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苏联是个多民族国家。苏联民族主要由东斯拉夫民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欧洲地区的非斯拉夫民族(鞑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尔人、莫尔多瓦人、乌德穆尔特人、马里人、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卡累利阿人、维普斯人、科米人、科米—彼尔姆人、涅涅茨人、摩尔多瓦人等)、高加索诸民族(阿塞拜疆人、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中亚诸民族[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卡拉卡尔帕克人、维吾尔人和为数不多的库尔德人、俾路支人、中亚(布哈拉)犹太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和茨冈人],西伯利亚地区诸民族(布里亚特人、雅库特人和图瓦人)等组成。

苏联的民族人数和人口分布状况均存在较大差别。比如人数最多的民族俄罗斯族人口超过1亿,几乎占全苏人口的一半,是苏联人口最多的民族。百万人以上的民族有19个,1万人以上的民族有53个,而最小的民族还不足百人;1979年苏联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苏拥有人口2.624亿,其中73.6%居住在欧洲部分,26.4%生活在亚洲部分。十月革命胜利时,人口是1.63亿。经过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全国人口几乎翻了一番。但是,与之相伴相生的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据苏联统计材料计算,1967年苏联居民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1000美元,80年代中后期超过2000美元。就整个生活水平而言,苏联居于世界的中等水平,普遍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提高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苏联政府把增加劳动报酬作为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来源,扩大社会福利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

苏联居民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劳动报酬、社会福利和个人副业收入。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居民的实际物质消费水平相比过去有了较大提高,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改善,工业消费品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食品比重逐渐下降。

苏联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问题和麻烦。长期以来,苏联大力发展重工业,把大量资金用于扩军备战,而忽视发展轻工业,农业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起起落落,人民的日常用品和食品得不到正常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