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士人的生活无法逃脱时代的制度环境,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调适个人行为去迎合相关的制度规定。拜谒即士人为实现科举、仕宦等理想而积极采取的一种交游方式。宋初士子的行卷是出于对科举功名的渴望,拜谒名师是出于对学业精进的追求,下层官员的干谒是出于对仕途升迁的热衷。所有这些行为都体现出士人积极提高自身地位的努力。这些形形色色的拜谒,既反映出当时士人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们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经由拜谒建立起的门生关系,成为日后发展中的重要人脉,也是下层士人向上流动之重要一途。

经由拜谒活动,门生关系得以生成。在此之后,日常性的拜望、走访还会时常发生;在门生关系之外也还有其他情形的拜谒现象。本章不求面面俱到,所讨论的拜谒主要集中于门生关系的生成这一环节,具体而言,侧重讨论了以下三种门生关系:

一是知举官与及第进士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宋初沿袭唐、五代举子向知举官行卷的风气,及第者与知举官形成“门生”与“座主”的关系。随着科举改革措施的颁行,考前的行卷基本消歇。

一是学问师承上的恩师门生关系。东京城内名宗宿儒云集,士子热衷于投献贽文,拜访名师,并以“门生”或“门下士”自居。

一是荐举中的举主门生关系。荐举法是宋代任官制度中的重要内容,被举者对举主也自称“门生”。鉴于这种干谒行为弊病颇多,朝廷对此屡有禁止,士人社会也多有批评。

这三种“门生”的内涵不尽相同,但也有其共通之处。对于当事人双方而言,有时可能兼有其中的两种甚至三种关系。由于北宋东京的文化名人与政坛要人有着高度的重合,这一师生关系的缔结除了学术文化的追求,也往往兼有仕途目的和政治意义。名公巨卿在向朝廷荐举人才之时,其知贡举时所拔擢的进士,以及随其常相游从的门生,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总之,士人之间的关系既非一成不变,也非单层划一,而是呈现多元复合的结构。同样的交游主体,彼此实质性的身份关系在不同的情形下也会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