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高瞻远瞩——用远大志向引导自己
- 诸葛亮:旷世奇才的16堂人生智慧课
- 欧阳彦之
- 5970字
- 2018-03-30 16:25:24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并不仅在于他智谋出众,治国有方,更为重要的是他志存高远。
年轻时代的诸葛亮,“每自比管、乐”,立志要成为出将如乐毅、入相如管仲的杰出人物;而他初出茅庐就选择辅佐刘备,也正是因为刘备跟他有着“统一中原,兴复汉室”这一共同的清晰目标和明确的志向。
因此,我们要改变人生,就要从设定符合实际的志向做起。志向确定以后,就要坚持不懈地履行,这样,我们在生活中就会充满动力和自信,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就会有更大的成就。
1.用远大志向引导自己
梦想是能量、是力量。伟大人生的动力来自远大的梦想!有梦想才有奋斗,有奋斗才有发展!梦想是人生的指南针,是每个有志者的人生灯塔,是激励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梦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没有梦想的人,只会变得慵懒,永远把握不到成功的契机,永远不会有所发明和创造。
“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是成为富人的野心!”准确地说,这里的“野心”应该是“雄心壮志”。一个心志不高的人,一个没有远大目标的人,一个连人生蓝图都没有的人,能够创造出什么奇迹。连想都不敢想,又何来动力,何来成功?
身居隆中的诸葛亮,没有一天不关心着天下形势的变化。
心怀远志的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每一个变化,都了如指掌。
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了解,首先得益于荆州襄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史载“襄阳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遮湖广,东瞰吴越”,这种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使得襄阳成为南北往来人流的交汇所在。当时四面八方的军政情报,必定随着来来往往的过客传到这里。
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了解,还得益于他接触的各种人物。他在隆中所接触的人物,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亲族、在野人士、政界要人。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前出师表》表中,诸葛亮再度向刘禅表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由此可见,北伐中原,复兴汉室,是诸葛亮终生的志向。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前进的方向,这样人生才有目标、有奔头。明确的目标会使人在心底里坚信:成功在下一个路口。
古语说:“英雄不问出处。”无论一个人曾经如何,只要他从现在开始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并矢志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他就等于找到了前进路上的指南针。
在相邻的两座山上各有一座庙,每座庙里都住着一个和尚,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流。因为山上没有水源,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到山下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了朋友。
就这样,他们每天挑水,不知不觉间5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上的和尚没有下山去挑水。右边山上的和尚就纳闷了:莫非他生病了?然而,半个月过去了,左边山上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又过了半个月,还是没有见到他。
右边山上的和尚有些不放心了,他担心对方发生了什么意外——一个人几天不喝水会被渴死。于是,他决定去看望另一位和尚。
等他爬上左边的山,看到另一位和尚后,他大吃一惊。因为另一位和尚正在庙前打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而且看起来精神抖擞。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不用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
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来到了后院,指着一口井说:“5年前我就决定要在这里挖一口井。这5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井。有时即使很忙,也是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水来,我自然不必再下山挑水。这样,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拳了。”
每个人的今天实际上都是为明天而准备的。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今天的一个决定可能对十年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的轻松,是因为你把生活的责任留在了将来;今天的苦累,是为明天的路铺上基石。一份好的人生规划,能为你的今天和明天做出最好的衔接。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这样,弯路要是走多了,再想找到终点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千万不要以年轻为条件,空谈理想,不切实际。
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规划,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要坚定地走下去。左顾右盼只会白白浪费你的时间。
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如此昭示世人:“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2.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表现为对社会的密切关注和敏锐分析,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中寻找适应的途径,寻求和社会相适应的生活和活动方式,这才是一个人树立高远志向的基础所在。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诸葛亮谈到了“三分天下”。诸葛亮在论及“天下豪杰并起”时,根本没有提到偏居凉州的马腾和汉中的张鲁。由此可见,诸葛亮并未把他们看在眼里,而对于刘表和刘璋,诸葛亮这样点评:
刘表:有“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用武之地”,但却“不能守”;刘璋:“暗弱”、占据“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险塞”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从诸葛亮的言谈语气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根本看不上他们。
而对于曹操和孙权,诸葛亮则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曹操在北方占的是天时,“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而孙权在南方占的是地利,“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他们都会成就自己的霸业,如果诸葛亮辅佐他们的话,必然会增大成为“新一代”管仲、乐毅的可能性,可诸葛亮没有选择他们,而是选择了寄人篱下的刘备。
