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情报告(2016)
- 李茂盛 李劲民 张志仁 冯林平
- 39756字
- 2020-08-29 04:27:53
一 经济建设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山西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力推进廉洁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六大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和金融振兴“三个突破”,全省经济在克服困难和改革发展中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经济建设取得新成效。
1.经济运行
2015年,在错综复杂和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下,全省经济在低位运行中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格局。2015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02.58亿元,增长3.1%;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3744.6亿元,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实现总额6030.0亿元,增长5.5%;公共财政收入1642.2亿元,下降9.8%,公共财政支出3443.4亿元,增长11.2%;粮食总产量1259.6万吨,减产5.4%,但仍是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8%,降幅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1.1个和0.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8%,快于经济增速6.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641.4亿元,比年初增长5.9%,各项贷款余额18574.8亿元,比年初增长12.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54元,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6%,涨幅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4.2%的控制目标。
2015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困难局面,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调控经济运行,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激发微观经济活力,较好克服了困难、应对了经济发展下行的压力。
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积极优化投资结构。近年来,全省紧紧围绕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城镇化和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等四个方面的建设项目为抓手和引领,有力促进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续增长,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2012年开展“项目落地年”活动、2013年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2014年开展“项目见效年”活动的基础上,2015年开展了“项目提质增效年”活动。2月26日,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对全省开展“项目提质增效年”活动做出部署,要求全省再掀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高潮,进一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城镇化和生态环保等四个方面的投资建设,其中重点推进铁路、公路、低热值煤发电、外送电通道和电网建设、水利、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煤层气、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城、新兴产业等十大领域投资建设,突出推进汾河综合治理及晋祠泉复流、采煤沉陷区治理提速、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提速、瓦斯抽采全覆盖、太原环境整治提标、科技创新城、特高压输电、大(同)张(家口)和太(原)焦(作)高铁等铁路、古贤水利枢纽、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等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全年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以加快推进十大领域投资建设项目和十大标志性工程为引领,着力上项目扩投资,深入开展了“项目提质增效年”活动。主要举措是:一是简政放权和优化投资环境。省本级政府投资审批管理还权于部门,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按照省政府确定的重点投向和基本原则,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项目计划和资金安排,投资主管部门履行审批手续,财政部门下达政府资金,促进了效能提升。发布实施《山西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5年本)》,除国家规定必须由省级政府进行核准的项目外,其余全部下放市县,省级核准类项目减少幅度超过50%。同时规定企业投资建设该目录外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二是大力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6月11日,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对全省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基础设施、铁路公路设施、能源设施、信息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社会事业7个领域,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创新投资运营机制、扩大社会资本投资途径等做出新部署。7月,省政府决定并发布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74个项目,其中交通设施项目6个、市政设施项目34个、公共服务项目34个,总投资570.4亿元。后经筛选,于11月发布了全省首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其中3个入选国家级示范项目、9个入选省级示范项目,总投资373.95亿元。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投资资金支持。全年共争取国家预算内投资95.2亿元,推动了农林水、交通基础设施、城建环保、社会公益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产业转型等领域项目建设。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在省内,8月举办了“2015中央企业山西行”活动,9月举办了第二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五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第二十五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10月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在省外,5月在广州举办了2015晋粤产业合作项目推介活动、在北京举办了山西省企业产业扶贫开发项目推介会、在北京举办了山西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展销暨技术交流招商引资洽谈会,5月组团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组团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组团参加了在南宁举行的2015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6月在上海举办了2015跨国公司入晋暨产业合作(上海)推介会等。通过开张这些招商引资活动等,全年全省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254个,签约项目总投资额2.38万亿元,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到位资金共计6319.6亿元。全年全省十大重点领域投资完成10438.3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7.5%,带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44.6亿元,增长14.8%,增速超过全国4.8个百分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历史上连续3年过万亿元并持续增长的良好成效。2015年,在全省投资规模扩大和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7.4 ∶ 41.8 ∶ 50.8转变为10.9 ∶ 37.9 ∶ 51.2,第一、三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上升3.5个、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下降3.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重为60.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煤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80.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在克服全省经济下行困难、拉动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促进扩大消费。2015年,为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多项重大政策措施,积极扩内需、促进消费、扩大消费。其中,4月13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发展商贸流通扩大消费的若干意见》,从扩大消费产业基础、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扩大消费良好环境三大领域17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发展商贸物流配送、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发展连锁经营、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引导餐饮消费、培育家庭服务消费、发展信用消费等。9月15日,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实施《关于2015年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从促进网络消费、引导绿色消费、提升服务消费、改善农村消费、促进会展消费、开展活动促消费、促进“山西造”产品消费、部门联动促消费等九个方面,提出28条政策措施。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上述等政策措施,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积极引导促进和扩大了消费。主要措施和办法是:一是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促进消费。在城市,推进太原西华苑社区、太重社区等全省各城市36个便民商圈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了服务功能;推进实施放心早餐工程,全年全省放心早餐工程实施企业24个,中央厨房面积为10.28万平方米,早餐经营网点1746个。在农村,推进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建设了41个农村物流配送中心,规范提升了农村便民连锁商店206个,改造基层供销社54个,创办农村综合服务社31个,建设改造农资配送中心任务18个;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其中苏宁云商在57个县建立了苏宁易购服务站,京东商城在45个县建立运营中心,拓展了全省“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渠道。与此同时,在城乡大力培育出贡天下特产网、龙巅商城、乐村淘等多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晋品六进”活动(省内景区、超市、酒店、机场、火车站和加油站),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名优特产品营销网络。全年全省内贸流通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流通网络逐步完善,网络消费保持了高速增长,网络零售额增长83.9%。二是在省内举办大型主题促销展销活动。9月1日,在全省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首届“山西购物季”促消费活动。活动以“扩消费、稳增长、惠民生、促发展”为主题,实施部门联动、市县联动、行业联动、企业联动,开展了电子商务、汽车、成品油、节庆会展、餐饮服务、百家大型商贸企业促销、家电、家具、服务消费等十大主题百余场活动。三个月期间,全省3389家大型商场、超市、家电、建材、加油站等专业门店组织促销活动719场次,实现销售85.3亿元。9月25日至27日,太原主会场和大同、运城、长治三个分会场举办了第二十五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其中,太原主会场参观总量达29.1万人次,现场总销售60.01万册、1500.04万元。大同、运城、长治三个分会场,观展群众达7.28万人次,现场零售1.39万册、30.2万元。10月11日至13日,在太原举办了2015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约有17.5万人参观、参与,促进了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的消费。10月23日至27日,在太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观展群众15万人次,现场销售产品1200余万元,现场达成合作贸易15.3亿元。11月6日,举办了“山西品牌网上行”活动,有关电商企业分批、分期在各类电商平台(第三方平台、微商城、自营平台等)开展专题、日常促销活动,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发红包互动活动,吸引省内外消费者购买山西品牌产品。至年末,100余家品牌企业参与网上销售,成交上亿元。三是积极开展全国性促销展销活动。5月至9月在天津、西安、西宁、兰州、乌鲁木齐、长春、哈尔滨7个城市,与在当地举办的全国性国际性投资贸易会(交易会、博览会),同期举办8站“山西品牌中华行”活动,现场销售930万元,正式签订销售合同7.3亿元。与此同时,“山西品牌中华行”还继2013年在北京、2014年在广州和天津落地之后,2015年又在重庆、上海建立了“山西名优特商品展销中心”,其中在上海“山西名优特商品展销中心”(专柜)当年销售5469万元。此外,还通过组团参加了5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5月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5月底至6月初在广西南宁中国—东盟(广西南宁)博览会文化展、10月底至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开展了展销促销活动。四是大力开展旅游文化促销活动。从7月1日起,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A级景区景点门票,由原来的打折优惠,改为统一降价15%,并将持续三年。与此同时,在省内和全国广泛开展旅游宣传推广促销活动。其中,在省内以“山西人游山西”“旅游一卡通”等方式优惠本地居民旅游;在全国各省区继续开展“晋善晋美·美丽山西休闲游”宣传推介促销活动,4月至7月先后在成都、重庆、武汉、沈阳、长春、哈尔滨、兰州、西宁8个城市开展了活动,大力提升了山西文化旅游在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5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447.5亿元,同比增长21.11%。据测算,因旅游业所带动的餐饮、住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5.5亿元。此外,出台实施的促进信息消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推动发展养老服务业等政策措施,也较好地发挥了促进消费的作用。
