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知书达理——改变你的气质

曾国藩在他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讲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北大人认为,书读多了,身上的气质就可以在不经意间体现出来。

1.腹有诗书气自华

北大箴言:

一生读书,一生聪明;一生读书,一生光明。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才干、培育道德,开启美好的人生之门。书是人生无限的宝藏,世界上没有一种事比读书更能让人得益。

书读多了,身上的气质就可以在不经意间体现出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心胸开阔、气质高雅、形象清俊、品格升华。还能极大地提高人的社会形象和人生价值。

一个人要成功,他所拥有的知识非常重要。只有不断的读书,才能让我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时,可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供我们随意提取。不仅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还可以让我们交到更多的朋友,积累丰富的人脉。

有一位张姓董事长,他年轻的时候从事汽车代理业务,积累了1个亿人民币的财富。后来他又改行做大型百货超市,财富不断翻番。等到他60多岁时,资产已经近60亿元人民币。

当别人请教他的成功秘诀时,他只是淡淡地说:“赚钱其实很简单。我的秘诀就是多读书,不断补充知识,学习、学习、再学习。在我办公室的书桌上,永远都会有几本书供我翻阅。”

有一次,他同一家厂商谈判,这家企业的总裁是位四十几岁的荷兰人。他在跟这个总裁聊天时问道:“总裁啊,您到底是喜欢打高尔夫球?还是喜欢游泳?或者是慢跑?还是其他的嗜好,比如美术?”

荷兰的总裁说:“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阅读者,所有的领导者都是阅读者。我最大的爱好当然就是阅读。”

一讲到阅读,张董事长就兴奋了起来,因为他本人也非常喜欢读书。紧接着,他问那位荷兰总裁:“您最喜欢读哪一方面的书籍?”

荷兰的总裁说:“我最喜欢研究中国的哲学。”

张董事长接着问道:“那您最喜欢读谁的书籍?”

他说:“我最喜欢读的是老子。”

张董事长问:“您喜欢读老子的什么书?”

他说是《道德经》。

巧合的是,张董事长对老子有近30年的研究,他对老子的整个哲学理念理解得非常透彻,于是双方越谈越投机。

最后,荷兰总裁深深地为张董事长所折服,甚至还要拜他为师。这份合约自然也签下来了。

成功人士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去阅读,以获得能够帮助自己更快地实现目标的想法和洞察力。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如果能在某一时刻运用到自己掌握的某一关键知识,那么,它所产生的结果一定非同一般。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捧一本好书,品一杯香茗,曾是很多人生活中最享受的事情。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地崛起,曾经的那个渴望读书的时代,仿佛一去不复返了。大家有时间逛街购物,有时间泡网,有时间追电视剧,却唯独没有时间读书。

其实,每天为生活而苦苦打拼的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是读书,没有源源不断地知识动力和精神支撑,我们拿什么去面对社会中那些残酷的竞争。

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更容易地融入时代的潮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这样,我们才会激情洋溢地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之中。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具有良好的精神境界。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不读书的人生是灰色的人生,只会让你的精神生活渐渐地枯萎。

一个人是无法体验所有的人生经验的,但通过读书却可以间接地了解人生。前辈们把知识转换为文字,供我们后人阅读,让我们汲取文字中的营养。是他们的经验教训,使我们今天能够少走弯路,少走错路。

2.读书的三重目的

北大箴言:

徐宗文先生在谈到读书的三重目的——为知,为己,为人时,说:“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为人,就是热爱生活、勤奋工作,运用书中所学造福社会。”

当一个人有了动机在背后激励着他时,他就拥有了前进的动力。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只有明确了目的,读书才会有紧迫感,才能做到思想集中、思维积极,如此才能有很大的收获。然而,有些人读书是没有具体目的的,也没有具体的要求,他们只会东翻翻西翻翻,没有一点紧迫感与压力。如此,收获自然就很小。

当然,中国历代不乏“读书入学莫徘徊,可以升官又发财”的书生。很多人抱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为了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为了“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正因为报着太多的”功利心“,才让范进数十年执着于读书科考,最后喜极而疯。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苦读都为了功名利禄,中国历史上有更多的志士仁人则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人为求进一步了解西方世界,纷纷远涉重洋,在寻找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奋斗历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周恩来总理早在少年时代就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赴日本留学。临行前,他赠给同学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表达了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壁十年”的精神,改造当前社会的决心。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华儿女,这充分表现了周恩来青年时代为国为民的伟大思想。

