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银河奖征文(特别赞助:阅文集团)(2)
- 科幻世界(2018年2月)
- 《科幻世界》杂志社
- 4895字
- 2018-04-13 17:36:15
尽管在接下这宗案子之后,佩特诺夫已经看过了数以百计的照片、素描和示意图,并阅读了数万字的相关报告,但当真正置身此地时,他仍然感到了一阵强烈的惊讶与兴奋。在这座面积接近半平方公里的巨大洞窟内,数百座由石砖砌成、外形极其规则的矩形石屋,沿着两侧洞壁的地势层层叠叠地铺展开,看上去活像是一片特大号的蜂巢,各种各样的垃圾在小镇边缘堆成了一座几米高的腐殖质小山,而居民们经年累月燃烧柴火所产生的烟雾则让小镇上方的洞顶积累了厚厚的一层黑炭,活像是一片被凝固在时光中的乌云。在房屋与小道之间,混合着玛雅古典时期与奥尔梅克文明风格的浮雕和石像比比皆是,其中一些甚至直接以整座钟乳石或者石笋雕成。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位于这座地下小镇中央的那座建筑物——如果换在别的时候、别的地方看到这玩意儿,佩特诺夫多半会认为这是一座标准的玛雅风格阶梯金字塔。而与蒂卡尔城里的那些原装货相比,他眼前的这货只有两点差异:首先,它位于幽暗的地下;其次,它并没有完全建成。本该位于塔顶的上层建筑根本没有开工,而台阶和一部分顶部结构也只建好了一部分。
“我们管这玩意儿叫木村金字塔——没错,最早发现它的,就是你在圣何塞医院见过的那个可怜家伙。”宋汤姆的副手克里斯丁说道,“虽然咱和他不太熟,但那其实是个挺不错的伙计,只是……可惜了。”
“是啊。”佩特诺夫应和道。在奉命接手调查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本案仅有的两位目击证人之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嫌疑人——木村敏郎教授。根据档案中的说法,来自京都大学的木村教授是参加第二和第三期勘探队的主要考古学家之一,除了对前玛雅时代美洲文明史的深刻研究之外,他还是个密码爱好者和半职业程序员,一直都在同行中以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著称。但是,当佩特诺夫在医院的病床上初次见到那个骨瘦如柴的男人时,他却完全无法从对方身上找出理性的迹象——这个穿着束缚衣的人,心智已经被疯狂的雾瘴彻底遮蔽,甚至连有条理地交谈都难以做到。每说几句话,他就会开始痛苦地抽搐,前言不搭后语地嘟哝着令人难以索解的语句。而在这些胡言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种子”与“毁灭”。
当然,在那之后,木村的情况好了不少——这都得归功于医生们为他注射的镇静剂。按照医院方面后来提供的报告,这位可怜的考古学家在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基本恢复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只可惜说的仍然是些疯话。他不断试图告诉医生们,之前的自己被一些“邪恶的信息”感染了,而旨在发掘这些信息的“埃勒博斯”考古项目应该立即终止。在经过商讨后,医生们最终延迟了木村的出院时间,并威胁要将他重新拘束起来,而木村立即明智地停止了胡说八道。
万幸的是,除了木村敏郎,佩特诺夫还有另一位头脑正常得多的目击证人人选。“请问,米格尔·佩莱莱先生在吗?”在从最初的惊异中缓过劲来之后,他深吸了几口洞穴内潮湿的空气,询问道。
“我就是。您是佩特诺夫探员?”一个有着典型的梅斯蒂索人的褐色宽脸膛的身穿迷彩色战术背心高个子男人,闻声从不远处的一顶帐篷里钻了出来。这个名叫米格尔·佩莱莱的洪都拉斯人,并不是考古学家、地质学家或者洞穴生物学家,而是一名退役的前特警兼私人保安。他之所以会加入勘探队的行列之中,完全是因为赛斯-科赫基金会的缘故——这家由同名科技公司成立的基金会为“埃勒博斯”洞穴探险与考古活动捐献了超过两千四百万美元的经费,并且没有要求任何报偿。他们唯一的要求,仅仅是让公司技术部门的两名具有考古工作履历的高级研究员参加第三期勘探,并分享一切发现。除此之外,为了确保这两位仁兄的安全,基金会不仅花钱购买了一大堆安全设备,还雇来了由米格尔带领的一小队武装保安。
