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古代史

一 古朝鲜时期

大约50万年前,朝鲜半岛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朝鲜半岛发现的原始人类遗址主要包括韩国忠清南道公州附近的石壮里遗址,朝鲜平壤附近的祥原遗址、平壤力浦区大岘洞遗址、平安南道德川郡胜利山遗址等。这些遗址留存了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生活遗迹。

在朝鲜半岛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较多,主要集中在平壤附近大同江边的清湖里、首尔附近汉江沿岸的溪沙里和岩寺洞、釜山附近的东三洞等地。这些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六七千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靠捕鱼、打猎和采集野果为生。他们已开始在磨石上碾磨橡子和野生谷物。这个时期的平底无纹陶器和其他具有简单几何图形的陶器与韩国普遍存在的篦纹陶很相似。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陶器表面的图案有了变化,采用了闪电形状的平行波状线条或一组组凹痕。朝鲜半岛西海岸和南海岸沿河地区相继发掘了不少此类陶器遗址。

朝鲜半岛的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15世纪左右。青铜器时代的主要遗址有忠清道大田市槐亭洞、公州,庆尚道庆州附近入室里等地。这些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制品有斧、凿、短剑、矛等。青铜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青铜器不仅是一种生产工具,也是征服不同氏族的有力武器。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大部落的崛起。这个时期的陶器也有明显的特点,有表面没有任何图案的平底陶,还有黑陶陶器和赤陶陶器。在平壤三石区湖南里青铜遗址中发现了炭化五谷粒,表明这一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和食用多种粮食作物了。

古朝鲜是半岛上最早建立的国家。根据中国《尚书大传》《史记》等书和韩国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书记载,商代王族箕子因不满殷纣王而被囚禁。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灭殷,将箕子释放。箕子遂率5000人东去朝鲜,在朝鲜建国,名曰“箕子朝鲜”,都城为王俭城(今平壤)。公元前195年,燕王叛汉,汉高祖派大军征讨。燕地大乱,卫满遂率众1000余人投奔箕子朝鲜。翌年,卫满率众攻打箕子朝鲜。箕子朝鲜亡,卫满为之建国,名曰“卫满朝鲜”。

在韩国,关于古朝鲜的起源问题,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是“檀君神话”。檀君神话在《三国遗事》《帝王韵记》《东国李相国集·东明王篇》《世宗实录·地理志》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在《三国遗事》中记载道:“古记云:昔有桓因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神檀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于檀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都平壤城,始称朝鲜。”如果按照檀君神话,那么古朝鲜的建国大概是公元前2333年。但是,并没有其他资料可以佐证。

汉四郡时代。公元前109年,卫满朝鲜与西汉交战。卫满朝鲜不支,败亡。西汉于翌年在该地建立汉四郡: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玄菟郡。乐浪郡为汉四郡中心,治所为平壤。

辰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兴起于朝鲜半岛中南部,由马韩、辰韩、弁韩等三韩族构成。中心地区是“月支国”,大概是在忠清南道的稷山,后迁移至“国邑”,即今天的锦江以南的益山附近。伴随准王南迁,有大批古朝鲜的移民南下至辰国。公元前1世纪,辰国内部矛盾激化,政治危机加剧,统治机构逐渐瓦解。公元1世纪中叶辰国被百济吞并。

二 “三国”时期

古朝鲜和辰国灭亡后,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兴起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主要的国家,史称“三国”。

高句丽本是貊族的一支。《三国志》记载,高句丽为扶余别种,语言多与扶余同。据传,公元前37年,扶余的贵族朱蒙因受到排斥而与乌伊、摩离、陕父等人一同南下,在卒本地区(今中国辽宁省桓仁县附近)建立了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王迁都国内城(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并频频对外发动战争。到公元1世纪50年代,高句丽的势力已经扩展到清川江一带。公元4世纪,高句丽继续向南扩张,领土延伸至大同江、临津江、汉江沿岸。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475年,高句丽占领了位于汉江流域的百济京都。此时,高句丽幅员辽阔,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

公元598年,隋文帝令30万大军进攻高句丽,未果。公元612年,隋炀帝以百万大军分陆海两路进攻高句丽,久战,仍未果。高句丽将军乙支文德依据防御工事抵挡住隋炀帝的大军,并在其撤退时在萨永(清川江)伏击隋军,大胜。公元642年11月,高句丽国内发生武装政变,西部大人渊盖苏文以进行军事检阅为名拥兵杀掉文武官员百余人,掌握政权并自立为莫离支。他对内实行强有力的专制统治,对外则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新罗派遣使节向唐求援。公元645年3月,唐太宗从陆海两路进攻高句丽,占领辽东城后止步不前,日久天寒,被迫撤军。公元647年和648年,唐太宗两度进攻高句丽虽未果,但削弱了其实力。军事上强大的高句丽并没有维持多久,终因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逐步衰落。

