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进入周主寝室,来到床前请了安。周主跟他谈到军事,说道:“朕本来想乘此机会平定辽国,却不料身体患病,延误了时机,接下来该如何是好啊!”赵匡胤答道:“陛下,可能是辽国气数未尽,天意如此吧。要是陛下能顺天行事,暂时罢手,上天一定会降临好运,陛下的病情自然就能康复了。”周主迟疑了好一会儿,才说道:“爱卿说得是,朕暂时回都。爱卿立即调回各处的人马,明天我们就启程回京吧!”赵匡胤退出后,马上传旨调回李重进、孙行友,准备回京。

第二天,周主下令将瓦桥关改为雄州,命韩令坤留守;益津关改为霸州,命陈思让留守;然后自己乘车还师,赵匡胤等人也都一起随驾南归。

在路上,周主的病情有所好转,他便取出文书来批阅。忽然看到一块木头,长约三尺,上面写着五个大字,正是那位老僧送给赵匡胤的十六字的一段:“点检做天子”。周主沉思了一番,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回到大梁后,周主二话没说就罢免了都点检张永德。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周世宗害怕他暗中谋反,所以将他免职,改任赵匡胤为都点检,兼检校太傅。从此赵匡胤的威信越来越大。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啊!

宰相范质考虑到周世宗的病情还没有痊愈,担心会出现意外,于是奏请周主先册立太子,以防不测,周主随后立四子柴宗训为梁王。柴宗训只有七岁,根本不懂什么国家大事,只不过是挂个虚名罢了。周主在宫里住了一段时间,病情忽然又加重了,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急忙召见范质等重臣,嘱托道:“宗训还小,希望你们能尽心辅助他。翰林院学士王著是我的老朋友,要是我真的驾崩了,就召他为宰相,切记!”既然想要任命王著为宰相,为什么不把他召唤进来,真是令人不解。范质等人答应下来,出了宫门,范质和群臣私下里商议:“王著整天醉酒取乐,不过是一个酒鬼而已,怎么能担当得了重任?肯定是天子病昏了头,胡乱任命的,我们就当陛下没有说过这句话,大家也都不要泄露出去了。”大家点头应允。

这天晚上,周世宗在寝宫驾崩,真是英年早逝啊!范质等人奉梁王柴宗训登基大位,奉符太后为皇太后,所有的典礼都和以前一样。

柴宗训继位后,改任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兼任检校太尉,仍担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身兼多个要职,他的莫逆之交慕容延钊也被他举荐做了副都点检。两人总是一起上朝,显得格外亲密。

光阴飞逝,转眼到了元旦。就在这时,忽然镇州、定州传来警报,说北汉主刘钧勾结辽兵大肆侵犯,声势浩大,边境守将请求发兵支援边疆!年幼的柴宗训只知道嬉戏,知道个什么紧急要事?符太后连忙召集范质等人商议。范质说道:“都点检赵匡胤忠勇绝伦,能征善战,可以命他为主帅;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以骁悍著称,可以命他做先锋;再命令各镇将士一同北征,权归赵匡胤调派,一定能赶走来犯的敌人!”符太后年轻妇人一个,也不懂什么行军打仗,只要能保住江山社稷,让她做什么都答应。于是符太后准奏,立即任命赵匡胤为大帅,慕容延钊为先锋,会师北征。慕容延钊带着前军先行一步;赵匡胤调集各镇将帅,如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等人,随后出发。

赵匡胤率领大军来到陈桥驿,眼看天色渐渐昏暗,于是令各军安营扎寨,休息一晚,明早继续赶路。到了傍晚,大家都休息去了。前队有一个叫苗训的指挥使,独自一人站在营外,仰望着天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这时,他旁边走过来一个人,问道:“苗先生,你在这里看什么呢?”

原来苗训精通天文学,凡是遇到风雨雷电,都能未卜先知。就是国家兴亡,他也能预测得到,因此军中人习惯称他为苗先生。而问苗训话的人,是赵匡胤的心腹楚昭辅。苗训指着西方的落日说道:“你没看见太阳的下面还有一个太阳吗?”楚昭辅仔细观察,确实发现日下有日,互相摩擦,融合成了一片黑光。不一会儿,一个太阳沉没,另一个太阳射出耀眼的光芒,分外明朗。这个太阳的旁边还有紫云环绕,光彩绚丽,夺人眼眶。这个太阳在空中停留了好久才落入地平线。

楚昭辅看后吃惊不已,连忙问苗训:“这是个好兆头吗?”

