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情报告(2016)
- 李茂盛 李劲民 张志仁 冯林平
- 10241字
- 2020-08-29 04:27:53
二 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侧的黄土高原上,境域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区)自然界线分明,东、东南倚太行山脉与河北、河南两省接壤,西、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两省相望,北以古长城及黄河与内蒙古相邻。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约占80.1%,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约占19.9%。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最高处为东北部的五台山叶头峰,海拔达3061.1米,是华北最高峰;最低处为南部边缘运城垣曲县东南蒲掌乡马蹄窝村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76.7米。境域地势高低起伏异常显著。
山西境域周边和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东部是大太行山脉西侧和西南侧形成的块状山地,山脉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由北往南分北、中、南三段,北段主要有六棱山、恒山、太白维山、五台山等支脉和山峦,中段主要有系舟山、阳曲山、北天池山、太岳山等支脉和山峦,南段主要有风子岭山、王莽岭山、王屋山、中条山等支脉和山峦,山势北高南低,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北段五台山海拔最高达3061.1米,中段太岳山海拔最高达2566.6米,南段中条山海拔最高达2321米。其中,北段支脉恒山、五台山横亘北部,中段支脉系舟山纵贯中北部、太岳山纵贯中南部,南段支脉中条山横耸西南部边缘、王屋山居晋豫交界处。西部是古长城和黄河以东以吕梁山脉为主干的黄土高原,山脉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自北向南分北、中、南三段,北段主要有桦林山、黄花山、七峰山、洪涛山、人马山、黑驼山、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等支脉和山峦,中段主要有黑茶山、紫金山、关帝山、北武当山、石千峰山、石楼山等支脉和山峦,南段主要有紫荆山、五鹿山、人祖山、高天山、云台山、龙门山等支脉和山峦,山势中北部高、北南两翼低,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北段支脉管涔山海拔最高达2784米,中段支脉关帝山海拔最高达2831米,南段支脉五鹿山海拔最高达1961.6米。其中,北段支脉管涔山与芦芽山、洪涛山与云中山西东两列纵贯北部,中段支脉关帝山纵横中部,南段末端支脉龙门山近东西走向被黄河穿切成晋陕两段。东西太行吕梁两山之间的中部,由北而南珠串着彼此相隔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等“多”字形断陷盆地,在东西太行吕梁山两山之间还分布有中小盆地及河流谷地,东南部还有较为独特的长治高原断陷盆地。此外,北部边缘地带东西横陈有阴山南支余脉,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主要有黑龙背山、大梁山、采凉山、云门山、五路山、马头山、红家山、东团山、牛心山等支脉和山峦,支脉采凉山海拔最高达2144.6米。全省主体地貌截面轮廓很像一个“凹”字形。
境内从北到南分布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长治、运城六大盆地,以及分布在东、西太行吕梁山两山之间的中小盆地及河流谷地,为省内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同盆地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忻州盆地面积约2100平方千米,太原盆地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临汾盆地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长治盆地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运城盆地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
2.河流水系
山西省境内河流众多,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沿山西西界与内蒙古和陕西、沿山西南界与河南流程965千米。黄河流域在山西境内的面积有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2%;海河流域在山西境内的面积为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8%。属于黄河水系的较大河流主要有汾河、沁河、涑水河、昕水河和三川河等;属于海河水系的较大河流主要有桑干河、滹沱河和漳河等。汾河发源于吕梁山北部支脉管涔山南麓,是省内最大河流,全长695千米,由北向南纵贯省境中南部,在省境西南汇入黄河。三川河发源于吕梁山脉中段,干流长143千米,昕水河发源于吕梁山脉南段,干流长174千米,两河分别在吕梁山脉西侧东西向流经而汇入黄河。涑水河发源于中条山北麓,西南向流经省境南部运城盆地,在省境西南端汇入黄河,全长193千米。沁河发源于太岳山脉北部主脉东麓,是省内第二大河流,由北向南纵贯省境东南部,在东南省界切穿太行山出省而流入河南省境,后在河南境域注入黄河,省内干流长326千米。桑干河发源于吕梁北部支脉管涔山北麓,西南—东北向流经大同盆地中部,在省境东北出省流入河北省境,省内流长252千米。滹沱河发源于恒山与五台山之间,东北—西南向流经恒山、五台山和云中山间的忻定盆地,后折转向东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出省流入河北省境,省内长330千米。漳河包括清漳河、浊漳河两支。清漳河发源于太行山脉中段西侧,有东、西两个源头,大体上北向南在太行山山石地区流经,水色澄清,在省境东南部太行山出省流入河北省境,以东源为主流省内河长146千米。浊漳河发源于太行山脉中段西侧和太岳山脉东部,有南、北、西三个源头,总体由西向东在长治盆地(上党盆地)黄土地区流经,水色浑浊,在省境东南部太行山出省成为河北与河南两省界河,以北源为主流省内河长237千米。清漳河、浊漳河在河北省境内相会,统称漳河。山西境内河流基本上属于自产外流型,且以季节性河流为主。
