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理念二:理性——拒绝投机,坚持独立思考(3)

第五节 投资不要草率行事,要三思而行

相信很多投资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进入股市一段时间以来,关注和购买的股票不少,其中也出现过暴涨的局面,但总的算下来却发现非但没有赚到多少钱,反而亏了不少,但具体亏在哪一只股票上,又说不出来。

这样的现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十分常见的。对此,巴菲特说:“某些投资人总是想要买进太多的股票,却不愿意耐心等待一家真正值得投资的好公司。每天抢进抢出可不是什么聪明的办法……近乎怠惰地按兵不动,正是我一贯的投资风格。”

巴菲特认为,股市是非理性的,所以在选择买入股票的时机时,要能做到抗拒诱惑、以静制动,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投资机会。而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很难抵抗诱惑,结果呢?虽然在股市里不断抢进抢出,忙得焦头烂额,最终却没有什么收获,甚至还会亏损。这就是股市中为什么赚钱的人少、赔钱的人多的真正原因。

这里有个例子很好地表现了投资者的这种行为:2007年,有个人看到身边的朋友投资赚钱便也想学着炒股,于是向朋友请教挑选股票的方法。朋友面对他的问题哈哈大笑,说:“哪有什么方法啊,看到别人怎么买自己就怎么买呗!”这人听了觉得不明白,于是朋友就向他“指点”道:“我通常都是打电话给一些消息灵通的朋友,朋友说什么股票好,有消息,有人做,我就买什么;有时候则是看报纸和电视台上面的股评,看那些专家介绍什么就买什么;再有就是上网,去贴吧里看网友们都有什么推荐,觉得不错的也可以买。”

这人一听立刻就呆在当场,问朋友说:“你买股票用的可是真金白银啊,这样胡乱地买,万一亏了可怎么办啊?”朋友却大大咧咧地答道:“反正我也没打算做长线,拿到手里一看形势不好就立即出手呗,亏也亏不了多少,赚到了一个涨停板可就是不少钱啊!”

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见到这样的投资者,他们选一件衣服、买一张椅子都会跑好几家商店,挑来挑去,但在选择股票的时候却十分草率鲁莽,甚至有时去超市买一卷卫生纸都要比选择股票花的时间多。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上面最后那句话中。这些人买东西是为了长期使用,但买股票却是为了赚取差价,因此在他们看来,越是走短线越是容易赚钱。市场上就有人把这种短线投机的行为形象地比喻为“击鼓传花”。我们小的时候应该都玩过击鼓传花的游戏:当鼓声响起时,每个人都飞快地把花传给下一家,生怕鼓声停止时,花留在自己的手上。对这些做短线的人来说,股票就是他们手中的花,鼓声就是上涨的行情,在鼓声中利用股票的传递牟取暴利,在鼓声停下来之前将股票抛出,这就是游戏规则。

因此,这些人从来就没有“持股”的概念,任何股票在他们的眼里都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他们把股票当做“绑上蜜糖的定时炸弹”,谁都想在上面沾上点甜头,但又怕鼓声停下之后被炸到。于是,我国就发明了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些人盲目做短线的行为——炒股,而这些炒股的人所进行的不是投资,而是投机。投机是投资市场上的大忌,投机行为本质上就是赌博。在短时间内,凭借运气或者所谓的“内幕消息”,投机行为也许能够暂时有所收获。但从长远的角度讲,在投资市场上还没有谁能够靠投机取得好的收益呢!巴菲特就曾说过:“没有任何人能够像蜜蜂从一朵小花飞到小花一样频繁买进卖出股票,然后还能取得长期的投资成功。”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自己就是凭借这个手段赚到钱的,那也只能说你的运气真的很好。我们都知道,从2005年6月到2007年年底,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进入全民炒股的时代。在那个疯狂的时间段里面,确实有很多人取得了比巴菲特还好的收益率,但可以说这种短线炒股的做法是实用有效的吗?我们先看一项调查:

在2006年股市疯涨的时候,《中国证券报》与大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一项名为“2006年度投资者收益情况网上有奖调查”的活动,活动收到反馈的调查问卷一共7735份。

这超过7000份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2006年度全国的大盘指数涨幅已经接近100%,但在投资者中却有70%的人收益率只在20%到50%之间,而21%的投资者只有10%左右的收益,而接近大盘和超过大盘涨幅的投资者只占了不到5%。这些调查者当中,有接近80%的人都承认,自己在选择买进和卖出股票的时候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非常草率;而那些收益最高的投资者也说,他们大多是在股市中浸淫了很久的老股民,在选股和卖出的时候都非常谨慎,尤其是选择股票时,都曾经做过非常详细的分析。

