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录毛泽东1:早年奋斗史1893—1927(新版)
- 李捷 于俊道
- 4184字
- 2021-03-24 10:46:45
一、韶山少年
公元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南岸上屋场。按照中国的传统纪年,这一天是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
韶山冲
萧三写道:
在中国的中南地区,在浩浩荡荡的长江(扬子江)的南岸,有一个很大的湖泊——洞庭湖。湖的南面,伸展着一块美丽的大地:流着湘、资、沅、澧四条江河(它们都流入洞庭湖,又转汇入长江);蜿蜒着五岭山脉、雪峰、武陵,以及衡山山脉——这里有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在这块大地上,覆盖着密密的树木、竹子、茶山、果树……散落着整齐的稻田、棉、麻、菜园……住着3000多万人——现在增加到4800万了。
这就是湖南省,中国美丽而又富饶的省份之一。
在湖南省湘江流域的湘潭县韶山冲,有一座大山,叫韶山。山上有韶峰,韶峰高达两三千米,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这山好像一座锦屏,一起一伏,绵亘约20里长。这个地带原就叫作韶山冲。一般说,冲长十里。
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冲里,有一些稀稀落落的房屋,住着毛、李、钟、周、邹、彭、庞等几姓人,其中姓毛的最多。他们大都是种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忠厚、朴实、勤劳、善良的老百姓。
韶山的落脉处是一座不高但草木茂盛的山,叫韶山嘴。韶山冲有一条小溪顺着韶山,经韶山嘴,弯弯曲曲向东南缓缓地流过去。在韶山嘴的对面,在那山环水抱的南岸,有一栋半瓦半茅的朴素的房屋,叫上屋场。那时候在这所房子里住着两家人,堂屋正中为界。公元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这所房子里的毛家诞生了一个男孩子。他就是毛泽东,后来成为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我们的毛主席。
家世
高菊村等在《青年毛泽东》一书中写道:
毛氏家族源远流长。据《韶山毛氏二修族谱》记载,韶山毛氏原籍江西。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王朝迭兴。由于战争灾难连年不断,其始祖太华公不能立足,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1368年),从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省吉水县内)迁徙至云南澜沧(今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内),娶王氏,生八子。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太华公因军功封官入湖南,长子清一、四子清四随其父母一道来湘,居住在湘乡县城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移至湘潭县七都七甲定居,在这个荒僻的山乡,白手起家,垦荒务农。从此,毛氏宗族便在韶山一带繁衍生息,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共同创造了这里的经济和文化。太华公就成为韶山毛氏家族的第一代祖先。
从第1代至第6代,毛氏家族没有固定的谱系。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韶山毛氏第一次修族谱时,制定了从第七代开始的固定谱系: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
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二修族谱,因恐原订谱系不够,于是又续订了20个:
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
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
以后,毛氏族谱经历三修、四修,均未再续谱系。毛氏从第7代开始严格按照上列谱系取名。
从始祖太华公算起,毛泽东是第20代子孙。目前韶山毛氏最晚的辈系,已是第二十四五代了。
毛氏家规颇严。据族谱记载,有家训十则:“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志芸窗”“勤劳本业”。还有家戒十则,即戒“游荡”“赌博”“争讼”“攘窃”“符法”“酗酒”等。当然,在封建时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三纲五常”。
《韶山毛氏族谱》共十五卷,附首一卷,前后修过四次:创修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二修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三修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修于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内容包括传赞、祠堂图记、契文、墓图、家训、家规、任事录、世系表等,是研究毛泽东家世的珍贵资料。据《韶山毛氏族谱》(四修)西河堂民国三十年活字印本,毛泽东的家世如下表: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公元1870年生,1920年1月23日卒。早年读过几年私塾,从17岁开始当家理事。
1936年冬,毛泽东回忆说:
我父亲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被迫当兵。他当了很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通过做小买卖和别的营生,用心节约,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自己的田地。
这时我家成了中农,拥有15亩田地。这些田地每年可以收60担谷。一家5口,每年食用共35担——每人7担左右——有25担剩余。利用这个剩余,我父亲又积蓄了一点钱,过了一段时间又买了7亩地,这就使我家具有“富”农的地位了。我们当时每年可以收84担谷。
我10岁时家中有15亩地,一家5口人,我父亲、母亲、祖父、弟弟和我。我家买了外加的7亩地后,我的祖父去世了,但是又添了一个弟弟。然而我们每年仍然有49担谷的剩余,依靠这剩余我父亲就不断地兴旺起来了。