积极发挥财政支持和调控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是落实政策和新出台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积极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全省在2014年清理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137亿元的基础上,2015年又取消、停征、减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30项,减少收费34亿元,减轻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3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降低企业失业保险费率,由3%降至2%,其中企业缴费比例由2%降至1.5%,个人缴费比例由1%降至0.5%,至2015年末减轻企业、个人负担共5.6亿元。4月1日起,贯彻实施涉及财政减负的《山西省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的若干措施》(“60条措施”),至年末累计减轻企业减负151.7亿元,带动社会增加企业发展资金180多亿元。二是扩大财政有效投资和促进社会投资。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扩大政府有效投资,全年全省累计下达财政资金235亿元,重点支持了公路、铁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推进于2014年设立的“山西省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山西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山西省旅游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三支基金的运作,其中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00亿元(政府引导资金20亿元)、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为10亿元(政府引导资金2亿元)、旅游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基金规模10亿元(政府引导资金2亿元)。其中,通过股权投资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加快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支持了煤与非煤产业转型发展。推动新设立了“山西省民营企业创新转型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为50亿元,其中政府引导资金10亿元;新设立了“山西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PPP投资引导基金”,其中省级政府引导资金2亿元、北京首创集团出资2亿元、兴业银行3倍配比出资12亿元,加上各市子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28亿元,可带动投资850亿元以上;新设了“山西省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为3亿元,其中政府引导资金1亿元。三是积极利用财政资金引导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提高煤矿瓦斯抽采省级财政补贴标准,由0.05元/立方米提高到0.1元/立方米,提高了1倍,并规划在三年内覆盖全省所有煤矿,促进煤层气产业发展。对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予以营销补贴,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推动燃煤火力发电产业升级改造,对全省现役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一次性改造的,按照全部改造投资额给予10% ~30%的补助。从2015年起,省财政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亿元,从加强公共服务、完善融资担保政策、支持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同时提高政府采购项目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比例,达到预算总额的30%以上。四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增强财政调控经济发展能力。全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山西1272亿元,增长10.6%;批准山西应上缴的矿权采矿权“两权”价款全部用于支持采煤沉陷区治理;批准山西发行地方政府债券610亿元,有效替代了高利息债务,节约融资成本约145亿元。
大力推动金融振兴发展和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是出台实施多项推动金融振兴的重大政策措施。5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促进山西省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健全融资担保组织体系、发挥融资担保行业功能、强化融资担保政策支持、加强融资担保机构建设、深化银担合作、加强和改进监管等方面,提出21条政策措施,包括赋予“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再担保职能、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融资担保行业风险补偿资金等。6月8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促进山西金融振兴的意见》,从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和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等五个方面,提出26条政策措施,规划了山西金融振兴“路线图”。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全省间接融资比2014年增长45%,直接融资比2014年翻一番,力争使全社会融资总量比2014年增长60%;全省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分别突破60家、30家、30家、300家;县级农信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力争把太原逐步打造为中西部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活跃区域。同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促进山西金融振兴2015年行动计划》,对2015年金融振兴做出具体部署。7月2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山西省金融改革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年)》,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总体目标是: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全省基础性和关键产业;2020年社会融资总量达到6900亿元,间接融资突破4200亿元;力争到2020年全国性金融机构和主要外资金融机构全部在山西设立分支机构。主要任务包括打造山西地方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村中小银行、积极发展地方保险机构、大力发展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加快发展期货交易市场等。同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山西省地方金融改革框架方案》,对全省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做出具体部署。9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我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进一步支持企业股份制改造、培育企业上市和挂牌等提出政策措施,包括对在沪深两地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等。二是积极争取和加强与国家金融机构合作。其中,6月25日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在太原签署《推进山西转型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山西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民生工程等领域开展投融资合作;8月27日省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太原签署《关于推进金融振兴的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在基础建设、产业转型、社会民生和其他服务领域加强合作;12月9日省政府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太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安排“十三五”期间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山西经济发展工作。全年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上述等政策措施,推动了全省金融业的振兴发展,也较好地发挥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到年末,组建了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资产管理、担保、要素交易、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于一体,具有金融全牌照的综合性地方金融企业——山西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推动全省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组建了政府全额出资的公益性金融企业——山西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统筹承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开发和农业发展专项贷款,推动扶贫开发。组建了山西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改建了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强化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功能。筹建设立华融晋商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推动加快地方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全年省级财政支持鼓励各地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通过市县政府投入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金、企业缴纳一定比例保证金,与银行搭建宽领域、广覆盖的“政银企”融资合作平台,撬动银行贷款80亿元,财政资金放大了8倍;省市财政奖励支出29户企业挂牌上市并成功融资。全年全省新增2家A股上市公司,总计达到37家,其中主板30家,中小板4家,创业板3家;新增28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总计达到32家。全年全省共实现各类融资4498.8亿元,其中直接融资2522.8亿元,占到全部融资总量的56.08%,同比提高5.15个百分点。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融资2281.8亿元,同比增加952.7亿元,股票市场融资241.0亿元,同比增加218.2亿元。至年末,全省金融业总资产达到36201.63亿元,比年初增加3130.54亿元,增幅达到9.47%。
大力帮扶工业稳定运行和积极促进农业发展。一是出台重大政策措施帮扶促进工业稳定运行。3月24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山西省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的若干措施》,随后印发并于4月1日起施行。措施共60条,其中涉企行政权力方面取消29项、下放14项、改为属地管理219项,共262项;涉企收费方面,主要包括取消、规范省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停征、免征、减征、缓征各类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451亿元;政策支持方面,包括财政、社保、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补贴企业36亿元;创优环境方面,包括转变职能、优化环境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14亿元。8月,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稳增长的若干措施》,针对制约工业经济运行的市场、融资、减负等突出问题和影响工业增长的重点行业,按照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上下联动、调动各方的原则,从支持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企业加强管理、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促进重点行业稳定运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五个方面,提出了19条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鼓励省重点工程优先使用省内大宗产品、鼓励政府采购项目和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同等条件采购省内产品或服务、加快在建项目投产达效、协调降低企业铁路运输成本、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稳定四大(煤炭、冶金、电力、焦化)传统支柱行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等。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全年全省减轻工业企业负担501亿元;帮扶161个重大增长点工业项目和投资10亿元以上的97个提质增效年工业项目,到年末161个重大增长点工业项目中有143个项目正式投产或试生产。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8%,降幅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1.1个和0.5个百分点。二是出台实施重大政策措施强农惠农促进农业发展。3月2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年)》,对7年内在全省11个市的106个县建设高标准农田1530万亩做出规划部署。3月13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保障粮食安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质量效益、开辟农民增收途径、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3月17日,省政府印发《关于2015年新实施强农惠农富农补贴政策的通知》,决定在继续执行中央及山西已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基础上,新实施10项强农惠农富农补贴政策,包括支持土地制度改革、支持科技进步、支持教育扶贫、支持金融创新、支持生态建设等项目。这新10项政策,新增资金15.76亿元,加上此前实施的,全年全省惠农富农补贴资金总规模达83亿元。全年全省农业生产尽管有干旱等自然灾害,粮食总产量1259.6万吨,同比减产71.2万吨,下降5.4%,但仍是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全省畜牧业增加值增长1.2%。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加强监管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一是依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2015年,全省工商、价格、质监、食药、住建、金融、税务、海关等各领域市场监管系统不断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违法行为,有效地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年,全省工商系统全系统查处了公用企业和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竞争案件10起,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76起,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271件,查办传销案件5起,查处合同欺诈案件50件,监管整改网络商品网站547个,清理排查投资类公司企业8374户和立案调查51件,查处侵犯驰名商标案件48件。此外,还开展了农贸和集贸市场秩序整治、查处无照经营、“红盾护农”行动、成品油市场整治、治理超限超载等专项治理。全省物价系统开展了涉企、涉煤、医疗、教育、旅游等专项检查,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367件。全省质监系统围绕农资、食品、建材、儿童用品和汽车配件等重点领域开展检查,查处违法案件660余起。全省食药系统加强监管和问题整治,共查处食品药品案件14149起,罚没款4692万元。全省住建系统共查处房地产开发项目违法违规行为676件,涉及项目566个。全省金融系统稽查证券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案件21起,银行监管行政处罚案件84件。全省税务系统中,地税查补收入24.87亿元,查处百万元以上案件26件,查处违法受票企业685户,查处非法发票6666份;国税系统查补收入14.48亿元,查处涉票违法企业1774户,查处非法发票23776份。二是加强监管和推进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10月18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交换共享机制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到2016年底建成以全面归集、整合、发布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关市场主体登记信息、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信息的全省集中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共享)系统做出安排部署。10月2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企业信用行为联合奖惩办法(试行)》,于12月1日起实施,明确了对企业守信行为的奖励和对失信行为的惩戒等具体措施。12月9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实施意见》,对充分运用大数据、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激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做出部署。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全省在食品生产经营、药品生产流通、融资担保、医疗机构、价格管理、环境保护和建筑市场等七大试点领域开展了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在太原市开展了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性试点。至年末,全省七大试点领域和太原市的试点,在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信息平台、加强监管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
2.改革开放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经济体制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全年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围绕“实施转型综改攻坚”,进一步深化改革,全省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呈现新气象。