河流是重要的水资源,也是洪涝灾害易发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因地制宜,不断对河流进行治理和开发,修建了一大批水库工程和水利设施。近年来,大力推进山西大水网建设,又新开工推进了多项大型水利设施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山西境内实有水库600座,其中大型水库12座,中型水库68座,小型水库520座,总库容达69.3亿立方米。大型水库主要有黄河万家寨水库、黄河龙口水库、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桑干河册田水库、浊漳河南源漳泽水库、浊漳河北源关河水库、浊漳河西源后湾水库、文峪河水库、文峪河柏叶口水库、沁河张峰水库、松塔河松塔水库等。这些散布在全省各个河流流域内的数百处大大小小的水库,是治理流域内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和保护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流域内地区工农业生产、城镇居民和周边农村人畜饮水的重要水源保障基地。
3.气候气象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东距海洋400~500千米,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南北狭长及境内山脉起伏连绵、沟壑纵横、高低悬殊,气候南北差异和垂直变化显著。境内气候,按冷暖程度分,北部属中温带气候,南部属暖温带气候,北南之间是中温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准暖温带气候;按干湿度分,大部分地区属半干旱气候,仅中高山区和晋东南地区属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介于4℃ ~14℃之间。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温度一般在5℃ ~7℃之间,五台山最低,仅-4℃。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8℃ ~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达12℃ ~14℃。全省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介于-2℃ ~ -16℃间;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介于19.5℃ ~27.5℃间。
常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之间,各地区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区较多,盆地较少。多雨中心是:中条山东段、太行山中南段、太岳山、五台山及吕梁山较高山区,年降雨量为600~700毫米;少雨区是: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及晋西北地区,年降雨量为350~450毫米。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冬季降水量仅占2% ~3%。
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短暂,天气温和。
特殊的气候特征和地形条件,使得山西气象灾害频发。境内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寒潮、霜冻、大风等。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
2015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0.7℃,较常年值(9.8℃)偏高0.9℃;年平均气温居历史第5位。除夏季气温略偏低外,其余季节均偏高。全年全省各地年均气温介于5.3℃ ~14.9℃,温度空间分布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且中部盆地高于同纬度东、西两侧山区。北部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在9℃以下;运城市以及临汾中南部地区气温较高,在13℃以上;其余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9℃ ~13℃。全省除个别县市的年平均气温略偏低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均偏高常年0.5℃以上。
