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历史环境、现实国情,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起点和基础;而满足当代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则是推动和塑造当代中国民主的决定性因素。

从表面上看,民主似乎是一种“普世价值”,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采取的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是类似的,都被称为民主政治。但是,实际上各国实行民主政治的历史原因是有差别的,民主政治在各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从近代民主政治的发祥地英国的历史情况看,英国民主政治最早起源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因此,权利保护成为英国民主的起点和重点。法国民主政治起源于法国社会内部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出现在下层阶级反抗上层阶级的革命斗争之中。因此,长期以来争取自由成为法国式民主的主题与鲜明特色。美国民主诞生于反抗外来压迫的独立战争,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特殊原因,美国独立建国时较之欧洲国家有较大的制度选择和建构空间,使得许多源于欧洲的民主观念与政治原则在新大陆上的表现胜于旧大陆。美国民主制度建立之初,即实行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双重开放,这是历史赐予美国的礼物。后世各国的民主政治鲜有建立之初即实行权利与权力的双重开放,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后世诸国实在难有美国那样的历史和地理条件。

“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路路不同。导致各国走上民主政治道路的原因是具体的,是有差别的。开端包含目的性不同,历史起点不同,历史任务不同,深远地影响着不同国家的民主政治道路。中国民主政治的起点是由外来殖民主义侵略引发的民族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是中国近现代一切政治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原点。在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产生了民主政治的诉求,出现了最初的民主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后,寻求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建立富强的新国家,成为新的历史任务。民主政治成为调动人民建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政治机制。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题,也由此从救亡图存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历史起点和历史主题的输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道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却没有发生变化。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一条反映中国人口、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经济地理分界线——“瑷珲—腾冲线”。近80年过去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旧貌换新颜,“瑷珲—腾冲线”却依然没有消失。资源禀赋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有四项资源居世界前列:人力资源、市场资源、水能资源、煤炭资源。人力与市场资源不论,中国的水能资源高居世界第一,煤炭资源产量第一、储量第三。但中国拥有的居世界前列的四大资源呈现为对称的颠倒分布状态,绝大部分的人口和市场资源在“瑷珲—腾冲线”以东,而绝大部分水能和煤炭资源居于“瑷珲—腾冲线”以西。因此大规模调配资源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特质,而中国的现代政治体制,无论具体事态如何,都必然要适应这一基本国情。中国现代政治体制必须具备大规模的调配资源,有效治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巨大国家的能力。

民主政治是人们的选择,但选择不是任意的,人们只能在历史任务和国情条件等客观因素设定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中国的历史和基本国情深刻地决定和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当代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在工业化、现代化阶段的政治制度与体制,必须能够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家、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又能够集中民力和民智,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有效调配资源、保卫国家安全和保障社会的安定团结。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来说,只有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两方面的基本需求,才是一种可供选择和有生命力的制度,才是一种真正为中国人民所需要的制度,因而也才是一种真正民主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