出台实施多项重大措施深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2015年1月1日起,省政府于2014年12月3日印发的《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施行。办法对企业信息公开主要内容、公开的方式和时限、监督和保障等作了明确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财务预算、财务会计报告、生产经营管理、大额度资金运作、职工权益维护、环保信息、企业领导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情况等可能对出资人、企业和职工利益产生较大影响以及社会关注度高的信息。2015年2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明确细化了省属国有企业需公开的年度、中期、季度的具体数据、指标及内容。5月12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党政机关与所办企业脱钩改革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省国资委托管省直机关管理企业脱钩改革工作方案》,对深化脱钩改革做出规划部署。目标任务是:力争用3年时间,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全省党政机关与所办企业脱钩改革工作,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6月25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对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培训招待、因公出差等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做出明确规定。7月20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基本年薪根据上年度省属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两倍确定,副职负责人按本企业主要负责人基本年薪的0.6~0.9倍确定,禁止省属国企负责人兼职取酬及在国家和省政府规定之外领取由地方或有关部门发放的奖励。落实这些政策措施,至年末,省属28户大型企业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取得重大成效;省直厅局所办的232户国有企业与原主管厅局彻底脱钩,省、市、县党政机关所办企业脱钩改革启动实施;省直厅局所办的19户列入破产计划的脱钩企业由法院宣告破产。与此同时,选择同煤集团、晋能集团开展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试点,推进了试点改革;推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晋煤、同煤、山投集团下属4户企业登陆“新三板”,焦煤、同煤、太重、晋能集团下属7户企业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建工集团下属2户企业开展了员工持股试点。
大力深化推进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是简政放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省本级政府投资管理,还权于部门,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按照省政府确定的重点投向和基本原则,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项目计划和资金安排,促进了效能提升。修订发布《山西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5年版),规定继除国家规定必须由省级政府进行核准的项目外,其余全部下放市县,省级核准类项目减少幅度超过50%,企业投资建设该目录外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二是启动实施煤炭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8月27日,省政府印发《山西省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在全省正式启动酝酿已久的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改革事项是:2020年前,除“关小上大、减量置换”外,全省不再审批建设新的煤矿项目,同时停止审批年产500万吨以下的井工改露天开采项目;将煤矿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从此前的63项精简合并为38项,煤矿企业原需申领的“六证”统一取消简化为“三证”,即取消《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矿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保留《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12月25日,省政府印发《山西省煤炭资源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共6章77条,以问题为导向,力推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多方面改革创新矿业权管理。重大举措包括:煤炭资源矿业权出让实行产业规划和政策指导下的年度总量控制制度,煤炭资源矿业权出让实行公开竞价,矿业权人有权开采批准范围煤炭资源及共伴生资源等。三是深化推进商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上年全面启动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推进了公司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企业年检改年报制度改革。同时,新启动实施了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改革,推进了工商登记“先照后证”改革,启动了工商登记“三证合一”改革。其中,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改革,实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注册登记等新举措。“一址多照”,即同一地址可以申请登记多个市场主体;“一照多址”,即住所和经营场所在同一市、县、区登记机关管辖区域内的,可以申请在营业执照上载明多个经营场所地址,免予办理分支机构登记;鼓励试行商务秘书公司和商务服务公司实施集群注册登记。工商登记“先照后证”改革,主要是将部分原先需要先行政审批的工商登记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即创业者只要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向主管部门申请行政许可证。这是对此前“先证后照”制度的重大改革,不仅降低了门槛,还为企业先期发展争取了时间。2015年12月31日省政府公布《山西省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指导目录》,共计213项。工商登记“三证合一”改革,即将由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税务三个部门分别核发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改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即“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全省工商登记“三证合一”改革在太原等地试点的基础上,于10月1日起在全省全面启动实施。四是推动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山西电力体制综合改革纳入全国试点,成为国家电网覆盖范围内第一个全省域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案》,决定自2015年开始在全省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第三年扫尾完善。3月27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从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18条具体措施。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全年全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清查村数20970个、农户433万户,开展确权面积4288万亩;启动推进了晋中市市级和47个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面积779万亩,流转率15.9%;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达到8.3万家,认定家庭农场达到8636个。与此同时,继续推进了全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启动并加快推进晋城泽州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国试点改革,启动并加快推进长治潞城市“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试点改革。其中,县级农村信用社有11家新改制为农商行并挂牌开业,累计达到20家;新开业村镇银行14家、分支机构10家,村镇银行累计达61家、分支机构累计达到25家,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54%,贫困县覆盖率46%。到年末,晋城泽州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国试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首宗23.5亩土地成功交易入市,入市途径为就地入市,入市方式为土地租赁,租赁期限20年,每年租金为11.75万元。这一改革实现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打破了“集体建设用地不能流转”的局面,对全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到年末,潞城市“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试点改革,由建章立制进入实施阶段。
出台实施多项推进扩大开放的重大政策措施。4月2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山西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升级扩区和退出管理办法》。其中意见从明确新形势下的发展定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绿色集约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六大方面提出18条措施;办法是规范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升级、扩区和退出的审批条件和程序,自2015年5月15日起施行,其中重大的措施是对连续3年综合考核位列全省最末位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末位淘汰制。6月28日,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扩大开放的意见》,从牢牢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深化中原经济区合作、深入推进沿黄经济带协作、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采取有力举措“引进来”、打造全球低碳环保经济开放高地、提升开放平台建设水平等方面提出36条扩大开放的具体措施。10月9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推出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鼓励扩大进口、发展新型贸易业态、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拓宽金融服务渠道、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等8项措施,力促外贸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11月24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实施意见》,从提升吸收外来投资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升级、加强与国内地区间深度合作、全面推进与“一路一带”沿线多层次交流合作、发挥各类平台示范作用等八个方面,提出了31条措施。12月8日,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加快口岸建设、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优化口岸服务、强化保障机制四方面,提出了19条政策措施。12月15日,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实施意见》,从重点工作、政策措施、保障体系等方面对加快发展全省服务贸易做出安排部署。主要目标任务是:服务贸易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全省服务进出口总额超过60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达到20%以上。通过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全年全省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6家,按全口径统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8.7亿美元,增长2.8%;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3.5亿美元,增长1.0%。
积极拓展和深化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将山西纳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通过争取,在国家规划布局中,山西被纳入了国家“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战略区域,纳入了国家“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战略大区域。二是继续推进周边区域经济合作。蒙晋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山西大同市、河北张家口)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山西运城市和临汾市、陕西渭南市、河南三门峡市)合作、包括山西3市(运城、晋城、长治)在内的中原经济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其中,8月18日在大同市召开的第二届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联席会议上,三地政府共同签署了《协同推进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规划》认同书,合作进入新阶段。三是大力推进晋非经贸合作区建设。晋非经贸合作区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确定的在非洲建立3~5个合作区之一,是国家商务部首批批准的境外合作区之一,也是中国对外经贸合作和外交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该合作区始建于2009年,2015年合作区以金融文化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园区规划建设实现重大推进。山西晋非公司及其子公司完成营业收入853万元,首次实现经营扭亏为盈。
深入开展对外经济旅游文化交流合作。启动开展“山西品牌丝路行”活动,6月至11月在匈牙利、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意大利、泰国5国,与在当地举办的国际性投资贸易会(交易会、博览会)同期举行,共签订贸易合同4.88亿元,共签订对外投资合同9798万元。大力开展旅游“走出去、请进来”推介宣传活动,依托国家组织开展的“美丽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旅游宣传活动在哈萨克斯坦、土耳其、意大利3国,依托国家组织的“美丽中国——古老长城”旅游宣传活动在美国、巴西、墨西哥4国,依托参加第十届海峡两岸台北旅展并在台北、高雄两地,开展了“晋善晋美——山西旅游”推介宣传活动。同时在省内举办了“2015中国·山西首届‘一带一路’古城古镇国际文化旅游暨第二届国际旅行商采购大会”“省旅游发展暨互联网+旅游大会”“洋眼看山西”等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山西旅游的外向型发展。全年全省入境旅游稳步增长,旅游外汇收入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83%。积极推动山西面食“走出去”,组织山西天星海外海餐饮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江南餐饮有限公司、山西北国芙蓉餐饮有限公司、山西顺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龙头餐饮企业抱团发展,在美国洛杉矶设立了美国山西餐饮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并于12月19日正式开业运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其中6月15日至19日省长李小鹏率省政府代表团赴美国爱达荷州和怀俄明州访问,并与爱达荷州签署深化友好省州关系推进务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期间李小鹏省长与西弗吉尼亚州州长艾尔·汤姆林以函签形式签署了《建立友好省州关系协议书》,标志着双方正式建立友好省州关系。10月10日,临汾市与澳大利亚杰尔顿市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至此,山西各城市与国外缔结友城数量达到41对。
3.结构调整
多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成效不断显现。2015年,全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进。全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788.1亿元,增长1.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6.2%;第二产业增加值5224.3亿元,下降1.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0.8%;第三产业增加值6790.2亿元,增长9.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3.0%。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14年的6.2∶ 49.7∶ 44.1调整变化为6.2∶ 40.8∶ 53.0,其中第一产业占比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占比较上年下降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首次突破50%。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
2015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不仅体现在简单的数字比例的变化中,也反映在各级各部门坚定不移调结构的重大举措和具体的实践中。