原因很简单,刘备可以给诸葛亮提供一个实现抱负、发挥才能的舞台。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当今的皇叔,是汉室正宗的血脉,而诸葛亮也有着“兴复汉室”的抱负,他需要这个能够名正言顺地帮他实现抱负的舞台。虽说刘备当时寄人篱下,仅仅占据一座新野小城,容身都尚有困难,从势力上根本无法与强大的曹操抗衡。但起点越低,发展往往就会越快,这反而能够使诸葛亮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从团队组合来看,当时的刘备手下,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文有孙乾、简雍等“白面书生”。正如“水镜先生”司马徽所言,孙、简等辈“非经纶济世之才”,关、张、赵“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而诸葛亮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缺,刘备也心甘情愿让他来担任这个仅位居其下的军师。这就给诸葛亮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也只有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诸葛亮才能够尽显其能。
刘备团队是诸葛亮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诸葛亮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选择辅佐实力薄弱的刘备,尽心尽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由此,我们也更加理解诸葛亮选择刘备的原因了: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舞台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我们只有明白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才可以加快我们成功的速度。
一个人只有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创出佳绩。倘若一个人连自己奋斗的目标都不甚了解的话,就不可能制订缜密的计划去实现梦想,成功和胜利也只是黄粱一梦罢了。
3.草拟人生规划图
诸葛亮认为,人生需要认真规划,没有认真规划的习惯,只能使自己每天过着粗糙的生活,更谈不上打开人生局面。成大事者的习惯之一就是善于在自己的人生规划方面精打细算。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并不仅仅在于他智谋出众,治国有方,更为重要的是他早早就为自己草拟了一张人生规划图,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着。
诸葛亮生活在距今1800多年前诸侯并起、纷争不断的三国时代。正是因为与刘备团队有着“统一中原,兴复汉室”这一共同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志向,长期隐居的诸葛亮才决定出山,投靠当时最为势单力薄的刘备团队,并终生为其奔走效力。尽管刘备团队最后并没有统一天下,但是诸葛亮个人还是为刘备团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实现了个人事业的成功。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能够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因为他树立了远大的目标。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为了成就刘备,相反,他觉得自己是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从他亲自撰写的感人至深的《出师表》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
因此,一个人只有志存高远,才能勇往直前。只有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了目标,并顺着既定的目标不懈奋斗,才能拥有充满色彩和乐趣的人生。
有两名瓦工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地砌一堵墙,一位行人走过,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我们在砌墙。”一个人答道。
“我们在修建一座美丽的剧院。”他的同伴回答。
后来,将自己的工作视为砌墙的瓦工砌了一生的墙,而他的同伴则成了一位颇有成就的建筑师,承建了许多美丽的剧院。
为什么同是瓦工,他们的成就却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呢?其实,我们从两人不同的回答中,已经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前者仅仅把工作当成工作,而后者则把工作当作一种创造性的事业;前者只知道把一块块砖砌到墙上去,别的一概不闻不问,后者却在砌砖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目标,要修建一座美丽的剧院。
两个人本在做同样的工作,却因为一个有目标,一个无目标,而造就了两人不同的成就、不同的命运。那么,你为自己的人生设立了什么目标呢?
成大事者往往在起步时就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誓死捍卫的是什么?当自己离世以后,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
成大事者思维清晰,能够按阶段有步骤地设定目标。“五年计划”,“一年计划”,“六个月达标”,“本年度夏季运动会的目标”等。总之,成大事者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积累。
成大事者每天的目标,至少要在前一天的傍晚或晚间制订出来,还应将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排出先后顺序,至少要写出六件以上顺序明确的事情。于是,第二天清晨醒来,他们就按照既定的顺序,去身体力行。
每天结束后,他们会再次确认这张目标表。已完成的事情就用笔划掉,并把新的事情追加上去,一天内尚未完成的,就顺推到下一天去。
怎样才能进行积极的“目标设定”呢?其秘诀就在于明确规定目标,将它写成文字,妥善保存。目标就好像已经达到了一样,想象与朋友谈论它,描绘它的具体细节,并从早到晚保持这种心情。
海上行舟与人生何其相似。在人生的海洋上,流逝的时间像吹到船上的风,扬起风帆的船就是我们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无法代替我们驾驭那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小船。
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确定只走1公里路的目标后,那在你走完0.8公里的路程时,你就可能因为累而放松自己,总觉得反正就快到达目的地了。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走10公里路程,你便会做好思想准备,调动各方面的潜在力量。这样走了七八公里后,才可能会稍微放松一点。可见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可以发挥人的很大潜能。
大目标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终生为之奋斗。这样的大目标的设定是很难精确、详细的,尤其是对经验不足、阅历不深的人来说,更是如此。随着经验的增加,阶段性的中短期目标的实现,人会站得更高,这样人生大目标也会逐渐清晰、明确。
4.志向再远大也要脚踏实地
做一个非凡的人很难,因为非凡的人都有远大的志向,并能够脚踏实地地做事;而一般的人虽也有远大的志向,却只是在凭空编织自己的梦想,无法做到脚踏实地,那么理所当然就只能是一般人了。
刘备第一次见到诸葛亮,就觉得这是一个值得以事业相托的人。说也奇怪,这种一面之交产生的信任感,刘备此前从未有过。于是他屏退旁人,对诸葛亮讲出心里话:“现在朝纲崩溃,群雄割据,奸臣掌权,使汉朝天子蒙受苦难。我不度德量力,想伸张大义于天下,使天下一统,汉纲复振。然而由于我缺少智术,屡受挫折,时至今日,一无所成。不过,我并不灰心,志亦未减,您能帮我出谋划策吗?”
