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侨大学年鉴(2014)
- 《华侨大学年鉴》编辑部
- 10098字
- 2020-08-29 04:09:57
研究生教育
【概况】 华侨大学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方针,努力拓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1981年,华侨大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基础数学专业成为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当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拉开了华侨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帷幕。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侨大学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标志着学校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侨大学基础数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4个已有硕士毕业生的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有资格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同年华侨大学还开设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进一步拓展了华侨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空间。2002年,学校开始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招生与培养,2007年开始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的招生与培养,华侨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学术型学位扩展到专业型学位。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学校研究生教育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学校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1个领域;学校培养研究生的学科横跨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哲学、历史学共8个学科门类,形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拥有研究生导师6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1人;在读研究生4879人,其中博士304人,硕士4575人;硕士研究生中,全日制3251人,在职1324人。2013年,学校共招收1594名研究生,同时有1060名研究生顺利毕业。
研究生院全面负责学校各类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管理等工作,有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培养管理办公室、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中心、境外研究生教育中心、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办公室6个科室,有专职工作人员17名。2013年7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童昕调任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原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丽霞接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11月,原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黄富贵调任研究生院副院长。调整后的领导班子为徐西鹏副校长担任研究生院院长,王丽霞教授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林诗锋、李勇泉和黄富贵三位同志任副院长。
学校现已形成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框架体系。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为学校学位教育管理与学位评定的最高领导机构,总体负责学校学位教育的管理和学位评定工作。在组建完毕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基础上,学校按学科门类成立学位分委员会,以协助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工作。另外,为构建学校内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学校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成立以培养质量保证为核心任务的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现已建立起了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共同组成的三级决策机构,由各培养单位与研究生院组成的两级执行机构。