2015年,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439.9毫米,较常年值(468.3毫米)偏少28.4毫米(偏少6%);年平均降水近10年来第三少;年降水量分布极为不均,夏季平均降水量为180毫米,异常偏少,比常年同期偏少88.2毫米,为自1961年以来历史第三少;秋季降水为近10年第二多。全年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于290~634.1毫米。大同中部、朔州东部、忻州西北部、太原大部、晋中西部、吕梁南部和临汾大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其余地区年降水量基本介于400~600毫米。全年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但北、中部部分地区以及长治局部和运城南部较常年偏多。全年全省降水资源量约为686.2亿立方米,较累年值偏少43.8亿立方米,较2014年偏少144.2亿立方米。根据降水资源及丰枯标准,全年全省降水资源总量属正常年份,11个市中有8个市属正常年份、3个为枯水年份。
2015年,全省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冰雹、霜冻、高温、大风、寒潮等,其中干旱、暴雨、冰雹和霜冻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主要特点是:各地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区域性、阶段性的干旱和局部洪涝共存;春季气温起伏变化大,部分地区出现寒潮和霜冻灾害。据统计,2015年全省以气象灾害为主的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2.2亿元,比2014年增长100.2%;农作物受灾面积142.1万公顷,比2014年增长97.5%,其中绝收面积29.8万公顷,比2014增长162.4%。
4.资源物产
山西省自然资源丰富,尤以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具特色。
山西能源资源富集,主要由煤炭、煤层气及风力、水力资源组成。山西煤炭资源富集,分布广,开发历史悠久。明代时期,山西就是全国产煤最多的地区;到清代,山西煤炭产品除供本省外,还销往河南、河北、陕西、内蒙古、北京等地。民国时期,山西煤炭产品除供本省外,还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广东以及香港和日本等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支持下,山西煤炭资源的探测和开采持续大规模展开和推进,探明煤炭资源储量长期居全国首位。1974~1980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山西约有40%的国土面积富含煤炭资源,90多个县(市、区)地下有煤,自北向南分布有大同、宁武、西山、河东、沁水、霍西六大煤田。1992~1995年,国家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其中预测煤炭资源量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000多亿吨、内蒙古自治区14000多亿吨、山西6400多亿吨,山西有40%的国土面积富含煤炭资源。2006年,山西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650多亿吨,占全国的26%,仍居全国首位。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探明煤炭资源储量达6760多亿吨,超过山西。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探明煤炭资源储量达2700多亿吨,超过山西。至此,山西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先后被内蒙古、新疆两地超越,退居全国第三。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探明煤炭资源储量突破8000亿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已近5000亿吨。而新的预测显示,新疆煤炭预测储量又有所增加,达到2.19万亿吨,约占全国的40%。长期以来,山西年度原煤产量居全国首位,全省119个县(市、区)中产煤县(市、区)有90多个,形成了晋北、晋中、晋东三大产煤基地。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原煤产量首次超过山西,山西退居第二。2014年山西原煤产量又重返全国第一,2015年山西原煤产量仍保持全国第一。至2015年末,山西探明煤炭资源储量为2680多亿吨,仍居全国第三位。与煤炭资源相伴,山西煤层气资源也十分富集,总量达10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3,居全国首位。风能资源,山西在全国仅次于东南沿海、内蒙古、甘肃河西走廊、东北和西北地区,总储量达5800万千瓦,可开发的风能资源近1000万千瓦。水能资源,山西的理论水能蕴藏量为511.45万千瓦,占全国的0.8%;可开发的水能资源量为263.98万千瓦,占全国的0.6%;理论蕴藏量和可开发量均排华北地区第一、中部地区第四、全国第十八。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120多种矿产,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0余种。除上述能源矿产煤和煤层气外,具有资源优势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有铝土、铁、铜、金红石、冶金用白云岩、耐火黏土、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芒硝、石膏、硫铁等11种;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矿产有锰、银、金、石墨、膨润土、高岭岩、石英岩(优质硅石)、含钾岩石、花岗岩、沸石等10种。铝土、耐火黏土、铁矾土、含钾岩石4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铁矿资源储量居全国第四位。