大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015年,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实施多项重大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推进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3月2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年)》,对7年内在全省11个市的106个县建设高标准农田1530万亩做出规划部署。3月13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保障粮食安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质量效益、开辟农民增收途径、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3月17日,省政府印发《关于2015年新实施强农惠农富农补贴政策的通知》,决定在继续执行中央及山西已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基础上,新实施10项强农惠农富农补贴政策,包括支持土地制度改革、支持科技进步、支持教育扶贫、支持金融创新、支持生态建设等项目。这新10项政策,新增资金15.76亿元,加上此前实施的,全年全省强农惠农富农补贴资金总规模达83亿元。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全省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加强推进。在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方面,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5.5万亩,新增农田实灌面积180万亩,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应用932.5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节水示范区19个,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59.2万亩;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06万亩,施用有机肥3163.2万亩,化肥使用量增幅明显下降,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减少6.1%。到年末,全省有耕地6075万亩、基本农田有5088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841万亩;农田实灌面积达到2303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目标。在加强和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面积779万亩,流转率15.9;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达到8.3万家,认定家庭农场8636个;加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实施杂粮、设施农业、畜牧业、中药材等七大产业振兴翻番工程,扶持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33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实施粮油高产创建万亩、千亩示范片区381个,新发展设施蔬菜21万亩,新发展道地中药材基地50万亩,深入实施水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加强培育和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全年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3767.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5.7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287.2千公顷,增加0.8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56.7千公顷,减少0.4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1.2千公顷,减少8.5千公顷。果园面积达到362.8千公顷,增加2.4千公顷。粮食生产克服严重干旱和局部地区洪涝、冰雹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总产达到125.96亿公斤,是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份。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1302.2万吨,增长2.4%。水果总产量达880.5万吨,增长9.3%,优果率达到57%。食用坚果产量达18.7万吨,增长49.5%,其中核桃产量18.1万吨,增长49.1%。全省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完成273.7万公顷、264.7万公顷、182.5万公顷,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75.9%、68.8%和47.5%,与上年相比分别提高了2.4个、1.2个和0.8个百分点。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全年全省羊出栏484.4万只,增长3.1%;牛出栏40.2万头,增长1.1%;家禽出栏8780.9万只,增长15.7%;生猪出栏783.7万头,减少6.4%。全年全省猪牛羊肉总产量73.0万吨,下降4.7%。其中,猪肉产量60.3万吨,下降6.1%;牛肉产量5.9万吨,增长1.3%;羊肉产量6.9万吨,增长3.0%。年末生猪存栏485.9万头,生猪出栏783.7万头。牛奶产量91.9万吨,下降4.5%。禽蛋产量87.2万吨,增长4.3%。水产品产量5.2万吨,增长2.3%。至年末,全省大型龙头养殖企业、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畜牧场、规模养殖场(户)等养殖主体累计达到2.5万个,其中各类大型养殖企业600多个,畜禽养殖规模化比重达到58%,比国家平均水平高出18个百分点。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区域内牛羊草食畜生产量占到全省的63%,各类大型养殖企业达到400多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0%。年末全省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3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13家(其中山西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00多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全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22.6亿元,同比增长13.6%
积极调控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优化内部结构。2015年,针对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和工业经济市场需求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等突出问题,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出台实施重大政策措施帮扶促进工业稳定运行,同时继续出台实施多项重大政策措施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一是出台实施重大政策措施帮扶促进工业稳定运行。3月26日,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的若干措施》,从4月1日起施行。措施共60条,其中涉企行政权力方面取消29项、下放14项、改为属地管理219项,共262项;涉及减免各种费用约465亿元、政策补贴约36亿元。8月,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稳增长的若干措施》,提出了19条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鼓励省重点工程优先使用省内大宗产品、鼓励政府采购项目和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同等条件采购省内产品或服务、加快在建项目投产达效、协调降低企业铁路运输成本等。全年全省减轻工业企业负担501亿元,帮扶161个重大增长点工业项目和投资10亿元以上的97个提质增效年工业项目。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8%,降幅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1.1个和0.5个百分点。二是出台实施重大政策措施推进优化产业结构。1月5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山西省关于贯彻落实〈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推动能源供给革命的重要任务和举措。主要任务和举措是: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提质发展,提升煤炭产业集约化水平,提高矿井现代化水平,增加清洁煤炭供应;推进煤电基地清洁高效发展,加快坑口电站建设,加快低热值煤电厂建设,实施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推进河曲—保德、临县—兴县、三交—柳林、永和—大宁—吉县、沁南、沁北等6个煤层气片区勘探开发,推进晋城矿区、阳泉矿区、潞安矿区、西山矿区和离柳矿区五大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推进多种形式利用新能源,加快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煤层气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供热等项目建设。3月1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省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的通知》,对全省现役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时限由2020年提前至2017年底做出规定部署。6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山西省新兴制造业三年推进计划(2015~2017)》《山西省新兴制造业2015年行动计划》,对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食品、医药、轻工、纺织8大产业的发展做出规划布局,提出重点扶持举措,其中3年计划重点推进986个项目,总投资达4144亿元。7月12日,省经信委印发实施《山西省传统优势产业三年推进计划(2015~2017年)》,对焦化、钢铁、有色、电力、煤化工等5个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做出规划布局,提出工作思路、目标、重点和措施。7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实施方案》,对3年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完成全省范围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做出规划部署。11月2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促进中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山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对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做出部署。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全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加强推进。在工业投资方面,全年全省工业投资5283.1亿元、增长4.6%,其中煤炭工业投资1048.2亿元、下降2.8%,非煤产业投资4235.0亿元、增长6.6%,非煤工业投资占比达80.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传统产业(煤炭、焦炭、冶金、电力)投资合计2476.5亿元、增长7.8%,非传统产业投资合计2806.7亿元、增长1.9%;装备制造、医药、特色食品、轻工、纺织、材料、信息技术等7个产业投资合计1852.96亿元,占非传统产业投资的66%。在煤炭工业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开采由单一开采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转变,国家新批复霍东矿区总体规划,累计获批矿区总体规划达14个;24个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总装机达2129万千瓦,煤电产业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全省20万千瓦及以上主力火电企业中,80%以上已实现煤电联营,同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形成了“煤控电、煤参电、电参煤、组建新公司”等四类煤电联营模式;重组整合建成矿井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煤炭入洗率达到79.7%,生产煤矿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煤矿瓦斯抽采启动全覆盖工程,抽采量达102.05亿立方米、利用量达57.12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加11.75亿立方米、6.72亿立方米。在电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方面,国家新核准中电国际神头发电厂2 × 100万、漳泽电力2 × 100万项目,实现山西百万千瓦装机项目“零”的突破;新改造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容量1566万千瓦左右,占总量的35.6%;新增风电并网装机容量261.69万千瓦,总量达到669.1万千瓦;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69万千瓦,总量达到113万千瓦;年末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达6966万千瓦,增长10.5%,风电、光伏发电、煤层气发电、水电等新能源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294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18.6%;电力外输通道加快建设,蒙西—晋北—天津南、榆横—晋中—潍坊、晋北—江苏3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开工建设。在新产业发展方面,加快推进了轨道交通装备、煤机装备、煤层气装备、电力装备、煤化工装备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铝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了吕梁百万吨铝循环产业基地建设;核准平陆县中盛铝矾土公司靳家底铝土矿开采项目;稳步推进钢铁、焦化、电解铝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电解铝7万吨、水泥60万吨、电力2.4万千瓦、焦化190万吨。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4%,比上年降低3.3个百分点;非传统产业(除煤炭、炼焦、冶金、电力工业外)比重为26%,提高3.3个百分点。非煤产业比重为53.2%,上升4.7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比重为10.4%,上升1.2个百分点。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31家,比上年末增加11家。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93.7亿元,下降16.9%。其中,医药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2亿元,增长4.0%;煤炭工业实现5759.7亿元,下降15.7%;冶金工业实现2713.8亿元,下降28.6%;装备制造业实现1479.4亿元,下降9.3%;电力工业实现1458.7亿元,下降8.9%;焦炭工业实现776.9亿元,下降24.7%;化学工业实现740.5亿元,下降12.4%;食品工业实现648.6亿元,下降9.4%;建材工业实现310.2亿元,下降15.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31.8亿元,下降35.7%;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盈亏相抵后净亏损68.1亿元,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净亏损95.5亿元。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品产量:原煤9.4亿吨,增长0.6%;焦炭8034.7万吨,下降8.4%;生铁3576.4万吨,下降15.1%;粗钢3847万吨,下降11.6%;钢材4267.3万吨,下降9.2%;水泥3564万吨,下降20.6%;原铝66万吨,下降20.1%;氧化铝1272.9万吨,增长17.6%;化肥(折纯)465万吨,增长5.9%;白酒8356.8万升,下降10.9%。全年全社会发电量达2457.5亿千瓦时、下降7%,其中向省外输送电力720.2亿千瓦小时,下降12.2%。