当我父亲还是一个中农的时候,他开始做贩运谷子的买卖,从而赚了一些钱。他成为“富”农之后,就把他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做这个买卖上。他雇了一个长工,并且让孩子们和妻子都到地里劳动。我6岁就开始干农活了。我父亲并没有开店,他只是从贫农们那里把粮食买下来,然后运到城里卖给商人,在那里他可以得到较高的价钱。在冬天碾米的时候,他便加雇一个短工在地里劳动。所以这个时候我家就有7口人吃饭了。我们家吃得很节省,不过总是够吃的。
……
我则识了几个字,我父亲就让我开始记家里的账。他要我学珠算。由于我父亲对这事很坚持,我就开始在晚间记账。他是一个严厉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可记,他就叫我去干农活。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常常打我和我的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而且给我们吃最次的饭菜。他对雇工们做了让步,每月逢十五在他们吃饭时给鸡蛋吃,可是从来不给肉吃。对于我,他既不给肉也不给蛋。
毛泽东的母亲文氏,公元1867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四都唐家圫,与韶山冲相距十余华里,仅一山之隔;卒于1919年10月5日。文氏原名文素勤,因排行第七,因此又名文七妹。文家世代务农,家境小康,因祖先葬在韶山冲,每年总要拜扫坟墓,想在当地找个落脚点,便将文氏许配给毛贻昌。
文氏生下五男二女,但长子、次子和两个女儿都不幸夭折。毛泽东出生后,文氏唯恐出现意外,便将他寄居在外祖父家,拜当地龙潭的一块巨石为“干娘”,以保平安。因此,毛泽东的乳名叫“石三伢子”。
文氏在毛泽东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1936年冬,毛泽东回忆说:
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并且当他们在荒年里前来讨米的时候,常常送米给他们。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曾经多次发生争吵。
我家分成两“党”。一个就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于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她批评了任何公开动感情和公开反对执政党的企图,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
我父亲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亲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向自己的孩子们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曾因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我9岁的时候,曾经同母亲认真地讨论过我父亲不信佛的问题。以后,我们试过很多办法想让他信佛,可是没有成功。他只是咒骂我们,我们被他的攻击所压倒,只好退让,另想新的办法。但他总是不愿意信神。
可是,我看的书逐渐对我产生影响,我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怀疑神、佛了。我母亲开始为我感到忧虑,责备我对于敬神拜佛的仪式漠不关心,可是我父亲不表示意见;后来,有一天,他出门去收一些款子,路上遇见一只老虎。老虎突然遇见人,立刻逃跑了。然而对此更加感到惊异的却是我父亲。事后他对自己这个奇迹般的脱险思考得很多。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冒犯了神明。从此,他对佛教比较尊重了,间或也烧些香。然而,当我变得越来越不信神的时候,老头儿也并不干涉。他只是在自己处境不顺当的时候,才祷告一番。
农民的儿子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父亲的吃苦耐劳、精明能干;母亲的通情达理、从容镇静,这些淳朴农民的优良品质,都融入了他的身心。后来成为文学家的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好友萧三在《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中写道:
毛泽东在六七岁的时候,便开始在田地里劳动了。到13岁时,他白天要在地里做一个成年人所做的工作,晚上还要帮父亲记账,因为这时候他已经是全家“最有学问”的人了,就是说,识字最多。此外,他父亲常在夏天月亮底下教他和弟弟打算盘,要他们学会用两只手同时打。但他们吃的只有糙米饭和蔬菜,逢每月的初一、十五,家里给雇工们吃点鸡蛋和鱼之类(很少吃肉),他和母亲、弟弟是没有份的。
从小就耕种田地,从小就受了劳动的锻炼,所以毛泽东深深地知道中国农民群众生活的痛苦与要求。毛泽东自己就是农家出身——这个出身,这个环境,使得他从小时候起就和农民群众有密切的联系。
……
乡间传说着几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年,秋收时节,农民们把稻谷打了下来,都摊在坪里晒着。忽然,天下起雨来了。大家忙着收谷子。幼年的毛泽东没有急着收自己家里的谷子,而先帮助一家佃户去收。父亲生气了。泽东说:人家家里很苦,还要交租,损失一点就不得了;我们自己家里的,自然不大要紧些……
一个冬天,泽东离家去学校读书。路上遇着一个穷苦的青年,他在风雪的冷天里只穿着一件单衣,冷得打战。泽东和他谈了几句话之后,就脱下自己一件夹衣给了他。及至假期回家,家里检查他的衣服时,发现少了一件,质问泽东,泽东照实地说了出来。
又有一次,旧历年底,父亲叫泽东去别人家里取回一笔猪钱。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了一些衣衫褴褛的可怜人,他就把手中的现钱都给了他们。
还有一个很有意义的,足以启发我们读者深思的故事:一天,泽东的父亲叫他和他弟弟去收田里的拖泥豆。弟弟调皮,选豆子长得稀的地方拾,豆子稀,拾起来容易些,面积也宽些。泽东却选了一块豆子长得密的地方,老老实实地一颗一颗地摘、拾。这样,时间要得多,但面积却比较小。父亲来了,随便一看,竟称赞弟弟而责备哥哥。但泽东拿篮子里所得豆子的数量给父亲看,父亲也就不说话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泽东从小做事就是踏踏实实的。他小时就具有一种忠厚诚实和朴素的品质。
也是姓毛的一个邻人,把自己的猪卖给了泽东的父亲。说好了价,也交了些钱,但是没有赶猪回家。过了十来天,猪价也涨了,父亲叫泽东把猪赶回来。泽东到了邻家。邻家说:“猪价涨了;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不卖的了。”泽东说:“是呀!你又喂了十多天,还是说好了的那些钱,你当然不卖了。”泽东空手回到家里……
韶山冲的人们到现在还都传说着这些故事。“润芝(毛泽东的字)先生从小就是很讲礼性(讲理)的。”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