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古诗词

名师精讲

第一节 考纲要求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节 历年真题总结归纳

历年新课标卷诗词考查统计与归纳表

第三节 技巧点拨

一、诗词鉴赏步骤

1. 标题:从头开始

【解读】通过大部分诗词的标题都能看出诗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张耒的《示秬秸》,很明显是要借事喻理,给儿子以警示。

典型例题

(2012新课标卷)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此题只需看标题即知,标题为《思远人》,意即思念远行之人。而题目问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将题目换个表述便是答案,表达了词人对远行之人的思念之情。在解题时,一定要关注标题,特别是强烈抒情或者带有象征意味的标题,往往从诗词标题中我们就可直接或间接推测出诗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比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分析标题,左迁即降职,李白听说好友被降职,再写诗寄怀,情感自然是感伤的,也必然会充满对好友的关切之情。又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结合诗词常识,秋天的景象往往是萧索的、冷清的、荒凉的,身处秋季的古代文人往往是愁苦的。单看这一“愁”字的构成便知,上部分为“秋”,下部分为“心”,南宋词人吴文英亦有诗曰:“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由此可见,秋这个季节往往是不讨古代文人欢心的。因此,只凭看标题“秋思”二字,便不难知其所暗示的情感必然是凄凉、哀伤的。

2. 问题:从题入手

【解读】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弄清楚问题是什么,从而带着问题去阅读。有时问题也给出了答案的提示。

典型例题

(20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此题分两问,第一问对第二问有着明确的提示作用,要读懂尾联的情感,最重要的莫过于读懂尾联第一句所使用的修辞。“总为浮云能蔽日”中浮云比喻官场中的小人,日是帝王的象征,“蔽日”是指君王被小人所蒙蔽。若能读懂这一句中比喻的修辞手法,后一问的情感就容易判断了。诗人担忧君王为小人蒙蔽,其实更多的是担忧君王不任用贤能的人才,自己必然在贤能之列。因此,诗人是忧国忧君忧民的,更是忧己的,登台之后,触景伤情,叹自己怀才不遇。

[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3. 作者:以人为本

【解读】

(1)熟悉作者:看风格。

学会归纳常见作者常写内容,比如王维多写山中的“安静”“干净”;岑参、高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多写边塞的风光、战争艰苦、思乡;杜甫历经苦难,仍不忘忧国忧民;苏轼虽然多次被贬,却不失旷达乐观。当然,我们还需要知道,不同朝代诗词人内容和风格也有一定的特点,如南宋词人多抒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悲愤。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又不一样,比如李清照南渡前词作风格多为清新、婉约,南渡后晚年的词作更多了几分凄怆悲凉,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有直接关系。

宋词两大派别:婉约、豪放。

① 婉约:儿女情长,花园小径,伤春悲秋,小资情调。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姜夔、李煜等。

【答题术语】清新绮丽,婉转柔美。

② 豪放: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孝祥等。

【答题术语】气象恢宏,恢宏刚健,豪迈磅礴。

(2)不熟悉作者:看注释。

① 诗词人所处时代背景。

② 诗词人的性格或经历。

4. 注释

【解读】命题人为什么要注释?没有无缘无故的注释! 请记住,有注释的地方一定是答案的提示。

典型例题

(2010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2)这首诗有什么含义?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请看注释,“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不难知,诗人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再结合诗题“咏”“蝶”可知,诗人看似在咏物,实是在托物言志,感叹自己的人生遭际。

二、古诗词语言风格

三、诗词常考手法

四、诗词常见主题思想及答题词汇

1. 山水•田园

典型例题

(2014北京卷)

奉陪郑驸马韦曲

[唐]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 禁:消瘦。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就题论题,先看问题。问题中出现了类似注释的说明,告诉考生“小乌巾”的典故,此为用典。通常来讲,注释中出现书名号,诗词中多有用典的手法。诗中借“小乌巾”的典故旨在说对归隐的向往之情。另外,“竹”这一意象也往往与高洁的隐居生活相关,尾联可译为:“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注释也提到了杜甫此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因此厌倦宦海沉浮、心生归隐之情。

2. 边塞•战争

典型例题

(2009江苏卷)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解析]这里的对比是典型的时间上的对比,词人借当年的繁华和而今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珠翠”是借代,代指宫女。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解析]4分,1点1分,原文中直接找出即可。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词的上阕借今古对比抒发了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借此抒发的是我们总结的常考情感的第一条,即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综合作答即可。要在考场快速并准确地答题,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答题术语。平时多归纳积累,考时便可更从容。

3. 送别•怀人

与“离愁别绪”相关的意象如下。

典型例题

(2010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案]离别,伤感。

[解析]子规啼血的典故赋予了子规悲伤、凄凉的情感及内涵。此诗为送别而作,“子规”这一意象在此诗中的含义便为离愁别恨。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案]不矛盾。故园即使没有兵马,仍然有归去时候的一段伤感。写出作者在送人归京师时的伤感之情,与故园有兵马战争不矛盾。