【研究生招生工作】 2013年,共招收研究生1594人,其中博士58人,硕士1536人;硕士研究生中,全日制1135人,在职401人;共招收境外研究生112人。华侨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围绕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在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展开,主要完成2013级博士研究生初试、复试及录取工作,并于2013年12月制定发布了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和招生目录;同时,还完成2013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复试及录取工作;完成了硕士生推免工作,共推荐154名(含2名外校推免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华侨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制定和发布了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完成了报名和命题工作,共有2370名考生报考;完成了2013级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考录工作。
做好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研究生招生规模受限仍然是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短板。研究生院通过主动沟通、积极协调等多种途径,在境内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境外研究生招生空间以及在职研究生招生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通过加强与社会上实际单位联系、参加招生宣传会、改进研究生推免和硕博连读有关规定、动员校内各培养单位以及提高导师参与的积极性、拓展境外办学合作机构等措施不断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力度,努力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2013年,专业学位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单证)报考人数1385人,比2012年增加了近40%;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仅管理类联考报考人数就达到1464人,报考人数以及涉及的专业领域均是历年最多。
【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 为吸引优质生源,从源头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从2012级新生开始实施优秀新生奖励办法。2013年度,依照《华侨大学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励办法》(华大研〔2011〕27号)共有2012级博士6人、硕士127人,2013级博士7人、硕士136人获新生奖学金,累计发放奖学金共计185.8万元。另外,根据国家政策变化要求以及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2013年,学校重新修订发布了《华侨大学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励办法》(华大研〔2013〕32号)。
【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2013年5月,研究生院根据福建省《关于开展2013~2015年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闽教高(2013)34号等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申报工作。经过学院积极申报、学校审定,学校最终向福建省教育厅提交申报项目9个。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侨乡社会建设)”5个项目正式获批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政治学”作为培育项目获批立项。此前,华侨大学分别于2008年、2009年获批“数量经济学”“机械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药工程”5个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至此,学校共有11个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获批立项建设,涵盖了哲学、法学、经济学、工学等学科门类,为下一步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 加强研究生日常教学管理。加大教学督导力度,改进督导方法,增加查课次数;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需要,不断完善和修订培养方案,使研究生培养规范化、科学化、实用化,完成研究生院网站改版工作,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在校研究生的数据搜集和整理工作,圆满完成了中央高校基础数据、国侨办2014年编制基础数据、学校季度数据、2013年来华留学生数据等数据的统计与报送工作;做好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完成高校学籍注册的上报、维护、调整、变更等工作,完善教育部学籍库数据,保证学校学生在教育部学籍系统中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成港澳台侨及留学研究生的学籍清查工作。
开展学位论文重复率电子检测。2013年,学校完成了23名博士生和665名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重复率电子检测。其中博士合格23人;硕士合格654人,不合格11人,研究生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不合格率由2012年同期的4.47%下降为0.76%,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加强培养工作的规范化建设。2013年,根据教育部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以及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变化的要求,针对研究生培养管理,修订并重新发文《华侨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华大研〔2013〕27号)、《华侨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办法》(华大研〔2013〕33号)、《华侨大学硕博连读实施细则》(华大研〔2013〕29号)。