山西是北方地区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植物资源包括森林、草地、野生经济植物、珍稀植物等。历史上山西曾是一个森林广覆盖的地区,远古时期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但是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到1949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2.4%。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不懈努力,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8%,但还低于全国20.36%的水平,森林资源较为贫乏。2011~2015年,全省新营造林2252万亩,森林覆盖率显著增加。天然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管涔山、关帝山、太岳山、中条山、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黑茶山八大山地林区,占全省天然林地面积的80%以上。山西草地资源较为丰富,天然草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7%,是北方农区草地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草地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的中高山、低山、丘陵及河流的两岸。在森林、草地等地,生长着高等植物(除苔藓外)约有160多科、3000多种,其中草本植物约占2/3、木本植物约占1/3。这其中,野生经济植物(除苔藓外)约有2600多种,包括野生绿化观赏植物约50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约1000多种,野生油脂植物约200多种,野生果树植物约130多种,野生蜜源植物约160多种,野生淀粉植物约50多种,野生纤维植物约140多种,野生鞣料植物约80多种,野生芳香油植物约70多种等。在全省众多的野生植物中,有中国特有属植物2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山西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有439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褐马鸡、金钱豹等17种、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褐马鸡为我国特有珍禽,是山西的省鸟。为了保护特殊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山西从1980年开始开辟建设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湿地类型、草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到2015年末,全省先后开辟建设了各类自然保护区46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有38处。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草地类型两种,其中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有7处,分别是庞泉沟(吕梁交城与方山两县交界地带,1986年升级)、历山(临汾翼城、垣曲和晋城阳城、沁水两市四县交界地带,1988年升级)、芦芽山(忻州宁武、五寨、岢岚三县交界地带,1997年升级)、蟒河(晋城阳城县东南,1998年升级)、五鹿山(临汾蒲县、隰县两县交界地带,2006年升级)、黑茶山(吕梁兴县东南,2012年升级)、灵空山(长治沁源县西北,2013年升级),草地类型有1处,即是五台山(忻州五台县)。同时,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山西从2007年开始开辟建设湿地公园。到2015年末,全省先后开辟建设了湿地公园48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6处,省级湿地公园32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包括试点15处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处,15处试点湿地公园分别是:大同浑源县神溪、大同县桑干河,朔州右玉县苍头河,忻州静乐县汾河川,吕梁文水县文峪河、孝义市孝河,晋中祁县昌源河、介休市汾河,长治沁源县沁河源、长子县精卫湖,晋城沁县千泉湖,临汾襄汾县双龙湖、洪洞县汾河,运城垣曲县古城、稷山县汾河;1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即是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10.08万公顷(1651.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06%。全省湿地总面积15.19万公顷(227.85万亩),有约37.9%的湿地纳入了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范围。与此同时,为了保护培育森林风景资源、自然文化资源和重点生物多样性区域,山西从1992年开始开辟建设森林公园。到2015年末,先后开辟建设了省级以上森林公园70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9处、省级森林公园51处,此外还有县级森林公园57处,总面积达56.77万公顷(851.55万亩),占全省面积的3.64%。