[解析]看诗题可知,本诗旨在抒发离愁,故园有无兵马,离别总是让人感到愁苦的。解此题,一是不可忘记第一问要回答是否矛盾,第二问谈原因,好多同学直接答原因,这类态度性错误导致的扣分应该规避。二是答题时要围绕诗词的主题情感进行分析。

4. 羁旅•思乡

典型例题

(2013山东卷)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解析]三四两句中“如”“流”是关键字,“如”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烟色像云一样白,写出了“烟”的颜色特点。“流”字写出了烟流动的状态。第二问从手法和效果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解析]诗人“不眠”的原因,应从诗人的情感入手分析,前一句“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这个“无家客”自然指的就是诗人自己了。山寺夜起,夜半未眠,想到自己只身一人羁旅漂泊,难免触景伤情,说自己是“无家客”“独不眠”,必然是因为这思乡之愁太重,无法排遣。再看,4分的题,多为两个采分点,因思乡太甚而不眠,我们已经答出了;另外一点,结合诗作内容的前三联分析,更多的是在写夜景之美以及自己对于夜景的喜爱之情,颈联一个“惜”字足以表达出诗人对山寺夜景的迷恋,当时那情那景像极了那首西北歌《信天游》:“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白云悠悠尽情地游。”综上可知,诗人不眠,一是因为乡愁太重,一是因为夜景太美。

此诗亦可换个角度来鉴赏,前三联写诗人陶醉于山寺美景之中,尾联笔锋一转,写诗人在如此美好的夜景之下,触景生情,燃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是再美的夜景都无法排遣的。由此观之,前三联写山寺美景以及诗人对夜景的喜爱之情,实际是给尾联升华情感抒发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思乡之愁埋下伏笔,起到了反衬的作用。一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所言,“以喜衬悲,以悲衬喜,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诗可以和陆游词《鹊桥仙•夜闻杜鹃》对比阅读,以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同样是羁旅漂泊之人,同样是夜里未眠,江湜《山寺夜起》是借深夜之美景反衬乡愁之重难以排遣,而陆游词却是以哀景衬哀愁,夜闻杜鹃啼,催人乡思,禁不住黯然神伤,此景此刻又怎能不感叹自己颠沛流离、有家难回?羁旅漂泊、乡思难遣,词句末了说得极好,“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若说以上两首诗词写乡思都过于沉重,让人备感压抑,接下来看一首不煽情、不苦情、工于细节的极品思乡诗,读罢此诗,也许你再也不会把《静夜思》当成抒发乡愁的典范之作了。且看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也许我们早已读过,却很少去品读。《秋思》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正是因为其细节描写,不以乐写哀,也不以哀写哀,而是着笔于描写“寄家书”这一细节,一个“复恐”写出了似有千言万语又无法说尽的矛盾心境,看似平常的细节却将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羁旅漂泊的乡愁和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

5. 怀古•伤今

典型例题

(2011新课标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此题看诗题即可知,“怀古”二字就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怀古诗。再想,诗人为何怀古?无外乎就是因为眼下过得不如意或者当下的国运颓势。简言之,诗人怀古是因为伤今。因此,怀古诗常常都是怀古伤今,为王朝的衰败而感到哀伤。而怀古之处往往是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作者难免不触景生情、怀古伤今。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内心顿生“不堪回首”之情。

(9)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解析]关于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最好的表述莫过于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写景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为了抒情。由景到情的过程,无外乎就是触景而生情、借景来抒情、以景来衬情三大方面,即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结合本诗来分析,三方面均有涉及。比如,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正是这些败落的景物触发了诗人怀古伤今之情。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6. 咏物•抒怀

典型例题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宋代党争期间,词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便写于这段时间。②“画栏开处”用唐人李贺“画栏桂树悬秋香”诗意。③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任选一个角度分析这首咏物词。

[解析]精挑细选出李清照这首咏物词,绝对算得是上品,颇具代表性。看题易知,这是一首歌咏桂花的词,更多的我们应看到词人是在借桂花来说自况,向人们诉说自己高洁不流俗的雅趣和品行。开篇着力于描写桂花的特征,朴素却不失浓香。在词人看来,无须光彩照人的外表,内心之美才是无花能及的魅力。所以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言语之间,透着些许傲慢,表现出了十足的自信。词的下片议论说理更甚,“花中第一流”的桂花自是会惹得群花相妒,像是只要桂花一出场,众花都羞得速速回避一般,而后又借唐人李贺和楚人屈原的两个典故来表达对桂花的情有独钟。特别是最后一句格外新意,屈原当年赋《离骚》,广收众花,单单是词人所深爱的桂花未曾提及。在词人看来,这真是一个莫大的遗憾,于是乎,嗔怪道“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7. 即事•明理

