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了哈佛又如何?人生的另一种修炼
- 郭宇宽
- 1447字
- 2021-03-24 20:57:14
一无所知——初识公益
我来自鲁东农村,从1997年开始,家乡大力发展蔬菜大棚,我家是第一批加入到发展的队伍的。虽然那时只有7岁多,但已经开始帮着爸妈在大棚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初三,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放学之后到大棚里面盖保温膜、铺草毡子或者帮着摘蔬菜。农业种植同样面临“大小年”的困扰,在经济学里有个专属的名词叫“丰产不丰收”。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当时我上小学二年级,当季大量种植的西红柿滞销了,新鲜的果实摘下来,只能堆在地上,大人们都很发愁。我很爱吃西红柿,每次家里种西红柿我就很开心,因为总是可以吃很多的西红柿。但那个夏天西红柿的滞销,让我很长时间对西红柿提不起兴趣,当时我十分不理解为什么会滞销呢?
爸妈都是朴实的农民,对于我们下一代的期望就是以后可以不用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有了在农村的成长经历,让我一直对农村人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有时会想,我长大以后可以为像父母一样的老百姓做些什么呢?可惜这个问题一直无解,直到步入大学校园。
可能是天性使然,我很不适应当前的应试教育,记得当时老师们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是把脑子用在学习上就不用坐在这么靠后了”。因为当时高中是按学习成绩排座位,所以可以想象我的学习成绩……不过还好,高考超常发挥,进了一所二本学校。
进入大学之后,有种一下子被释放天性的感觉,你可以选择你想学的课程,可以去图书馆看自己想看的书,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在离家1000多公里的陌生环境里,认识那些可爱的同学,可以有很多选择,好奇心彻底被释放。大学中有很多社团,因为2008年的地震,我第一次了解志愿者这个群体,所以第一个报的是学校的志愿者协会。当时第一次参与学校组织学生到呼和浩特敬老院的活动,我来做敬老院对接和外联的工作。首先我需要找敬老院及读院的负责人,和他们沟通活动的相关流程,基本谈妥之后,就去寻找赞助商。当时学生考驾照是一个很火的市场,因此从驾校入手是不错的选择。于是我就找到了一个驾校,赞助了一两千元,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我要帮助他们在学校进行推广代理,即在校园中发传单、贴海报。由此,我也开始了我的第一份兼职工作,做驾校代理,从而收获自己的第一桶金。这份工作当然也很辛苦,记得有次一晚上跑了两栋宿舍楼,出来之后嗓子都说哑了。
第一次正式志愿者体验是在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第12届运动会,在接受了正规的社交礼仪、赛事服务事项的培训之后开始了15天的正式志愿者体验。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志愿者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参加“小鹰计划”埋下了伏笔。
2012年4月,“小鹰计划”到内蒙古大学宣讲。当时我并不知道,后来在一个明媚的午后,路过我们宿舍楼宣传栏时看到两个同学在贴一张天蓝色海报,贴完后就走了,但没太贴牢,海报一个角耷拉了下来,我就想帮忙贴回去,在翻开整张海报的那一刻,立马就被那苍鹰翱翔的画面吸引了,然后就开始收集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友成基金会的资料,登录网站了解“小鹰计划”这个项目,填写报名申请后开始了紧张的等待,最后终于如愿拿到录取的offer。
当然最后加入“小鹰计划”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当时正是大四,按照规定,如果我在离校的一年时间出现任何意外情况,学校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参加志愿者的事情首先是跟班主任徐老师说的,她很支持我,然后领我到院长办公室,院长在详细了解了友成基金会以及这个项目之后,对我说,我来给你担保,如果出现任何意外,我来承担责任。正是幸运地遇到如此负责和开明的班主任和院长,我才有机会得以提前一年离开学校,参与到“小鹰计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