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嬗变(1)
- 世界+中国 历史极简本(共2册)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
- 4977字
- 2018-04-23 15:45:53
公元前1千纪,亚、非、欧等文明地区先后进入铁器时代,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强盛起来,文明重心逐渐从北非西亚转向地中海世界的希腊罗马和亚洲的中国、印度。新亚述建立起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波斯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希腊城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大放异彩、熠熠生辉,但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波斯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城邦逐渐走向衰落。马其顿后来居上,控制希腊很多城邦。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征服庞大的波斯帝国,在其基础上建立起辽阔的帝国。亚历山大去世以后,帝国分裂为几个王国。在希腊化各王国互相征伐的时候,罗马兴起,并征服了亚、非、欧三大洲的广大领土,建立起罗马帝国。印度的孔雀王朝一度统一北印度和中印度的广大地区。中国的秦汉王朝建立强盛国家。美洲出现了奥尔梅克诸城邦和查文王国。
当历史步入公元1世纪以后,古代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广泛。罗马帝国将亚、非、欧三大洲相当大的地区囊括进去。中国的丝绸之路将东亚、南亚、中亚和罗马帝国控制的亚非欧地区广泛联系起来。罗马在公元3世纪出现危机,4世纪末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到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中国在公元3世纪经历了群雄征战的三国时期,经过晋朝的短暂统一,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进,在5世纪又陷入南北朝分裂状态。
在这1500年时间里,亚非欧主要国家都经历了奴隶制的发展与衰落过程,有的地区则率先进入封建制时代。希腊和罗马集中表现了奴隶制的鼎盛状态;中国的周朝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最后阶段,而秦汉王朝便步入封建制时代。当然,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1 亚述帝国
约公元前1069年,非洲的埃及帝国时期结束,迈入长达千年之久的衰落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埃及本土王朝再也没有达到新王国时期那种强盛程度,利比亚人、努比亚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先后统治埃及。埃及失去了文明重心的地位,甚至本身的很多文明因素到公元6世纪已经丧失了。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占领埃及之后,古埃及文明寿终正寝。这个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辉煌文化成就的古老文明就这样终结了,其兴衰历史和消亡原因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亚洲,公元前1千纪,巴勒斯坦地区的王国获得发展。扫罗(约公元前1020—前1000年在位)成为希伯来人的第一个王。扫罗去世以后的国王大卫(约公元前1000—前960年在位)统一了犹太和以色列两个地区,征服了大片领土,建立君主专制统治。之后,所罗门王(约公元前970—前936年)建立了常备军、赋税和徭役制度,巩固了君主专制统治。所罗门去世以后,希伯来人的国家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太两个国家。北方的以色列国家存在200多年便消失了。南方的犹太国家一直持续到罗马统治时期,其间受到埃及、亚述、新巴比伦、波斯、塞琉古王国和罗马的统治。希伯来人创立了以崇拜耶和华(上帝)为内容的一神教——犹太教,其教义经典是《旧约》。
公元前1千纪,西亚的亚述继赫梯之后,进入铁器时代,史称新亚述时期(公元前10世纪—前612年)。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军事实力。与此同时,北非埃及新王国的衰亡和之后的混乱状态、西亚赫梯王国的崩溃以及西亚其他地区的无序状态,都为新亚述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公元前10世纪末,亚述开始复兴。从国王阿淑尔那西尔帕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年)开始,亚述对外进行大规模扩张,在几代国王的领导下先后征服了叙利亚、小亚细亚、巴比伦尼亚、埃及等地。到国王埃萨尔哈东(公元前680—前669年)统治时,亚述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国。亚述的强大与其逐渐采用骑兵、战车兵,创造攻城器械,构筑堡垒,有着密切联系。