这些调查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信息,在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轻率短线的投资者的收益尚且不及市场的平均水平,一旦出现熊市,恐怕这些靠运气和“内幕消息”炒股的人就要吃亏了。该调查同时还表明,在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段内,炒短线赚钱的几率是要远远低于亏钱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根本不研究公司的具体情况,也不知道自己持有的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多少。他们每一次轻率地买进卖出,其本质就是在进行赌博。所谓久赌必输,这样的投机行为必定会在股市中惨淡收场。

同样是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巴菲特就很好地为我们上了一课:2003年,巴菲特投资中石油H股一时掀起轰动,因为中石油H股是2000年在香港上市的,当时这只股票并不为人所看好,上市不久后就跌破发行价。但巴菲特却敏锐地发现了它的价值,在2003年4月,中国股市还非常低迷时,巴菲特以低价强力进入中石油H股,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中石油第三大股东,最终也凭借这只股票赚了28亿港元。

但这只是故事的前半段。2005年随着中国股市的升温,很多人对股市的紧张状态开始放开,纷纷投资。但这时的巴菲特却变得谨慎了起来,他面对中国全民炒股的局面,没有轻率地投资于任何一只股票,而是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上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小心求证,巴菲特作出了一个再次让人震惊的决定,他不但没有购买任何一只股票,还将手中持有的中石油H股全部清仓,悄然离开了中国股市。

而中国股市的后续发展也再次印证了“股神”的明智。在其离开中国股市一年以后,中国就爆发了前所未有的股灾,很多人的收益连同本金一起化为乌有。

为什么巴菲特会在一片大好的局面下选择离开呢?这就是巴菲特的谨慎小心在起作用了。这是2007年巴菲特离开中国股市之前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段话:“是的,我建议要谨慎。任何时候,任何东西,在巨幅上涨的时候,人们就会被表象所迷惑。我不知道中国股市在明后年是不是还会涨,但我知道价格越高越要加倍小心,不能掉以轻心,要更谨慎。”如果当时那些轻率的投资者能够仔细思量一下巴菲特的这段话,会有多少家破人亡的惨剧是可以避免的啊!

第六节 理性运用市场的非理性

当记者问巴菲特如何看待市场上某些投资者狂热、焦虑以及一些非理性行为时,巴菲特笑了笑回答道:“事实上,我非但不会担心和恐惧市场上出现的非理性行为,反而喜欢这些非理性行为的出现,因为仔细研究并且利用这种非理性,恰恰能够给我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事实上,巴菲特对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有着深刻的认识。1987年10月的美国股灾让巴菲特看到了美国投资者的疯狂和不理智。对此巴菲特曾说,在投资市场上,每个人都充满了贪婪、恐惧、愚蠢的念头,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投资者要明白,他们的贪婪、恐惧、愚蠢的念头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但这恰恰是很多人不愿去思考的,因此这些人的行为也就并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而正是由于市场上的非理性投资者如此之多,才更衬托出理性投资人的可贵之处。

所以,1998年9月16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特别会议上幽默地说:“我们希望股票市场上的傻子越多越好。”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傻子越多,就会出现更多的非理性投资,而这时候,理性的投资者反而能捕捉到更多的有利机会。

那么,投资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呢?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以前有一位石油投资人去世了,正当他准备进入天堂时,天堂的管理员却跑过来告诉他说:“你原本是可以进天堂的,不过现在天堂里分配给你住的地方名额已经满了,所以现在我们只能暂时把你分派到地狱里去。”

这位石油投资人听了这话没有流露出任何的不满,他想了想说:“既然如此,那我也就只好去地狱了,不过临走之前,你总要让我去和那些住在天堂里的同行打声招呼吧?”

天堂的管理员想了想,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便同意了。

这位石油投资人来到天堂门口,把双手拢在嘴边做喇叭状开口大叫道:“地狱里发现石油啦!地狱里发现石油啦!”

话音刚落,那些住在天堂里的投资人们就一窝蜂地跑出来,蜂拥地奔向地狱。

天堂管理者见此情景无奈地对他说:“你成功了,现在天堂里面有空位了,你可以留在这里了。”

可是这时候这位石油投资人却犹豫了,他摸摸脑袋又搓搓手,最后一咬牙说道:“我想我还是不要留在天堂了,说不定地狱里真的能找到石油呢!我还是跟着去看看吧!”

总结投资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为局面所迷惑,出现跟风行为。上面的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这种行为的来源,很多投资者并不懂得独立思考和分析,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参考的更多的是市场上的某些“消息”,那么出现跟风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最终让整个市场陷入非理性当中。巴菲特说过:“出于某些原因,人们是从价格而不是价值中寻找其投资启示的。当你开始做一些你并不理解的事,或者只是因为上周什么投资方式对其他人有效时,这些投资启示就毫无用途了。世界上购买一只股票的最愚蠢的动机是:它的股价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