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檀山村的自然环境、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

一 自然环境

檀山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452毫米,年平均气温17.9℃左右,1月平均气温4.6℃,7月平均气温30.3℃,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处于蒸水河河弯冲积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丰富,灌溉优势明显,因为檀山村的气候适宜种水稻,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村民皆以种植水稻为主。这里的人们不仅善于种稻,而且乐于种田、勤于种田,他们祖祖辈辈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耕耘,用村民自己的话说,是“住山吃山,住土吃土”。

二 地理区位

檀山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8度,北纬27.15度,位于衡阳盆地边缘。其所属的三湖镇总体上属于丘陵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著名的雷祖岭立于境内西部,湘江流域重要的支流——蒸水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蒸水河古名丞水,俗称草河,是湘江的一条较大支流。它发源于邵东县,于衡阳县金兰镇入境,呈“乙”字形,流经本县三湖镇、渣江镇、台源镇、西渡、三塘等地,于衡阳市石鼓区注入湘江。历史上蒸水对沿岸人民危害较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蒸水进行了重点治理,裁直河流,开挖新河道,修筑防洪堤,基本上根除了洪害。作为衡阳县境内主要河流,蒸水河不管是对于檀山村、三湖镇还是对于整个衡阳县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她是衡阳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是养育衡阳全县民众的母亲河。

与衡阳县其余乡镇在地形上有着明显不同的是,三湖镇境内有一广阔狭长的平原地带,面积约40平方公里,当地对这种平坦的土地、田亩称之为町,共有上湖、中湖、长湖三町,町,当地读作dian,意为平坦的田亩、田地。素称“三湖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作物品种繁多,为衡阳县第一大产粮区,素称“衡阳粮仓”。檀山村即位于地势广平的“三湖町”地带,村域除少部分位于丘岗上,总体上地势平坦开阔,因此檀山村虽名曰“山”,却有些“名不副实”,属典型的盆地地形地貌。因不受山区地形的局限,檀山村交通优势明显,居三湖镇域中部,与镇区紧邻,通镇公路直接与三湖镇相连,距三湖镇政府驻地不到五分钟的车程,距离衡阳县政府所在地西渡镇39公里。

三 历史沿革

衡阳县因位于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地处五岭上升和洞庭湖下陷的过渡地带,即“衡阳盆地”北沿。战国中期,衡阳属楚。秦代属长沙郡。西汉属长沙王国。唐玄宗年间复名衡阳县,肃宗年间衡州防御使治所设衡阳县城,代宗年间置湖南观察使治所于衡阳县城,大历年间由衡阳转移到长沙。宋属荆湖南路衡州衡阳郡。元属衡州路。明属衡州府。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在衡称帝,国号周,改元昭武,改衡州府为定天府。乾隆年间置县分治。民国年间衡阳县先后属第五督察区管辖、第二督察区管辖。1931年1月,析衡阳县城区及城郊3个乡置衡阳市。县、市治同城。1949年10月8日衡阳解放。衡阳县隶属衡阳专员公署。1952年4月,析衡阳县东南境一、二、四、九区置衡南县。7月,衡阳县治迁西渡。1983年5月,衡阳地、市机构合并,衡阳县隶属湖南省衡阳市。

衡阳县现辖26个乡镇,比较闻名的有西渡镇(衡阳县治所在地)、集兵镇(传说吴三桂在这里集兵打仗)、曲兰镇(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所在地)、渣江镇(享誉三湘四水的“渣江米粉”产地)、界牌镇(久负盛名的界牌陶瓷产地,盛产瓷泥)、岣嵝乡(国家森林公园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岣嵝峰所在地)、洪市镇(革命烈士夏明瀚故居所在地)等。全县共893个村,总人口113万。三湖镇作为衡阳县26个乡镇之一,因广为人知的“三湖町”命名。镇域东毗渣江镇,西连洪市镇,南接长安乡,北邻金溪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3公里。1995年,三湖、鼓峰、甘泉三乡合并组建为三湖乡,同年建镇。三湖町为衡阳县著名大町,地域广平,纵横约15华里,是衡阳县最大的平原地区,也是衡阳县第一大产粮区。极目四望,群山环盘,好似天然城墙。事实上,这里确实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古城。据省市文物部门考证,这里是汉朝重安县城的遗址,遗址纪念碑在三湖町有迹可寻。另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记载“汉时,重安故城设立福城寺”。相传明末叛将吴三桂引清入关,因功勋卓著,官封“平西王”,在康熙年间其意欲起兵谋反,欲立皇城于此,后因土轻而改设衡阳迴雁峰。几千年来,檀山村一直静卧于蒸水河长期冲积的河湾上,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