不只是周恩来,那个时代的学者们大都有这样的决心和历史使命感。“石油之父”李四光、数学大师苏步青、物理学家钱学森等,他们年轻时就为了谋求富国强民的道路才到国外求学的。学有所成后,他们想到的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安逸享乐,而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神圣使命。他们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当时灾难深重、贫穷落后的中国,他们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改变着祖国落后的面貌,为国家的强盛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曾撰文《读书的六种目的取向》,其中写到:第一种,为寻求知识而读书;第二种,为寻求技能而读书;第三种,为满足好奇心而读书;第四种,出于情感的需要、情感的驱使而去读书;第五种,为寻求人生的意义,最高的、终极意义上的价值目标而去读书;第六种,为寻找榜样、个人典范而读书。

所以说,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前进。

读书诚然有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锻炼才能,提高修养和欣赏水平的目的,但我们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学会怎样做人和提高道德品质。“做人要从读书开始”,书读得好,人才做得好;不读书,虽然会做人,但是不够完美。所谓“人不学不知义”,不读书就不能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就不一定能做个好人。社会要秩序井然,公众要和谐相处,人人争做书香人士,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必定大有所为。

3.带着质疑的精神去读书

北大箴言: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还要有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更要有科学认真严谨踏实的态度。如此才能真有收获。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话,就是要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能轻信,还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要进行仔细的甄别和思考。

读书做学问,怕的不是有疑难,而是终日读书却没有疑问。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的人,是不会有进步的;对于书上所说的内容本不甚理解,却不懂装懂的人,也是无法进步的。知识不等同于智慧,要想让自己真正地成为有智慧的人,必须学会思考。现实中被称为“书呆子”的,只是他们因书读多了,思维能力渐渐丧失,最后只知按照书本办事,自然被人称作“书呆子”。

所以,书虽读得多,却不知道用思维消化,确实不是一件好事。一旦思维退化,我们不仅不能变得聪明,可能还会显得更加愚笨。所以,在开卷而读后,更要掩卷而思。

清代学者戴震指出:“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意思是说,读书人头脑要清醒,不要让别人的观点蒙蔽住自己的思想,当然也别自己蒙蔽了自己。戴震后来能成为一代宗师,皆因他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这样一种时刻自省的精神。

据说,在戴震10岁时,老师教授《大学章句》,戴震越听越觉得可疑,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所说、曾子转述的?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来的呢?”

老师被问得措手不及,于是想要抬出一位权威人士,他说:“前辈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

戴震马上问道:“朱熹是南宋人,而孔子、曾子是东周人,中间相隔约一千年,那么朱熹是如何知道这些细节的呢?”

老师无言以对。

恰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没有怀疑就没有超越,没有怀疑就没有创造。怀疑是一种基本的读书态度,也是一种勇敢的读书精神。读书时,要对书中的知识敢于怀疑,认真分析,这样才既能进入书中,又能跳出书外;既不盲目信古,也不轻信新学说;尤其不会人云亦云。

数学家华罗庚闲暇之时爱读唐诗。他不光读,还经常会提出疑问。唐朝诗人卢纶有一首《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他读这首诗时,心中觉得纳闷:群雁在北方下大雪时早已南归了,即使偶有飞雁,月黑之夜又如何看得清楚呢?于是就作了一首五言诗质疑:“北方大雪时,雁群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此诗一经发表,立刻被许多报刊转载。

过了不久,又有一些人对此提出反质疑。他们认为卢纶的诗是对的,而华罗庚的质疑是错的。理由是,唐朝时期的许多边塞诗人都写过大雪天有飞雁的诗句。如高适写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少颀写的“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大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样的反质疑有根有据,亦颇能使人信服。

古往今来,有人埋头死读书,熬白了头发,却毫无建树。但也有人带着怀疑的精神读书,深入研究,终于获得成功。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

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又要有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更要有科学认真严谨踏实的态度。如此才能真有收获。那种食而不化,只知读书却不求甚解的做法,潇洒是潇洒,只怕未必能令学问有所长进。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儿时读《孟子》中的一句“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再看朱熹的注释:“褐,贱者之服;宽博,宽大之衣。”

李渔十分纳闷,因为他自小生长在南方,所见的“衣褐者”多是富贵之人。于是,他向老师提出了疑问:“褐是贵人所穿,为何说是穷人的衣服呢?既然是穷人的衣服,那就当处处节约布料及人力,为何不裁成窄小的,反而如此宽大呢?”老师默然不答。李渔一再追问,老师也只是顾左右而言他。

李渔对此颇感失望,疑问数十年未解,直到后来他远游塞外,才终于揭开谜底。原来塞外天寒地冻,牧民皆编织羊毛以为衣,此衣粗而不密,其形似毯,所以“人人皆褐”。可是牧民为什么不知节约人力物力,一律穿那“宽则倍身,长复扫地”的“毯”式服呢?原来牧民们将这种服装日当蓝衫夜当被,“日则披之服,是夜用以为衾,非宽不能周其身,非长不能尽覆其足。”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的境界。”

疑能增进兴趣。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兴趣十足,其重要原因在于他总是带着疑问去读书。疑,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一般来说,大胆见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在怀疑中提出问题,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问题,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

