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内外食品营养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平衡膳食宝塔在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相继问世,其对临床医学和公共健康工作者用于指导患者和公民如何通过混合食物摄入均衡的营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平衡膳食宝塔实践了20年后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了,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在逐年上升;超重、肥胖以及糖尿病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均在逐年增加。所以,近年来各国学者们都在重新思考平衡膳食宝塔,并在循证营养学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及修改。

1982年,伯格斯特龙(Sune K.Bergstrom)、莎米尔松(Bengt I.Samuelsson)以及范恩(John R.Vane)由于发现了花生四烯酸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生物活性物质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又重新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起食品营养学的研究进入了发展期。随着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食品营养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21世纪后食品营养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营养基因组学概念的问世,使一些营养素和其他食品级动植物功能成分与基因的相互关系及作用的机理被阐明。近几十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营养科学的认识也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进入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在科学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现代营养学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基础营养方面主要研究各种营养素以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和特殊环境下的营养过程及对营养素的需要。经过漫长时间人们逐渐认识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其以外的营养素如无机盐、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膳食纤维的生理作用及其对预防某些疾病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生老病死的规律,也更加明确了营养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营养状况决定着人体的机能状况,包括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竞技状态及运动成绩等。合理的营养不仅能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而且关系到改善民族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反之,营养失衡,无论是过度还是不足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健康。如饮食无度、营养过剩,可能导致肥胖病、糖尿病、胆结石症、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还可能成为某些肿瘤和多种疾病的诱因;而营养缺乏则可能影响到优生优育、劳动能力、免疫功能、预期寿命等多个方面。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已成为现代营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