评选优秀学术学位论文。2013年,根据《华侨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华大研〔2012〕16号),评选出2012届华侨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奖励金额共计15000元;评选出马万祺优秀学术论文340篇,其中SCI63篇,EI62篇,一类38篇,二类17篇,三类160篇,奖励金额共计37.25万元。此外,2013年,学校获评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奖励获奖者和导师共计16000元。
另外,2013年11月,重新修订发文《华侨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华大研〔2013〕34号)与《华侨大学马万祺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励基金奖励办法》(华大研〔2013〕30号),从2014年起开始实施。
【学位管理工作】 学校完成了2013届1060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送审、答辩、学位授予、学位档案整理与归档,以及毕业生离校等工作,送审研究生学位论文累计1700余份,涉及高校30余所。2013年,学校共有1028人获得硕士学位,32人获得博士学位;完成了2013届毕业生的学历电子注册及学位授予信息上报工作;组织2010级研究生参加毕业生电子图像信息采集工作。
按照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学校开展了2013年的目录外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经各学科自主申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校外专家论证,教育部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平台公示及接受质询,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材料化学、生物医学材料2个博士点及物联网工程、制药工程2个硕士点于2013年12月31日在教育部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平台成功备案,学校将在2015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分别增加2个博士点和2个硕士点。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基调,也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2013年,研究生院提前主动吸收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加强工作调研,扎实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构筑学校内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为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先后发布《关于设置华侨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的通知》(华大研〔2013〕6号)、《关于成立华侨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的通知》(华大研〔2013〕14号),对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的组建原则、方式以及工作职责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于2013年6月26日宣布成立35个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至此,学校建立起了由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共同组成的三级决策机构,由各培养单位与研究生院组成的两级执行机构,基本形成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框架体系。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培育优质研究生论文。为提高华侨大学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整体培养质量,有效推进华侨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院通过多方调研,向学校提交《华侨大学2013~2014年度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经学校审议通过,正式发文实施《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该计划于2013年9月开始面向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实施,在研究生的招生、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关键节点,持续选拔具有较强创新潜力的研究生,资助学业奖学金,并以项目形式资助学位论文研究。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华侨大学共拥有研究生导师61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71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名。
为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有关规定和文件精神,结合华侨大学实际情况和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研究生院于2013年11月28日起草并发布了《关于征求〈华侨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试行)〉意见的通知》(研究〔2013〕36号),广泛征求各培养单位和导师的反馈意见。
