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香孩儿出世

灭宋大将伯颜曾说:“得国由小儿,失国由小儿。”这是他拒绝宋使的一句话,本来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是事后追忆起来,好像有天大的玄机在里面。宋朝的江山是从周主柴宗训那里夺来的,柴宗训才七岁,哪晓得保家卫国的方法?周世宗纳宋朝大将符彦卿的女儿为皇后,后来皇后不幸去世,又纳她妹妹为后。柴宗训的继母符氏才进宫十几天,哪里懂什么国家大事?不巧又遇到周世宗驾崩,她整日只知道以泪洗面,恨不得随周世宗长眠地下。俗话说:苍蝇不钻无缝的蛋。看到这孤儿寡母势单力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以为有缝可钻,便起了谋逆的异心。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赵匡胤暗地里联络心腹将士,借口北伐,趁机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居然自己做起了皇帝,拥兵还朝。试想,那七岁的小周王和二十出头的周太后,孤儿寡母,无勇无谋,怎么抵挡得住狡猾奸诈的赵匡胤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好江山被赵氏夺取。而赵氏却说皇位是禅让得来的,他是为了保全故主的江山,为了百姓免受祸乱不得已才做了这皇帝。世人却歌功颂德,搞得好像舜、禹再生,汤、文复世一样,真是令人捧腹。

五代年间,乱臣贼子争夺地盘的混战长达十几年,百姓苦不堪言。这个时候来了一个逆取顺收、不动干戈的主儿,百姓倒也高兴,谁还会去追究什么隐情呢?因而远近归附,赵匡胤南收北抚,一统了中原。这一举两得的好事全让他碰到了,于是才侥幸成功。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宋室皇位传了八九代以后,大金将黄河以北的江山夺去,宋室成了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康王南渡后,又传了八九代,元将伯颜引兵南渡,势如破竹。那时的南宋,只剩下两三个小孩,今年立一个,明年就被敌兵掳走了;再立一个,不到两年又被惊吓死了。可怜宋室只留下赵氏一块骨肉,孤苦伶仃,流离逃亡,勉强挨过一年,最后还是命归黄泉,宋室最终覆灭。只剩下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几个忠臣,力竭计穷,终究不能力挽狂澜,先后殉国,也算得上是以死谢责了。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不管你如何精心策划,干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到了子孙手里,也会有人像他们先祖那样,不是巧取,便是豪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总是逃避不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并不是什么迷信的话。五代君主,大都是凶残暴虐,臭名昭彰,虽然自己很得意,但子孙不免遭殃,一会儿兴起,一会儿灭亡,五代总共有十三位君王,前后不过四五十年。唯独两宋传了十八代,一共三百二十年,这也是几位宽厚仁爱的君王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的功劳。两宋历时只比两汉短几十年,比唐朝长几十年,最后实在山穷水尽,才走向了灭亡。

宋朝确实有不少英明的政举:第一,整顿后宫,消除了红颜之祸;第二,抑制宦官,杜绝了阉党之祸;第三,睦好和亲,防止了宗室之祸;第四,防患外族,避免了外戚之祸;第五,铸剑为犁,没有了内乱之祸。这些善政,不但汉、唐不能相比,就连夏、商、周恐怕也要稍逊一筹。然而,这也造就了两大隐患:北宋重文抑武太久,对外缺少精兵良将;南宋不能人尽其才,对内缺少理朝辅政的良相。辽、金、元三国相继强盛,威胁边防。然而,赵宋全盛时期都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后来国力日渐衰弱,更是无暇顾及。于是敌寇一旦侵犯,便像摧枯拉朽一般,大片江山沦陷,最后就连皇帝都被掳走了。偏安以后更是苟延残喘,好不容易出了几位善战大将,又被那乱贼奸相栽赃陷害,真是:有力没处用,有志没处行。再后来,大家都对大宋的存亡心灰意冷,只能坐听败亡了。

说也可怜,两宋三百二十年的历史,始终被外族欺压,最后弄得个寸土全无、国亡家破,当年叱咤风云的赵太祖哪会料到有这样的收场?