据传,建立百济国的温祚王是高句丽朱蒙王之子。在辰国陷入分裂时,温祚王与部分高句丽人一同南下,在汉江下游逐步发展成为百济,并定都于汉江南岸的慰礼城,其后领土有所扩张。从4世纪末开始,百济开始受到高句丽的侵袭。公元475年,高句丽长寿王大举南侵,攻陷百济京都。百济失去了汉江流域的大片土地,不得不迁都熊津(今忠清南道公州),后再迁至泗沘(今忠清南道扶余)。

据称,公元前57年,朴赫居在朝鲜半岛东南部的庆州建立了新罗。4世纪末以后,高句丽和百济之间持续交战,而新罗则在此时趁机将领土扩张至洛东江等地,吞并伽倻。到6世纪真兴王时期,其领土已经扩展至汉江流域、洛东江流域和东海岸地区。新罗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显著增强。新罗为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发展了独特的花郎组织。这一组织主要向贵族出身的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宣扬儒学、佛教的基本信条,并以武术锻炼身体,以歌舞陶冶情操。概括而言就是要“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临战无退、杀生有择”。花郎作为一种相对严密的组织体系,对新罗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对外推行领土扩张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韩国军队仍有名为“花郎”的军事演习,足见该组织体系的影响之大。

公元7世纪,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被打破,唐朝联合新罗征服百济和高句丽。唐朝在平壤设置了安东都护府,以管辖原高句丽和百济的领土。新罗也试图吞并高句丽和百济。新罗与唐朝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数年争战。公元676年,唐朝将安东都护府迁移到辽东(今辽阳),新罗占领了原百济的领土和原高句丽的南部领土。直至公元735年,唐朝才承认大同江以南的领土属于新罗。至此,新罗统一了三国。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经济上重新丈量土地、登记户籍,实行丁田制,并通过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经过长达百余年的和平时期,至8世纪中叶,新罗的国力达到鼎盛状态。国内经济繁荣,对唐贸易发达。此时的新罗文化也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新罗文化有三国时期的历史积淀,也有唐朝文化影响的印记。新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对佛教哲学的深入研究。新罗将佛教定为国教,积极鼓励僧人去唐朝学习和取经。这些僧人的足迹甚至经唐朝辗转至印度和中亚各国。新罗也以精湛的建筑艺术建造了石窟庵和佛国寺,成为当时佛教在新罗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领域居统治地位的象征。

新罗时期,儒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公元682年新罗在中央设国学,747年置诸业博士、助教,招收15岁至30岁的贵族子弟,学习和研究儒学经典,学制9年。公元788年新罗开始实施准科举考试制度。8世纪末至9世纪,许多贵族子弟到唐朝学习和研究儒学,考中唐朝宾贡科的达50余人,以文学家和哲学家崔致远最为突出,其著作《桂苑笔耕》流传至今。

公元8世纪末,新罗由盛而衰。真骨王族内部叛乱接连不断,中央集权逐步衰弱。王室、贵族、官吏和佛教寺院大肆圈占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新罗王朝逐步失去了对原有广袤国土的控制力。此时,西南地区的甄萱势力迅速扩大,其利用原百济地区民众对新罗的不满,大肆宣扬复兴百济,并于公元900年建立后百济国,自封为王。

曾追随梁吉举行农民起义的弓裔背叛了梁吉,并网罗了松岳郡等地的豪族,利用原高句丽地区人民对新罗统治的反对情绪,于901年建立后高句丽国,定都松岳,904年改国号为摩震,迁都至铁原,911年改国号为泰封。这样,后百济、泰封和残存的新罗王室再次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史称“后三国”。

公元918年6月,泰封国侍中王建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王,改国号为高丽,并迁都松岳,开始了近500年的高丽王朝。在三国鼎立过程中,高丽联合新罗共同对付后百济。公元934年,王建进攻后百济。翌年,王建接受新罗景顺王的逊位。公元936年,后百济神剑投降。至此,高丽统一后三国,朝鲜半岛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朝。