典型例题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解析]

看这首诗的题目就知,张耒作此诗旨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明理好学、有所作为。首联使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环境,营造了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颔联诗中的主人公隆重登场了,“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在众人还未从睡梦中醒来时,卖饼儿就已经叫卖了。颈联继续叙事,唯恐肆虐的北风吹冷了饼,读罢此句,浮现在脑海的一定是白居易名篇《卖炭翁》中的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虽无证据表明张耒诗是对此句的化用,但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悲情色彩角度看,白居易更胜一筹,张耒笔下的卖饼儿只是忧饼冷,而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就更悲情了,宁愿天再寒冷些让炭卖个好价钱,至于衣单身体寒,早已全然不顾。再看张耒诗尾联,借事议论,借以教导两个儿子,职业无高低贵贱,但必须做一个有追求并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的好男儿,万不可蹉跎了宝贵的人生。这道理讲得含蓄而又富有艺术感染力,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借事明理,也更易让人接受。再举一例,(2002年北京卷)曾将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与畅当同题诗作进行对比,说王诗更胜一筹,问原因何在?两首诗虽都写出了鹳雀楼的壮观景象,但王之涣诗胜在借景喻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借眼前之景,喻说要想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也是一种极高的说理艺术。即景说理,含蓄而有力度,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8. 讽喻•论政

典型例题

(2013全国大纲卷)

客 从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答案]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解析]杜甫《客从》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用看似荒唐的传说,隐喻了苛政猛于虎,“珠中有隐字”更表现出了民不聊生、敢怒不敢言的哀痛和无奈。珍珠“化为血”寓指官府征敛的是百姓用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统治者无度的剥削制度已将百姓搜刮得一无所有,这还没有停止,还得为没有可供官府继续征敛而哀愁。杜甫借这一传说讽刺和批判了统治者荒淫无度、不顾民生、盘剥百姓的丑恶本质,也表达了对广大百姓的深切同情。

9. 爱情•闺怨

典型例题

(2012新课标卷)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

[解析]“红叶黄花秋意晚”起笔写景,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秋意晚自是晚秋了,除却红叶黄花,想必周边也是一片萧索。此景此时,最让闺中之人放心不下的怕就是远行在外的人,也许是征人,也许是商人,也许是游子,我们无法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远在他乡之人一定是羁旅无定所的,要不然怎么会叹息“何处寄书得?”像是眼望着送信的人天天从门前过,却不知道自己的信该寄往何处。心中无限的相思之苦,无处可诉。想着想着,泪眼婆娑,竟流到了砚台里,索性和泪研墨,提笔写信,写着写着,情到深处,思念之泪像雨水一般冲刷着信笺,竟把红色的信笺都冲刷成白色了。此句夸张写法与 “白发三千丈” 颇为相似。

古人诗词写情感,爱强调其程度之重,而写作手法的运用,往往能帮助达到这一效果。泪水之多让红笺都褪色,夸张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闺中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深。不仅夸张手法如此,其他用于表情达意的手法亦是如此,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诗词中反衬手法使用频率之高。因为不管是以哀衬乐,还是以乐衬哀,都是在极言乐或哀之重。

闺怨诗最知名的莫过于王昌龄的《闺怨》,短短四句,意蕴无限。且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开篇即道,闺妇不知愁,似带了些许责难,这不知愁的少妇梳妆打扮一番后,登楼赏春,“忽见”二字,笔锋一转,写登楼后的少妇,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想念远征的丈夫,离别许久,相逢却遥遥无期。闺怨诗词常写到春,且多写闺妇伤春思人,此诗亦不例外。空守闺房之人,见陌头杨柳而起离愁别恨。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是最大的亮点,先说不知愁,盛妆赏春,再写触景伤情,思念征人,后一句情感更为强烈,一个“悔”字充分写出了离愁之重,万分后悔自己曾劝丈夫觅封侯。

五、比较诗词阅读

1. 比较诗词导学

【听数据说话】一年5考,做真题时是不是被吓到了?以前古诗词鉴赏读不懂,反正也就一首诗或词或曲,姑且硬着头皮读下去好了;现在却发现,出现了考一首搭一首的百变混搭,着实叫人心酸不已呀!看看,2014年一年就有5套试卷涉考。

[题型价值]

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诗词的比较阅读即使高考不考,也是一种训练诗词鉴赏能力的上好题型。这类题型让我们在不同诗词的比较鉴赏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词、更好地掌握了诗词的手法和情感。比如,我们讲对比这一手法,如何才能更好地将各类常考的对比手法讲清楚呢?最好的答案莫过于在比较中区分与掌握。

