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古代家族何以传承(4)
- 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 韩昇
- 5018字
- 2018-05-18 15:23:52
【家族长盛的奥秘:诗礼传家】
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三国]王昶《家诫》
考察古代的成败,推论未来之吉凶,没有追名逐利、贪得无厌却能够让家族长存永保福禄者。你们这辈人要想立身处世,就要遵循儒家教诲,实践道家真言。你们要保持恬淡超脱,深刻理解,不敢违背。
大凡世人多喜欢追逐荣华富贵,追名逐利,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人性使然。中国古代的贤人圣哲对此并不反对,只是强调君子好财,求之有道。不管是富贵还是贫贱,都要遵循世上公认的道义原则,按法规挣钱,靠勤劳致富。
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说过,一般的人挣了钱之后想着继续多挣,有公德事业心的人,挣了钱之后想着济世行善,这无关善恶,只是境界不同。
前一种人在世上占大多数,挣钱想越挣越多,事业想越做越大,被功利驱动着生活。他们中间难得有几个人想明白,挣钱不难,能够守得住才难。好多人发财了,短的转眼破败,长的子孙没落,钱财事业守不住,辛辛苦苦换来一场空欢喜。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极为常见。以王朝创业为例,每一王朝兴起的时候,风起云涌,豪杰并起,建功立业,一大批英雄豪杰成为开国元勋,这些家门气势如牛,非常风光。可是继续看下去,却发现他们大多以没落收场,有几家能够香火常在的呢?恐怕连1%都达不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说到这里,其实是三个阶段,第一是人性趋利,第二是得利逐利,第三便是名利皆空。一句话,守不住。
这个现象不是用理论分析能够回答的,真实的事例最有说服力。在漫长的时代里,有没有哪些家族超越而出,经久不衰呢?
显然是有的,在汉朝就有一个家族数百年间受人敬重,经历多少次改朝换代、社会变动却巍然屹立。这家人姓杨,他们是如何起家的呢?
根据中国的百家姓传承,杨姓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但这家杨氏崛起的真正机缘,还在推翻秦朝的大起义之际。有个名叫杨喜的人参加了义军,后来成为刘邦麾下的战将,在同项羽最后大较量的垓下之役,汉军十面埋伏,项羽一路败退到乌江边上,已经可以看到江东故土了,但被紧紧地包围起来。最后那一刻,汉军发起了总冲锋,率部冲在最前面的是五员汉将。项羽回头一看,把这五个人的名字全都喊了出来。项羽对他们说:“你们不都是我当年的老部下吗?听说刘邦下了重赏,杀我者封侯。念在我们曾经君臣一场,现在我就成全你们吧。”项羽不战了,拔剑自刎,这就是有名的西楚霸王自刎乌江。
刘邦出的赏格很重——封侯,它是什么意义呢?它和赏钱不一样,钱花光就结束了,而封侯却可以由子孙继承,非常稳定,家族跻身贵族行列。因此,刘邦真的下了重赏。冲上来的这五员汉将想获得这份重赏,哪里顾得上旧日君臣情义,将项羽大卸五块,一人扛一块回去领赏。刘邦真的大方,原来说好赏一个的,现在来了五个,他不计较,全都赏了。这五个人里就有杨喜,被封为赤泉侯。杨家崛起其实是从这里开始的。
再往后,杨家在汉朝曾经出过宰相,也出过其他几个大官,但总的来看,官是越当越小,家族也越来越不起眼,更谈不上受人敬重。前面说过,权力是公器,不能私相授受与继承,光凭政治势力或者军功,就想代代垄断它,并且维持家门不衰,根本做不到。所以,杨家在西汉并不显赫,甚至日趋衰微。
可是到了东汉,这个家族突然出了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物,叫作杨震。人们发现杨震和他的祖上截然不同,不是以军功或者官僚的身份,而是以饱学之士的形象登场。他对于儒家经典,传统的天文地理,经史百家无不精通,让人钦佩。
他不追求当官,一辈子在家里安心读书,不求功名,热心教育,在家乡做善事,招收学生,教授子弟,培育了很多人才。
东汉朝廷知道杨震很有学问,多次征召,请他出来当官,可他不应召,安心做学问,就这样过了大半辈子。一直到五十岁时,他遇到清官,一再劝说他,有这么好的学问,应该出来施展才干,为社会做一番事业,实现胸中远大的抱负。杨震才出来当官。
从杨喜到杨震,经过了大约三百年,杨氏家族的形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军功家族变成文化家族。杨家在文化上达到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杨震的学问极好,时人把他称为“关西孔子”。孔子出生在山东,属于函谷关以东;杨震家乡在弘农,就是今日华山之下,属于函谷关以西,故世人称颂关西也出了个孔子。可见,在东汉时代,杨震的学问和人品多么受人尊崇。
杨震在荆州当过四任刺史,再到东莱任太守,经过地方官的历练,提升到朝廷,官至太尉,位登三公,尊贵无比。