读书贵在有疑,有疑就是要勇于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但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科学原理胡猜乱疑。疑要疑的正确,疑的有长进,还要善于疑。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歪路,这不是我们应有的学习态度。

4.只要有心,人生处处皆是学问

北大箴言:

悟性就是我们的深层次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有悟性、灵感和才华,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发现它、珍惜它,让它为我们的人生绽放光华。

生活当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留心的东西,一幢设计独特的建筑、一个装饰漂亮的门面、一间布置典雅的咖啡厅、一本深入人心的书,这当中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和思考,多少都会有所收获。

只要有心,人生处处皆是学问。书本并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有些学问,是书本无法教授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埋头苦读,而与现实脱轨的话,那就真的要变成一个书呆子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天地之间的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这所有的规律都是学问。

凡事在海边捕鱼的渔民,大都能掌握潮起潮落的规律,但有人的观察却格外细心。他们发现,海洋的潮起潮落竟与月亮的圆缺变化格外的相似。经过不断地探索,人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潮汐”竟然与天上的月亮有关。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这一普通的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他努力的钻研与探索,最后终于解开了谜团,发现了万有引力;英国大发明家瓦特看到水烧开后会顶起壶盖儿,暗自称奇,一番研究之后,他改良了蒸汽机。

只要我们能处处留心身边的知识,并能够把握住它,就能将它化为己用。

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由于当时还没有锯子,大家都只能用斧头砍伐,这样做效率自然非常低,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为此,鲁班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

上山的时候,鲁班由于不小心抓了一把野草,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觉得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啃吃叶子,两颗大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间就吃下了一大片。他发现蝗虫的两颗牙齿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

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于是,他们立即下山,让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许多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试验。鲁班和徒弟各执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

人生处处皆学问,许多事就像一张窗户纸,在没有捅破之前,你会愁眉不展,两眼茫然。当有人告诉你答案时,你便会若有所悟:“噢,原来如此!”人生需要感悟,有感悟的人生才能变得睿智,才能变得快乐而幸福,才能变得完美而无憾。

人生中,都有很多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是往好的方面发展,还是往坏的方面发展,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对当前情形的认识,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看法,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一个人的态度决定着他能否走向成功与幸福。保持消极的心态,就会有消极的人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就会有积极的人生。而要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完全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一个人具备的天赋的大小,不在于他(她)年老或年少,而是在于他(她)对事物提出的见解。悟性越好的人,创造性越强;悟性好的人,其理解能力也会越强。由此可知,悟性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深层次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有悟性、灵感和才华,重要的是,我们要发现它、珍惜它,这样,它才会为我们的人生绽放光华。

5.学习没有年龄的限制

北大箴言:

葛洪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求学的路程是无限的。一个人有了一定的学问,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学识、能力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

学问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一个人即使天赋再好,也不可能随随便便的就将不是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他顶多是在学习的时候比别人快一些。同样的,一个人就算天赋一般,只要他能坚持不懈的学习,迟早有一天会有所成就的。

人生需要不断地充电。社会都在不断前进,如果你不升级自己,那么唯一的后果就是被社会抛弃。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才能让自己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知识会因为长时间地搁置而被逐渐淡忘,若是既不回头温习,也不吸收新的知识,只怕仅有的一点知识也会荡然无存。我国历史上的很多大文豪,年老之后的文章或诗词反而没有年轻时候好就是这个道理。

王安石的《伤仲永》中讲述了一个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的故事。

仲永天资聪慧,五岁即能指物作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一时之间,他的名气传遍乡里,人人都感到很诧异。因此,很多人就请仲永父子作客,甚至有人拿钱出来请仲永作诗。仲永的父亲见有利可图,就拉着仲永四处作诗,结果耽误仲永的学习。几年以后,这个神童就变得平庸无奇了。

葛洪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问是无限的。一个人有了一定的学问,却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学识、能力不够,继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养成了这种习惯,其学问将越积越多。学问积累得越多,就越有智慧,志向越来越大,成就也就越来越让人刮目相看。

左思是西晋太康年间著名的学者,他的《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大为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竟使得洛阳的纸卖得贵起来了。不少人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名赋。

不过,左思少年时并不是非常聪明,他貌不惊人,说话结巴,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他的父亲左雍还曾对朋友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奋学习。当他读到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觉得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自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建业写入赋中。

他在卧室、厅堂、门前、厕所等,凡是平常出入的地方都放着书籍,以便时刻学习,还在旁边放上纸笔,只要一想到好的句子,便写下来。如此,一直过了十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左思终于完成了传世华章《三都赋》,轰动整个京师,左思也随之名声大噪。

知识在经过几千年累积后早已变得浩瀚无垠,我们所能学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同时,知识以飞快的速度更新,我们真正能够掌握的实在少之又少,若是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很快就会感到知识匮乏。骄傲自满,自以为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对人们在学习上来说是致命的错误。