19处国家森林公园分别是:天龙山(太原晋源区)、云岗(大同市区)、恒山(大同浑源县)、赵杲观(忻州代县)、五台山(忻州五台县)、管涔山(忻州宁武、五寨、神池、岢岚、静乐等县一带)、禹王洞(忻州忻府区)、关帝山(吕梁交城、方山两县之间)、交城山(吕梁交城县)、方山(晋中寿阳县)、乌金山(晋中榆次区)、龙泉(晋中左权县)、太岳山(晋中、临汾、长治三市的霍州、灵石、古县、安泽、沁源、介休、洪洞等县市交界地带)、太行峡谷(长治壶关县)、老顶山(长治郊区与壶关县交界处)、黄崖洞(长治黎城县)、棋子山(晋城陵川县)、中条山(运城、临汾、晋城三市的夏县、垣曲、翼城、沁水、阳城等县的交界地带)、五老峰(运城永济市)。其中,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山西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山西自然旅游资源之丰富位列全国前列。境域边界四周山环水秀,境内高山峻岭、黄土丘陵纵横交错、河流纵多穿梭、森林草甸分布广,复杂多变的地貌造就了许多名山大川、峡谷溶洞、森林生态、河湖泉瀑等丰富多彩且特征突出的自然景观。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山西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自然旅游资源遍及全省且独具特色,而且还有许多绝大部分省份所没有的奇特景观。据专家考证,山西的山、水、林、洞四项综合指标水平居全国前列。除上述丰富多样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外,山西境内山岳峡谷、河湖泉瀑、地貌地质、气象等自然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多彩。山西不仅山多,而且名山众多。山西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之一北岳恒山、“五镇”之一中镇霍山(今太岳山)和“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的省份,还有北方道教名山北武当山、“东华山”五老峰、“华北南部之巅”历山等。恒山、五台山、北武当山、五老峰还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外,从北到南较有名的山,北部边缘阴山南支余脉有摩天岭、采凉山、红家山、牛心山等,东部太行山脉有六棱山、太白维山、藏山、翠枫山、仙堂山、天脊山、老顶山、王莽岭、珏山、棋子山等,西部吕梁山脉有桦林山、黄花山、七峰山、洪涛山、黑驼山、管涔山、芦芽山、关帝山、卦山、崛围山、天龙山、云梦山、姑射山、五鹿山、云丘山等,中部太岳山脉有绵山、石膏山、霍山、灵空山、菩提山等,南部边缘中条山脉有百梯山、雪花山等,南端运城盆地中部有孤峰山。其中,摩天岭、六棱山、翠枫山、仙堂山、天脊山、老顶山、珏山、芦芽山、卦山、崛围山、天龙山、云梦山、姑射山、云丘山、绵山、石膏山、菩提山、百梯山、孤峰山还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与大山众多相伴,山西的峡谷旅游资源自然丰富。太行山脉境域险峻幽深的峡谷资源最为丰富,其中平顺通天峡谷和神龙湾峡谷、壶关太行山大峡谷、陵川锡崖沟峡谷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晋陕黄河大峡谷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谷深皆在100米以上,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其间由北而南分布着黄河入晋第一湾——老牛湾、黄河第一岛——娘娘滩、天下黄河第一湾——乾坤湾、中国第二大瀑布——黄河壶口瀑布等黄河奇观、晋陕两岸“悬崖相对,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急湍,汹涌澎湃”的禹门口。黄河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乾坤湾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和晋陕黄河大峡谷均是“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此外,太岳山脉境域有红崖峡谷、沁河源峡谷、七里峪峡谷、陶唐峪峡谷等,中条山脉东部历山境域有东峡、西峡,太行山南端与王屋山、中条山三山交界地带有莽河峡谷等。除了众所周知的著名的晋蒙陕豫间的黄河外,山西境内较大的河流有汾河、沁河、涑水河、昕水河、三川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流经穿梭于山川峡谷间,形成风格各异的山河景观。在黄河及省内众多河流上兴建的600处大中小人工水库,形成各具特色高峡出平湖的湖光山色。大型水库湖泊主要有黄河万家寨水库、黄河龙口水库、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桑干河册田水库、浊漳河南源漳泽水库、浊漳河北源关河水库、浊漳河西源后湾水库、文峪河水库、文峪河柏叶口水库、沁河张峰水库、松塔河松塔水库等。山西天然湖泊少而独特,运城盐湖被誉为“中国死海”,永济伍姓湖是山西最大的淡水湖,宁武的管涔山天池湖泊群是我国北方罕见的高山湖群。由于山地多,高差大,山西境域的泉流瀑布、激流瀑布险峻壮丽的景观特别多。名气较大的瀑布有黄河壶口瀑布、平定娘子关瀑布、平顺虹霓瀑布、永济王官谷瀑布、阳城蟒河瀑布。黄河壶口瀑布以壮阔著称,娘子关瀑布以秀美闻名。晋西北和晋西地区连片分布着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不仅有馒头状黄土峁,绵延数十千米的长梁,还有地帄如镜的塬面,呈现千沟万壑、梁峁纵横、丘陵起伏、波澜起伏、无边无际的辽阔的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加之气候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使这里的黄土高原在不同的季节条件下,呈现不同风格的景观特色。