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谎言是最真的真话

你是否听到了我的纠结、委屈和无奈?

有一次开会,聊到了“撒谎”这个话题。我们的视频总监最近正好因为这个问题而苦恼:“我问我女儿刷牙没,小朋友居然说刷过了!”

她女儿养乐多,今年3岁,一双眼睛很大,跟小动物的一样。

你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很顺溜地回答你:“我叫养乐多,酸酸甜甜就是我。”

“后来我发现她根本没刷牙,她竟然会撒谎了!”视频总监说这些时也是瞪大了眼睛,“她这么小哎,真是觉得再也不敢相信她了!”

我们都笑她太夸张了:“多多还是个孩子呢。”

“对啊!一个纯真无邪的孩子跟我撒谎了呢!”看得出,即使她不觉得刷牙是件大事儿,她还是很介意“撒谎”这件事的性质。

我小时候第一次被定义为“撒谎”,是偷偷拿了姥姥家存钱罐里的硬币,去学校门口买贴纸。被舅舅看到了,我说是别人给的钱。舅舅看我面红耳赤,很快就问出了真相,告诉了我妈妈。

我还记得妈妈是从单位“弹”回家的,冲进门暴雨狂风般打骂了我一通。那天我吓死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他们很少打骂我,最让我害怕的是,我觉得妈妈那天也很怕,她怕我变“坏”了。

我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我想。它让我觉得很耻辱。

“撒谎有什么可怕的?谎话也可以是最真的真话嘛。”李松蔚老师总在我们一通瞎聊之后才开口,负责让我们不明觉厉,又陷入沉思。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倒是有点儿吃惊——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生活,然后发现自己永远只是在看我们想看到的那部分。

“什么意思啊?”我们问他。

“不是吗?撒谎也是孩子的表达方式。”他总能把这些歪理说得天经地义,“每句谎话都是有诉求的,那个诉求就是真的。”

“什么意思啊?所以撒谎就是对的吗?”

“当然不对,要教育她不能这样。”

我松了一口气:“对嘛,还不是……”

“问题是,”李老师话锋一转,“你们的教育她听见了。她想表达的声音,你们听见了吗?”

我又愣了一下。

如果我们去问养乐多:“你明明没有刷过牙,为什么要说自己刷了呢?”

她也许会眨着大眼睛告诉我们:“因为刷牙很无聊啊。”“因为牙膏太辣了啊。”“因为平常你都不跟我玩啊,如果我不好好刷牙,你就会多花一点时间在我身上。”

最后一句是我编的。虽然我们都知道,那是真的。

如果有人问小时候的我:“为什么要撒谎?”

我应该会说:“因为我想买贴纸,它们太好看了,花花绿绿的,每次放学路过那里,我都没办法不停下来看一会儿。”

“要钱就说,为什么要撒谎?”

“因为你们说买贴纸是浪费钱,浪费钱是不对的。”

“那你就学会撒谎了吗?”

你看,我们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只要你揪着一个字眼不放的话。

如果撒谎没有在我们脑海里被定义为洪水猛兽,那么,在家长告诫我不可以这么做的同时,他们会听到我发出的一个真实的声音:“我想要一个东西,我不敢告诉你们,可是我真的好喜欢它。”

他们本该听到我的纠结、委屈和无奈。

谎言是真话,只是有时候我们不去听,被“撒谎”两个字给吓到了。

男女之间,怎么作都可以,可以一天要求对方说180次“我爱你”,但唯独不能“骗人”,一骗人,性质就不一样了。

“你怎么不联系我!你都不像以前那么在乎我了!”

“没有,我实在是太忙了。”

你知道他其实没有那么忙。可能在谈恋爱的时候,他也忙得晕晕乎乎,但抢时间上厕所、喝水时都忍不住想要听听你的声音。

但如果你说:“你骗人!你根本没有那么忙!”

这句话一出来,什么东西都变了。两个人非得撕出一个结果。“你明明就没有那么忙!”“我真的忙!你别扣帽子,上纲上线!”

你心里明白,“我实在是太忙了”里面藏了一句真话:“我们的关系好像哪里不同了,我的确不想跟你像之前那么腻歪了,可是我又好怕你不高兴,我宁愿找一个借口来转移话题。”可能这句“真话”太难让人接受了,你死咬着“骗人”这件事不放,并因此大发脾气。

哦,撒谎太真实了,我们宁愿不去听那句“真话”。原来给“撒谎”贴一个标签,有可能是我们在保护自己。

晚上回家,我给浴缸里放水,小核桃站在一边,用手拨拉着水花,含混不清地说“要玩小船”。

他喜欢洗澡,因为可以在浴缸里玩小鱼和小船。可是他很不喜欢洗头发,每次都要哭鼻子。

“白天在姥姥家有没有洗头?”我一边给他脱衣服一边问。

好像是没洗,接他回家时姥姥似乎说过。我想起白天讨论的选题,以及那句“谎言是最真的真话”。

他会“撒谎”吗?我看着他。但我并不担心,就算他骗我说“洗了”,我也会想到,这句所谓的谎言背后,他真正想表达的也是:“妈妈,你最近对我有点没耐心,我都不敢告诉你我不喜欢洗头了。”

是啊,洗头真的挺难受,洗发水会流到眼睛里。而且,我最近真的有点不耐烦,他一哭鼻子我就说:“哎呀……”

也许我该跟他一起想一些让洗头没那么难受的办法吧。我们可以买个洗头椅,躺在上面洗,水就不会流到眼睛里了。

我还是有一点点担心地看着他,等他回答。

他仔细地打量着我,我也微笑地看着他。他伸出了食指,放在嘴边,轻轻跟我说:“嘘,这是一个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