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泰译研究
- 白湻
- 2169字
- 2022-06-02 17:25:51
四 相关研究成果
(一)基于对勘研究法的佛经研究
孔慧怡《重写翻译史》中《从〈心经〉和〈金刚经〉看佛经“新”、“旧”译的实况》一篇指出,“新”“旧”译的差别不单指翻译流传的时间先后,其实也“标志着佛经翻译史上某些译者(或其门人)自觉地建立权威地位的情况”。通过《心经》、《金刚经》的文本对勘,发现玄奘新译“有九成以上是沿用罗什译文的”。孔慧怡指出:“‘新译’到底有多‘新’,要看的不光是译者的表达能力,更要看他所依据的版本与原有译本有多大差异和他对译经的诠释又有多少不同。”翻译史的“重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惯有视角的打破,在传统翻译史材料汇编的基础上另有创见。
谈锡永、沈卫荣、邵颂雄著译的《〈圣入无分别总持经〉对勘与研究》一书通过梵藏汉版本的对勘,揭示出施护汉译本误译或词不达意处甚多,为《圣入无分别总持经》这样一部了解“吐蕃僧诤”的重要文献的汉藏译本廓清源流,理清脉络。张幼军《佛教汉语训释方法探索——以〈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为例》通过梵英汉文本的对勘训示《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的词义、句法和句意,考察汇总了鸠摩罗什译本的疏失。指出对勘法除了“发掘词语、句子、段落意义之外”,还有助于破除对权威译本的迷信,佛经难以理解的语言文化及翻译因素。同时也指出现存梵本难以确定即是某汉译本的母本,对勘训示只是一种训示法,而不能替代其他如语用学等方法。叶少勇《〈中论颂〉与〈佛护释〉——基于新发现梵文写本的文献学研究》通过对梵文贝叶残本《中论颂》与《佛护释》梵文偈颂的校勘,可对前人刊本做出修正,体现出诸家注释之间偈颂文本不同传承的一些痕迹,这证实了此前学者关于《中论颂》有不同梵文传本的猜测。刘敬国《系统中的风格——〈小品般若经〉六种汉译本翻译风格研究》通过对勘和比较研究,考察《小品般若经》同经异译翻译风格的流变、形成的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意识形态、诗学及翻译方式因素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姜南《基于梵汉对勘的〈法华经〉语法研究》选取汉译《法华经》中的1~10品,进行梵汉对勘和同经异译的比较,展示汉译佛典语言在语法上受到的外来影响。释惟善的《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以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以《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的英译本、汉译本以及梵本称友的《俱舍论注释》及巴利文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对一些重要的梵文术语进行了考证和辨析。
(二)《妙法莲华经》研究
近年国内出版了多种注释本和白话译本。初步统计,包括张新民、龚妮丽注译的《法华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仅列译文);董国柱《妙法莲华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佛教十三经今译”);韩廷杰译注《妙法莲华经》(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佛典精华”);李利安注释的《白话法华经》(三秦出版社,2002);弘学编《妙法莲华经》(巴蜀书社,2002);姜子夫主编《法华经》(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释素闻导读,谈锡永主编《法华经》(中国书店,2009,“佛学经论导读”);李海波注译《妙法莲华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赖永海主编,王彬译注《法华经》(中华书局,2010);俞学明、向慧译注的《法华经译注》(中华书局,2012)等。释素闻导读的《法华经》考证最为详细、严谨,学术含量较高。俞学明、向慧的《法华经译注》对经文的阐发、注释多有独到之处。王彬、李海波注译的《法华经》较为流畅全面。对这三种注本笔者参考最多,对经文的引用和句读也多参照这三家译注本。但不少译注本有相互因袭的现象,对专有词汇的考释也缺乏新见,对经文中的某些疑难点或相互因循,仅局限在汉语语文及汉传佛教常识的注释,难以提出令人信服的新见。辛岛静志的《妙法莲华经词典》出版于2001年,是连接梵文本、汉本最重要的工具书,但未能被中文的注译者采纳参考。佛经研究梵汉、梵藏汉对勘成为新的趋势,佛经注释翻译也应以此为新的切入点。此外国内还出版了部分宗教界人士讲记,翻译出版了日人庭野日敬著,释真定译的《〈法华经〉新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学术论文主要是从佛教义理、语言和版本以及文化研究、宗教研究的角度,从中国期刊网和读秀论文数据库可检索到相关论文有100余篇。对本论题较有启发的论文包括,从宗教文化角度出发的楼宇烈的《〈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从语言版本角度研究的论文,如季羡林《论梵本妙法莲华经》(《学原》1947第11期),汤山明的《从中亚地区对佛教典籍的接受情况来看罗什汉译〈妙法莲华经〉的特色》(《世界宗教研究》1994 第2期),朱冠明、段晴的《梵汉本〈法华经〉语词札记》(《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2期),宕本裕《梵语〈法华经〉及其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以及从文学角度出发的高人雄的《试析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文学艺术特色(上)——繁缛的艺术风格》(《西域研究》2010年第2期)和《〈妙法莲华经〉的文学艺术特色(下)——想像夸饰的奇特风貌》(《西域研究》2010年第4期)等。
此外,近年相关的学位论文包括姜春兰《论鸠摩罗什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硕士论文,2006)、康振栋的《竺法护翻译佛经词汇研究——以〈正法华经〉词汇为中心》(博士论文,2011)、王丽洁的《〈妙法莲华经〉的一乘思想及其文学特征》(博士论文,2005)、易咸英的《〈妙法莲华经〉的异文研究》(硕士论文,2009)。
这些研究成果立足于语言文学研究,可以说和翻译研究是交叉的,专门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成果仍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