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2015年,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和工业经济市场需求不足的困难,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统筹布局,新出台实施多项重大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和推进全省服务业的发展。2014年12月,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方案》,2015年起正式实施。该方案对依托交通线路,按照“天字形”布局,打造中部、北部和南部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密集区做出规划部署,明确了推进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服务外包和品牌建设12个重点发展领域。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速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2015年,为推进相关领域服务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实施了推进金融、文化旅游、物流、信息、体育、保险、养老等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在推进金融业发展方面,省委、省政府于6月8日印发了《关于促进山西金融振兴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于5月16日印发了《关于促进山西省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于7月2日印发了《促进山西金融振兴2015年行动计划》《山西省金融改革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年)》《山西省地方金融改革框架方案》,于9月30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我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省金融振兴和发展做出规划部署,明确了改革发展的路线图、主攻方向和具体路径。在推进物流业发展方面,省政府办公厅于6月9日印发了《山西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对全省物流业的空间布局、主要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做出规划部署。在推进文化旅游业方面,省政府于6月1日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推动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11条措施,主要涉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宣传推广、景区(点)门票价格调整、旅游改革开放、政策支持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在推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省政府于7月31日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从创造行业发展条件、推动改革创新、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完善政策措施、加强行业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和促进体育消费的措施和要求。近期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100万人,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20亿元。在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省政府于8月4日印发了《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实施意见》,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普及应用等方面提出发展措施和要求。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全省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用户达到960万户,家庭普及率达到75%。在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省政府于10月11日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进配套政策措施落实、实施产业创新驱动四个方面,提出18条政策措施。在推进保险业发展方面,省政府办公厅于10月16日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实施意见》,对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做出部署,提出任务要求。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实现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全省保费收入的10%,投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10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健全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优化用地和商品住房供应结构、统筹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建设、鼓励住房合理需求、提升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明确了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全省各领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在生产服务业和物流业发展方面,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其中,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服务煤炭生产和煤炭销售的功能显著提升,煤炭交易价格指数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年末,交易中心注册交易商已达10490户,比上年末增加703户,涉及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多个行业,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全年煤炭等交易量达13.91亿吨,交易额达5794.19亿元。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各项建设进一步推进,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全年武宿综合保税区货运吞吐量达11万吨、同比增长1.1倍。全省乡镇、村邮政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建409个乡镇邮政服务点、新建村邮政服务点1717个,乡镇邮政服务点实现全覆盖。全年全省快递业务量突破亿件,完成1.15亿件,同比增长25.7%,最高日处理量达到234.85万件;邮政业务总量完成43.13亿元,同比增长17.98%,增幅比上年提高10.79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9.2亿吨、货物周转量1376亿吨千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0.9%。全年全省铁路运输完成货运量达7.05亿吨、货物周转量2063.7亿吨,分别比上年下降0.7%和12%。在城乡商贸服务业发展方面,建设了41个农村物流配送中心,规范提升了农村便民连锁商店206个,改造基层供销社54个,创办农村综合服务社31个,建设改造农资配送中心18个;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其中苏宁云商在57个县建立了苏宁易购服务站,京东商城在45个县建立运营中心,拓展了全省“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渠道。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商贸促销活动,包括“山西购物季”促消费活动、“山西品牌网上行”活动、“山西品牌中华行”活动等大型主题促销展销活动。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30.0亿元、增长5.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913.5亿元、增长5.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16.5亿元、增长5.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网上零售额14.6亿元,增长83.3%。在文化旅游业发展方面,旅游景区景点和线路进一步完善,新增1家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8家国家级4A级景区,至年末全省A级以上景区达到143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达到6个,4A级景区达到86个;旅游宣传促销进一步深化,在省内以“山西人游山西”“旅游一卡通”等方式优惠本地居民旅游,在全国继续开展“晋善晋美·美丽山西休闲游”宣传推介促销活动,在国外开展“走出去”的“晋善晋美——山西旅游”推介宣传活动和“请进来”的“国际旅行商采购大会”“省旅游发展暨互联网+旅游大会”“洋眼看山西”活动等。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61亿人次,同比增长20.22%,实现旅游总收入3447.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11%。旅游业增加值1310.1亿元,占了全省GDP的10.2%,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9.2%。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位于晋中太谷县“山西省文化产业园”项目、位于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内“山西省文化保税区”项目开工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增2家企业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累计达到9家;文化产业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了产品展销推销,包括参加省内外、国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全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68.6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2.1%,比全国增速快1.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10%,同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在金融振兴和发展方面,新增2家A股上市公司,总计达到37家;新增28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总计达到32家。全年全省共实现各类融资4498.8亿元,其中直接融资2522.8亿元,占到全部融资总量的56.08%,同比提高5.15个百分点。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融资2281.8亿元,同比增加952.7亿元,股票市场融资241.0亿元,同比增加218.2亿元。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641.4亿元,比年初增长5.9%,各项贷款余额18574.8亿元,比年初增长12.2%。至年末全省金融业总资产达到36201.63亿元,比年初增加3130.54亿元,增幅达到9.47%。全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1140亿元、增长16.9%,占全省GDP的比重达8.9%,金融业拉动全省GDP增加0.94%。在房地产业发展方面,全省商品房销售情况稳定好转,销售面积增幅由负转正。全年全省实现增加值约639亿元,同比上年增长5.8%,占到GDP总量的5%。在会展业发展方面,举办了第二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五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第二十五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2015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省级展览场馆举办各类大型会展活动达百余场。其中,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举办各类会展60多场,涉及汽车、工业、农业、文化产业、生活服务、食品餐饮、服装、医疗等多个领域;省展览馆举办各类会展30多场,涉教育装备、高新科技成果、煤炭工业、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服务业为应对经济下行和适应发展新常态增添新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4.重点工程
重点工程,全省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兴建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要工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建设为带动,每年都要对年度重点工程做出专题部署,并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2015年初,根据“十二五”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省委、省政府对突出抓好铁路、公路、水利、外送电通道和电网建设、低热值煤发电、煤层气、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城、新兴产业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等十大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做出部署,并从中确定了490个项目作为2015年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落实。2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015年省重点工程项目名单》,明确规划了实施的490个具体项目。其中,铁路项目22项,公路项目63项(高速公路建设工程13项、全省干线公路建设43项、农村公路建设工程7项),低热值煤发电13项,外送电通道和电网建设项目9项,水利建设工程27项(大水网骨干及供水工程8项、农业灌溉工程1项、节水工程1项、河流治理工程5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项、百座小型水库更新建设工程1项、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及水库管理1项、水土保持面上工程1项、面上水利工程6项、抗旱规划工程1项、引黄及配套工程1项),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工程2项,煤层气(煤层气勘探利用11项、管线23项、下游加气站及利用项目1项),科技创新城建设项目35项,新兴产业项目300项(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48项、材料工业建设项目53项、商贸物流项目100项、旅游项目98项、产业扶贫项目1项)。
全年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以加快推进十大领域投资建设项目建设为引领,突出推进汾河综合治理及晋祠泉复流、采煤沉陷区治理提速、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提速、瓦斯抽采全覆盖、太原环境整治提标、科技创新城、特高压输电、大(同)张(家口)和太(原)焦(作)高铁等铁路、古贤水利枢纽、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等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着力上项目扩投资,深入开展“项目提质增效年”活动,各项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或加快推进。其中,2月2日,晋煤集团与同煤集团、焦煤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能集团、山煤集团六家大型煤炭企业签署框架协议,启动“全省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用3年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完成全省范围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5月28日,阳泉北至大寨铁路工程开工。该铁路全长79千米,建设工期3年,是服务阳泉、晋中两市沿线客运和煤炭集运的客货共线铁路,同时与石太客专、石太铁路、阳涉铁路连在一起,向北与朔黄、京原、京包线相连接,向南与邯长线、中南部铁路通道、太焦线相连通,将形成山西东纵铁路快速通道。6月29日,晋北—江苏南京±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该项工程是首条以山西为起点的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特高压重点输电通道项目。7月30日,晋中至太原城际铁路2号线试验段暨城市交通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铁路是山西第一条跨区域城际铁路,采用PPP模式建设,全长19.81千米,运行速度80千米/小时,可承担最大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1.95万人/次。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连接太原晋中两市经济的黄金走廊。10月8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第五次大规模汾河治理工作全面启动,沿线一带河道治理、调蓄截污、供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开工建设。该项工程总投资达1300亿元,规划经过5年工程建设、10年自然修复,使汾河流域地下水储量和植被面积大幅增加、地下水位有效回升、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重现汾河水系大河风光。7月22日,山西科技创新城综合服务平台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该项工程占地97.6亩,总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总投资17.5亿元,山西科创城建设项目由此而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11月18日,大同至张家口高速铁路工程开工建设。该高铁起自山西朔州怀仁县,止于河北怀安县,与京张铁路、呼张铁路、大西客专衔接,是贯通京、津、冀、晋、陕的重要客运通道。项目全长140千米,其中山西境内124千米,设计行车速度250千米/小时,工期4年,2019年建成通车。
通过各级各方面的努力,至年末,全省重点工程涉及的其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重大工业产业项目、重大城乡安居工程、太原环境整治提标等建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成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太(原)焦(作)高铁工程前期工作建设加快推进,右玉至平鲁、神池至岢岚、晋蒙黄河大桥高速3个公路项目开工建设,和顺至榆社二期工程、高平至沁水、原平至神池、吉县至河津、左权至黎城、运城至灵宝黄河大桥、北京至乌鲁木齐山西段、永和至永和关、长治至临汾、长治至邯郸改扩建工程10个高速公路续建项目工程进展顺利。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山西“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从清漳河和浊漳河调水连接汾河,解决晋中南部盆地的祁县、太谷、平遥、灵石、介休等5县用水需求的东山供水工程;由漳河辛安泉向长治盆地郊区、平顺、屯留、黎城等8个县调水的辛安泉引水工程;解决国家集中贫困区吕梁革命老区4市16县供水问题的中部引黄工程;解决运城盐湖、闻喜、绛县、夏县、垣曲5个县的用水问题的小浪底向运城盆地涑水河流域的调水工程)等进一步推进建设,隧洞掘进205千米,累计隧洞掘进总千米数达500千米,累计完成大水网隧洞总长74%的建设任务;四大骨干工程之一的辛安泉供水工程,于9月29日率先实现首期供水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规划筹建的位于黄河北干流下段晋陕黄河大峡谷之处的重大水利工程——古贤(原龙门)水利枢纽工程,筹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家审查。重大工业产业项目建设方面,24个低热值煤发电工程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达2129万千瓦;现役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超低排放改造容量1566万千瓦左右,占总量的35.6%;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抽采量达到102.05亿立方米、利用量达到57.12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加11.75亿立方米、6.72亿立方米。重大城乡安居工程建设方面,农村采煤沉陷区治理涉及的134个乡镇安居工程全部开工建设,城市新开工城镇保障房26.19万套,其中棚改23.76万套,基本建成20.23万套。太原环境整治提标方面,进一步推进实施“五大工程”(集中供热全覆盖、气化太原、城中村整村拆迁、污染企业搬迁、水污染治理)和“五项整治”(工业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控制、扬尘污染控制、商品交易市场和饮食服务行业综合整治、垃圾秸秆焚烧污染控制),取得新进展。全年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7.76%,优良天数达到230天、比上年增加33天,优良率达到63%; PM2.5达标253天,达标比率为69.3%。省城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