【境外研究生教育】 学校顺利完成2013级境外研究生招生、录取、入学、学籍注册等工作,共招收境外研究生112人,其中硕士104人,博士8人;港澳台学生62人,侨生9人,留学生41人;校本部就读11人,昆明教学部24人,在外开办的其他各专业研究生班学生77人。妥善安排境外研究生新生入学工作,为境外研究生开通信息门户,以便进行信息网络化管理,完成了特殊类型、留学生的学籍电子注册工作。2013年4月14日,华侨大学2013级昆明境外硕士研究生班在华侨大学昆明教学部隆重开班。2013年12月19日,华侨大学华语与华文教育专业菲律宾研究生班在菲律宾马尼拉开班,该班是华侨大学在菲律宾开办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班。
及时启动2014年港澳台侨及留学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制定发布了2014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简章,并发布了华侨大学2014年面向港澳台及海外地区自主招收研究生简章。加强与学生处境外生科、各学院团委的联系,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向境外宣传学校研究生招生信息,吸引优秀境外本科生攻读华侨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鼓励有就业意向的境外本科生就读华侨大学境外兼读制硕士研究生班。
此外,研究院还与马来西亚南方学院签署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协议,开设哲学(中华传统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班,与马来西亚古晋中华中学校友会、孔学研究会拟继续推进之前达成的合作意向。与蒙古国华文学校进行接触并建立联系,拟就合作招收博士研究生班展开详商。与意大利罗马二大进行接触,拟展开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的合作交流。另外,拟与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国华教机构接洽,寻求合作关系,推进境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生院积极推动2014年在澳门开办研究生班的报批工作,已向国侨办请示并得到复函首肯,完成报备材料整理归纳,并委托澳门业余进修中心进行在澳手续的办理。
【在职研究生工作】 2013年4月28日,华侨大学2013级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新生开学典礼在泉州校区陈嘉庚纪念堂科学厅举行。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厦门市国资委主任林杰,厦门市国资委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张亚明,泉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欧秀珠,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吴俊民,华侨大学兼职教授、泉州市科技局局长颜志煌,泉州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克思及华侨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各相关培养单位负责人出席典礼,2013级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体新生参加典礼。典礼由副校长徐西鹏主持。贾益民在开学典礼上致辞,他代表学校向2013级新同学表示欢迎,并简述了华侨大学办学历史及学科建设概况,重点介绍了华侨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肯定了各位新同学能够克服困难再次回到学校深造学习的精神。贾益民表示,学校将会为同学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生院、各学院、各有关职能部门都要紧紧围绕着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来开展工作,为教学、科研创造更好平台,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林杰代表厦门市国资委的学员向华侨大学表示感谢,并介绍了目前厦门市国资企业的发展情况及人才发展战略。
2013年,华侨大学共录取在职研究生401人,其中法律硕士116人、工商管理硕士70人、公共管理硕士107人、工程硕士108人。
【2013级昆明境外硕士研究生班开班】 2013年4月14日,华侨大学2013级昆明境外硕士研究生班在华侨大学昆明教学部隆重开班。这是3月20日华侨大学与昆明华文学校签订协议合作举办华侨大学昆明教学部以来招收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也是继日本华语与华文教育研究生班之后开办的第二个华文教育境外研究生班。该班24名学生主要来自缅甸和越南,均为当地华校教师,将由华文学院承担为期三年的教学培训任务,由完美(中国)有限公司资助三年的部分学费。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卢海斌、云南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袁光兴、华侨大学副校长徐西鹏出席开班仪式,并为新学员佩戴华侨大学校徽。开班仪式由昆明华文学校校长张明军主持。
徐西鹏代表学校致辞欢迎2013级昆明境外硕士研究生班新同学,介绍了华侨大学的办学历史、办学宗旨和境外研究生培养情况,分析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海外华文教育师资培养的急切需求与重要意义,指出创办海外华文教育硕士研究生班,培养高级海外华文教育人才,是华侨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徐西鹏表达了对学生们的期待,希望他们在学习中储备系统的华文教育专业知识、树立严谨学风、增强文化语言教学理论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成为各国华文教育领域的骨干力量;鼓励他们多与老师沟通、多与母校华侨大学联系,争取通过努力学习回报华文教育事业。昆明境外硕士研究生班吕子态同学代表全体新生,感谢华侨大学为缅甸、越南华文教师提供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表示将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认真学习,勤于思考,争取学有所成。