但凡君王出世,都会有独一无二的奇异事件发生,当然,赵太祖也不例外。唐明宗天成二年,洛阳的夹马营内生下一个香孩儿,远近传为奇闻异事。什么叫香孩儿呢?相传是一个小孩儿出生后,一道红光围绕着他,还有一股奇异的芬芳,久久不散,所以才叫作香孩儿。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之后,每天在宫中焚香祷告,祈求苍天早生圣人,拨乱反正,一统中原。可能是他的一片诚心打动了上苍,洛阳的香孩儿就是将来的真命天子,所以出生伴有奇异景象,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然这些都是史官编造出来奉承赵氏的,但是崛起称帝,传续三百年的基业,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显然,这个香孩儿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了。他祖籍河北涿州,整个家族世代为官。高祖赵朓是后唐永清、文安、幽都的大官,曾祖父赵珽做过藩镇的地方官兼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是营州(今辽宁朝阳)、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三州的刺史,父亲赵弘殷骁勇善战,后唐庄宗留他在禁军任职。后来,赵弘殷娶杜氏为妻,杜氏第一胎生了一个男孩儿,取名匡济,不幸夭折了,第二胎又生了个男孩儿,就是香孩儿。

据说香孩儿刚生下来全身泛着金光,几天都没褪去,人们都说是罗汉转世。长大后更是气宇轩昂、性情豪爽,大家猜测他将来必成大器。赵弘殷经历后唐、后晋两个朝代,从来没有失过职。香孩儿赵匡胤在军营中长大,喜欢舞刀弄枪,骑马射箭,有时候父亲出征,他在家里无所事事,总是以骑马射箭作为娱乐。母亲劝他多读书,赵匡胤奋然说道:“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现在世间纷乱,刀兵未停,孩儿愿意练习武功,留待后用。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定国安邦,出人头地,才算不虚度此生。”杜氏笑着说:“我希望孩儿能继承祖业,不玷污了门楣,就已经很不错了,什么大功名、大事业,可不敢妄想。”赵匡胤不服气地说道:“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过是一个将门之子,为什么就能造就帝业呢?儿虽不才,但也想和他一样,轰轰烈烈地做个大丈夫,母亲觉得如何?”杜氏生气地说:“你不要信口胡说!世上说大话的人都没什么用处,不要瞎闹了,赶快读书去!”赵匡胤见母亲动怒,也不敢多嘴,就灰溜溜地退了出来。

无奈赵匡胤天性好动,不喜欢舞文弄墨。他总是和街坊邻居的小伙伴溜出去比赛骑马射箭,但每次都是他赢,大家心里不免有几分嫉妒。一天,一个小孩牵着一匹马去找赵匡胤,寒暄几句后,赵匡胤便问他拉着马干什么。这孩子说:“这匹马野性十足,没人能驾驭得了,我想你的骑术高明,或许能降服它,所以特地来请教一二。”赵匡胤仔细打量了一下这匹马,黄鬃黑鬣,除了身材肥壮高大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于是说:“天下没有难骑的马,越是怪马,我越要骑他,只要驾驭得当,我就不信它能犟到哪儿去!”真是年少轻狂啊。那孩子故意激他说:“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就像的卢马总是妨碍主人一样,你还是小心为妙。”遣将不如激将,这孩子也会使坏心眼。果然赵匡胤着了他的道,笑道:“连马都驾驭不了,以后怎么驾驭得了人呢?我这就跑一回给你看。”

看到愣头愣脑的赵匡胤上当了,这个使坏心眼的小家伙心里乐开了花,嬉笑着说:“好好好,那我去把马鞍拿过来。”赵匡胤不屑地说:“要什么马鞍!”说完,就从那孩子手里接过马鞭,奋起一跃,上马而去。这马果然是匹烈马,还没等鞭子落下就飞奔起来。只见它展开四蹄,风驰电掣一般,一会儿工夫就跑了五六里。

不久,前方出现了一座城镇,城门低矮,人流密集,赵匡胤担心驰骋的野马进城伤及无辜,于是勒住缰绳,想沿着原路返回。偏偏这匹马不听约束,拽弄半天仍飞奔向前,赵匡胤不免焦急起来。正在想法子的时候,不料这马越跑越快,三脚两步,不一会儿就跑到了城关。赵匡胤刚抬起头,差点撞上了门楣,要不是及时后翻跳马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真是让人捏了一把冷汗!那个小孩一路尾随,远远看到他从马上坠落,禁不住欢呼:“赵匡胤呐赵匡胤,你也有今天!就算你是铜头铁臂,恐怕也要撞得粉身碎骨了。”刚说完,忽然看到赵匡胤从地上站了起来,抢步追马,竟然给追上了!赵匡胤翻身跃上,扬鞭拦住了马头,马居然随着鞭子回过头来,不再像刚才那么倔强了。

看到赵匡胤悠然地沿着原路返回,小孩子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心想这怎么可能!看到赵匡胤面不改色、从容自若,他不由吃惊地问道:“我正为你担心呢,总觉得你这次坠马肯定会受重伤,偏偏你有这么高的本领,还能安然无恙地把马骑回来,有没有摔伤?”赵匡胤说:“我倒没事,不过这马确实彪悍,要不是我反应够快从马上翻下来,头早就撞烂了!”说完,下马作别,小孩目瞪口呆地看着他径直回家去了。

从此以后,赵匡胤名声大噪,周围的孩子都很敬佩他,再也不敢戏弄他了。其中,和赵匡胤关系最铁的要数韩令坤和慕容延钊。这两位都是当时的少年英雄,卓尔不群,因为听说赵匡胤的名声,特地前去拜访。想不到三人一见如故,互相视为知己。这三人除了研究军事武器之外,还经常结伴出游,要么比赛射箭,要么打猎作乐,要么蹴鞠击球,非常自在!

