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G20与全球治理·

合作共赢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必由之路

于洪君◎

全国政协外委会委员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中联部原副部长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力量对比持续发生以东升西降为主要标志的重大变化。世界权力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呈不可遏制之势,地区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特点更加突出。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不动摇。和平共处的外交战略依然是中国外交的主旋律。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宣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以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历史任务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目标。

2013年,习近平以中国国家主席身份的首次出访选择了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他以《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题发表演说,第一次提出了“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新理念。随后,他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时又指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当年4月,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时再次强调,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事业没有终点,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新起点”。

《国别和区域研究》(2017年第1期,总第3期),第1~5页。

从此,“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主旋律,成为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最基本的政策和主张。习近平是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外交战略的倡导者和实践者。2013年以来他出访各国时发表的有关国际关系和中国对外政策的演说和文章,全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在全面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坚持实行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战略的重要性和必然性。2014年,他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2015年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以及他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等等,都使全世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待。2013年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2014年召开的全国外事工作会议,体现的也是这样一个重要理念。李克强总理和中国其他领导人在出访世界各国、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时,每次会见谈话和公开讲演,也都反复谈及合作共赢这一当代中国外交的核心概念。

2015年3月,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午餐会上发表演讲,题目就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他说,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习近平主席总览世界大势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既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和创新,必将对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他还指出,中国率先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并非偶然,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外交实践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中国自身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现在,我们愿与各国一道,再走出一条合作共赢的新路。推进这一目标,就是“要把合作共赢的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为了实现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赢的对外战略转换和升级,真正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合作共赢,中国在外交领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主要采取了如下一些重大举措。

第一,尽最大努力继续解决与邻国的领土纠纷,进一步营造长期稳定、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中国本着相互尊重和互谅互让的原则,在既考虑历史因素又照顾现实状况的基础上,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边界问题。这一长达7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从此成为和平与合作的边界。中国还成功地解决了与老挝的边界问题,解决了与越南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北部湾划界问题。中国与印度之间1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争端以及中国与不丹的领土争议,虽然还没有解决,暂时也难以解决,但边境局势基本可控。近两年来,中印双方和中不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意愿进一步增强,谈判解决相关问题的工作机制运转正常而有效。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积极倡导处理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整个南海的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

第二,主动营造周边环境,精心打造双边多边相结合的周边合作新格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缓和边界地区局势而形成的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后来吸收乌兹别克斯坦参加,转变为上海合作组织。目前该组织已成长为内部机制健全,由6个成员国、2个候补成员国、一批观察员和对话伙伴国组成的地区合作新平台。此外,中国不断加强与东盟的合作。中方2014年提出的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政治、经济、互联互通、海上、安全、人文等各领域扩大合作的新倡议,得到东盟国家积极响应。通过东盟“10+1”、东盟“10+3”、东亚峰会及中日韩三方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机制,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周边地区各种框架、各种形式的多边合作。

第三,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涵盖所有建交国的伙伴关系网,推进各领域的互利合作。譬如,中俄两国1994年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而后又将之提升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两国1997年、2006年、2011年先后宣布共建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性合作关系和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双方又共同确认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同欧盟2011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升格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欧盟总部,提出中国与欧盟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新主张,为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与东盟2003年建立的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持续发展。中国与阿拉伯联盟、非洲联盟以及其他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区域组织的合作关系,都在持续推进并全面深化。

第四,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和多边外交,与联合国及所属机构开展全面合作。在G20、核安全峰会、世界气候大会、欧亚会议、APEC、东亚峰会、金砖国家元首会晤等全球性和地区性多边机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全球性问题、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全球治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帮助冲突地区实现战后重建等,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越来越积极地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目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至2015年底共派出3万人次到世界各地参与和平执守。中国还郑重承诺,将提供10亿美元,与联合国共建维和基金,同时成立整建制的常备维和警队和8000人的特命维和部队,准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承担更大责任和义务。

第五,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动员和推动亚欧大陆数十个国家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实现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构想,中国建立了丝路基金,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其目的是要通过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建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带动地区和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繁荣,最终形成区域性的乃至更大范围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进一步密切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广泛联系的同时,持续增强中国对外开放的能力和现代化建设的水平。

第六,全面推进公共外交,不断强化对外传播,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追求的和平、和谐、和睦的内外政策,全力打造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华民族开明开放、包容合作的良好形象,通过扩大人文交往,请进来、走出去,举办或承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学术科研活动、商贸洽谈活动、文博体育活动等,增进中国人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同时也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社会的认知,最终促进民心相通,并以民心相通促进国家间的政策沟通,进而实现各国间的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或资金融通,在更高水平和更大范围内实现我国与相关国家、中华民族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合作共赢。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倡导和平共处,到如今倡导合作共赢,外交战略从理论到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始终追随世界潮流并紧扣时代脉搏,无论是2013年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还是2014年召开的全国外事工作会议,中国政府向全世界传递的核心信息就是,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而与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密不可分的,就是和平共处与合作共赢。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意愿,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如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所有国家一样,合作共赢的原则也适用于一切国家,并且还适用于一切领域,而不单单是指经贸关系。

中国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国的道路可能坎坷不平,但坚守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外交战略将始终不变。换言之,唯有和平共处与合作共赢,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走向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中国无论与美国共建新型大国关系,还是同俄罗斯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或是同欧盟、东盟和其他各国开展务实合作,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即使在涉及中国自身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中国也会把坚定不移地维护自身安全、实现自身利益同毫不动摇地维护地区稳定、争取共同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符合世界潮流和时代诉求,也符合中国的战略需要和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