大同土林,由裸露的黄土地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而成,堪称奇迹。山西地质结构独特,太行、吕梁、中条山还有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别具特色地质地貌景观。溶洞、怪石景观造型奇特、丰富集中。宁武万年冰洞、忻州禹王洞、沁水白云洞、壶关紫团洞、盂县万花洞、离石白马仙洞等,大都保存完好,千姿百态、引人入胜。五台山中台巨石堆积,名曰“龙翻石”,是冰川地貌的大课堂;北武当的“风动石”、宁武的“一品石”、灵石县的“灵石”殊为奇特;而太行山晋冀豫交界一线的奇峰峻岭、险崖峭壁、峥嵘怪石,则更为集中,令世人惊叹不已。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有几十处,其中国家级地质公园11处。1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分别是: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宁武冰洞国家地质公园、陵川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平顺天脊山地质公园、永和黄河蛇曲地质公园、榆社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大同晋华宫矿国家矿山公园、太原西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这几处国家级地质公园,均具有特殊的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构成一座座独特的自然区域奇观。其中,宁武万年冰洞、大同火山群,是全国极其罕见地质旅游景观。宁武万年冰洞是全国最大的地下冰洞,在三层溶洞中发育了琳琅满目的冰钟乳景观,造型异常奇特。该冰洞发育形成原因至今仍是个谜,被誉为“中华一绝”“世界奇观”。大同火山群是华北地区保存最完好、出露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第四纪火山群,也是世界上唯一发育在黄土高原上、板内裂谷系火山盆地内的火山群,有“东亚大陆稀有的自然遗产”的美誉。山西气候季节性强,南北气候区域差异明显,山峰气候垂直差异大,使全省南部与北部、山峦与盆地、高山与低山等不同地域,在从春到冬的不同季节内,甚至在同一地点、同一季节、同一天,从山顶到山谷,呈现各种不同类型的景观。名山之巅的大气景观更是奇丽壮观。五台山东台顶、霍山老爷顶、历山舜王坪、王莽岭等地的日出、朝晖、云海、雾凇、夕阳、彩霞等景观,甚是奇异。上述种类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大多相互组合、相互融合,而且还与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交织渗透,使得各处景观更加大放异彩。
山西物产丰富,在历史传承与现代科技进步中,特色农林牧业、农产品加工业、传统手工业不断革新发展,富有地域特色和品牌的土特产品愈加丰富。知名的有小杂粮、鲜干果、中药材、食醋、酒类、果汁饮料、奶肉等系列农牧林土产品和加工特产品,以及陶瓷、纺织、雕刻、金属等传统手工特产品系列。山西杂粮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美誉度,有“小杂粮王国”之称,主要作物有豆、麦、粟、薯、黍等小杂粮二十多种,其中谷子、荞麦、燕麦、马铃薯总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三、四、五位。山西已成为我国北方果品主要生产基地,水果种类多、品质优,主要有苹果、梨、红枣、核桃、葡萄、桃、柿子、杏、李子、沙棘果、海红、山楂等。其中,苹果、梨、红枣、核桃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自古以来山西是我国多种中药材的主要产出地,黄芪、黄芩、党参、柴胡、远志、地黄、连翘等有较大产量和知名度,龟龄集、定坤丹是知名的中成药特产。山西老陈醋是我国四大名醋之一,其质量居全国食用陈醋系列首位,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于世。中国白酒源于山西,根在汾酒。汾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竹叶青酒是古老的传统保健名酒,还有潞酒、梨花春、汾阳王等数十款地方历史名酒。新兴的饮品有果汁类、葡萄酒类、蜂蜜类等,果汁饮品有梨、苹果、红枣、核桃、沙棘、海红果等,葡萄酒有干红、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等系列,蜂蜜有枣蜜、荆条蜜、槐蜜等。山西地处我国农牧业交汇地带,羊牛肉、牛奶等畜牧产品区域特色明显。此外,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特产品,如陶瓷、纺织、雕刻、金属等产品,也适应时代的发展,展现出新的面貌。至2014年,山西先后有二十多个土特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涉及老陈醋、小米、苦荞、芦笋、黄芪、连翘、核桃、红枣、酥梨、牛肉、羊肉、豆腐干、胡油、葡萄酒、蚕茧、黄梨等;有九十多种土特农产品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居全国前列,产品主要涉及苹果、红枣、葡萄、杏仁、核桃、山楂、柿子、鲜桃、桑葚、翅果、大米、小米、胡麻、糯玉米、苦荞、绿豆、驴肉、羊肉、莲藕、大葱、木耳、辣椒、长山药、百合、蜂蜜、樱桃、芦笋、马铃薯、芥菜等;有生铁冶铸、推光漆、琉璃烧制、羊皮鞣制、响铜乐器、澄泥砚、铜器、砂器、潞绸织、桃木雕等三十多种地域传统手工特产品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