不幸的是,事实最终证明,他们采取的这些措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有用。第二期勘探队在为期一个半月的工作中,仅仅清理并勘探了与被海水淹没的地下河道直接相联的规模最大的那座洞窟,而第三期勘探队的任务则是沿着地下河进一步深入“埃勒博斯”溶洞群深处,对另外三座洞窟展开全面探索。两个星期前,包括木村教授、他的两名学生,以及赛斯-科赫基金会的人在内的十九名勘探队员,穿过了位于主洞窟西北角落的狭窄甬道,进入了先前只由微型无人机进行过初步勘探的二号洞窟,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一处小型营地,并在次日继续沿暗河而上向三号洞窟进发,只留下包括米格尔在内的五个人驻守营地。
“恕我直言,探员先生。虽然我明白您现在的心情,但我能告诉你的事真的不太多。”米格尔打了个响指,从戴在手腕上的便携式全息投影仪里调出了一幅地形图。在这幅依据微型无人机的初步勘探绘制的二维地图上,“埃勒博斯”的四个主要洞窟沿着暗河流动的方向排列成弯弯曲曲的狭长一串,让佩特诺夫下意识地想起了他小时候在保加利亚老家的农场里见过的从被宰杀的牛肚子里取出来的牛胃,“虽然我坚持要求陪同木村教授和其他人前进,但不幸的是,那些可敬的专家先生显然认为,像我这样缺乏专业素养的人跟着他们只能成为累赘。”
“我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佩特诺夫说道。
“现在想来,也许正是这种安排让我捡了一条命。”米格尔耸了耸肩,“二号和三号洞窟之间的距离是最长的,由于一部分坚固基岩的存在,暗河在这一带是一条接近一公里长的狭窄隧道。在勘探队进去之后,他们拉了一条通信光纤与我们保持联系。”他指了指两座洞窟之间的那条羊肠般的细线,“不过,三号洞窟和四号洞窟之间的距离只有不到五十米,而且连接它们的通道相当平坦,很容易穿行。而且勘探队报告说,两座洞窟内都发现了古人类遗迹。”
“所以他们决定同时勘探两座洞窟?”佩特诺夫问道。
“没错,”米格尔说道,“他们在那儿分成了两组,木村教授带着一个小组进入了四号洞窟,剩下的人则在三号洞窟里继续工作。一开始,情况都很正常,我们在前一百五十个小时内都保持着规律的定期通信。但后来,鲍尔先生说,木村教授变得有些……不对劲,林光宇先生也证实了他的说法。”
“嗯……”佩特诺夫点了点头。鲍尔和林光宇都是赛斯-科赫科技公司的高级科研人员兼董事会成员,公司基金会以大笔捐赠换来了将他们安插进勘探队的机会,当然,这两位也是米格尔的安保小队最主要的保护对象,“我看过那些报告。他们似乎认为,木村教授有点儿精神分裂?”
“是的,探员先生。”米格尔关掉了地形图,“在最后几次例行通信中,木村教授说,他在那些遗迹内发现了一些文字,似乎是类似计算机代码之类的东西。一开始,他声称这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但很快就又改口说他弄错了,那儿什么都没有。鲍尔先生在最后一次通信中告诉我,他们确实在三号和四号洞窟的遗址中发现了文字,可是木村却要求他们立即毁掉所有发现。”
“毁掉如此珍贵的文物?这可不像是考古学家会干的事儿。”
“没错。就在我们纳闷的时候,通信光纤突然断了,我们和其他人就这么失去了联系。我们等了一整天,结果等到了四个被暗河的水流冲下来的勘探队员——他们都是在三号洞窟工作的分队成员,而且除了副队长孙达龙教授之外,其他人都死了。我想,你应该读过他们的验尸报告。”
“是的。”佩特诺夫说道。所有死亡人员在被运出洞外后,又由从美国请来的专业法医团队进行了第二次尸检,结果很明显:他们死于重度灼伤造成的多器官衰竭。对呼吸系统的解剖则表明,其中三人——包括赛斯-科赫的两位研究员——比较幸运,很可能在几十秒内就被烧死了,但伤势较轻的孙达龙却被迫忍受了好几个小时的痛苦,最后才在被送往医院抢救的途中因为伤口的严重感染而过世。没人知道其他勘探队员的下落,只有木村敏郎是个例外。
“我们并不是不拿勘探队员的安危当回事,探员先生。但当时我们人手不足,难以组织救援行动,而且没人知道在洞窟深处到底有什么样的危险。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暂时撤回一号洞窟是最合理的选择。”米格尔挠着脑门,下意识地避开了佩特诺夫的视线,“在撤回一号洞窟的途中,我们在地下河里拦下了一艘应急充气筏。那上面只有木村教授一个人,他身上只有一些轻微的划伤和瘀伤,很可能是自己弄出来的。在刚遇到我们时,他随身带着一本笔记,里面全是些我们看不懂的古文字和代码,在笔记本封面上还有他自己的批注,说那些东西是无价之宝,是揭开万物本质的关键。”他摇了摇头,“可就在我们回到一号洞窟后不久,木村教授就偷了一罐固体燃料,把他的那些‘宝贝’一把火烧了。接着,他还脱光了衣服四处乱跑,大叫大嚷说这么做是为了拯救我们的灵魂。”
“这么做简直就是犯罪!犯罪!”宋汤姆不失时机地插进来评论道,“我看过那些还没被烧光的残页——全都是古文字的摹本!是一种与玛雅文字密切相关,但过去从未有过记录的文字!这是无价之宝啊!木村那家伙肯定是疯了……”
“够了,这些事我都在你们的报告和档案里读过。”佩特诺夫摆了摆手,“米格尔先生,还有什么事是你知道但没有写进报告里的吗?”