2015年,全省十大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0438.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5%,发挥了拉动全省投资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积极作用。
5.城乡建设
城镇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拉动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引擎。2015年,全省城镇化进一步加快推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城乡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进一步加强推进,取得新进展。
出台实施多项重大政策措施推进城镇化建设。1月14日,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做出部署。主要举措是:全省实行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中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大城市落户限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实现36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标志着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别将被取消,户口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此举,将进一步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5月21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围绕“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总体布局,对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做出总体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重大战略举措。提升城镇化水平的目标是: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的目标是:太原晋中同城化进程加快,成为全省城镇化核心、科技发展中心、产业转型重心;太原都市圈地位稳步提升,“核辐射圈、圈拱卫核”的新型格局初步形成;晋北、晋东南、晋南三大城镇群发展壮大,形成太原、大同、阳泉、长治、临汾、晋城、晋中、运城8个50万人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成为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大县城战略稳步推进,形成一批人口在10万人至20万人的大县城,人口和产业的承载力显著提高;特色镇建设上取得实效,形成100个有产业、有人口、有特色的工业镇、旅游镇、商贸镇等。该规划的出台实施,对于引领指导全省各地进一步推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7月29日,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等方面明确了具体政策措施。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全省农民工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实现360万人左右的农村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至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03%,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全省11个地级市市域城镇化率及变化情况是:太原市84.40%,同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阳泉市65.86%,同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大同市61%,同比上年提高0.96个百分点;晋城市57.4%,同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朔州市53.2%,同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晋中市51.7%,同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长治市50.02%,同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临汾市48.62%,同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忻州市46.3%,同比上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吕梁市46.24%,同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运城市46.12%,同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
继续推进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2014年,全省启动到2020年为期7年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四大工程”(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其中,完善提质工程主要内容是完善农村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农民安居工程主要内容是在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易发区、连片特困区重点实施易地搬迁和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环境整治工程主要内容是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宜居示范工程主要内容是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上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农村危房基本消灭,不适宜居住的山村基本完成搬迁;农村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大部分村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一批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乡村;农民普遍住安全房、喝干净水、走平坦路,更多农户用上清洁能源,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农民群众过上文明、舒适、便捷的好日子。在2014年起步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2015年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进一步推进实施。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31.88亿元,比计划投资超额完成30.88亿元,实现完善提质工程再上新台阶、农民安居工程实现新突破、环境整治工程取得新成效、宜居示范工程开创新局面的“四新”要求。其中,完善提质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657千米县乡连片贫困地区公路连通工程和3766千米村通水泥油路;解决了54.48万农村居民和10.74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500个村庄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农民安居工程,通过采煤沉陷区治理、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治理等措施,有64万农村群众住进安全房舍;采煤沉陷区治理涉及的134个乡镇安居工程全部开工;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涉及的4000户1.2万人的安居工程全部开工,完成2740户;农村危房改造完成13.5万户,大同、朔州、忻州3市10县农村住房抗震改建试点完成1万户;农村易地扶贫搬迁10万人。环境整治工程,至年末累计配备清扫保洁员9.3万名、监督管理员1.5万名,垃圾收运车3.37万辆,建成垃圾处置点7355个、中转站179个;完成村容整饰9785个村,清理“柴堆、煤堆、粪堆、料堆”等121万处,清理垃圾419万吨。宜居示范工程,开展示范创建村达到1134个,其中省级200个、市级274个、县级854个,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合力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的良好局面。
启动实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四大工程”。5月19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山西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5~2017年)》,对全省启动实施为期3年的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四大工程”(设施提升、城市安居、城中村改造、环境提质)规划做出部署。总体目标任务是:通过3年时间努力,全省城市建成区水电气热、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公共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棚户区基本消除,城中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其中,设施提升工程,主要任务是解决地下管线规模不足、老旧管网超期服役,雨污分流推进之后,路网结构不合理,公交出行率偏低,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供给和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城市安居工程,主要任务是解决居住区基础设施不配套、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城中村改造工程,主要任务是解决城中村规划建设管理不严格、基础设施不配套、环境卫生脏乱差、安全隐患突出和社会保障不良等问题。环境提质工程,主要任务是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空气污染、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不高,以及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总体目标是:全省城市建成区水电气热、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公共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路网级配达到国家标准,棚户区基本消除,城中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5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西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2015年行动计划》,对年度工作做出具体安排。6月12日,全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对推进工作和落实任务进行了动员部署。2015年,全省实施城市人居环境的“四大工程”,完成投资2856.2亿元,各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设施提升工程方面,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1486千米、各类市政管网8281千米;完成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30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7.9%、县城污水处理率达84.3%;开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4座,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县县有”。城市安居工程方面,新开工城镇保障房26.19万套,其中棚改23.76万套,基本建成20.23万套;全省棚改货币化安置4.26万户;至年末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城中村改造工程,全省开工改造城中村138个、7.93万户,一年的改造量是过去11年年均改造量的近5倍;特别是太原市一年启动了54个城中村整村拆迁,规模大、推进快,为全省树立了标杆。环境提质工程方面,强化道路扬尘污染控制,创建保洁示范街道44条;新增城市绿化面积2519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6%;洪洞、阳城、左权、昔阳、沁源县县城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吕梁市、临猗县等10个市县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全省11个地级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超过二级标准,达标天数平均为253天,占全年有效监测天数的70.4%,比上年上升7.1%。
积极调控房地产开发业和促进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业是城市(含县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调控房地产开发业的发展,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房地产开发业为全省城市(含县城)面貌的巨变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2015年,在市场持续走低的形势下,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调控和推进了房地产开发业的发展。其中,10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健全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健全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优化用地和商品住房供应结构、统筹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建设、鼓励住房合理需求、提升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明确了政策措施,其中具体包括优化住房供应套型结构、取消商品房购房限制、落实住房信贷政策、提升住宅品质等。全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1494.9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投资完成1098.3亿元,同比增长8.7%;办公楼投资完成85.5亿元,同比增长23.6%;商业营业房投资完成172.2亿元,同比下降10.5%。全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431.7万平方米,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增幅同比提高50.7个百分点。全年全省房地产开发项目房屋施工面积1573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其中,新开工面积3700.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降幅同比扩大10.6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211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1%,降幅同比收窄1.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57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5%,降幅同比收窄0.5个百分点。房屋销售面积159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增幅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48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增幅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
继续加强和推进交通水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继续推进铁路工程建设。2015年,全省续建铁路项目主要有大同至西安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朔州至准格尔铁路、太原枢纽西南环线、太兴铁路太静段和静兴段、吕梁至临县铁路、黄陵至韩城至侯马(山西段)铁路、太原南站及相关工程、太原至焦作高铁、大同至张家口客专铁路、蒙西至华中铁路煤运通道、南同蒲铁路电化改造、保德至兴县瓦塘铁路、太原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阳泉北至大寨铁路、晋中—太原城际铁路、太原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等20多项,完成投资127.88亿元。其中,太(原)兴(县)铁路太原至静游(娄烦静游镇)段全线双线贯通,大西高铁试验段建设、太原枢纽新建西南环线工程实现重大突破,阳泉北至大寨铁路、晋中至太原城际铁路、大同至张家口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太原至焦作高铁获批。至年末,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086千米,同比上年增加106千米;每平方千米铁路平均里程达3.2千米。二是继续推进城乡公路建设。2015年,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74.95亿元,为年计划的112.2%,同比上年增长7%。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79.36亿元,新开工建设右玉至平鲁、神池至岢岚、晋蒙黄河大桥3个项目,继续推进和顺至榆社二期工程、高平至沁水、原平至神池、吉县至河津、左权至黎城、运城至灵宝黄河大桥、北京至乌鲁木齐山西段、永和至永和关、长治至临汾、长治至邯郸改扩建工程10个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临县至离石、吕梁环城、运城解州至陌南、和顺至榆社二期工程4个建设项目并实现开通运营。至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40960千米,同比上年增加52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28千米,同比上年增加17千米。每百平方千米公路平均里程达90千米,同比上年提高0.1千米。三是继续推进山西大水网工程和各项重点水利工程。2015年,“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全面推进,完成投资54.2亿元,隧洞掘进205千米,管道铺设150千米。四大骨干工程之一的辛安泉供水工程,于9月29日率先实现首期供水目标。全年全省其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也不断推进,其中沁源县永和水电站主体工程完工、石楼县坪底供水枢纽工程完工并通过竣工验收、昔阳县松溪供水工程口上水库完工实现下闸蓄水、禹门口东扩二期和柏叶口龙门供水主体工程完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规划筹建的位于黄河北干流下段晋陕黄河大峡谷之处的重大水利工程——古贤(原龙门)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家审查,筹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四是继续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全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建设工程和“宽带中国”战略工程进一步推进实施。至年末,全省11个市的300余处公共场所实现无线局域网覆盖;全省11个市、119个县(区、市)实现“宽带全光网络”覆盖,行政村覆盖22101个,宽带用户普及率达51%;全省中小学校通宽带率达到72.62%;太原市成功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6.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指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近年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5年,全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实施,取得重大进展。
