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测量和政策
- 崔岩
- 1954字
- 2020-08-29 05:08:51
第三节 社会质量理论和发展社会学的关联
社会发展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重心之一。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的主要命题之一。发展社会学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发展社会学以社会变迁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现代化这一现象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发展的路径与过程,并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进行比较。
早期的发展社会学理论基本是建立在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之下的,“社会趋同理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一理论认为,现代化进程是所有社会、所有国家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尽管各个国家的现代化时间、路径、模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而言,伴随这一过程而来的必然是经济工业化、人口城市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世俗化。在这一分析框架下,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成了现代化研究的普遍范式。在建立理论模型时,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也被广泛用来检验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路径。例如,W.穆尔提出,现代化就是非西方的“传统社会”向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行总体过渡和转化,而这种转化不仅仅是组织制度上的,更是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上的转化(富永健一,1993: 112)。M.列维在《现代化的模式和问题》一文中也对西方世界所代表的“现代化社会”和非西方国家所代表的“非现代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进行了比较,并且指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非现代化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演变的过程(Levy, 1967)。D.勒纳在1958年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逝》(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一书中,阐述的核心观点就是如何利用西方现代化的普适性模型来研究全球的社会发展(Lerner, 1958)。
因此,发展社会学研究的早期阶段充斥着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并且把其研究建立在简单的二分式的理想型模型之上,从而得出工业社会必然优于传统社会,而前者也必将取代后者的结论。因此,在早期的发展社会学中,西方式的现代化路径也就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义词,而“现代化”也就被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
同时,在很多早期的理论研究中,更多关注的通常是物质上的积累和经济上的进步。“发展”一词本身也被简单地界定为经济上的发展,对“社会”本身的观照则少之又少。涉及关乎什么是社会进步、社会与经济的边界等的重要问题,几乎鲜有文献论述。与此同时,在测量社会经济发展时,经济指标得到了绝对的权重,尤其是GDP指标在各个重要经济体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学界对“发展”一词的内涵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反思(Nordhaus & Tobin, 1973)。如何界定社会发展,如何评价社会发展水平,也成了学界越来越关注的理论命题。
如前所述,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了当时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同时,所谓中国模式也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讨论,中国经济保持了长达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成了世界经济的引擎。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社会建设逐渐取得了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国家决策层和学界的重视。同时,如何对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测量,也成了学者们广泛讨论的重要研究论题。不同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测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通过类似GDP等指标进行单一维度的测量。就社会发展水平来说,其内涵包含着多个层次,难以通过一个或者几个量化指标来体现。社会进步指数(Index of Social Progress, ISP)和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等指标,都仅仅反映了社会进步的特定层面,不能全面体现社会发展水平的总体性特征。
社会质量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提出了一条全新的社会评价标准和路径。不同于以往的社会进步评价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社会质量从内涵来说,反映和测量的是以社会人组成的社会公共领域的发展程度。在社会质量理论体系中,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中,国家通过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对社会的自治权、自主性予以保护和支持;而社会也通过各种制度性的参与形式,对国家权力予以制衡和约束,并通过社会对国家的正向反馈,维护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在市场与社会的互动中,市场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平等的经济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物质保障;而同时,社会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形成社会政策,对市场经济可能出现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予以纠正,从而实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因此,在社会质量理论体系中,社会成员组成的公共领域的活力与能动性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社会发展进行测量的主线。所以,对社会质量理论的学习与借鉴,有助于为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