2013级昆明境外硕士研究生班,是专门针对海外,为适应缅甸、越南的经济文化发展,践行华侨大学办学宗旨,满足当地对高层次华文师资的需求,由华大与昆明教学部协商开设的硕士研究生班。该班主要采用非脱产密集型授课方式,上课地点设在华大昆明教学部,最大限度地为东南亚各国在职华文教师提供学业资助。
【华语与华文教育专业菲律宾研究生班开班】 2013年12月19日,华侨大学华语与华文教育专业菲律宾硕士研究生班在菲律宾马尼拉开班。该班是华侨大学在菲律宾开办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班,所招收的18名学生均为当地华校一线教师。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承担为期三年的培养任务,将采用非脱产密集型授课方式,选派优秀教师赴菲授课,帮助其完成学业。菲律宾华教中心副主席沈文、黄端铭,华侨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丽霞、华文学院党委书记纪秀生等出席开班仪式,并为学生颁发华教基金会完美奖学金。
王丽霞首先向为成功开班而辛苦付出的菲律宾华教中心以及奋斗在华文教育一线的老师表示感谢。希望学生们克服工作、家庭、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尽快适应研究生教学培养模式,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知识水平,以期为华文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纪秀生介绍了华语与华文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学习进程,勉励学生珍惜此次学习机会,心存感激,在未来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黄端铭介绍了此次研究生班顺利开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取长补短。
菲律宾研究生班是华侨大学继日本班和昆明班之后所开办的第三个华语与华文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班。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和完美(中国)有限公司为该班提供奖学金赞助,此次奖学金奖励总额达95000元人民币。菲律宾华侨、华侨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陈永栽也对该班给予大力支持,并提供了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和部分生活便利。
【福建省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会年会】 2013年10月18日,由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会主办,华侨大学研究生院承办的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会2013年年会在龙岩古田举行。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孙也刚,福建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书记、副厅长黄红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涂善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教育考试院代表,省内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代表等共110多人出席本次年会。
孙也刚以“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理念、思路和措施”为题做专题报告,从理念、思路和措施等方面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政策和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他在报告中强调,改革首先要紧紧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这一条主线来展开,其次要把握好“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和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两个着力点,才能实现教育改革四个方面的转变,即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涂善东以“批判思维是学科创新发展的基础”为主题,发表了有关学科建设的专题报告。省财政厅和教育考试院代表分别对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和招生制度政策做了解读;厦门大学、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及华侨大学代表分别做了典型发言。
据悉,本次会议是历届年会规格最高、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参与人数最多、最圆满成功的一次,被称为福建省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古田会议”,将指导和推动福建省研究生教育事业和学科建设再创辉煌,更上高楼。
华侨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学科目录
华侨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学科目录
续表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6个)
华侨大学授予硕士专业学位目录(18个)
2013年在岗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71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9人):
