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别和区域研究(2017年第1期/总第3期)
- 罗林
- 6473字
- 2020-08-29 06:19:01
G20 杭州峰会:全球治理与中国责任
【内容提要】在世界格局变动的基础上,全球治理体系也逐步重构,G20峰会是其显著标志;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G20峰会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态势下,中国在G20杭州峰会上提出的“中国方案”兼顾了各方关切,体现了大国责任,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G20峰会 全球治理 中国责任
【作者简介】张仕荣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全球治理体系是近年来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通过G20平台参与全球治理,在历届峰会上提出的全球经济改革和振兴方案都引起广泛共鸣。
一 G20峰会是全球治理体系逐步重构的标志
全球治理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经济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概念,最早由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提出。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关于“全球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价值、目标及其路线设计的研究的讨论就被提上人类社会发展的紧迫日程。
《国别和区域研究》(2017年第1期,总第3期),第6~15页。
全球治理演变的现实基础是世界格局的转换。1991年12月8日,《别洛韦日协定》的签署宣告了苏联的正式解体,同时也宣告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雅尔塔体系的终结。由此美苏主宰的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进入了多极格局尚未形成的“单极+多极”,即“一超多强”的时代。美国的硬实力居于全球之冠,同时努力建设一个由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在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后,美国随着国力上升,开始积极鼓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指出:“美国准备应对未来的挑战,它将作为一个可靠的盟国、朋友和领导者,对世界承担义务并参与世界事务。”
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多极化。1997年4月,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这份声明提出“加快发展世界多极化的积极趋势”“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对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了如下阐述:“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
世界格局的变化必然引发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但是旧的国际治理体系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传统发达国家力图守住二战以来对其有利的全球体系与制度,维护以美国主导的,少数发达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支撑、配合的传统国际体系。美国等发达国家仍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新兴国家仍难以在短期内对美国主导权构成实质性挑战。长期以来,全球治理事实上未摆脱实质上的“西方治理”局面。
然而,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作用。在1890年《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通信中,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由于近年来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
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说,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他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习近平就全球治理体制机制的调整改革说得非常清楚:“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除了既有的正式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外,还有二十国集团和金砖国家组织等新出现的国际集团逐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就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而言,八国集团(G8)一直发挥着核心作用,但是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逐步酝酿。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治理体制变革逐步启动。
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举行的八国财长会议提出为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经济危机重演,要吸收更多国家就全球经济及国际货币政策等问题举行对话,以利于全球金融货币体系的稳定。同年12月,八国集团财长在德国柏林与欧盟及发展中国家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共创二十国国集团(G20)国际经济合作非正式论坛会议,其宗旨在于就促进工业国和新兴市场国全球经济治理重要问题进行开放性对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2009年9月25日,全球19个主要经济体和欧洲联盟领导人在美国匹兹堡宣布,二十国集团(G20)代替八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首要全球性论坛。八国集团将在国际经济事务上退居次席,转为主要关注国际安全、外交等问题,这标志着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因此2008年之后,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完全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作用。
二 近年来中国以G20峰会为契机逐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作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85%、贸易额占全球80%的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G20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二十国集团面临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的转变,议题从短期问题向深层次和长期性问题延伸。中国作为G20创始成员,自1999年G20成立以来,出席了历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及峰会。2005年,中国成为G20轮值主席国,成功举办了第七届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两次副部长级会议以及研讨会等活动。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升格为领导人峰会。在2008年华盛顿G20峰会上,中国首次以塑造者、创始国和核心参与方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
近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以G20为契机,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中国一直是倡导者和践行者。而中国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亚太区域,中国加快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进程,目前该协定涵盖东盟10国以及中、日、韩、印、澳和新西兰16个国家,这将是世界上增长活力最强劲的地区。中国还尝试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2016年中国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目前已有中国、韩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作为创始成员国的57个国家参加。2016年8月31日,加拿大财政部长比尔·莫诺表示加拿大决定正式申请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投行,这样在七大工业国(G7)之中,没有加入亚投行的国家将只剩下美国和日本。日本经济新闻网9月1日刊登的一篇题为《加拿大“背叛”美日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评论文章称,亚投行2017年有望在成员国数量上超过日美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开行,ADB)。除了加拿大以外,希腊等国也在考虑申请加入。综合各方信息,还有30多个国家将申请加入。如果全部获得批准,亚投行的成员将达到90个左右,而日美主导的亚开行拥有67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亚投行有望将来在成员数量上超过亚开行。
2013年秋,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吸引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2015年,习主席亲自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系统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以最积极的姿态推动巴黎气候协定达成,体现大国担当。
但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日益显示出其继续主导和维持全球治理模式的趋向。自2011年年底开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多边服务业协议”(PSA)以及“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等相继推出,表明发达经济体作为一个集体,已经不满足于目前的全球化模式及其运行规则;为了夺回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它们正结成新的“神圣同盟”,力图树立新规。这些“新规”均将中国排除在外,因此,具有明显的针对中国的战略意图。2016年8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罗兹针对美国国会可能会不批准TPP,警告说一旦TPP受挫,美国将在亚洲贸易问题上让位给中国,并让中国书写贸易规则。他说:“世界上的这个地方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在这里TPP被视作美国领导力的试金石。我们将从发挥领导作用上向后退,我们将把该地区拱手送给像中国这样的国家。”