苗训说道:“你是点检的亲信之人,跟你说了也无妨,这就叫作天命所归!先前隐没的那个太阳就是周朝,后面出现的那个太阳就是赵点检!”

楚昭辅追问:“什么时候能够应验?”

“天机已经出现,应验就在眼前了。”苗训说。

说完,两人一起回到大营。楚昭辅免不了将这件奇事告诉别人,顿时一传十,十传百,军中上下都传开了。

都指挥江宁节度使高怀德首先出来倡议:“周主刚刚继位,年幼无知,我们身临大敌,即使粉身碎骨谁又知道?不如我们顺天应人,拥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不知道诸位将军觉得怎么样?”众将一拍即合。都押衙李处耘补充说道:“这件事必须告知点检,但是我又担心点检不肯答应,好在点检的亲弟弟赵匡义也在营中。不如我们先和他商量一下,让他和点检说明,才有可能成功。”

大家都说好,于是邀请赵匡义前来协商。赵匡义说道:“这件事非同小可,等我先和赵普商量之后,再行定夺。”

赵普听后,说道:“皇上年幼无知,怎么可能服众?点检德高望重,恩威浩荡,一回京城就可继承大统。今晚我就安排妥当,明早就可依计行事。”赵匡义和赵普部署好一切,等待天亮。

眼看天色将明,众将一起到赵匡胤的寝室外面,高呼万岁。寝室外的守卫摆手说道:“点检还没有起床,各位将领不要高声喧哗!”众将说道:“今天策立点检为天子,难道你不知道吗?”说完,赵匡义从人群中挤入帐内。正好赵匡胤被吵醒,问赵匡义出了什么事,赵匡义将诸将的想法告诉了赵匡胤,赵匡胤大惊道:“这怎么行得通呢?”赵匡义劝道:“曾经听兄长提起老僧的话,两日重光,囊木应谶,这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兄长就顺应天意吧。”赵匡胤只是沉默,走出寝室。

众将见赵匡胤出来,齐声高呼:“诸军无主,愿意奉太尉为皇帝。”还没等赵匡胤答应,高怀德等人就已经把龙袍捧进来,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众将全部下跪,三呼万岁。赵匡胤忸怩说道:“事关重大,怎么能如此仓促呢?况且我世代蒙受皇恩,怎么敢妄自尊大,擅自称帝呢?”赵普劝慰道:“天命所归,人心所向,明公要是再推让的话,上违背天命,下失去人心。要是明公觉得有愧于周室,登基之后优待幼主,赡养符太后,也算是不辜负先主的恩泽了。”说完,赵匡胤被众人连推带抱扶上了马,赵匡胤无奈,只好说道:“那我的号令你们还听不听?”众将齐声说当然听令。赵匡胤又说道:“回京之后,你们不得冒犯太后和幼主;朝中大臣都是我的同僚,你们不得欺凌;朝廷府库以及百姓,你们不得惊扰!如果听从命令,我自有重赏,胆敢违抗,军法处置!”众将听后,齐声喊诺!随后,赵匡胤整军还都,派遣楚昭辅和客省使潘美先行一步。

到达京城后,潘美去传令给大臣们;楚昭辅去安排赵匡胤的家人。这两人进京后,分头行动。不久朝廷得到了消息,当时正在早朝,大臣们突然听说陈桥兵变,都吓得不知所措。符太后召入范质说道:“你们保举赵匡胤,怎么会弄出这种祸端?”说完,太后止不住大哭,眼泪哗啦啦地流了出来。范质只好说:“老臣这就出去商量对策。”符太后也没多说什么,哭着回到了寝宫。范质退出宫门后,握着右仆射王溥的手后悔道:“仓促调兵遣将,竟然导致兵变,这都是我们的过失啊,该怎么办?”王溥哑口无言,也不知该说什么好。忽然,王溥痛叫了一声,范质急忙松手,哪知道手指甲已经陷入了王溥的肉里,差点掐出血来。

范质正准备向他道歉,侍卫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走了过来,对他们说:“叛军快到了,你们怎么还那么淡定?”范质回答说:“韩指挥有什么好办法?”韩通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京城还有禁军,赶快请旨调集登城守御,并传檄文给各镇将领,他们都是忠义之士,要是能星夜赶来,同心协力,还担心乱贼不灭吗?”范质说道:“远水救得了近火吗?”韩通说:“你二人快去请旨,我这就召集禁军。”说完,便匆忙离开了。范质和王溥正犹豫不决的时候,只见范质的家丁跑了过来,说道:“叛军前队已经进城了,相爷赶快回家啊!”他们听到这个急报,还管什么请旨不请旨,都一溜烟地跑回了家中。

