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习题详解

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答:(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两者分别从个体和总体分析了经济的运行状况,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因为任何总体总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总体行为的分析自然也离不开对个体行为的分析。例如,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是单个消费者选择的结果,而投资也同样来源于单个厂商的选择。

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而,微观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学通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研究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经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②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③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2)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所以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举例来说,对于单个厂商来说,降低工资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可以增加生产并增雇工人。但是,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资则工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下降并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下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答: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必须区分产品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其中,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加以区别。例如,不能根据产品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那么这包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这包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此时面粉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是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面包在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时,它还属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答:(1)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从其含义可以看出,流量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经济中,流量和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经济存量都是过去经济流量的沉淀和积累,而任何经济存量的变化则又直接表现为某种经济流量。举例来说,一定的国民收入来自一定的国民财富,而新增加的国民财富是靠新创造的国民收入来计算的。

(2)从流量和存量的含义可以看出,财富是一个存量,收入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答:人们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作生产用,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GDP。与之不同的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此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5.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是投资,而在经济学上不算是投资?

答: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当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经济学上的投资活动。

6.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

7.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答:之所以说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其原因在于:政府通过雇请公务员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发生了实际的交换活动,所以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在此期间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这些救济金不计入GDP。

答: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虽由出售产品的企业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虽然不购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产品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和收入法计得的GDP相一致,必须把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8.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

(4)购买一块地产。

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计入GDP。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不是存量。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这辆卡车在生产出来时已计入当年的GDP了,现在购买是财富转移,不能重复计入GDP。

(3)购买股票不能计入GDP。购买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股票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投资,但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因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是增加或减少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

(4)购买一块地产不能计入GDP。土地不是最终产品,它用于生产产品或劳务,只有当产品或劳务的价值得到实现时,土地的价值才能得到补偿,这时如果计算土地的价值将会使价值重复计算。购买土地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故不能计入GDP。

9.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答: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然而,应当清楚认识到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10.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不会有影响。分析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结合GDP的概念可以看出,GDP所度量的是事后的产出,其值显然与观察者将其视为两个国家还是一国的两个地区无关。

注:该题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很多同学在解题时认为GDP总额会增加,其错误在于将进口看做独立变量。

思考一个更为简单的问题:一宗进口业务对一国的GDP有何影响?如果根据支出法核算GDP,会得出一宗进口业务会使一国的GDP减少,但这是错误的。一般地说,一宗进口业务会使一国的国内支出(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增加而使净出口等量减少,GDP数量不发生变化。

11.假定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即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的GDP为40万美元。

(2)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万美元)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7.5)+(30-5)=27.5(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12.5+27.5=40(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12.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

(1)1998年名义GDP;

(2)1999年名义GDP;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是否正确?

(6)用1998年作为基期,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解:(1)1998年名义GDP=100×10+200×1+500×0.5=1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的实际GDP为1450美元,1999年的实际GDP=110×10+200×1+450×0.5=1525(美元)。这两年实际GDP的变化=(1525-1450)/1450≈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的实际GDP=100×10+200×1.5+500×1=1800(美元),1999年的实际GDP为185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的变化=(1850-1800)/1800≈2.78%。

(5)题目中所给的结论是不完整的,原因如下。

①名义GDP的变动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所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由于价格变动导致的名义GDP变化并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故将名义GDP折算为实际GDP,通过实际GDP来比较GDP的变化。

②虽然选择不同的基期计算出来的实际GDP不相同,但是GDP的变化趋势应该是不变的。

所以,“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是不正确的。

(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的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

13.假定一国的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下表所示。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解:(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500(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亿美元)。

(2)由GDP=C+I+G+NX可得NX=GDP-C-I-G,因此净出口NX=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内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D=NDP-T=4300-990=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3310-3000=310(亿美元)。

14.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亿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解:(1)用S代表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S=YD-C=4100-3800=300(亿元)。

(2)用I代表投资,用SpSg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Sg=T-G=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本题中,Sg=BS=-200(亿元)。Sr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即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I=Sp+Sg+Sr=300-200+100=200(亿元)。

(3)从GDP=C+I+G+(X-M)中可知,政府支出G=5000-3800-200+100=1100(亿元)。

15.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愿意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的核算中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