一天,赵匡胤和韩令坤在野外的一间土房子里玩得正高兴,突然听见外面鸟雀叽叽喳喳一阵乱叫,很是嘈杂,他们觉得很奇怪。赵匡胤道:“是不是有猛兽经过,所以鸟雀才叽喳个不停。我们正好带了弓箭,出去射死几只猛兽,不但为鸟雀扫除危害,还可保百姓平安,韩兄以为如何?”韩令坤听了,惊喜道:“正合我意。”于是拿着弓箭一起出去了,可瞧了半天并没有发现什么毒虫猛兽,只是一群麻雀在聚众斗殴。韩令坤说:“鸟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赵匡胤问:“你可有好的办法替它们解围?”韩令坤说:“这不难,驱赶一下自然就散了。”赵匡胤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好歹也算是好汉,学小屁孩儿赶麻雀丢不丢人?”韩令坤问:“照你说来,该怎么办呢?”赵匡胤若有所思道:“两伙麻雀之所以打架,无非是几只麻雀在带头闹事,只要我们把那几只射死以示惩戒,就可以平息骚乱了。来来来,你射左边的,我射右边的,看谁射得准!”韩令坤觉得颇有道理,便和赵匡胤抽箭搭弓,朝那群麻雀射去。飕飕几箭,射中了好几只叫嚣厉害的家伙,不一会儿麻雀全部自行散去了。

说来也巧,他们刚停手,只听见身后一声巨响,好像地震一样。往后一看,竟然是那土房子突然坍塌了。韩令坤惊讶道:“好好的一间房子突然倒了,真是奇怪,幸亏我们跑出来射麻雀,不然就压死在下面了。”赵匡胤说:“怪了!想必是我们命不该绝,麻雀是在叫我们出来。它们救了我们,我们却要了它们的命,真是不应该啊!现在后悔已经迟了,我们还是好好安葬它们吧!”韩令坤连连点头,二人将射死的麻雀掩埋后,便各自离开了。

后晋灭亡,后汉兴起,中原一带大都被辽国占据,民不聊生。赵匡胤那时已经二十出头了,一听到这种消息心中忧闷,恨不得马上从军,驱除大敌。后来辽国逐渐衰弱,将中原兵马撤出抗金。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为他操办了婚事,新婚燕尔,免不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到了汉隐帝时,赵弘殷出征凤翔,大败王景,升为都指挥使。可惜赵匡胤没有随军出征,又熬不住一腔热血,想要辞母西行。杜氏当然不肯答应。后来,他竟然偷偷溜了出去,到了襄阳的时候,才写信劝慰母亲和妻子。她们知道为时已晚,只好任由他前去了。

赵匡胤第一次出远门,不认识路,本来打算向西跟随父亲,不料走错了路,朝南边去了。等他发现后,索性将错就错,一条道走到黑。无奈身上的盘缠带得不多,走到襄阳的时候已经身无分文了。眼看日暮穷途,进退维谷,不得已投宿在附近的寺庙。

僧徒大都很势利,见他行李少,衣衫褴褛,料到是个落魄的穷鬼,所以冷眼相对,嚷着喊着赶他走。赵匡胤没办法,只好好言央求,希望能借宿一晚。可不管赵匡胤怎么说,那帮和尚就是不答应。赵匡胤顿时火冒三丈,忍不住骂了起来:“你们这些秃驴,真是不讲情面,不要把我惹毛了,不然要你们好看!”一个和尚嘲笑道:“你以为自己是哪根葱?要什么答应你什么。我今天就是不让你住宿,你能怎么着?”话音未落,这个和尚的大腿就挨了赵匡胤一脚,被踢倒在地。另一个和尚见势冲赵匡胤吼道:“大胆狂徒,吃老子一拳!”说时迟,那时快,和尚举起拳头向赵匡胤胸口猛砸过去。赵匡胤倒是不慌不忙,伸出右手将他的拳头接住,一声大喝,将那人推出了几丈之外。旁边的几个小沙弥吓得魂不附体,一哄而散。不一会儿,从寺庙里走出一位老僧,赵匡胤见他仙风道骨、鹤发童颜,和刚才见到的那两个和尚大不一样,不由得平息了怒火,对他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