老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应该在不断地学习新东西中度过。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正因为有了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让随着年龄增长的我们,对于世事有了更高的领悟。

学习要有一种进取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人生才更有意义。过去的成绩能代表的仅仅是过去,我们应当注重的是未来,应当在进步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人生的快乐,更应当从求知中获得自我的幸福和满足。由此可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在这个越发文明的社会,作为个体的人,一生中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

有人将人生比作是一辆列车,唯有不停地学习,才能使生命的车轮不停前进,才能感觉到生命的动力,从而品尝到生命成长的喜悦。不学习的人生,就像是抛了锚的列车,停在原地不动,不及时修理的话,最后只能慢慢生锈废弃。

6.不断“充电”,补充自己的能量

北大箴言:

时刻给自己“充电”,这是人人都应具备的危机意识。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你虽想“往上爬”却不主动学习新知识,那么就会有原本条件不如你,但因通过后天努力“充电”而实力超过你的人,走在你的前面,获得本可能属于你的机会。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飞快的时代,当代人必须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日常工作中,许多环节都需要运用新知识、新信息,才能更有实效地完成任务。因此,必须时刻走在时代前列,耳聪目明,博闻强记,不断充实自己,要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要想丰富自己的知识与素养,首先必须有“充电”的意识。如果不学习,不充电,那么你很快就会落伍。只有随时充实自己,奠定雄厚的实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给自己充充电。

原惠普女强人CEO卡莉在谈到学习时强调:“不断学习是一个CEO成功的最基本要素。这里说的不断学习,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变化,不断改善更好的工作方法。我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做过一些不起眼的工作,但我还是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因为,只有我的工作与我的兴趣相吻合,我才能最大限度的在工作中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在惠普,不只是我需要不断地学习,公司还有鼓励员工学习的机制,每过一段时间,大家就会坐在一起,彼此间相互交流,了解对方的工作和公司的动态,了解业界的新动向。这些事情虽小,却是能保证大家步伐紧跟时代、在工作中不断自我更新的好办法。”这也许就是成功CEO成功的秘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大教育家孔子强调干劲及学习的境界。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并非每一位都充满干劲,都勤奋好学。例如宰予:虽然有一副绝好的口才,却怠于学习。对于宰予,就连有“圣人”之称的孔子也不禁摇头叹道:“朽木不可雕也。”责骂的再多,这种人也是难改其性的,可以说这种不可救药之徒,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然而书本的知识只是基础,还必须汲取除书本以外多方面的“营养”,才能铸就博学多才。社会是一本大书,需要经常不断地翻阅,学习,潜移默化。须知,在现代社会中,不充电就会很快没电。

那么,如何给自己“充电”呢?

当我们翻开报纸时,头发就直了。满报纸的培训公司广告,认证中心的广告,出国留学广告……何去何从不由让很多人茫然。如何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价值,这是最普遍的问题。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要解决如何给自己“充电”的难题,无外乎3点。

第一点,回顾你的过去,看看自己的学历。教育背景至今仍然是人力资源经理关注的焦点。因为,教育会帮助我们打下知识结构的框架,没有结实的框架,你的楼一定不会太高。另外,在你回顾学历的同时,再细算你毕业至今,是否超过了3年。如果超过3年,代表你的电池已经开始亮红灯了,你急需充电。

第二点,分析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一定要清晰客观地分析自己目前的工作特点。在进行目前状态分析的同时,你还必须进行第三点动作,展望你的未来职业规划,思考下一步你期望如何发展自己?第二点和第三点必须同时考虑,这样才能让你不盲从,不追求时髦,减少金钱和时间的成本,提高你的成功率。

在给自己“充电”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多一个证书没坏处”。所以,市场上流行什么,什么证书最吃香,他就学什么,拿了一大堆的证书,似乎是什么都能干,竞争力也增强了。

“多一个证书没坏处”这种想法的表现,就是不管自己需不需要,先学完拿了证书再说。这样的“充电”对个人来说不仅是金钱和时间上的损失,更关键的是,它很容易把自己的职业观念引入歧路。首先,有一大堆不成体系的证书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已经是个“通才”了,什么都能干,但到底自己最擅长什么,干哪一行最好呢?自己会陷入迷茫。更进一步说,如果仅仅因为自己拿了某张证书就去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而不管它是否真的适合自己,那损失的就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好几年时间。其次,去求职的时候,用人单位看到你的一大堆证书也会很迷茫。他们可能会据此认为你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没有选择能力。这样,对你此次的求职反而不利。

建议不如去报一个类似舞蹈、游泳等兴趣班,或者找件自己喜欢的、有助健康的事情做做。

另有一种人,他们“充电”的方向是对的,可是却选择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点上进行,结果同样是事倍功半。这也是人们常常犯的毛病。