诸葛亮被刘备的赤诚打动,将自己多年思考形成的观点和盘托出:“自从董卓乱政以来,豪杰并起,雄踞一方,势力跨州连郡者亦不可胜数。先说北方的曹操,他和袁绍相比,名望低微,兵少将寡。但他最后却能战胜袁绍,由弱变强,这不仅是由于客观形势有利于他,也是他主观努力的结果。如今,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兵众,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此时与他争雄显然是不明智的。”
诸葛亮见刘备边听边赞许地点头,又继续说道:“孙氏占据江东,已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三世雄主,那里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贤能之人尽展其才,因此,只可与他联合而不能谋取他。”
刘备听到这里,不禁疑惑:那我们的立足之地在哪儿呢?诸葛亮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接着说:“荆州这个地方,北有汉水、沔水,南可直达南海郡,东南可连接吴郡、会稽郡,西则通往巴郡、蜀郡。这是一个战略要地,而它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将其守住。这恐怕是天赐给你的宝地,不知将军是否有此意愿?还有益州这个地方,四塞险固,沃野千里,被称为‘天府之国’,汉高祖刘邦就是靠它成就的帝业。如今它的主人刘璋昏庸无能,又有张鲁在北边与他分庭抗礼。那里民多地富而刘璋却不知道如何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那里有眼光、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一个明主。”
诸葛亮这段分析,就是想告诉刘备,欲求发展,兴复汉室,荆州、益州是必先占领的根据地。最后,诸葛亮又概括总结了平定天下、复兴汉室的任务:“将军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信义著于四海,延揽英雄豪杰,思贤如饥似渴。如果拥有荆、益二州,据险守土,西面与诸戎和睦相处,南面安抚夷人越人,对外结好孙权,对内治国理政,等待时局有变,就命一得力将军率荆州之军进攻宛、洛,将军则亲率益州大军出秦川进攻中原,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如果真能那样,那么将军霸业可成,强盛的汉朝可以再现了。”
诸葛亮这段精辟的论说的大意,就来自被后人赞颂不绝的《隆中对》。
诸葛亮为刘备献策,并非局限于刘备所驻守的新野,而是纵观全局,预测未来。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均在他的考虑之列。诸葛亮胸怀全局,制订出这样一个完整的发展战略,使刘备得以明确了奋斗目标。
《隆中对》中的种种预测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经过通盘考虑,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因此,据它而制订的决策可行而稳妥。这一决策的核心是避开强大的曹操和孙权,向力量薄弱的中西部发展,然后积蓄力量,向中原拓展。这既符合当时的形势,又颇得兵法要领。
《隆中对》乃是处于危世而能高瞻远瞩的伟大战略思想的产物,它显示出诸葛亮高超的谋略。
我们不能做没有理想的人,没有理想的生命是暗淡的,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人的价值就堕落了;我们同样也不能做好高骛远的人,好高骛远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其结果必然是吃力不讨好。有时候,不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操心,将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那么我们的欢乐就会多一点。
人都想出人头地,轰轰烈烈过一生,而有追求、敢于拼搏才能实现出人头地,年轻人要珍惜难得的青春,做事时要脚踏实地、切合实际。
做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梦想,这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但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才能把梦想转化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