杨震曾经当过地方官,负责一方,具体处理民间的事务,想托他办事的人很多。有一次,有人要求他办事,晚上揣着十斤黄金,摸黑来到杨震家里,悄悄送给他,并且跟杨震说:“请您放心收下吧,我来时没人看到。”可是,杨震跟他说:“这件事怎么会没人知道呢?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天地神明不可欺,所以不要以为没人知道。”杨震坚决把这个钱退了回去。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四知”故事。
杨震的清廉不是做给人看的,也不是怕贪污受贿被人检举揭发,完全是基于个人的操守。他恪守为官清廉的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儒家一直告诫人们要慎独。慎独就是在没人看到的场合、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没有人看见,失去外在的监督,内心中平时刻意抑制住的念头容易冒出来。那些趁着没有人的时候才做的事情,大概不会是什么好事。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轻则形成虚伪的人格,重则变成骗子,如果有权有势,更成为众人所指的衣冠禽兽,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肚子男盗女娼,说着自己也不相信的仁义道德,想着如何贪腐整人。无人之处见真性情,所以,儒家才这么强调“慎独”,把容易放出心魔的地方变成自我修炼的绝佳道场。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天地有正气,头顶有神明,做一个真诚的人,无愧于天地良心,哪怕做不了大官,发不了大财,至少心安,不怕夜半鬼敲门。所以,千万不要羡慕那些贪赃枉法、昧着良心发财的人得势风光,你听听他们败露以后的自白,才知道原来一直提心吊胆过日子,表面装神气,内心如惊弓之鸟。
杨震不收钱,他这个地方官就当得很穷,常常是粗茶淡饭,衣着朴素。有人跟他讲:“你自身当官俭朴不要紧,可也得替子孙想想,给孩子留点钱吧。”杨震笑了,回答道:“我当个清官,让后世的人见到我的儿子,就会说他是清官的孩子。我留给他的遗产就是这个,已经够丰厚了。”他追求的最丰厚的遗产是什么呢?口碑。
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梁]徐勉《诫子崧书》
古人说:“把清白留给子孙,不也够丰厚的吗?”又说道:“留给子孙黄金满筐,不如传给他一本经书。”
古代家训说,留给孩子一筐黄金,不如留给他一橱书籍。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留那么多的黄金呢?因为我们担心孩子不够生活,我们想挣很多的钱,留给孩子打底,让他起步比别人高出许多。孩子很有钱,就不用受我们受过的苦,可以过舒适的日子,拿这钱去读书,去成就大事……其实,我们想太多了,没有经过磨炼,不曾吃过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压根就不知道钱来得不容易。这样呵护出来的孩子,十有八九会成为败家子,大手挥霍,坐吃山空。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给孩子留太多钱的原因。国内外有好多挣大钱的人,到晚年怎么处置财产呢?设立慈善基金会,把钱都给捐了。捐钱就是为了不留给孩子,好让他自己去努力拼搏。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太低估孩子了,我们能挣这么多的钱,做这番事业,就这么没自信,以为孩子就不行,就做不到?也许人家做得比我们还要好,做得比我们还要大呢。那么,我们更需要想的是如何让孩子做得更好、更大?那就是一定要有品德、有文化、有毅力。这就是为什么要留书的道理,让他自己好好读书,明事理,懂得怎么做事,磨炼成才,那么他一样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
留书是最好的选项吗?也未必。我以为留很多书给孩子,还不如给他广结善缘。中国人总说要积德,积德也是在结善缘。你一生行善,帮助很多艰难困苦的人,别人有难、有急,你尽量去帮,能做尽量做。帮助别人有求回报与不求回报的区别,哪怕是心里隐隐有求回报的期望,做的可以称作好事;连回报都不想,帮了就当没这回事,那属于做善事。做了很多不求回报的善事,受你帮助的人是有感情的,他现在没有能力回报,心里会念着,有一天有了这个能力,就会想起是某某人曾经的帮助才有了自己的今天。也许这个时候你已经不在世上了,可是你的儿子、你的后代,还在社会行走,人家见到就想起这个人的父辈帮过我,大家都来帮你儿子一把,你一把我一把,众人拾柴火焰高,你儿子在这个世界上会活得很潇洒,很顺畅。而且,他心里得到善的滋润,也会行善,代代做善事,这样的家族一定绵延不绝。反过来,如果你一心只想着赚钱,路数不正,这里刻薄人家一下,那里骗人家一把,坑蒙拐骗,钱是赚到了,口碑却坏了。人家即使拿你无可奈何,背地里也会恨得咬牙切齿。这样的钱留给子孙不但没用,反而有害。你的子孙后人在社会上走到哪里,人家都会记得他父辈当年如何使坏,谁都想踩你儿子一脚。一人踩一脚,你儿子受得了吗?