比如你想朝管理方面发展,“进补”企业管理知识的大方向是对的,关键是选择的“充电”计划在时间上得恰当。对于目前的你来说,如果等到自己工作五六年后,工作经验相对丰富,职位也有了提升,而且职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的时候,再读个类似MBA的学位,对自己的发展可能更有好处。现在读,虽然能学到一点东西,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也会有所帮助,但MBA证书的优势发挥空间不大。更何况,拿了MBA证书以后,你的职业发展恐怕就限定在管理这条路上了。因为,花了如此大的成本与精力,谁也不想就此放弃。

从另一方面来说,合适的“充电”,选在不合适的时机,也是一个误区。这不仅增加投资成本,还浪费时间,这段时间本可以用在“刀刃”上。这里的时间阶段,主要指的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特定时间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根据自己职业发展的状况、专业水平、工作能力以及今后一段时间职业发展的目标,来选择恰当的培训,才是上策。

7.读精华,弃糟粕

北大箴言:

书籍如同食物,有些可浅尝,有些可吞咽,只有少数需要细嚼慢咽,认真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那些为数不多的好书,则应当全读,精读,反复读。

书海无涯,人生有涯。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就好比大海捞针,耗尽终生也是徒劳无功。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穷其一生也读不了百分之一二。所以,我们要善于限制阅读范围,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才易于取得成就,这与放大镜能聚光的道理一样,只有把分散的阳光集中起来,才能燃起熊熊的火焰。

爱迪生年轻时曾下定决心,要将图书馆的书全部读完。于是,他就从第一个书架的第一本书读起,准备依次读下去。凭着爱迪生的毅力,他完全可能成年累月地一直读下去。可是,图书馆的管理员告诉他:“读书要有选择,没有选择,读再多的书收获也不会大,因为时间有限呀!”爱迪生这才迷途知返,从此他专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最终成为闻名于世的“发明大王”。

有选择地去读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获取真知的目的。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杜甫、欧阳修都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师。然而杜甫就不喜欢陶渊明的诗,欧阳修也不喜欢杜甫的诗。陶渊明的诗甘美自然,杜甫的诗苦深凝重,他们彼此风格迥异。如果让杜甫读陶渊明的诗,让欧阳修写杜甫体裁的诗,就会强人所难,难以达到文学高峰。

所以,读书需要做选择,应读精华,弃糟粕。清朝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为世人所推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

中国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笔锋犀利,力透纸背。究其原因,与他的博览群书、读书方法得当大有关系。

对于经典的、于自己有用的书,鲁迅先生有“五到”法,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心到”,指精力集中,全神贯注;“眼到”,指细心浏览,目光敏锐;“口到”,指诵读朗读,声情并茂;“手到”,指勤用笔墨,勤记笔记;“脑到”,指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用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所读的内容牢记于心。

不仅要精读,鲁迅先生还主张浏览群书,博采众长,“必须如蜜蜂一样,只有采过许多朵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也会枯燥”。鲁迅能够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正是因为他早年学习过关于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如此,我们才觉得狂人的形象真实可信。鲁迅还主张不但要读中国的好书,还要读外国的好书,并且科学书籍也要多浏览,不要只抱住目下流行的时髦书不放。他甚至还鼓励大家读“敌人”的书,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对于大多数专业外的书籍,鲁迅先生提倡多翻翻。“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与目录,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俗话说:“开卷有益”。通常而言,这话是对的。只要读书就有好处,或从正面,或从反面增长见识,对工作,也或直接,或间接的有所补益。不过这个“卷”要开得适度,这个广泛也应当有个前提。并不是每一种书籍都适合每一个人去读。

山上有许多野菇,有有毒的和无毒之别,采菇人如果不加以区分而一并采回,就可能会误食有毒的野菇,后果不堪设想。读书也是一样,书籍有好坏真伪,精细不一之分;知识也是利害损益皆有,形形色色,良恶难分。有闭门造车之文牍,亦有异想天开之篇章。苦读精当之书,收效神速,有功倍之益。念伪劣之籍,终生受损而不知应当筛选。读书不专一,过于博杂,虽然能增长一些知识,拓宽视野,但不深不透,不精不专,什么也成就不了。成就不了,就相当于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青春。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出身乡间,少时读书不多,做官后反复钻研《论语》。他说他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既自谦,也自夸,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典著作的“含金量”确实不一般。基于此,历代都有像张之洞一样的人,为读书人“开卷”列出一些书目,作阅读的引导,帮助读书人在“岔路当中有岔路”的书山学海中,尽可能少走一些弯路。

“开卷”读书,需要拥有一种“取法乎上”的目标:多读具有生命力的经典名著,多读适合自已的有价值的书。歌德在谈到提高人的鉴赏力时说:“鉴赏能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一本好书,有如一盏神奇的灯,不过,它照亮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因此,多“开”经典名著之“卷”,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最经济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收获。