修订法规和出台多项重大政策措施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是新修订后的《山西省专利实施和保护条例》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最早于2001年颁布施行,2014年11月28日由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修订通过。新修订后的《条例》进一步强化了鼓励发明创造、推动专利的实施和运用的法制支持,明确了新的奖励措施。其中规定,省政府应当设立专利奖,对在技术创新与专利实施中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利项目给予奖励;市、县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专利激励机制,对产生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专利项目或专利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专利事业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专利战略实施、专利申请、专利转化运用、专利奖励、专利维权援助、专利服务等事项。二是出台实施《山西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行动计划(2015~2020年)》。该《计划》于3月6日由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从目标要求、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全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做出新的规划部署。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万件左右,企业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达到8000件左右;全省注册商标申请量达到8万件左右,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0件左右,山西省著名商标保持在1000件左右;作品著作权登记数量达到1000件左右;林业植物新品种授权品种数量达到10个左右;新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达到30件左右。三是出台实施《关于实施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于8月17日由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从统筹推进全面创新、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重点人才团队和平台协同发展的机制、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九大方面,提出35条具体措施。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出台实施《山西省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该方案于8月21日由省政府印发实施,对2015年至2017年建立全省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优化整合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等做出安排部署。目标任务是: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按照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聚焦全省重大战略任务,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改革管理体制,统筹科技资源,建立全省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建立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和公开透明的组织管理机制。五是出台实施《关于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于11月30日由省政府印发实施,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全省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做出规划部署。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全省科技服务机构超过500家,培育出50家省级示范服务机构,打造出5家功能强大、面向全省域的知名品牌服务机构,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年全省R&D经费投入152.19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基本保持了上年的投入水平。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比上年增长29%,达到8104件。有6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上年增长39.4%,总数达725家,两年翻了近一番。全省科技进步水平综合指数排全国第17位,上升2位,增幅全国第一。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深化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2015年,省级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建立了新的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一个决策平台、三大运行支柱、五大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五类科技计划和八个配套制度组成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一个决策平台,即建立了由科技部门牵头,财政、发改等15个部门参加,打破了长期以来科技管理“九龙治水、条块分割”的局面,加强了科技管理的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三大运行支柱,即建立了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专业项目管理机构、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聚集起了加强科技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智慧力量。五大管理系统,即建立了省级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服务平台、科技报告共享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服务平台,强化了服务功能和提高了服务效率。五类科技计划,即整合全省包括发改、经信、教育等13个厅局和部门的科技计划财政资金,新设立的山西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包括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平台基地和人才专项,破解了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的问题。八个配套制度,即山西省科技计划管理“1 +7”制度体系,包含《山西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办法》和7个配套的专项管理办法。通过上述改革,基本确立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的科技管理新体制。二是深化各创新主体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省科技行政管理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实现了政府职能由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的重大转变。启动推进省属科研院所新一轮改革,强化提高了转制科研院所的公共科技服务能力。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研经费使用、促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使高校科研成果更接地气。三是建立新的项目形成、立项和经费管理机制。特别是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建立了编制产业创新链,凝练科技重大专项,公开招标立项的机制,实现了省级科技项目在组织上的重大创新。
加强实施重大产业科技联合攻关和加快推进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实施重大产业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在继续组织实施2014年的67个煤基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2015年围绕煤炭产业发展,组织省内外120多名专家,全面修订了煤层气、煤电、煤化工、煤焦化、煤机装备、煤基新材料等6条煤基产业创新链2015版。对新凝练的31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开展招标,其中29项国内招标、2项国际招标,13个科技重大专项立项实施,主要解决现代煤化工、节能减排、煤基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至年末,2014年组织实施的67个煤基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部分关键技术突破。其中,在清洁利用方面,太锅投运的240t/h和5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实现超低排放。在安全利用方面,晋煤开发出适合采空区抽采的L形井,单井日均产气1500~1800立方米,在全省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中向全省推广。在高效利用方面,阳煤化机研制出适合山西高灰熔点及低质煤的清华炉,气化温度达到1600℃;阳煤集团与东华工程合作研发的PWR气化炉在美国完成两次山西煤种的试烧,气化温度达到2500℃,为延长产业链、实现煤炭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在低碳利用方面,潞安乏风氧化发电项目开始正常发电。与此同时,围绕非煤产业的发展,组织省内外86名专家,编制完成“数控一代”交通与重型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5条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凝练35个省重点研发项目,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加快推进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山西科技创新城项目于2013年启动筹建,是全省实施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性工程,也是全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龙头工程,地处太原与晋中市榆次区之间,集聚了山西高校教育园区、榆次工业园、太原经济开发区、汾东商务区、太原高新区、晋中经济开发区、晋中国家农业科技园、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园等新兴产业集群园。2014年,山西科技创新城主体区完成总体规划。2015年,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进一步加快实施。7月22日,山西科技创新城综合服务平台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该项工程占地97.6亩,总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总投资17.5亿元。这标志着山西科创城建设项目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至年末,山西科创城建设项目中,清华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马练营路等21个研发机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0亿元。同时,累计引进中科院、中海油、华能集团等国内领先的煤基低碳研发机构34家。
促进重要科技资源共享和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一是积极促进重要科技资源共享。重要科技资源共享,是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2015年,省级有关部门加大投入,进一步支持推进了大型科研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基础性平台建设。全年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资源新增入网单位5家,仪器236台,价值1.4亿元,入网单位总数达到143家,仪器总数达到1972台(套),总价值9.64亿元。二是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决策体系,全年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评审专家组中,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专家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的制度,并纳入经营业绩考核,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研发组织、机构建设,太重集团承建的“矿山采掘装备及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晋煤集团承建的“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累计达到4个,新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累计达到205户,新认定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46个、累计达到158个,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累计达到3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1家、累计达到791家,新认定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外,还继续推进了其他国家级、省级企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包括太钢集团“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潞安集团“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晋煤集团“国家能源煤与煤层气技术重点实验室”、2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5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等。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进一步拓展了开展技术合作、协同技术攻关、共建研发中心、共建技术联盟、共建产业基地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全省高校遴选出首批1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新组建超重力环保、晋猪、枣业、生态绿化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立项支持的13个煤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80%以上由企业牵头承担。在振东集团共同设立了“山西省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基金”、在晋煤集团设立了“山西省煤层气联合研究基金”,在潞安集团设立了“山西省煤基合成精细化学品专项研究基金”,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高端研发机构和团队发布技术需求,征集和合作开展重大项目攻关。
