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英文名:Rabindranath Tagore,他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文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其中《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让他在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读者对泰戈尔的诗歌了解比较多,他的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一代文豪。例如,冰心创作的《繁星·春水》正是受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

泰戈尔出生于加尔各答,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地方性的印度教宗教领袖,这让他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家庭。他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1878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6年,他发表《新月集》,成为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英国殖民统治政论文章。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他的作品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就有中文译本出现在中国。陈独秀的五言古体译文《赞歌》选自《吉檀枷利》;刘半农的白话译文四首选自《新月集》;西蒂翻译了《飞鸟集》。此后各种翻译、介绍和评述泰戈尔的作品不断出现,让他的影响力在中国文坛与日俱增,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徐志摩与林徽因等前去陪同,更是被后世作为一段佳话传说。

泰戈尔的诗歌清新婉美、自然流利,又蕴含着无限深情,不仅深受我国文学青年的喜爱,而且从它被翻译到我国以来近一百年的时间,一直被广大学生所喜欢,是校园学生成长中的必读作品之一。

他的《新月集》和《飞鸟集》流传尤为广泛。《新月集》是诗人历经沧桑后的回归,他用睿智而洁净的心灵唱出了天真的儿歌,让诗歌给人一个童话世界般的晶莹世界,让每个读者从中读到儿时的梦想。

《飞鸟集》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那种笔法上的自然和情感上的自然融汇一起,散发出犹如雨后草原上沁人心脾的清香,让人忍不住回想初心和美好,读起来还隐隐透露着圣洁的哲理,引领每个读者从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我们编辑出版的《新月集》和《飞鸟集》的合集,选用了郑振铎的译本,不仅仅因为他的译本版次多、影响广泛,更重要的是他的译本和泰戈尔的诗歌相映生辉,把文字的魅力发挥得巧夺天工般让人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且他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暖,如美玉一般珠圆玉润、晶莹剔透。当然,我们的初心是让更多的读者因为这隽永的文字受到启发,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美和爱,找到希望和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感受。

为了这本合集的编辑,我们查阅了很多版本,力求在版式设计、注释等方面做到精美呈现。但在编辑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们对我们的不足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