新亚述实行君主专制统治,王位世袭。新亚述在被征服地区实行行省制,一般由王子担任行省总督。神庙祭司集团、军事贵族在政治上拥有雄厚实力,一些工商业奴隶主也拥有很大势力,一些城市实现了地方自治。国王主要依靠这些奴隶主集团进行统治,这不利于专制统治。公元前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745—前727年在位)进行政治和军事改革。政治上,他削弱总督的权力,在被征服地区采取民族混合政策,建立了由国王控制的王家兵团等。经过改革,亚述国王的权力得到加强,国内矛盾减少,国家实力增强。新亚述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获得大发展,奴隶制也得到加强,甚至普通亚述人都拥有奴隶和土地。到新亚述后期,随着国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和亚述国力的衰落,米底、埃及、巴比伦等地相继独立。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联合攻下了新亚述首都尼尼微,新亚述灭亡,其领土被这两个王国瓜分。
2 新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9年)是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的,瓜分新亚述以后获得发展。在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约公元前604—前562年在位)统治时期,新巴比伦王国一边与米底王国结盟,巩固后方,一边与埃及争夺叙利亚—巴勒斯坦。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占耶路撒冷,将大部分犹太居民掠往巴比伦城,史称“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二世在战争的同时,并未放松国内建设。他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巴比伦城市的兴建。新巴比伦王国的农业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得到发展,出现了大商家。两河流域的奴隶制达到了十分繁荣的程度。奴隶人数大增,王室和神庙拥有成百的奴隶,一些私人也拥有几十个、上百个奴隶。奴隶被用于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家务等各种劳动,甚至被用作妓女。新巴比伦王国的一些奴隶获得了很多财产,但他本人仍是主人的财产,可以买卖、转让、继承等,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始终十分尖锐。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们注重巴比伦城的建设,将巴比伦城建得雄伟奢华,耗费了国力。新巴比伦王国后期,外有波斯入侵,内有社会动荡,在这种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征服了新巴比伦王国。
在亚美尼亚高原,乌拉尔图王国在公元前9—前6世纪有过自己的兴衰史。公元前1千纪上半期,在小亚细亚沿海地区有过众多希腊城邦,其中米利都以文化发达著称。公元前1千纪前期,吕底亚王国兴起于小亚细亚西部的介尔姆河谷地区,在公元前7—前6世纪成为小亚细亚的一个大国,曾与米底王国长期争夺领土。约公元前630年,希腊人在今利比亚境内建立昔勒尼。
3 波斯帝国
波斯人与米底人在伊朗高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米底人于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建立王国,后来与新巴比伦王国联盟灭掉新亚述。公元前6世纪中叶,米底王国被波斯人征服。
公元前558年,波斯人居鲁士二世建立波斯王国,征服伊朗高原的其他王国,登上历史的舞台。之后,在居鲁士二世和冈比西斯二世的率领下,波斯人先后征服小亚细亚强国吕底亚、新巴比伦王国、埃及等地。公元前522年,在冈比西斯征服埃及的时候,波斯国内发生高墨达暴动。冈比西斯二世在从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去世。参与暴动的大流士一世谋杀了其他暴动领导者,镇压起义,夺取王位。这件事情被记录在用三种语言写成的贝希斯吞铭文里。大流士一世进而率军征服印度河流域和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建立了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强大帝国,史称“波斯帝国”。这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超级大国”。
波斯帝国版图如此辽阔,民族成分异常复杂,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新建立的国家机器也较脆弱。因此,大流士一世的统治并不稳固。为了巩固波斯的统治,大流士一世采取一系列改革政策,加强王权,确立君主专制统治。他神化自己,控制行政、军事、司法等权力,建立王室经济,建立秘密监察组织以便监督地方总督。他将全国划分为20个行省,设总督治理。他还将帝国划分为五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与总督互相牵制,国王每年对军队进行检查。他还统一了铸币制度,建立了驿道制度以便于政令的上传下达,开通埃及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采取宗教宽容态度。大流士还拉拢被征服地区的统治阶级,以扩大统治基础。改革巩固了波斯统治,但并未消除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没能消除帝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波斯政府除了将各地的肥沃土地掠夺过来,分给王族成员、官僚贵族和军事殖民者以及神庙之外,基本维持各地的原有经济制度。在政治和文化上,波斯也基本上维持了各个行省的原有制度。然而,波斯从各地的税收和纳贡中获得了巨额财富,波斯本部的经济和文化事业都获得极大发展。