杨楹 黄海德 张禹东 陈鸿儒 贾益民 许斗斗 景源 庄国土 孙道进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5人):
王四达 林怀艺 马拥军 秦宣 庄锡福
结构工程(5人):
高轩能 郭子雄 周克民 董毓利 陈士海
材料科学与工程(11人):
吴季怀 陈国华 李明春 辛梅华 吴文士 程琳 戴劲草 林碧洲 孙向英
林建明 林松柏
化学工程与技术(11人):
王士斌 杨素萍 翁连进 胡恭任 林毅 张光亚 崔秀灵 刁勇 蔡士杰
林金清 苑宝玲
机械工程(8人):
徐西鹏 顾立志 黄辉 江开勇 张认成 金福江 崔长彩 童昕
数量经济学(9人):
胡日东 赵昕东 李拉亚 许培源 张潜 吴承业 沈利生 乌家培 唐绍祥
企业管理(12人):
郭东强 林峰 陈金龙 吕庆华 张向前 黄天中 张潜 乌家培 骆克任
苏东水 廖泉文 丁国炎
旅游管理(1人):
郑向敏
2013年在岗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611人)
经济与金融学院(23人):
陈鹏军 傅联英 郭丽 胡日东 胡石清 李宝良 林俊国 饶志明 沈利生
苏梽芳 唐绍祥 王景河 乌家培 吴承业 肖曙光 许培源 尹晓波 张新红
张义龙 赵林海 朱润东 朱轶 庄培章
材料学院(43人):
陈国华 陈亦琳 程琳 戴劲草 杜慷慨 范乐庆 高碧芬 黄妙良 兰章
李东旭 李明春 李四中 李先学 连惠婷 林碧洲 林昶旭 林建明 林金清
林松柏 林煜 林志勇 刘斌 骆耿耿 彭程 钱浩 全志龙 孙向英
王森林 魏月琳 吴季怀 吴文士 萧聪明 肖子敬 谢奕明 辛梅华 熊兴泉
严捍东 杨传孝 杨卫华 于亚明 张敬阳 赵青华 郑一雄
机电学院(44人):
崔长彩 戴秋莲 方千山 顾立志 郭桦 郝艳华 胡中伟 黄常标 黄富贵
黄国钦 黄辉 黄致建 江开勇 姜峰 李洪友 李琼 李文芳 李远
李钟慎 林福泳 林俊义 林添良 林振衡 刘斌 刘强 刘晓梅 陆静
路平 沈剑云 宋一然 孙德明 童昕 王启志 吴晓 谢明红 徐西鹏
杨帆 杨建红 于怡青 张认成 张勇 赵紫玉 郑亚青 周广涛
化工学院(60人):
蔡邦平 陈爱政 陈国 陈宏文 陈明霞 程杰 傅丽君 耿頔 郭沛涌
韩文亮 洪俊明 侯艳伟 胡纯铿 胡恭任 黄惠莉 黄昀昉 黄志宏 荆国华
李宝霞 李玲 李夏兰 林毅 刘建福 刘青 刘勇军 刘源岗 刘智禹
罗巅辉 明艳林 阮志平 宋磊 宋秋玲 孙荣 唐源江 王明元 王奇志
王士斌 王晓琴 王昭晶 翁连进 吴锦程 吴文果 肖美添 许绿丝 薛秀玲
杨素萍 杨欣 易立涛 于庆杰 于瑞莲 曾庆友 张光亚 张君毅 张娜
张学勤 赵春贵 赵珺 赵鹏 赵艳玲 周作明
土木学院(42人):
蔡奇鹏 蔡燕燕 常方强 陈林聪 陈士海 陈誉 董毓利 杜毛毛 方德平
高轩能 郭力群 郭子雄 侯炜 侯祥朝 黄庆丰 黄群贤 黄奕辉 阚晋
李飞 李升才 林从谋 林树枝 刘阳 吕振利 罗漪 彭兴黔 祁神军
秦旋 施养杭 王卫华 肖朝昀 徐玉野 严捍东 叶青 俞缙 苑宝玲
曾庆玲 曾志兴 詹朝曦 张云波 赵志领 周克民
哲社学院(26人):
陈鸿儒 陈庆超 程德华 范正义 冯兵 黄海德 贾益民 鉴传今 蒋朝君
李景源 李志强 林壮青 罗建平 孙道进 王福梅 王福民 魏燕侠 薛秀军
杨楹 俞黎媛 张国栋 张世远 张禹东 张云江 周世兴 庄国土
建筑学院(37人):
边经卫 陈晓向 陈志宏 成丽 邓伟骥 费迎庆 关瑞明 侯雷 黄世清
黄远水 李健红 林从华 刘塨 龙元 卢山 陆引 吕韶东 欧达毅
潘华 彭晋媛 屈培青 冉茂宇 申晓辉 王琳 王珊 王唯山 王兴田
王治君 吴奕德 肖铭 谢少明 薛佳薇 杨思声 尹培如 赵晓波 赵燕菁
郑志
生物医学学院(21人):
菲利普·卡帕诺夫 程国林 崔秀灵 刁勇 解丽娟 李少钦 李招发
林俊生 罗嘉 牛荣丽 戚智青 邱飞 唐明青 王立强 王明席 肖卫东
徐先祥 许瑞安 杨会勇 张景红 庄贞静
工商管理学院(54人):
蔡林峰 陈初昇 陈金龙 陈克明 陈钦兰 陈思雄 陈小燕 陈怡 邓晓懿
丁国炎 高世乐 郭东强 胡建兵 胡三嫚 黄如良 黄天中 黄种杰 康青松
李朝明 李海林 廖泉文 林春培 林峰 林鸿熙 林喜庆 刘金雄 刘进
吕庆华 骆克任 彭霈 邵志高 苏朝晖 苏东水 孙锐 谭观音 田建春
万文海 王绍仁 乌家培 吴立源 吴新博 吴泽福 徐小飞 杨默如 杨树青
衣长军 殷勤 曾繁英 曾路 张华 张潜 张向前 郑淑蓉 郑文智
计算机学院(29人):
陈锻生 陈维斌 陈学军 陈叶旺 陈永红 杜吉祥 杜勇前 傅顺开 缑锦
蒋文贤 李海波 刘韶涛 吕俊白 骆翔宇 骆炎民 潘孝铭 彭淑娟 孙增国
田晖 王华珍 王靖 王田 吴扬扬 谢维波 谢晓东 叶剑虹 喻小光
钟必能 邹金安
信息学院(53人):
蔡灿辉 陈东华 陈智雄 戴声奎 丁攀峰 方慧娟 方瑞明 冯桂 葛悦禾
郭新华 郭震宁 贺玉成 黄黎红 黄锐敏 黄志福 金福江 李国刚 李平
林比宏 林其伟 林青 林赏心 凌朝东 卢小芬 罗继亮 莫冰 聂卓赟
欧聪杰 彭盛亮 蒲继雄 邱伟彬 任洪亮 尚荣艳 邵辉 苏少坚 谭鸽伟
汤炜 王飞 王加贤 王可 吴逢铁 吴志军 闫铮 杨冠鲁 杨骁
张海 张家冰 张奚宁 赵睿 周凯汀 周林 朱大庆 庄其仁
公共管理学院(38人):
蔡振翔 曹文宏 陈少牧 陈雪琴 丁大力 关键 何碰成 和红 侯志阳
姜泽华 李永苍 连朝毅 梁发超 林怀艺 刘文波 马拥军 潘新美 彭丽花
秦宣 双文元 汤兆云 王焕芝 王惠娜 王丽霞 王四达 王秀勇 谢治菊
徐晞 叶麒麟 岳晓 张静 张赛群 张钟鑫 周碧华 周兴泰 庄锡福
卓萍 邹利林
文学院(22人):
蔡志诚 陈辉兴 杜晓萍 胡萍 黄河 蒋晓光 林英德 刘少勤 刘文辉
骆婧 马华祥 毛翰 孙汝建 索燕华 王桂亭 王建设 王军 王琰
徐华 许总 郑亚捷 朱媞媞
法学院(27人):
白晓东 陈斌彬 陈斯彬 陈慰星 戴仲川 黄奇中 江眺 靳学仁 兰仁迅
李强 梁伟 林伟明 刘超 刘音 骆旭旭 彭春莲 王方玉 翁文旋
吴情树 吴永辉 许少波 翟相娟 张国安 张照东 钟付和 周勤 庄善裕
旅游学院(23人):
陈金华 陈秋萍 陈雪琼 池进 戴斌 方旭红 侯志强 黄安民 黄建军
黄金火 黄远水 李洪波 李勇泉 林美珍 林明太 宋子千 汪京强 王振
谢朝武 叶新才 詹芬萍 郑向敏 周春梅
数学学院(15人):
陈少伟 陈文雄 陈行堤 傅仰耿 黄浪扬 黄心中 林峰 林增强 罗正华
皮定恒 宋海洲 王全义 肖占魁 张金顺 庄清渠
外国语学院(11人):
陈道明 陈历明 陈玉珍 杜志卿 黄小萍 黎林 刘镇清 潘锡清 孙飞凤
姚鸿琨 张燕
华文学院(12人):
陈丛耘 陈旋波 冯玉涛 纪秀生 李晓洁 林祁 刘志华 孟建煌 沈玲
王爱平 于逢春 庄伟杰
马克思主义学院(10人):
洪跃雄 刘卫卫 刘英 骆文伟 孙琼如 吴鸿雅 吴苑华 许斗斗 曾文婷
朱银端
数量经济研究院(7人):
陈燕武 黄大柯 李拉亚 项后军 张五六 张秀武 赵昕东
华人华侨研究院(10人):
陈景熙 李勇 刘文正 王怡苹 谢婷婷 许金顶 游国龙 郑文标 钟大荣
朱东芹
华文教育研究院(3人):
胡建刚 胡培安 贾益民
工学院(1人):
郑力新
2013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