现在我们称为“经典著作”、“古典名著”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书都是值得精读的。因为,名著中所包含的思想和知识养料要比一本普通的书丰富得多,特别是有定评的名著,更是人类智慧的汇聚。对于这样的书,我们不仅要多读,而且要反复读,这样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吸收到自己所需的营养。

8.多参加积极性的休闲活动

北大箴言:

林语堂是这样说的:“地球上只有人在拼命的工作,其他的动物都是在生活。动物只有在肚子饿时才出外找食物,吃饱后就休息,而人吃饱之后却又会埋头工作。动物囤积东西是为了过冬,而人囤积东西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这是违反自然的现象。”

没踏入职场前,看着那些衣着光鲜、神采奕奕的企业白领,你是不是非常羡慕?甚至渴望能够赶快走出校园,踏入职场,成为他们的一员?

可是,当你真的踏入职场后,你可能渐渐地会感到失望,因为,你发现工作是件很忙很累的事。每天准时赶到公司,然后一头扎进那些没完没了的工作中,有时,碰上紧急任务,你还要临时加班。这时,你或许约了某位朋友下班后一起吃饭,又或许约定去拜访一位专家,无奈之下,你只好向人家道歉,取消约定。有时,因为工作压力过大,你会心情烦躁,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冲着同事大声嚷嚷。但你依然要每天重复着这样的日子,因为不努力工作、不加班就做不出成绩,就有可能被炒鱿鱼,就意味着你可能会失去生活的保障。

更可怕的是,你在不知不觉中把休闲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当别人心无牵挂地去休闲,去放松自己的时候,你却整日憋在家里加班工作,即使你也加入休闲的队伍,脑子里却还在考虑着工作的事情。

心理专家研究发现,白领上班族,可以说是社会上最忙碌的一个群体,但也是休闲生活最贫乏的群体。对他们来说,凡是追求成就感,实现人生梦想等等,几乎都希望透过工作来完成,休闲于他们只不过是龙套罢了,唯有工作才是值得投入全部心力的重头戏。

林强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他的大脑里几乎没有休闲的概念,天天忙碌于工作之中。几年下来,原本快乐的青年都快变成一个忧郁的小老头儿了。国庆节长假期间,他的好朋友于刚生拉硬拽地把他从家里拉出来,一起出去游玩,而他却不忘提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于刚是他大学时的同学,现在是一家公司的部门主管,他好奇地问林强提着笔记本电脑干什么,林强说他有个企划案还没有做完。于刚气得夺下他的笔记本电脑,将他架到了车里。

即使这样,在游玩时,林强也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经常怔怔地考虑工作的事。于刚说:“除了每周的双休日,一些法定的假期,你能工作的时间很多。”

“可我的那些工作……”

“我的工作比你少吗?”

听了这话,林强不由得愣住了。是啊,于刚现在是部门主管,而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通职员,他怎么就能从工作中脱离出来,经常参加休闲活动呢?

于刚意味深长地说:“你之所以变成一个工作狂,是因为你把休闲看得无关紧要,甚至认为休闲会影响工作,但是你错了!”

很多人会彻底地沦为工作的奴隶,是因为他们认为休闲不会给工作带来任何益处,他们宁可花费时间坐在那里自怨自艾,也不愿意站起来行动一次。实际上,适当的休闲会对一个人的工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家发现,成功的人更懂得如何将工作与休闲时间分配适当,他们知道何时该轻松。

休闲往往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连续的工作使你劳累了,你甚至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急于从工作中脱离出来。这时,你需要通过彻底放松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来保持一颗快乐的心情。

离开囚笼一样的办公室,投身到新鲜的环境中去,接触到不同的人,观赏到奇异的事物,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使你在工作时紧绷的神经得到彻底地放松,疲倦的身体得到良好恢复,那些困扰你的所有不愉快的情绪,都会随那轻柔的风、那潺潺的流水、你那开心的大笑而远去。当你再次踏入办公室时,你会显得轻松愉快,精力充沛,即使是非常复杂棘手的工作摆在你的面前,你也会从容面对,游刃有余地处理。

当然,无论你在参加什么样的休闲活动,都不要在这过程中思考工作上的事情,这样做的后果可能会破坏你本来快要轻松起来的心情,让你的休闲变成了纯体力上的消耗,一点益处也收获不到。还有,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不要选择自己不擅长的或是不感兴趣的活动,否则会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让好事变坏事。

前任哈佛大学校长约翰·柯曼博士就是一个非常懂得利用休闲时间开发潜力的人。有一次,他利用假期的空闲时间到费城当一名收集垃圾的清洁工;后来,他又在另一次假期中,加入到纽约街头流浪汉的行列中;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假期,他是在一个旅馆中度过,他在那个旅馆当起了餐厅厨师的助手。后来,他索性自己买下了一个餐馆来经营。