“让我想想……呃,好像还真有。”赛斯-科赫基金会雇佣的保安想了想,“在刚被我们发现时,木村教授曾经对我说过几句话。虽然他那时情况很差,但神智却非常清楚,不像在胡言乱语。他说,他们的发现是一枚种子,一枚具有无穷可能性的种子。”
“种子?他有没有进一步的解释?”
“是的,他说过,”米格尔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听上去有些像是叹息,“他说,那意味着一切。”
4
按照事先制定的日程表,在进入“埃勒博斯”后的头二十四个小时里,佩特诺夫一边等待着他申请的物资运送到位,一边对留在一号洞窟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展开了全面调查,录下了一大堆大同小异、没多少用处的口供;而一个FBI派来协助调查的法医小组则对失踪人员的一切个人物品,甚至是那些已经被打包收集、准备运回地面的排泄物,都进行了全面的毒理学与传染病学检测,但也同样一无所获。失踪者留下的所有文字记录、个人录像甚至自拍照,都被佩特诺夫搜集起来,作为附录与一份冗长的报告一道呈交给了待在圣何塞的那位哥斯达黎加共和国司法部代表——由于“埃勒博斯”溶洞群位于哥斯达黎加境内,从法理上讲,这位从头到脚都透着一股子慵懒官僚相的仁兄,才是这次调查的首要负责人。至少,没有他点头,所有进一步的调查活动都不能开展。
当然,这位负责人需要做的也仅仅是点头而已。
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所有人都明白,在这儿真正说了算的是安东尼·佩特诺夫。由于失踪的“埃勒博斯”勘探队成员来自半打不同的国家,调查组的组成自然也颇具多元性,但在所有调查人员中,没几个人像佩特诺夫一样在年轻时代有过货真价实的洞穴探险经验,而具有相关的办案经历的更是仅他一家,别无分号——三年前,佩特诺夫就曾经在斯洛文尼亚破获过一起绑架游客案,成功地将一群被藏起来的背包客从波斯托伊纳溶洞深处的犄角旮旯里毫发无损地找了出来,顺带揪出了最后一个试图躲进暗河逃脱法网的劫匪。
不过,佩特诺夫很清楚,眼下的情况可不是逮住个把绑匪那么简单。考虑到种种可能存在的未知风险,他不得不尽可能谨慎行事。在结束了毫无收获的初步调查之后,他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制定行动方案,同时等待着那艘运载能力有限的小型潜水器通过一次次“蚂蚁搬家”将他申请的装备与物资分批运送到位。为了以防万一,佩特诺夫不仅准备了大量洞穴探险必备工具、食品、药物和应急用的便携式氧气罐,还利用所有能够利用的权限额外搞来了一批“特别货物”:八支可以在十米内用高压电击镖瞬间放倒一头水牛的T-20M袖珍泰瑟手枪、两支可以发射12号霰弹的防暴枪、两打防毒面具,以及上百枚动能自动侦测信标。一箱便携式干粉灭火器和许多警用电棍也被列入了装备清单内,以备不时之需。
在第三与第四天,二十五人的队伍组织了起来、并通过最原始的人力运送方式溯暗河而上,将这些物资分批搬进了二号洞窟——这支队伍包括了一个法医小组、米格尔的四人安保小队、宋汤姆手下的一队专业洞穴探险人员,以及佩特诺夫的专案组。第三期勘探队在二号洞窟内设立的营地成了他们的临时前进基地,在安顿下来之后,队员们立即对这处洞窟进行了全方位搜索,将自动侦测信标插到了每个能藏得下人的地方,灵敏度极高的微型浮标式声呐则被丢进了暗河最深的地方,以搜索可能隐没在墨黑色水面之下的秘密。
不过,除了从冰冷的暗河水面上捞到几片烧得面目全非的衣物碎片和一只在高温中变形的固态燃料罐之外,他们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