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语文教学中怎样讲好故事
- 语文教学的趣味故事设计
- 潘玉峰 代旭编著
- 2201字
- 2021-05-28 16:51:2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一次讲故事的亲生经历中,我进一步对曹雪芹此言的个中三昧有了深刻的体会。
一天,4岁的女儿又缠着我要听故事。鉴于先前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效果不好,而自己积累的故事素材也几近枯竭,“穷则思变”,我改变了过去的老套路,给女儿来了个新版的“司马光砸缸”:故事的开头并没有什么新意,当讲到司马光听见“救命”的喊声便向水缸跑去时,我戛然打住,向女儿卖起了关子。女儿等急了,迫不及待地追问道:“爸爸,司马光跑过去又怎么啦?你快讲啊!”我没有立即满足女儿的愿望,而是“另类”地问道:“小悟,爸爸考考你,假如你是司马光,你会想什么办法把掉在缸里的小朋友救上来?”“我马上跑去叫爸爸妈妈来救他。”没想到,女儿不假思索地就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假如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你又怎么办?”我立即给女儿创设了一个新的问题情景。“那我就跑去找老师。”女儿又干脆利索地回答道。“假如老师也到外边去了呢?”“那我就找周围的大人。”“假如周围没有大人呢?”“那……”女儿稍微迟疑了一下,猛然看见阳台上竖着的晾衣杆,喜形于色地说道:“那我就用晾衣杆把他拉起来。”我连忙伸出大拇指,狠狠地表扬了女儿一通。然后,我才对她说:“你想不想知道司马光当时用的什么办法吗?”这时,我才将故事的后半部分告诉她,并反问道:“为什么司马光把水缸砸破就可以救出小朋友?”“因为水缸砸破了,缸里面的水就可以漏出来,小朋友就不会被水淹死了。”
故事到此结束了,思考却刚刚开始。这次故事之所以讲得前所未有地成功,是因为故事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种载体,而孩子则充当着讲故事的主体,她不仅得到了故事本身带来的乐趣,还学到了故事之外的救生知识,更训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它刷新了我固有的观念,让我对故事的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讲故事其实并不是一份难以应付的苦差,而是如此活泼有趣;听故事也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满足,而是在演练一套智慧的体操。由此及彼,我不禁对日日从事的语文教学有了如下三层追问:
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讲法,一篇课文或一册教材为什么不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蔡澄清老师有“点拔”教学法,宁鸿彬老师有“五环节”教学法,钟德赣老师有“五步三课型单元反刍式”教学法,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场景不同,心情不同,教学的方法也应该灵活、变通地运用。只有充分张扬主体的个性,发挥个体的才情,不拘泥于固有、恒定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语文教学所固有的真实、鲜活、灵动、情趣。
讲故事可以让孩子参与,语文教学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曾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主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完全背离了“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的理念,唯恐分析得不够透彻,指导得不够周到,把课堂当作教师展示才能的舞台,把学生逼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试想,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生机和效益从何谈起?毫不夸张地说,任何轻视学生能力的举动都是荒谬的,任何挤压学生主体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转换传统意义上的角色,适当适时地从讲台的中心地位“隐退”,把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对话者、激励者,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地留出更多的“空白”,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对话,去合作,去调动情感,去驰骋想象,去填补那一个个欣赏的未定点,去构造自己心中独一无二的“哈姆雷特”。只有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互动,学生的身心才能得以解放并运转,主体才能得以唤醒并激活,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也才拥有坚固而强壮的实践之根,语文教学也才能够枝繁叶茂、朝气蓬勃!
讲故事可以形成一种开放的格局,语文教学为什么不可以形成开放的格局?一方面,我们要打碎语文教学的围墙,使语文真正与生活交融,让语文课堂源源不断地涌进生活的清泉,把多彩的生活当作语文的广阔课堂,引领学生在与语文的亲近中体悟生活,在对生活的体悟中亲近语文。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建立开放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也许,“雪化了变成春天”被判为错误的悲剧不会重演,但我始终有一种担心,如果是在课堂上,老师会不会给这些并不另类的答案一种另类的待遇?显然,女儿没有学司马光当年搬起石头来砸缸,但你能说她的答案不对吗?毕竟,她的智力和阅历还达不到想出标准答案的程度,又何必要求她像司马光那样聪明多思、善于应变呢?何况,她的力量还不足以搬动一块石头,说不定,人还没搬起石头来砸缸,石头已经砸在孩子幼嫩的脚上,那样,岂不救人不成反添乱?我以为,如果不改变陈旧的评价观念,不建立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不能在知识与能力、记忆与实践、传授与建构、接受与探究、结果与过程、单一与多元等矛盾中选取正确的元素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语文教学永远只能在低效的死胡同中碰壁!
每一个故事都可能存在一种最有效的讲法,语文教学这座资源充裕的矿藏也有一种最为有效的开掘方法,或许,形成一种开放的格局,创设一个广阔的没有既定答案和发展流程的背景,让学生身处其中去参与、去感知、去想象,让他们大胆去建构知识,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这种开放式的双向参与和互动的做法要比锁闭式的单向传输和接受的做法更符合学生心理和现代教育理念,也更能让学生在民主氛围里通过主动思考和亲身实践学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