休闲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很多人会选择看电视,但有许多心理专家对这种休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认为看电视是取代社交生活,而不是进入社交生活的,它是最耗时的消遣,是一种有害的瘾头。据了解,现代人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比起从事其他积极性的休闲活动,至少高出十倍以上。

除了看电视之外,还有不少人利用花钱购物、吃零食、到处闲逛等方法打发时间,而这些也都是消极性的休闲。然而,专家研究发现,有90%的人都是选择被动消极的事物作为休闲活动。

哪些是积极性的休闲活动呢?专家认为,积极性的休闲活动应该让人能从其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比如阅读、运动、跳舞、弹奏乐器等。专家还发现,一个人多参加积极性的休闲活动,会提高自身素质、健全自我心理、增强自我活力,更会让人感到轻松和快乐,从容面对工作,成为工作的主人。

9.选择一个好的环境,“烘焙”自己的气质

北大箴言:

小到一个班级、一个村子、一座城市,大到一个省市、一个国家,人文环境是多么的重要!你的家庭,你的朋友圈子,你上班的地方,甚至是你的栖息之地,都对你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时势造英雄。”时势者环境也,英雄者人也。也就是说,环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能否成为英雄,由此可见环境的重要性。《太子少傅箴》中也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说,靠近朱砂容易变红,靠近墨容易变黑。这也恰恰说明了环境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生活如同一个大染缸,选择颜色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轻视人群和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力。

环境的影响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当我们走进饭店用餐时,如果这家饭店的装潢设计新颖独特、服务人员热情周到、卫生条件良好,那么我们的用餐过程会非常愉快。而如果我们走进的这家饭店装修十分普通,服务人员面容冰冷,连桌椅也横七竖八,显得非常邋遢,那么再精美的菜肴,再高级的食品也难以提起我们的食欲。

荀子教导后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可见在古代,环境对事物的影响就已经不可低估了。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除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之外,一个人本身的能力也很重要,而这个人本身能力的大小跟他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可能会决定这个孩子的成长道路和价值观念;学校对一个学生的影响,甚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人生观;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社会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了一个人。关键就看你选择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贪玩,喜欢模仿别人。他的家原来住的地方靠近一片坟地,附近经常会有人前来下葬亲属。时间久了,孟子就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丧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好,于是就把家搬到集市里,集市里人来人往,叫卖声不绝于耳,于是,孟子又开始模仿别人吆喝做生意,或是模仿杀猪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也不行,于是就又把家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一次,孟子就跟着学堂的教书先生学习念书识字,孟母知道了很高兴,她认为这才是她想要的结果,就决定不再搬家了。从此,孟子专心读书,发愤用功,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被后人尊称为“亚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狼孩”的故事也曾经轰动一时。在“狼孩”刚被发现的时候,他的生活习性与狼一模一样,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用四肢爬行,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觉,只吃肉不食素,怕火、光和水,不会讲话,像所有的狼一样每到午夜后引颈长嚎。“狼孩”的事实,更加地证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何等的重大。

所以,小到一个班级、一个村子、一座城市,大到一个省市、一个国家,人文环境是多么的重要!你的家庭,你的朋友圈子,你上班的地方,甚至是你的栖息之地,都对你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选择一个好的环境“烘焙”自己的气质,在潜移默化中自主培养自己的气质,是最最重要的。“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于君子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选择合适的生存环境,选择良好的人文环境,选择于你有益的人相处,会对一个人的气质有很大的帮助。

10.学会一些享受生活的小秘方

北大箴言:

现代社会,我们经常品评某个人谈到“气质”一词,这个词对男女都适用。何谓“气质”,大约就是蕴涵在一个人身上的特质,这些特质无处不在,现于举手投足等等细小生活中,很难描摹,独具魅力。

北大哲人为我们提供享受生活的秘方,愿更多朋友拥有内外兼修的优雅气质。

(1)快乐记事簿: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记下每天的快乐心情,让你快乐的人物和地点,心血来潮时就拿出来重温快乐时光,留住生活中美好的时光,千万不要将不愉快的情绪留到明天。

(2)到超市购物:试试每逢星期天,就到超市大肆采购一番,将冰箱装得满满的,以富足快乐的心情,迎接每个星期的第一天。

(3)计划一星期的打扮:用相机拍下自己拥有的每一双鞋子的样子,贴在鞋盒的显眼处,并于星期天安排好下个星期的服饰搭配,如此就不需要每天一早起床,为当天要穿哪件衣服而伤脑筋了。省下来的时间里,你可以不慌不忙地享用美味的早餐,或是花些时间做做脸部按摩运动。

