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供应链金融

贸易融资是为满足企业在贸易链条上不同节点的融资需求所提供的授信支持;供应链金融则更进一步,是对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的全面金融服务的一种业务模式。任何单一的贸易融资产品都难以形成资金闭环,银行只有将整个供应链纳入自己的服务体系,甚至建立自己独立的交易平台、支付结算体系,才能控制风险。类似于“上帝视角”,当你知道所有对手的筹码,就不会有信用风险,剩下的就是操作风险。


信贷有展业三原则:了解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 KYC)、了解你的业务(know your business, KYB)和尽职调查。有时,借款人的资质良好,但是上下游交易对手出了问题,也会引发信贷风险。所以,KYC是不够的,还要做到KYCC(know your customer's customer),不仅要“了解你的客户”,还要“了解你的客户的客户”。


供应链金融通常适用于石油、煤炭、电力、汽车、钢铁、机械制造、建材等行业。供应链金融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整合供应链条上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等核心数据,从而把单个企业不可控的风险转化为供应链整体可控的风险,从而更有效地控制风险。

谁来做这种整合工作?资金、物流、信息常常处于分割状态,各方都想主导。可能是银行主导,提供行业金融服务方案;也可能是行业内核心企业主导,如汽车厂商成立汽车金融公司;也可能是物流企业主导,因为它们对货物有掌控优势;也可能是互联网企业、数据企业、软件企业等第三方公司主导。谁能够很好地整合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谁就能最后胜出。

第一种,银行模式,最典型的就是银行的“1+N”模式。“1”代表核心企业,“N”代表上下游企业。一般供应链中均存在一个优质的核心企业,例如汽车行业中的厂家、煤炭行业的煤矿开采企业、房地产行业中的开发商、钢铁行业中的钢厂。核心企业实力较强,谈判地位较高,银行难以通过传统贷款获得较高收益。银行营销的重点就是对核心企业提供授信以及账户管理、投行业务等高附加值产品,通过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群的控制力,打开上下游渠道,让上下游启用授信。上游主要是供应商,核心企业希望上游供应要稳定,就需要解决供应商资金短缺的问题;下游企业主要是销售商,核心企业需要建立强大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这就需要下游销售商有较强的资金实力,这些就为银行介入提供了机会。

实务中,银行先找到行业内的核心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核心企业提供信息流,银行通过信息流设计产品。还是以汽车行业为例,供应商或者经销商分布在全国各地,如果银行通过常规的方式进行尽职调查,成本很高,效果不一定很好,原因就是银行不掌握信息流,不知道交易量、盈利情况,而掌握这些信息的是核心企业;银行如果直接找到核心企业,对其核定授信额度,由核心企业提供上游信息,如全国供应商名单、等级、履约历史记录,以及核心企业动态的采购订单、应付账款清单;下游信息,包括全国经销商名单、店面等级、历史销售记录、动态的每日销售记录、采购订单、每日库存等。银行通过分析挖掘这些信息,筛选出目标客户,为其提供信贷支持。在贷后管理方面,主要也是依靠这些动态信息,实时监控。从产品来说,银行对上游企业主要提供订单融资、保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对下游企业提供保兑仓、货押,对终端用户提供消费信贷、法人采购融资、租赁融资等。

银行模式的风险在于,无论客户是上游还是下游,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最终来自核心企业,上游应收账款来自核心企业,对下游的担保也是核心企业。这种模式表面上是服务了上下游,实质上还是核心企业在用信,与一笔大额贷款放给核心企业,核心企业转贷给上下游没有太大区别。所以银行主要关注核心企业,而没有太大动力去跟踪物流、信息流。银行模式需要核心企业、第三方监管、保险等多方参与合作,环节多、漏洞也就多,交易成本比较高。

第二种,产融结合模式,常见的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厂商系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很多银行都会给核心企业授信,核心企业资金成本非常低,核心企业也掌握了供应链数据,完全可以自己做供应链融资,剩下就是申请金融牌照、开发融资产品。产融结合,一方面是利益驱动,另一方面是为了服务供应链,确保供应链稳定。和银行主导不同,这时候核心企业承担了信用风险,也就有了动力去挖掘跟踪信息流。作为金融中介,谁掌握了风险信息,谁才适合做风险定价。产融结合模式,优化了资源配置,明晰了责任,减少了交易成本。


金融结合产业,有了“场景”,营销与风控都有了抓手,从流贷贸易融资化,供应链、产业链金融以及互联网、物联网金融的兴起就可以看出来,金融与产业越来越密切。产融结合模式的缺点是风险集中于同一行业,甚至同一企业,信贷客户的风险同质化。和银行不同,产融结合的信贷决策要服务于产业目标,对风险的考虑不够独立。当产业是先进生产力,金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产业是落后产能,金融延缓了其淘汰,最后积重难返。当然产融结合也可能脱实入虚,产业荒废,沦为金融投机。历史总是重演,十多年前,产融结合拓荒者德隆倒掉了,如今各路产业资本又纷纷杀入金融产业。


最后是第三方模式,一些供应链金融产品是行业通用软件开发商、互联网公司、物流公司在做。一些技术企业有意识地开发供应链软件,虚拟物流软件,通过收集数据,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盈利状况和资金运动规律,在一些基金的支持下,也能在软件上嫁接一些金融产品。这种模式还在发展阶段,未来有一定空间。笔者曾在汽车金融公司设计风险控制模型,总是需要不断调研、采集数据,难点就是如何低成本拿到真实数据。这些虚拟物流软件看似免费做物流服务,实际上就是在为风险控制模型采集数据,让企业自觉自愿地贡献数据,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成了金矿,最后通过金融服务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