高丽统一朝鲜半岛后,逐步建立起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制,实行科举制度择优遴选官吏,改革地方行政,加强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实行20~60岁良人壮丁义务服役的府兵制。公元982年,高丽成宗采纳了儒学家崔承老的上疏,为用儒家国家模式治理国家铺平了道路。按唐朝体制设立政府组织,并建立了官吏向国王进言和对国王的决定进行审查的制度。高丽王朝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很快扭转了新罗末期混乱的社会状况,高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繁荣时期,在一段时间里有能力抵挡外国的入侵。

公元10世纪契丹辽王朝兴起后,不断地通过战争扩大领土范围。公元993年,辽军大举进攻高丽,两军形成僵持,辽军无果而退。公元1010年、1018年,辽军连续进攻高丽。尽管辽军最后败退而归,但持续的战争也对高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女真部落兴起后于公元1115年成立金。金与辽之间的战争使高丽获得了较长时间的战后发展时期。

公元12世纪,蒙古接连不断进攻高丽。高丽朝廷和官吏于公元1232年逃到江华岛。蒙古大军于公元1238年攻入高丽境内。高丽民众同仇敌忾,英勇抗击外来侵略。1271年元朝建立后,元朝的统治者在形式上保留了高丽王朝,表面上承认其独立,实际上完全控制了高丽王朝,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368年明朝建立。

高丽王朝末期,将军李成桂逐步掌握了军事和政治大权,废黜昌王,立恭让王。李成桂掌权后进行了私田整理事业,实行“科田法”,全面改革高丽王朝的土地制度。李成桂在对土地进行丈量并编造册档之后,在首都开京附近划出一区域为京畿,将京畿内的部分土地按照官员等级分配给两班官僚,受田者获得收租权。科田法的实行限制了两班的土地积累,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耕种权,缓和了社会矛盾。

三 李氏朝鲜时期

1392年,李成桂建立了新王朝,翌年宣布国号为朝鲜,不久由开京迁都至汉阳(今首尔),史称李氏朝鲜。

李朝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以国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统治。在中央,设有司谏院、议政府、六曹和三司。在地方,全国设京畿、忠清、庆尚、全罗、黄海、江原、平安和咸镜等八个道,道下设州、府、郡、县,长官由国王直接任命,在地方上享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通过实施号牌法和邻保制,李朝进一步掌握了国民的基本情况和动向,严格控制百姓的自由流动,将农民长时间地束缚在土地上。

李朝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除两班、奴婢、僧侣和屠户以外,16~60岁的良民壮丁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国家为保证军队的来源,在全国实行军户制度,将直接履行兵役义务者定为户首,将其帮助者定为保人或奉足,以一名户首和几名保人组成一个军户。在户首服兵役期间,保人每月交一匹棉布帮助户首。在义务兵役制下,李朝拥有中央5万、地方10万的常备军和约5万的水兵及500艘舰船。

李朝初期,朝鲜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治国方略中的指导地位,儒教逐步取代了曾经在高丽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佛教。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形成了“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世宗统治时期(1418~1450),李朝文化与艺术繁荣。在世宗大王的倡导下,王室学术机构的学者创造了朝鲜拼音文字“训民正音”,对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韩国2000年版的1万元币正面是世宗的头像,表明韩国人对世宗的敬仰与爱戴。

李朝太祖曾在抗击日本掳掠者的战斗中战功卓著。尽管其后朝鲜开放了三个港口与日本封建领主通商,但依然满足不了崛起的日本封建领主的野心。丰臣秀吉当权后,试图通过朝鲜进攻中国。1592年4月,日军以14万陆军和3万~4万海军进犯朝鲜,朝鲜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史称“万历朝鲜之役”。在海上,李舜臣将军依托铁甲战船“龟船”与日本人作战,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李将军因此而成为韩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在陆上,自愿参战的农民和僧侣军队也奋勇杀敌。这场战争最终于1598年结束。

17世纪初,“实学”运动在思想开明的士大夫中开始兴盛起来。一批未曾涉足政权的两班和新兴庶孽以及中人出身的知识分子,痛恨“固陋狭隘”的恶劣作风,主张在学风上“大变机枢”,建立“致用于世”的学风。实学家们广泛涉猎朝鲜历史、地理、语言与风俗,研究当时的土地制度、租税制度、身份制度、国防对策、商业政策等,反对朱子性理学的空谈,注重考察与验证,建议改良工业、农业,主张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尽管实学思想并没有摆脱当时朝鲜政治社会背景的束缚,但实学思想家们改革社会弊端、富国强兵、主张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工商业等政策主张,有力地推进了朝鲜社会的发展,为后来的开化思想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