从人类的历史来看,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不在于围堵他国或者零和博弈,而在于引领和疏导矛盾,找出最大公约数,营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定位和责任就在于此。2015年9月22日,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说,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中国没有这种想法,也不会这样做。中美在全球治理领域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应该共同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也有利于双方合作推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事实上,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是通过加强合作推动了全球治理结构改革。2013年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在G20峰会上首次亮相,对于增强金砖国家应对风险能力、推动国际金融新秩序构建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的乌法峰会为金砖国家长期经贸合作规划了蓝图,推动金砖向“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文化大交流”的目标前进。
2014年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并于2015年7月正式开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015年12月25日宣告成立,并于2016年1月16日正式运营。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是现有全球多边开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增长。
2015年11月30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它是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第一个真正新增的篮子货币,也是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SDR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加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它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
三 G20杭州峰会成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节点
G20是中国首次以塑造者、创始国和核心参与方身份参与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与发达国家联手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强金融风险管控,推动全球治理架构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份额改革。积极支持能源、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基础设施投资、反腐败等非传统议题相继纳入G20议程。中国的目的,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要让G20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全球增长的“催化器”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推进器”。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国外交的新气象正在展现,中国的崛起令世人瞩目。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理念,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创新,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话语权,努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同时,中国外交面临的新课题也在逐渐显现:在传统安全领域,中国与邻国的海洋纠纷问题日益增多,其中美国携菲律宾等国不断在南海问题上制造新的“中国威胁论”;在经贸领域,中国奉行开放共赢的理念赢得普遍支持,但是美国试图通过主导TPP来挤压中国在全球经贸格局中的话语权,但美、日等国曾在G20首尔峰会上对中国就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发起围攻;此外,在意识形态、能源安全、网络空间、气候外交等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聚合与中国不断争夺话语权,甚至出现“逢中必反”的态势。2016年,日本在G7峰会期间不断以“海洋安全”为话题,力图纠合他国对华施压,然而中国在举办G20杭州峰会期间最终排除阻力,凝聚共识,斡旋峰会外交,取得了最大公约数,保证了杭州峰会的圆满成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催生了G20机制,并且取代了G8机制,其中中国因素的加入代表着国际秩序的重构。G20的历史使命是全体成员同心协力,把世界经济从低迷状态拉回企稳复苏的轨道。中国多年来一直拒绝加入被称为“富国俱乐部”的G8,因为中国必须明确自身在新的国际秩序中的属性,即中国必须坚持自身的发展中国家属性,这是中国崛起并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集团的身份性象征,G20峰会广泛的代表性迎合了中国最基本的政治诉求。2016年杭州峰会邀请历史上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与会,同七十七国集团、非洲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包括一些内陆国和小岛国等广泛对话,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订行动计划。这些都在向国际社会宣示:G20属于全世界;并且,关注的不仅是自身利益,更是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2015年以来,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复苏态势,但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和挑战。因此,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的推出分外引人注目。G20杭州峰会上中国提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就是为当前全球经济开出的一剂药方。
关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问题,杭州峰会的答案是必须走创新和改革之路。在中国倡导和推动下,二十国集团成员聚焦创新增长议题,共同制定了创新增长蓝图,以及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三大行动计划。各方还制定了结构性改革共同文件,强调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提高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这些成果在二十国集团历史上都是首创之举,有望使全球经济增长并重现活力。
大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中,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在存量上做文章,借助规则制定为本国争取最大利益;第二,在增量上做文章,通过创新引领,为所有国际社会成员谋利益。共赢还是零和,这是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在峰会上提出的“创新”主题是对全球经济治理经验的科学总结与提炼。
创新是G20杭州峰会的首要主题,这在历届G20峰会上都不曾系统阐述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成功经验是全球经济变革进程中的经典教材,其中创新战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首要战略。当前,全球经济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美国模式”褪色,“中国模式”脱颖而出。在各方归纳“中国模式”的关键词时,创新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中国的全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是其中第一大理念。
创新可以凝聚共识,减少分歧。当前欧盟经济复苏前景尚待观察,美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没有结构性改革支撑,日本“安倍经济学”已经被证明濒于破产。目前来看,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创新活力和结构性改革,以G20峰会为契机,通过中国的引领,世界各国可以共塑创新机制,共建合作平台,共造经济新动力源。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夜,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增长动能正在快速集聚。2016年9月召开的G20杭州峰会上,中国的创新发展理念如果成为各方共识和核心理念,必将在全球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是全球创新体系的受益者与推动力,通过创新外交引领中国走进国际秩序的中心,取得各国的普遍认可,这是中国崛起的最佳路径。当前,G20杭州峰会是最理想的舞台,是中国树立创新大国形象和全球创新中心地位的最佳良机。二十国集团作为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主要成员,拥有全球2/3左右的人口和科技人员,产生全球9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专利授权量和学术论文,在全球发展中举足轻重。杭州峰会将由中国首次倡导创新发展理念,形成全球创新发展共识,凝聚全球创新力量,最终推动世界创新发展。
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能够把握峰会议题的主导权,以创新为主题,增强了与会各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二十国集团将以杭州峰会为契机,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