下面详细例说,且看2007年湖北卷真题(附后,第11题),先看问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不难判断,两首诗主要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细究之下,手法也是有同有异的。相同的是都用了对比,不同的是一首是空间对比,一首是时间对比。吴融的《华清宫》是空间上的对比,通过“四郊飞雪”与“宫中落便干”写出了宫内的温暖和宫外的寒冷的对比,借此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不顾民生、不理朝政的批判和鞭挞。李约的《过华清宫》却是时间上的对比,通过“君王游乐万机轻”和“故宫惟有树长生”写出了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如果说2007年湖北卷这首诗词比较阅读让我们理解并掌握了时间对比和空间对比,那我们再看,时间对比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考查,不同时间范畴的对比所表达的情感亦是有区别的。且看2003年北京卷真题(附后,第12题),不管是赵嘏《江楼旧感》,还是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便是使用了时间上的对比,且是短时间范畴的对比,通过去年和今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人生慨叹。

做题的关键在于总结,没有总结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练题要精,首选真题。比如,通过以上两道真题的练习,再结合我们过去做的对比手法的相近题型,我们不难总结,高考中时间对比的考查可细分为长时间范畴和短时间范畴的对比,长时间范畴的对比往往是通过古代的繁盛和当下的衰败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而这样的作品往往出现在某一朝代的晚期;而短时间范畴的对比往往是通过眼前触景生情的感伤和让人怀念难忘的过往的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人生感叹。基于此总结,我们再看一道才情尽显的经典真题,2007年江西卷真题,高蟾和韦庄这两位晚唐诗人的诗作。先看诗题均涉及金陵,金陵为过去繁盛的六朝古都,在唐代来说已算历史,很明显此时使用古今对比的手法,看注释可知两位诗人均为晚唐诗人,再看内容情感均为感伤之情。综上易知,两首诗都旨在用过去六朝古都的繁盛与当时晚唐的衰败形成对比,进而表达作者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以及亲历唐朝衰败之现实内心无法排遣的哀痛之情。此题的第二小题更是对两首诗作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比较,颇为经典,同样是伤心,为何一人说画不成,另一人却偏偏要说画得成,高蟾说“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说“画不成”,其实是缘于伤心太重,再伟大的画家也无法用画作表达,这像极了那句网络流行语“再牛的肖邦,也奏不出我的哀伤”。再来说韦庄的“画得成”,其实是用六朝的金陵盛景跟眼前金陵“老木”“寒云”等衰败的意象形成对比,韦庄认为通过这一昔盛今衰的对比,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2. 对比诗词高频考点总结

(1)常考主题

① 写物;

② 写景;

③ 今昔对比(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

④ 送别诗。

(2)常考内容

① 季节、自然特征;

② 比较异同:情感/手法(修辞:拟人、比喻、借代;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借景抒情)。

3. 典型例题

(2014山东卷)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其一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其二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2014天津卷)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2014浙江卷)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2014江苏卷)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2014新课标Ⅱ卷)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2012浙江卷)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2007重庆卷)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2006湖南卷)

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请作简要赏析。

(2008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2005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007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03北京卷)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两首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007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2005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2007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2013安徽卷)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2011湖北卷)

登 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湖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2005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2000上海卷)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    。(2分)

(2)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请指出。(2分)

(3)甲、乙两首诗后面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4分)

(2006重庆卷)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2010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005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1)两诗都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恋和向往,又蕴涵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2006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2008湖南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①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1)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09湖北卷)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表现了什么?(2分)

[典型例题答案]

(2014山东卷)

(1)①艳丽;②清幽。

① “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 “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挺拔,意境清幽。

(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014天津卷)

(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② 动静结合。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2014浙江卷)

(21)猿声。

(2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2014江苏卷)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喻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2014新课标Ⅱ卷)

(8)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9)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景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2012浙江卷)

(1)还未展开;芳心。

(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2007重庆卷)

(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2006湖南卷)

(1)薛诗“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林诗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之“白”,较之薛诗,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008广东卷)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005浙江卷)

(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007湖北卷)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意思对即可得分)

(2003北京卷)

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① 都表达了作者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对人的思念;

② 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① 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

② 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007江西卷)

(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2005辽宁卷)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① “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 “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二者各有其妙。

(2007辽宁卷)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013安徽卷)

(8)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分)

(9)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4分)

(2011湖北卷)

(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湖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① 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 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湖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2005上海卷)

(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2000上海卷)

(1)(2分)绝句(或:七绝)

(2)黄梅时节(或:初夏)  蜂蝶(或:叶)——春

(3)甲: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

乙:由蜂蝶飞过墙想象邻家的春色。

(2006重庆卷)

(1)“觉春生” “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2010天津卷)

(1)暮春;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005湖南卷)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2006湖北卷)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008湖南卷)

(1)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用以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2009湖北卷)

(1)秦诗之理趣 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须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 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