杨震虽然清贫,可他实践了儒家提倡的道德,学问好是基础,人品高才是灵魂,留给子孙的是为官清廉的口碑,这是最大的遗产。注重眼前利益得失的人都看他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穷死了也没人同情,还不如同流合污捞取现实利益。然而,从更加长远的历史来看,杨震的声誉却是这个家族崛起的转折点,弘农杨氏因此冉冉升起,受到世人敬仰,子孙后代以他为榜样,传承优良家风,缔造了数百年誉满天下的家族。回望走过的路,人们不能不赞叹杨震留下的遗产真是丰厚!
杨氏家族从军功起家,到杨震这一辈完成了转型,变成一个文化名望家族。这一步很关键,权力和金钱是无法让子孙继承的,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要懂得花钱,把权力和金钱转化为人的培育,变成文化,打造门风,形成家族传统,这就是扎根。家训立意高,子孙家教好,对社会的公益道德贡献大,这个家族根扎得正,将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管子》早就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看重眼前利益,那就种稻谷,只有一年。想长一点就种树,再长远就育人,不用担心你做的善事没有得到眼前的回报,给子孙耕种福田最是福气。所以,事情要朝远处看,心量便大了。一个经久不衰的家族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常年浇灌与养护。
杨氏家族的第二个转变,是家族内涵的提升。古人告诉我们,世上只有三样东西可以长存,不是权力,不是钱财,而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品行,高风亮节,让人高山仰止,成为楷模;立功是为民兴利除害,统一国家,开创制度,确立法治,垂则后世;立言是洞察天地人,大彻大悟,著书立说,启人智慧,导人向善。除了这三条,其他的都留不下。杨震对于杨家的最大贡献是立德。
杨震所处的东汉王朝,可谓命运多舛,大致从第三代开始,皇帝很年轻就死掉。皇帝死了,继承皇位的皇子年幼,只好请舅舅来辅政,太后垂帘听政。皇帝渐渐长大,可是舅舅品尝到权力的滋味,不肯把朝政交还给皇帝。皇上怎么办呢?朝中都是舅舅的人,他只好靠自己身边的人来夺权。皇帝身边主要是什么人呢?宦官。一群没有文化,身心受到残害,以致对社会充满仇恨和报复心的人,皇帝和他们一起密谋,发动政变,扳倒舅舅,夺回政权。皇帝完成这番事业后不久,年纪不大又死了,于是外戚重新掌权。这事情没完没了地重复,不停地循环,外戚和宦官每一拨人执政的时间都不长,权力斗争非常激烈,每一次变动必定伴随着利益重新瓜分,权和利紧紧捆绑在一起,全是私利,整个社会被扭曲了,受伤的是老百姓。所以,民众对此深恶痛绝,怨愤积多了就一定要爆发。
自从西汉武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其教育讲正义、讲公平、讲清廉,官员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培育出来的,因此他们对东汉的这种政治现状非常不满。
东汉宫廷内部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最终都要拿到宫外变现。例如皇帝小时候的奶妈,依仗着皇帝这座靠山,也要在政治上大捞一把,她要安插自己人在朝廷当官,为她收受贿赂,收揽钱财。奶妈也玩政治,是不是太过分了,可朝官不敢惹她。杨震骨鲠,站了出来,公开给皇帝上表,针砭时弊,指出政治要以贤为本,去除污秽。什么是污秽呢?宫里那些来路不明,出身低微,根本不按照正当的人事选拔制度提拔上来的人,诸如奶妈、宦官之类,都应该从官吏队伍中清除出去。杨震的上表直接打击了东汉掌实权的人,发出社会压抑已久的声音,鼓舞了正气,杨震成了东汉后期清流官员、年轻学子的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