(4)善用数字感:习惯数字带给你的兴奋,利用数字带来的推动力让自己慢慢进步,就算今天比昨天只多做了一两下的仰卧起坐,也能带给你小小的快乐及成就感,毕竟一想到今天的我将会比昨天更接近目标,那种快乐是无法形容的。

(5)找寻最新资讯:每日利用一小时的时间打开电脑浏览喜欢的网站,在你吸取无边的知识之余,还可以享受比别人早一步发现新知的乐趣。

(6)日行一善:不论是扶老婆婆过马路,还是在公司里帮同事们一点点小忙,又或是在办公室制造欢乐的气氛,都算是好事,这会使你一整天都拥有一个快乐的好心情。

(7)善于利用时间:试着不在固定时间守在电视机前,而是将你喜欢的节目预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再拿出来看,享受那种赶走广告的驾驭感。成为一位时间管理专家,你才能感受到有效善用时间的乐趣。

(8)不同主题的日子:依照你喜欢的方式,为自己精心计划一星期的特定日子,譬如打球日、逛街日、约会日、睡觉日、学习日,积极快乐地享受每一天。

(9)在家寻宝:你一定有过发现家中某样东西不翼而飞的时候,寻找无果后也就不了了之,然后某一天,在打扫卫生中它突然就出现在你眼前,那种失而复得的心情真的很开心。而且定期清理旧东西,让家变得窗明几净,空气流通,也有除旧迎新增加能量的功效。

(10)梦想剪贴图:专家说过,没有设定目标的人,就永远达不到目标。将你的理想、目标视觉化,以图片的方式,剪贴在大卡纸上,有空就拿出来欣赏一番。图片看多了,可以刺激我们努力地去达成这个目标,让你早日享受梦想成真的满足感。

(11)偶尔节制一下:你一定很怀念小时候等待过年时的那种兴奋的心情。因为,只有在那时才有足够的压岁钱,可以买心中渴望已久的东西。长大后的我们,虽然可以随时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已经不再懂得珍惜自己身边拥有的东西,也忘了什么叫得来不易。不妨尝试一下只在自己发薪水的那个星期才购物,平常的日子就感受一下节制的乐趣,找回那份童年的回忆吧。

(12)早起的乐趣:早睡早起,头脑清醒精神爽,心情自然也会快乐舒畅。试着培养早起一个小时的好习惯,这样,你不但会多了宝贵的宁静时间及充裕的精力,也一定会爱上那个早晨恬静清新的感受。

(13)储蓄乐:买个漂亮的小猪钱箱放在你的办公室桌上,作为你旅游、买大衣或做善事的基金,每天“喂”它一次,它会带给你细水长流的快乐。

(14)养只小宠物:为自己买棵小盆栽或养个小动物,它会使你心情愉快。而在你的悉心照顾下,它会一天一天地长大,你也一定能体会到经过付出而得到收获的快乐。

(15)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宠爱自己,投资在自己身上是应该的。每星期定好养颜滋补的时间表,吃燕窝、补品、维他命丸,做面膜……让自己随时都保持在最佳状态,眼看着自己一天比一天迷人,怎能不叫你心花怒放?但是别忘了,最重要的还是经常保持着愉快的心境,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美容效果。

(16)享受天伦乐:家人永远是你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好好珍惜及培养和他们的关系,定期为自己安排喜欢的家庭活动,有了家人亲切的支持,做起事来必定更加起劲。不跟父母同住的朋友们,平日虽然不能常抽空见他们,下班后可别忘了打个电话问候他们。

(17)享受音乐:辛苦工作后,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好好地奖赏自己一番。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就算是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也能帮助你缓解疲劳,带给你不可思议的美妙感受。

(18)休假的艺术:在不用上班的日子里,你也可以过得既浪漫又有效率。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假日出现空白,平时就应该做好休假的规划,利用周末的时间,做你平日想做又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让自己过一个有价值而又丰盛的周末。

(19)想象快乐:人类的潜能是非常奇妙的,好好运用我们的第六感和意志力,乐观地想着经过努力后带来成功的美好情景。让自己经常有着正面的思想,它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你越来越接近成功。

(20)爱情的魔力:经常跟爱侣分享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喜悦,在对方沮丧或不开心时给予适当的慰藉与关怀。这不但能使彼此之间的爱情更加滋养,而且可以激励彼此不断向上。

(21)不要忘记快乐:乐观的人容易遇上有趣的事,如果你常常不开心,可能你已忘了快乐的节奏感。只要你常到使你快乐的地方,花点心思,留意周围的事物,你就不难发现一些令你开心的事物。其实,快乐无处不在,只是一直被我们忽略罢了!你一定听说过,笑口常开的人容易青春常驻。想要保持青春不衰老,就别忘了一定要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度,积极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22)自我增值:定期上不同且对自己有益的兴趣班和训练课程,体验一下不同领域带来的学习乐趣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