加强推进人才培养和增强人才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一是继续加大力度引进高端人才。从2009年开始,山西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到2014年末已先后7批引进引人才256人。2015年,继续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引进第八批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专业涉及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至此,“百人计划”已累计引进海外人才356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除了获得省财政资助的最高100万元的生活补助费之外,还作为特聘专家进入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之列。2011年,启动实施“三晋学者”支持计划,每届聘期五年。其中,入选一级岗位的,从当年开始省财政发给每人每年岗位津贴40万元,在山西安家的,省专项资金给予每人200万元安家补助,一次性资助科研经费500万元;入选科技类“三晋学者”二级岗位的,省财政发给每人每年岗位津贴20万元、一次性资助科研经费200万元等。2013年16名教授和专家成为首批“三晋学者”特聘教授(专家),2015年又有1名教授入选“三晋学者”特聘教授。二是继续加大力度培养学科带头人。从2012年开始选拔培养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当年第一批有397人入选,随后2013年第二批有202入选,2014年第三批有193人入选。2015年,200人入选第四批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学术技术方面的领军人才。入选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可享受相应的人才政策支持,专项资金一次性发放特殊津贴2万元。三是继续加大力度培养“青年拔尖人才”。从2012年开始,启动“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每年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遴选10名左右35周岁以下、一般应获得博士学位、在山西工作1年以上的青年创新人才,给予财政支持。2013年有6名、2014年有10名优秀青年人才先后入选首批、第二批“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又有11名优秀青年人才新入选第二批“青年拔尖人才”。四是继续加大力度培养“新兴产业领军人才”。2012年,启动实施“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培养周期为3年。2013年首批49人、2014年第二批64人先后入选为“新兴产业领军人”,领域涉及现代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型能源、特色食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入选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后,可享受的政策包括:从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领军人才,省财政给予5万元科研经费;创办领办技术成果产业化企业的,省财政给予创业初期启动资金资助,资助额最高50万元。2015年,启动开展了第三批推选。同时,入选第二批“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的山西智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安永琳,入选国家“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大力加强与国家级科技创新机构和团队的合作。4月9日,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太原签署协议,共同设立煤基低碳联合基金。根据协议,从2015年至2019年,省政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每年共同安排经费5000万元投入煤基低碳联合基金,立足山西、面向全国,重点支持煤炭开采、煤层气、煤化工、煤机装备、新材料、煤电及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煤基低碳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首批44个项目正式实施。4月17日,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在太原举行工作会商并签署省院战略合作协议,中科院29家所属院所与山西38个单位开展了深入交流与合作,促成45个合作项目。10月23日,省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双方通过科技合作、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深度挖掘山西中药材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全产业链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10月23日,省政府与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双方在建立研发机构、新品种选育、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农业产业化技术研发组装、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开展合作。二是举办第五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2015低碳发展高峰论坛。高峰论坛于9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举行,由1个主论坛、1个分论坛和6场低碳发展讲座构成。来自美国、泰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国内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中国科学院等155个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800余人参加高峰论坛开幕式及主论坛。传播了低碳发展的新理念,达成了多项对外合作意向,搭建了专家院士交流平台,三是出台实施多项重大政策措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9月1日,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构建众创空间、支持建立众创服务平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创业、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力度、完善创业投融资服务等10条重大政策措施。主要措施是:实施众创空间示范工程建设,到2017年全省设区的市及太原、长治国家高新区至少各建成3个众创空间,普通本科高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至少各建成1个众创空间,建成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全省众创空间达到100个;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允许按工位注册企业,即可以统一办公场所中具体编号的办公位置(“工位号”)作为企业住所进行企业登记;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实施弹性学制,允许高校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办、领办或合办科技型企业,对于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享有同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等。12月10日,由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方案》,从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载体、营造更为宽松的创新创业市场环境、培育和激活创新创业主体、加强创业创新的全方位支持、提升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能力五个方面,提出了21项重大政策措施。到年末,全省首批认定了35个省级众创空间;以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为试点,建成了集创新工场、创客咖啡、创业服务、企业孵化、科技金融等为一体的山西省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大平台。
7.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山西境内国家和省政府批准开辟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享受特殊政策的区域。自1991年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以来,到2014年末山西境内共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25个,规划面积合计241.57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54‰。11个地级市每个至少拥有1个开发区。25个开发区全省分布情况是:太原市5个,即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91年,1992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2001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民营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5年,1997年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始建于2003年,2006年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清徐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2003年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大同市1个,即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1997年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朔州市1个,即朔州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1996年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忻州市1个,即忻州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1996年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阳泉市1个,即阳泉经济开发区(1993年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吕梁市3个,即孝义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3年,2006年批准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文水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3年,2006年批准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交城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3年,2006年经批准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晋中市3个,即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年始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12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榆次工业园区(始建于2002年,2006年经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祁县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9年,2006年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长治市2个,即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始建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壶关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1年,2006年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晋城市1个,即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1997年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3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汾市2个,即临汾经济开发区(1997年始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侯马经济开发区(1997年始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运城市5个,即运城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1997年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运城空港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2年,2012年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运城盐湖工业园区(始建于2003年,2006年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绛县经济开发区(1997年始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风陵渡经济开发区(1992年始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其中,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为国家级开发区。
2014年,全省25个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5.84亿元,增长6.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7.3亿元,增长16.4%,占全省11977.0亿元的9.3%;实现工业总产值3919.39亿元、增长7.8%,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45.6%;实现工业增加值1195.65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470.56亿元、增长22.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93.03亿元、增长13.6%;实现财政总收入210.5亿元、增长16.4%,公共财政收入68.3亿元、增长31.1%;完成进出口总额71.92亿美元,增长23.7%,占全省162.5亿美元的44.3%;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下降29.4%,占全省29.5亿美元的40.6%。
2015年,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开发区在进一步完善开发区体制机制、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推进创新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了开发区的扩区、升级建设。在开发区扩区建设方面,省政府于12月正式批复同意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区在阳曲县境内扩区,建设工业新区。开发区由此由原来的3.64平方千米扩大至37.89平方千米,面积扩大10倍多。在开发区升级建设方面,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省级升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政府先后于10月、12月批复同意设立大同市左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省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至此,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27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达到6个。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其他开发区实施拓展发展空间的“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建设也进一步推进,取得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的积极成效。
至2015年末,全省纳入统计的25个开发区(新设立的左云、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尚未纳入统计)入区注册企业达196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1家,限额上商贸流通企业和有资质房地产、建筑业企业突破1155家,外商投资企业139家。
2015年,全省纳入统计的25个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9%,占全省12802.6亿元的13.3%;财政总收入209亿元,比上年下降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7亿元,比上年下降3.8%;税收收入193.55亿元,比上年增长0.8%。工业总产值3898.52亿元,比上年下降0.5%;工业增加值1133.6亿元,比上年下降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81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入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184.44亿元,比上年增长4.4%;企业利润总额351.86亿元,比上年下降0.6%。固定资产投资1145.1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全省14137.2亿元的8.1%;进出口总额82.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占全省147.2亿美元的56%;实际利用外资9.3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2%,占全省28.7亿美元的32.6%;实际引进境内省外投资额(含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80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2015年,全省纳入统计的25个开发区按从业人员计算的人均GDP为29.6万元,投入产出比(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为1.49,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十分明显;外贸依存度(净出口额/地区生产总值)为8%,开发区外向型水平明显提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值/年末已开发面积)为3432.6万元/公顷,单位面积产出强度(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已开发面积)为890万元/公顷,单位面积税收强度(税收收入/年末已开发面积)为101万元/公顷,开发区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开发区人口共86.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6万人,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全区人口数)为58.6%,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