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
- 郝时远
- 1246字
- 2021-03-24 22:49:13
三 不修长城的唐王朝
公元7世纪,中国进入了唐朝大一统的时期,唐朝皇室几乎一半的血统来自北狄、西戎族群。唐朝继承了秦汉大一统的王朝体制,但是放弃了秦汉修筑长城的传统。其实,长城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经常只是农耕社会“围墙经济”的放大,正如著名汉学家拉铁摩尔所说:中国长城内外的“经济差异并没有形成政治上的隔绝。虽然费了很大的力气将长城造起来,边疆却从来没有一条绝对的界限”。这是一条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之间的“资源界线”。尤其是在鲜卑人建立北魏王朝之后,秦汉统一的“华夏帝国”已转变为“中原王朝”,唐朝即是“一个接纳、混合各方传统的新王朝”。中原王朝代表着中国自秦汉统一以后的权力正统,但是谁来做皇帝则不再限于是“夏”是“夷”或血统是否纯正。唐朝的中国人留给世界的印象是“唐人”。今天在欧美等国普遍存在的“中国城”(Chinatown),传统的表述通常是“唐人街”。
不修长城的唐朝,的确开创了一个繁盛开放的时代,昔日的丝绸之路呈现了商旅熙攘、驼铃交响、络绎不绝的繁荣景象,这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高潮。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基督教、伊斯兰教则在唐朝接踵而至,包括犹太人、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中亚的各类“胡人”定居于中国,这无不得益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开放和包容。不过,对西方而言,丝绸之路上那些青史无名的各色商旅驼队、传教士、游历者,并没有留下多少中国经历的记载。除了丝绸、瓷器等产品外,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对西方、对世界仍是一个谜。
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认为:“游牧民—定居者、排斥—吸引的紧张关系正是几千年人类历史的中心机制。”这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也不例外。但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除了这种规律外,还包括阶级社会本身无法克服的内在机理,即阶级矛盾及其所由产生的民族矛盾。每一个王朝的建立,大都有其兴盛或开明的发展阶段,也不乏武功文治的中兴时期,但是最终不可避免地因阶级矛盾、权力斗争、官僚腐败、经济崩溃、外敌入侵等原因而走向衰败。中国经历了盛唐阶段之后,再度走上了新一轮的裂变和统一过程。其中,游牧民族的袭扰及其在内地拥兵自立、挑战皇权的冲突尤为激烈。
公元10世纪初唐朝覆灭之后,长期与唐朝争雄的吐蕃王朝也随之衰落,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北宋、辽、南宋、金王朝的更迭过程。其中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都类似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实现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统一。当时,西北地区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也趁势而起,在今天中国的宁夏地区留下了以西夏王陵、西夏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延续两个世纪的过程,随着1206年成吉思汗在北方草原建立蒙古游牧帝国而告结束。游牧社会是一种流动的“草原行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曾说:“所有由游牧民族的征服者所建立起来的帝国一般说来都很快就衰颓下去,还没有成长就已经死亡。”这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但是每一个游牧帝国留给世界,包括留给中国的影响却不尽相同。成吉思汗留给世界的是一幅兵锋直抵维也纳城下的庞大蒙古帝国的想象“版图”,而忽必烈留给中国的则是元朝疆域之内的真实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