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小富一把

一顿饭吃得还算融洽,庄言性格爽朗,再加上他从后世过来,随便说几个笑话都能逗得一大一小两个美女一顿开心。

不过一顿饭的光景,也就是让彼此熟稔一些而已,并不能让庄言对陈佳清有更多的了解,关于小颖的父亲,陈佳清的前夫,还有今天白天来的那个老女人,庄言没有问,陈佳清当然也不会主动提起。

吃过饭,庄言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刚回去他就皱了皱鼻子,房间里的一股子老坛酸菜味让他有些不舒服。

果然是久闻不知其腐,之前他一直在自己房间里面呆着,倒不觉得这个味道有什么,现在从陈佳清她们房间回来,忽然的落差,让他有些受不了自己的房间。

捏着鼻子把垃圾袋收罗好拎出去倒了,又把房间的小窗户全部打开,外面的空气迅速灌了进来,庄言用力地吸了吸,这下子房间里面的空气好闻多了。

他跟前身的性格差异很大,但是却有个共同点,前身是个文艺宅,而他则是一个理工宅。关键就在这个宅字,两人对于打扫房间表现得毫无天赋,房间如此邋遢,当然也不是庄言穿越过来这两天弄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坐在椅子上,舒舒服服地翘着二郎腿,又给自己点上了一根烟,庄言眯着眼睛吐了一个并不完美的烟圈。

这个房间还是小了些,就连现在他翘个二郎腿,都感觉自己腿有些抻不开。

不过这个地方也住不了多长时间了,等到稿费再多一些,就可以搬到一个更宽敞的地方去住了。

想到这里,庄言登上了自己的账户,略过个人中心三百多条消息,直接看向了自己的后台稿费。

用户:庄言

累积稿费:18564元

庄言瞳孔一下子放得老大,不敢相信地用手指一个一个地点着上面的数字,个,十,百,千,万。

一万多元钱,接近两万!

相对于之前看的,稿费在五千的基础上一下增长了接近三倍,速度之快,让庄言瞠目结舌。

“这也太给力一点了吧。”庄言喃喃自语,从前身的记忆中来看,虽然“文艺界”是全球最大的文学性网站,但其实在上面看书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火爆。

这个世界的人口跟前世差不多,总人口有七十多亿,但是“文艺界”作为全球第一大文学性网站,它的每日流量平均是一千五百万uv,五千多万pv。

从uv的数据来看,每天登陆到文艺界的人大概也就一千五百万人而已,也就是说世界上平均是五百个人里面会有一个人会点开文艺界网站看。

当然了,根据统计,现在世界网民的数量是十亿人,这样算起来,大概是六十多个网民里面会有一个人每天登陆文艺界网站。

而这一千五百万人中,据统计,欧美占了有百分之七十,剩下的才是中国以及其他一下国家占的比例。

所以从这个数据上来看,中国在文艺界网站上每日活跃的网民,可能只有百万人而已,甚至更少。

前身的记忆碎片中没有更加详细地数据,所以庄言估摸不出来中国有多少文艺界活跃用户。不过他对这个数据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但是现在看来,至少实际效果超过了庄言的想象,才只有一个白天而已,他的稿费就迅速增长到了一万多元钱,也就是说已经有一两千人看了这本书了。

房子看来能够租个更大一些的了,这是庄言脑海中浮现起的第一个想法。

没办法,这个狭窄的,让庄言辗转腾挪非常费劲的房间,真的已经让他很有怨言,搬出去,是一个迫不及待的事情。

读者们捧场,庄言也不能把客气当福气,他开始浏览器读者们的留言来。

相对于之前第一波的读者数量的小爆发的书评情况,这一次的书评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长评短评各有其数,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在认认真真地讨论书里面的剧情。

就有这样一个id叫做“沉默t男孩”的书友说:书评区大家说的背景虚构的问题,我倒是不太在意,不管是真的假的,故事我是能看得懂的就行了。但是我有一事不明,希望作者给予解答。作者忽然写了这么一场荒诞的战争场面,目的到底是什么?它跟这本书的主题有什么关系么?这又牵扯到一个问题,到现为止,我们还没看到故事的主线是什么?我们从作者的笔下的第一视角,经历了主角福贵的人生起伏,从有钱的少爷变成了没钱的佃户。故事的主线是什么呢?作者想要告诉我们浪子回头金不换,还是想用一个个人的故事来体现某种社会意义?

这是个认真看了书,而且还有自己思考的读者,他既没有盲目地说这本书好,也没有胡乱地批评,说的问题都是很正常的问题。

但是庄言知道,一本书,每个人看过去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东西没有个定性,看完之后,当你合上书本,感受到了什么东西都是很个人的,很难跟别人分享。

而且这不是推理小说,谈不上丝丝入扣,战争这个场面可以单独拿出来展开篇幅,也可以从书里面去掉。至于从战争里面遇到的春生,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写出来。

有的人看到荒诞的内战场面,可能在被诡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逗笑的同时,也会默默留下两行热泪,他们会被感动,会被震撼,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化成一枚尖锐锋利的针刺入他们的心脏,让他们为之一颤。

但是也可能会有人认为,内战,只不过是作者卖弄情感渲染的一个手段,其实跟故事的主线没有任何关系。作者把故事放进去,显得有些突兀,有些不合情理,让那些寻求规则的人难以下咽。

但是不论怎么说,没有一本书能在每一个情节上打动所有的人,即便是《活着》这本书也不行。

在后世那个地球上,很多人是因为这本书的盛名而去拜读,一开始就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如若不是这样,恐怕是大部分人连这本书的第一章都看不下去吧。

而这个世界,如果不是文艺的大地已经变得如此的贫瘠,人们也不会把这么严肃的文学作品当作是一本新颖的,神奇的虚构故事来看。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金庸,想必人们更愿意去看十四字真言奇书,也不会对这本书有一丝一毫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