文学”的称谓;1932年之后,随着张天翼、丁玲、沙汀、艾芜、周文、叶紫、丘东平、徐懋庸、聂绀弩、唐弢、艾青等的登台,茅盾出版《子夜》、《春蚕》三部曲和《林家铺子》,代表左翼文学的成熟。成熟不是鹤立鸡群,孤芳自赏,老子天下第一,而是打破关门主义,克服小集团主义,走出去,与一切革命的、前进的作家、社团、流派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一派新天地,创造一块共同的乐园。严格地说,左翼文学应该结束于抗战初期,1938年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也选了论李劼人、李健吾、胡秋原、朱光潜、徐、无名氏的短文,用以衬托左翼文学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生动性。左翼文学和它们共生一地,共处一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在联系之中,才能辩证地说明左翼的消长和短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进展,短短几年、十来年中文坛上的你死我活之争斗,已经不再是研究者兴奋的中心。何况在今人看来,地球已经太小,那巴掌大一隅的你是我非,还会显得重要吗?
2016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