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企业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改革发展的决策、社会生产的效益都息息相关。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局部问题容易在短期内被迅速放大,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掌舵人也往往成为舆论的审视对象,各种关于企业财经的热点话题频发,企业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同行业、不同事件、不同地区反映出的企业财经舆情复杂而多变,其反映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关注热点,更是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脉搏与心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民对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期待与信心。2015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最为密集推出的一年,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年”,“中国经济下行”“经济新常态”“‘互联网+’顶层设计”“人民币入篮”“亚投行成立”“股市动荡”“互联网企业并购”等一系列企业财经政策及热点问题引发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新媒体形塑新的传播格局,成为当下中国最大的社会变量。经济问题事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复杂多变的媒介形态与舆论生态对企业及企业家的舆情应对和形象塑造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对企业财经热点舆情进行长期、持续关注,当发生重大舆情时给予合理引导,促进民众、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经济的有序运行。本辑“专题策划”重磅推出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5年企业财经舆情年度报告”,就2015年企业财经舆情总体特征,企业财经热点舆情,重点行业、重点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财经舆情事件以及企业家舆情事件进行整体把握,为新媒体时代企业品牌管理及危机应对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企业塑造良好形象和中国经济“十三五”时期继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新媒体”不是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概念,而是全球性问题,以全球传播视野探索新媒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传播学界探索的重要领域。第六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双边研讨会会聚来自美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者,立足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分别从理论研究新趋势、媒介渠道融合新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新发展、大数据与媒体营销等不同议题切入,就新媒体时代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浚浩认为,传播学研究越来越与重大国际议题及新媒体相关联,衍生出值得关注的传播学分支领域和新方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郝晓鸣教授提出,互联网是一个联结全球的国际性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并将其发展为国际性交流网络,对国家形象建设以及人民外交至关重要。台湾政治大学刘幼琍教授认为,大数据可以帮助媒体与受众建立个人化关系,提高节目策划和营销针对性,有助于媒体品牌营销、节目开发和市场预测。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指出,渠道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鲜明体现,在技术革新、产业整合、内容迭代、资本助力、体制改革等驱动要素的作用下正处于不断深化之中。

媒介技术在改变媒介场域与媒介形态的同时,更变革场域内部人与媒介的关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时刻都在接受媒介化的过程。媒介不仅仅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一种景观仪式,建构人们的思维方式。“学术沙龙”重点关注“奥运景观”,分析国家权力、商业资本以及媒介技术对“奥运景观”的建构与表达。同时,研究者以人为研究主体,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人的感官生理结构的双向互动关系。“学术沙龙”还聚焦文化传播,研究者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Mall模式等文化传播现象,探析其传播特点与机制。此外,研究者还关注到了视障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其新媒体接触与使用情况。

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情绪、态度、认知、行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个案研究”关注到大学生这一研究主体,从网络“旁观者”的视角,分析对于“人肉搜索”事件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状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在社交媒体中的情绪表达特征及动机。此外,“个案研究”不仅对新兴媒介形式进行解读,也反观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发展策略。研究者以“西北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对用户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高校官方微信平台的发展提出建议;以综艺节目《极限挑战》为研究个案,分析B站弹幕的传播特点;以山东公共频道《民生直通车》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挑战与机遇;以湖南卫视芒果TV为例,具体分析芒果TV所采取的“自制策略”“独播策略”等发展方式,揭示当下电视媒体发展新路径。

媒介对世界的颠覆,源于对人的改变。新媒体的诞生不仅是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更是人类思维方式、传播方式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新媒体与社会》辑刊坚持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问题相结合、坚持现象探究与理论反思相勾连,力求在复杂变化的媒介环境与舆论生态中,通过跨学科、多视角的学术对话,追求学术思想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