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成本内部化下的经济增长研究
- 陈向阳
- 26字
- 2020-08-29 05:38:01
第二章 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关系及环境理性经济人的提出
第一节 经济人假设的环境理性缺失
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整个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都是奠定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它包括以下两个内容:①自利原则,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是自私的,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主观上不考虑自身的非经济利益,更不考虑社会利益;②理性原则,经济行为主体所有的经济活动是有意识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的决策或随机的决策。按经济人假设,经济主体的行为都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对消费者来说是追求效用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是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是追求最大限度的要素报酬。
一 经济人假设的形成
亚当·斯密是第一个提出自利性“经济人理性”的经济学家,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中认为:个人的自利原则与在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追求会增进社会利益。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自利的,是追求私利的“势利小人”,他把一切经济现象看作是“经济人”利己活动的结果,“自然秩序”是从个人利己活动产生出来的,由自利动机产生分工,分工产生出交换,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经济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的同时实现社会利益的增进。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又提出了“道德人”,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否是统一的呢?这是著名的“斯密问题”。联系到本书就是:经济理性和环境理性能否实现统一?之后,西尼尔和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家进一步完善了经济人假说,西尼尔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大纲》中指出: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与财富。这从人的经济本性引出功利主义原则,从而把经济人的自利原则概括为经济主体追求财富的最大化。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中,发挥西尼尔“纯经济学”的原则中以最小牺牲获得最大利益的思想,提出“经济人”的概念。“经济人”是人类的经济行为属性在理论上的抽象,是从人类各种行为动机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动机,它不包含通常属于经济学考察范围的非经济动机,有两大特征:一是利己,经济主体行为动机最主要的是趋利避害,是使财富最大化;二是完全理性,经济主体能根据“成本—收益”原则对其所有机会、目标与达到目标手段进行优化选择。此后新古典经济学家经过完善发展形成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说体系,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是以研究人与自然或财富的关系为主,经济体系是在人类心理因素基础上建立的。人类的动机归为两类:一是追求自身的满足;二是避免牺牲。人类的经济生活同样是由这两类动机支配的,是以避免牺牲来促进追求最大的满足,即上述所说的自利和理性原则;采用“连续原理”,运用边际增量方法和局部静态均衡分析,使经济人的理性计算建立在可靠的依据之上;认为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行为时,经过理性而精明的计算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消费者和生产者面对各自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实现市场均衡。至此,经济人假说转化为理性经济人的最大化,形成经济人的“二分法”,即消费者追求的是自身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的是自身产出最大化。其后,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分别提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帕累托提出序数效用论,并完善了埃奇沃思的无差异曲线;克拉克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运用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确定消费最优点。这些数学方法的运用量化了经济人的功利主义价值目标,其中回避了经济人的道德价值。20世纪50年代,艾尔斯提出“工具价值”,它是在工业经济技术过程中产生的价值概念,它是实用主义或者工具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认为由科学和技术来决定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艾尔斯把经济学看成实现工具价值的价值科学,“工具价值”源于人类的生命过程,是完全自利的,放弃任何利他的考虑。主流经济学家在经济人假设下,通过应用“真空中的经济学”来研究复杂的问题(Samuelson and Nordhaus, 1992),经济人在“半虚构的”完全市场中通过理性的行为实现一般均衡中的最优状态。
二 经济人假设的环境非理性
经济人假设,它忽略了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使经济脱离了与之关联的环境系统。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出发点是最大限度低成本或无成本地利用环境资源,以获得最大的物质财富。把人与自然、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对立起来,把环境看成满足经济人利益最大的资源供应与废物吸纳场;把环境看成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强调经济主体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经济行为中只考虑与个人直接相关的成本和收益,没有考虑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成本和环境对经济的服务价值以及环境生态系统的生命价值。因此经济人假设从理论上助长了经济主体对环境资源的短期行为,尽量地将环境成本外部化,把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随意地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人假设中的利益最优化原则根本没有包括环境资源和非物质财富,强调的是经济主体个人的利益,没有考虑到代内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更没有考虑到代际人的利益。如按经济人假设来确定当代人的经济行为,不可避免会出现利在当代、祸及子孙的局面,造成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另外,经济人的理性原则只能认识到经济与环境的线性关系和规律,认识不到环境系统的复杂内在规律性和经济与环境互动的复杂性。因而经济人理性经济活动的结果是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环境的非理性行为。因此,环境主义者认为经济人根本不配做现代人,他们认为现代人是追求公正、自由和公共(社区)财富的政治人(Faber, Petersen and Schiller, 2002),西本修雷(2000)认为个人都应成长为遵从可持续要求而生活的可持续人。
由以上分析,经济人假设造成了经济行为主体经济理性和环境理性的分离,割裂了人与自然、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联系,导致环境理性的缺失和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环境损失最大化。经济主体在获得经济理性满足时把环境成本转移给社会来承担,忽略环境保护的要求,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环境成本外部化,使价格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成本,扭曲了价格机制,市场相对价格不能有效地传递市场的信息和提供激励,不能以帕累托最优的方式配置稀缺资源,其行为的后果是只实现了自身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以高环境污染成本来换取经济利益,而没有实现环境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从政府来看,会通过环境成本外部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环境成本外部化由社会来承担,利用经济成本低、产品价格上的比较优势来增强地方或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一种不顾环境理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一种经济与环境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