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侨大学年鉴(2014)
- 《华侨大学年鉴》编辑部
- 3328字
- 2020-08-29 04:09:56
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在华侨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2013年7月7日)
尊敬的省社科联领导,老师们,广大科研工作者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华侨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会,这是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事业中的一件盛事,对于我校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而重大。刚才我们听取了张禹东副校长所做的报告以及陈鸿儒教授等5位教师代表的发言,我很高兴,很受鼓舞和启发。从大家的发言和介绍中可以看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近年来在主要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重要科研奖项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势头强劲,成绩喜人,这与我校广大文科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也同时得益于我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细致服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和不足,从校内情况来看: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高水平科研成果难产,优势学科不突出,学术交流机制不健全,学术平台建设滞后,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和重要科研成果奖还未出现大格局的突破。从与省内兄弟院校的对比来看,我们在国家级的科研项目、成果获奖、基地建设等方面还与厦大、福师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必须快马加鞭去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强化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竞争意识、目标意识、精品意识,努力提升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水平,我们制订了《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该计划是未来8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希望各文科学院、研究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研读并着手分解目标,按部就班地贯彻施行。
下一阶段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加强协同创新,全面推进文科发展。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活力的根本所在。我们要以建设“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提升研究能力为目标,全面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和科学研究建设,打造“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通过协同创新平台锤炼领军人物、首席学者、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解决传统科研模式“小而散”“科研孤岛”的顽症以凝练“大方向”,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永恒难题和国家急需的现实难题,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对策研究的全面进步,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和长线性基础研究的能力。
二是要突出侨校特色,提升为侨服务能力。华侨大学因侨而立,以侨而兴。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海外华侨华人,自觉担负起侨务研究的重任,突出“侨校”特色。目前我校在侨务研究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平台建设日渐完善,《华侨华人蓝皮书》已连续出版两年,初具影响。然而,在涉侨研究领域,我们还有很大不足:近五年来,我校省部级以上涉侨课题仅有21项,三类以上论文不足10篇,这与华侨大学的立校宗旨和发展目标严重不匹配,亟待改变。在下一阶段,我们需要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整合现有研究资源,凝练研究方向,重点加强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泰国和东南亚研究、侨务外交工作研究,加大力度支持“泰国研究所”“侨务公共外交研究所”等涉侨的科研机构,加快建设华侨华人研究院和华文教育研究院,以凸显侨校特色,并努力增强“为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要增强学科优势,树立华大文科形象。一流大学是以一流的学科作为支撑的。目前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优势学科还很少,而且很零散,下一步我们要加强优势学科培育,以现有重点学科为依托,形成以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工程和工商管理等学科为主干的优势学科群。学校将以建设校级研究基地和省部级研究基地为契机,再梳理和遴选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予以重点支持,重点加强对新型学科、交叉学科的培育和支持。力争到2020年,形成相关学术领域的“华大学派”,促使华大成为东南学术重镇,树立鲜明的华侨大学文科形象。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还要更加注重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更加注重人才涵养和团队建设。人才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团队是现代学术生产的最优选择。目前,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这主要体现在资深学者寥若晨星、领军人才捉襟见肘、高层次人才明显不足、团队建设严重滞后。下一步,我们既要在“选才”“聚才”“育才”上下功夫,也要在创新团队、交叉团队和青年团队上做文章。一边要在全球范围内物色、吸引领军人才,另一边还要立足学校现有资源,充分挖掘潜能,着重做好对现有人才的培养、资助和推介工作。一方面要积极营造民主、自由、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让学者们潜心学术、自由钻研;另一方面还要鼓励教师们组建形式多样的科研团队,并予以重点扶持。未来几年,学校将继续实施“三大学术工程”,涵育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学术中坚和优势团队;加大对首席学者的支持力度,形成对首席学者学术引领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青年教师出国访学和交流的力度,培育学者的国际视野。我希望,到2020年,学校的每个学科都拥有1至2个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学术擘画能力的学科带头人,3至5个拥有完善的学术讨论机制和论文生产机制的优秀科研团队,以及一大批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是要更加注重基地和平台建设。实践表明,科研基地和平台在学校的科研活动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高校科研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提高学术影响力和办学层次的重要条件和手段。特别是在社会需求急剧增长和高校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研基地的规模和层次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办学实力。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加强高校科研基地建设既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需要。遗憾的是,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基地建设上欠账太多,导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基地呈现出“数量少、层次低、成效差”的局面。我校到目前为止仅有两个省教育厅的科研基地,教育部科研基地至今尚未能取得突破,科研基地作为涵育高层次人才、攻关重量级项目、探索研究体制创新和整合校内研究资源的效果还未能充分发挥。
因此,在未来数年中,紧抓国家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历史机遇,加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力度,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协同发展和科研创新工作。同时,加强我校科研基地建设,从校级科研基地建设着手,加大投入,精心培育,为争取省级科研基地和教育部科研基地积蓄力量、做好准备。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科研基地的职能内涵与功能拓展,要充分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及协同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我们建设科研基地的最终目标是形成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
三是要更加注重服务社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未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要着眼于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着眼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当地科学发展。我们既要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又要立足于泉厦两地和福建本省,以多种形式服务本地,成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唯有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持,我们才能够获取来自社会的更多的资金支持。综观世界一流名校,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资本的庞大支持,与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务必要更加重视服务社会,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机遇,以“2011计划”为中心,正视问题、明确目标、凝聚优势、突出特色、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盘活体制机制、强调协同配合,力促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