大流士统治时期,波斯处于鼎盛阶段。他并不满足于统治现状,挑起了希波战争,但以失败告终。这场战争削弱了波斯实力,激化了内部的阶级和民族矛盾,波斯逐渐衰弱。与此同时,王室内部的王位之争和各地的起义也加剧了国家衰落。最终,在马其顿亚历山大对大流士三世的征讨下,波斯于公元前330年灭亡。波斯产生了较为成型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以善恶二神的斗争为教义,其宗教典籍是《阿维斯塔》。
公元前1千纪中后期,波斯先后两次在北非的埃及建立王朝统治,埃及处于其历史上一个较为混乱和衰弱的时期。北非的古国库什(今日苏丹)在公元前11世纪逐渐强盛起来,于公元前8世纪在埃及建立一个王朝。公元前6世纪初,库什王国迁都麦罗埃,进入麦罗埃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4世纪中叶)。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王国在公元4世纪之后强盛起来。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2世纪,西亚的腓尼基人在今突尼斯建立了迦太基。迦太基依靠较为发达的对外贸易,很快发展成为地中海的强国,并与罗马争夺西地中海霸权,展开了长达两百年之久的争霸战争。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伯伯尔人在今阿尔及利亚北部、突尼斯、摩洛哥北部建立王国。公元前500年,诺克文化在今西北尼日利亚境内兴起,一直持续到公元200年。在乍得湖地区,萨奥文化于公元前5世纪末期兴起,持续到公元1700年。
4 孔雀王朝
公元前900—前600年是印度的晚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各个部落基本上完成了向国家的过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瓦尔纳制度。瓦尔纳原意为“颜色”“品质”,后用于指代种姓制度。瓦尔纳制度将人们分为四个等级或种姓。婆罗门种姓属于第一等级,其职业是充任祭司、研究并传授婆罗门经典,不从事生产,人身不可侵犯,掌握着宗教和文化大权,甚至可以从政,充当国王的顾问。刹帝利属于第二种姓,其本职是进行统治,惩罚罪犯,从事战争,掌握国家的军事行政大权。吠舍种姓属于第三等级,其职业是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是属于没有特权的普通公民。首陀罗种姓属于第四等级,其职业是为以上三个种姓服务,从事手工业和作奴仆,没有任何权利,是雇工或奴隶。此外,还有“不可接触的贱民”。前三个种姓是雅利安族,按照婆罗门教义可以死后转世为人,是“再生族”。第四种姓则为“一生族”,死后不能转世为人。各个种姓有严格的界限。晚期吠陀时代的各个国家将瓦尔纳制度与婆罗门教结合起来,作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的工具。婆罗门教主张“业力轮回”(即因果报应)的理论,仍是一个原始状态的宗教,是维护印度种姓制度的理论工具。
公元前6—前4世纪是南亚次大陆由各国分立到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史称“列国时代”,因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故又称“早期佛教时代”。列国时代出现了迦尸、居萨罗等16个较大的国家,还有许多较小的国家。大多数国家是君主国,常备军已经出现,大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霸权而不断进行战争。列国时代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列国时代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旧的等级制度开始受到破坏,各个等级内部的人员在财富、权力和地位上有所变化,但瓦尔纳制度本身未受到撼动。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众多宗教派别和思想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释迦牟尼建立的佛教便是其中之一。佛教由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6—前486年)所创,最初是作为反对婆罗门教的宗教派别出现的,否认种姓差别,不主张崇拜神祇和偶像,提倡“众生平等”,主张按照其基本教义“四谛”(即四种真理)修炼,就可以成佛,到达智慧和解脱的彼岸。由于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任何人都可以入教,任何人通过修炼都可以得到正果,而且教义简单易懂,因而发展迅速,在两三个世纪里就传播到了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地区。公元1世纪,佛教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基本坚持早期佛教的信仰和原则,而大乘佛教则崇拜神和偶像,甚至将释迦牟尼变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