这个时候,赵匡胤的前队都校王彦昇果然带着铁骑,驰入城里。凑巧王彦昇和韩通相遇,大声喊道:“韩侍卫快去接驾!新天子到了。”韩通听后非常生气,骂道:“哪里来的新天子?你们这些卖主求荣的狗贼,擅谋叛逆,还敢这么横行霸道?”说完,韩通就朝着家里赶去。王彦昇生性残忍,听完后火冒三丈,肺都要气炸了,当下策马追赶,紧随其后。韩通刚进家门,正准备关门,没想到王彦昇火急火燎地冲下马背,手起刀落,一刀劈死了韩通。杀了韩通还不解气,王彦昇索性又冲进韩通家里,无论男女老少,见了就杀,将韩通一家满门斩杀。

赵匡胤领着大军从明德门入城,他命令将士全部回到大营,而自己退居公署。过了一会儿,军校罗彦瓌将范质、王溥等人带到署门,赵匡胤见到他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蒙受世宗的厚恩,被六军逼迫到如此地步,有负皇恩,真是惭愧啊!”范质等人正准备回答,罗彦瓌厉声喊道:“大家一致同意立点检为天子,哪个还有意见?要是不肯从命,问问我的宝剑答不答应?”说完,竟然拔剑出鞘,指着范质、王溥等人。王溥这个怂蛋被这一吓,连忙拜跪求饶。范质不得已,只好跟着一起跪拜。

赵匡胤急忙上前扶起两人,给他们赐座,并一起商量继位的事情。范质说:“点检既然已经是天子,那怎么处置年幼的周主呢?”赵普在旁边说道:“立即请幼主效仿尧舜,禅位给点检。点检日后定会优待他们,也算不辜负世宗的厚恩了。”赵匡胤接着说:“我是周室的臣子,早已经下令不准侵犯太后、幼主。”范质说:“既然这样,点检应该召集文武百官,准备禅让仪式。”赵匡胤说道:“请二位大人替我召集百官,我不会亏待旧臣的。”范质、王溥当即退下,入朝宣召百官。

正午时分,百官已经齐集朝门,分列左右。不一会儿,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拥护着身披黄袍的赵匡胤缓缓走来。翰林承旨陶谷从袖中取出禅位诏书,递给兵部侍郎窦仪,由窦仪宣读。窦仪宣读完毕后,赵匡胤登上崇元殿,加上衮冕,即皇帝位,受文武百官朝贺。万岁万岁的声音响彻大殿!礼成后,范质等人进入后宫,胁迫幼主、太后移居西宫。可怜这二十多岁的寡妇、七岁的孤儿,凄凄楚楚,呜呜咽咽,哭着向西宫去了。

群臣奏议,取消周主尊号,改称为郑王,符太后改称周太后。赵匡胤因曾在宋州担任归德节度使,所以改定国号为宋,大赦天下,并追赠韩通为中书令,厚葬全家。封石守信为归德节度使,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安节度使,王审琦为泰宁节度使,张光翰为江宁节度使,赵彦徽为武信节度使,并掌管侍卫亲军。赵匡胤还提拔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高怀德兼任副职。封皇弟赵匡义为殿前都虞侯,改名光义。赵普为枢密直学士,范质任司徒兼侍中,王溥任司空兼任侍郎,魏仁甫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所有篡夺有功的人都一一加官晋爵。就这样,方面大耳的赵匡胤便安安稳稳地做了宋朝的第一代皇帝,历史上称他为宋太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史书上都说不是宋太祖的本意。依我看来,赵匡胤对皇位处心积虑,蓄谋已久。史书上有很多可疑的地方。第一:北汉既然已经勾结辽国肆意侵犯,为什么没有继续深入?第二:陈桥驿站“点检做天子”的谣言从何而来?第三:诸将打算拥立新主,而赵匡义、赵普为什么没有参与?第四:奉点检做天子,突然之间哪来的龙袍,可见早就准备好了。第五:韩通全家被王彦昇杀害,赵匡胤策立后,为什么没有追究他滥杀无辜的罪名?第六:登基之后,赵匡胤犒赏参与陈桥兵变的“功臣”,他自己不是说被逼的吗?种种疑点足以表明,宋太祖早就有了篡位的打算,只是周世宗在世时,威武过人,不敢有变。等到周世宗驾崩,周室只剩下孤儿寡母,赵匡胤取代周朝易如反掌,假借北征的幌子想瞒天过海,真是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