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知心——活学活用神奇的心理学定律(3)
- 受益一生的北大心理课
- 徐兵智 谢寒梅主编
- 3894字
- 2018-03-28 17:56:29
8.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千万别做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北大心理学家说,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常常被人们疏忽。因为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了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人缺乏激情去对待事物,也降低了自己的自信心,从而导致事件的成功率低,即使最终成功了,自己也不会有多少成就感。
所以,我们要选择自己值得去做的、愿意去做的事情,并把它当自己的奋斗目标。
著名编剧尼尔·西蒙决定是否将一个构思发展为剧本前都会问自己:假如我要写这个剧本,在每一页都尽量保持故事的原则性,而且能将剧本和其中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话,这个剧本会有多好呢?答案有时候是还不错,会是一个好剧本,但不值得为此花费一两年的生命。如果是这样,西蒙就不会写。
在生活中,总是为一些美中不足自寻烦恼的人很多,很显然,这种人是在平白无故地消耗自己的精力,他忘了什么是不值得做的事,也忘了不值得做的事一定有不能做的道理。
不值得做的事情会让一个人误以为自己完成了某些事情。事实上,他只是对那些白费的力气沾沾自喜罢了。
卡莉·费奥瑞纳还在朗讯科技公司工作时,就被《财富》杂志评为年度美国商业界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并成了那期《财富》的封面人物。于是,众多猎头公司盯上了她,纷纷以种种诱人的条件,拉她去别的公司发展。她被这些诱惑搅得心烦意乱。她的人生导师朗讯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却告诫她说:你必须自己拿主意要想清楚哪些职务邀请是你愿意考虑的。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都不要浪费时间在不符合你的目标的事情之上。费奥瑞纳认清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为那些诱惑所动,最后终于成为世界最著名公司之一惠普的第一位女总裁。
不值得做的事情会消耗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用在一项活动上的资源不能再用在其他的活动上,不值得做的事所用的每一项资源都可以被用在其他有用的事情上。
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年轻时并不了解计划一旦开始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也不了解我们人的时间其实非常有限。
一个辞职的人在离开他的公司时曾写下了这样一段——“是时候了,该走了,该离开这个不能再让我振奋、再给我新知的地方了。我只是惋惜在那对我来说异常宝贵的逝去的时光中我做了许多浪费时间的事。我不想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狭隘,也不想继续花时间和心力在不值得的事情上。离开不是因为软弱,不是因为想要被认同,而是因为我要追求我自己的价值,追求值得我做的一切。”
这段话很发人深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人性的一个弱点:避重就轻。虽然知道哪个更重要,但总会找到各种借口和理由去躲避它。结果当然是:味淡的莲子尝了不少,却难得有机会去品尝那香甜的核桃了。
不值得定律告诉我们:人的生命短暂,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最值得做的。这样我们才不会拣了芝麻却丢了西瓜,我们的人生才不会那么庸俗,那么碌碌无为。否则,有一天我们终将发现我们所得的远远大于所放弃的东西。
如果你还有选择的机会,请你问问自己:你所做的事情,是否真的值得呢?答案如果是不的话,那你千万别去做。
9.马蝇效应——给自己找一个竞争对手
没有马蝇叮咬,马慢慢腾腾,走走停停;有马蝇叮咬,马不敢怠慢,跑得飞快。这就是马蝇效应。
马蝇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竞争对手。也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
北大心理学家引申说,一个人只有被叮着咬着,他才不敢松懈,才会努力拼搏,不断进步。如果总是怨天尤人,只想坐享其成,而不能知难而上,只想机遇垂青,而不思拼搏进取,是不会取得进步的。
有这样一个现实的例子。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百事公司为了安身立命,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击败可口可乐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失去自己的市场领导地位后,如梦初醒,也进行了一次出色的创新。为什么呢?因为可口可乐公司新的管理层开始集中精力打败百事公司,而不仅仅是争取比过去做得更好。与可口可乐的进攻针锋相对,百事公司的管理层进一步强化了业已形成的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两家公司你争我斗,结果创造了历史纪录:在接下来的5年中,软饮料业中的创新比以前20年间的创新还要多,整个行业增长了一倍,而且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实际上这两家公司由于良性竞争的原因,已经达成了双赢的局面。
看完这个例子,我们知道找一个竞争对手的必要性了。没有竞争便没有进步,也没有明确而迫切的目标。
虽然竞争似乎有点无情,但它是公正的。没有一个人注定永远是弱者,弱者如果付出努力,就会化弱为强,而强者若不能自强不息,就会在竞争的大潮中一落千丈。勇于竞争,善于竞争,这是一件说来容易做来却很难的事。道理人人都懂,可真正实行起来,不少人都难免畏而却步,因此,只有有胆识的人,才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然,给自己找一个对手,并不是盲目地去寻找一位挑战者,我们必须要清楚,我们是进行公平而又合理的竞争,我们绝对不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位敌手,我们与对手之间的竞争应该是一种比赛,应该是光明正大的。它不应该具有某种侵略性和攻击性,更不应该将对手一拳打倒在地。
给自己找一个对手,说白了就是自己强壮自己,自己磨炼自己,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并让一颗历经风霜雨雪的心,在跌宕起伏的岁月里,能够不断地迎接挑战,而其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与教训则可作为我们不断成长的养分。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成熟、进步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定会有竞争,有了竞争便会存在竞争对手,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对手。对手实际上是在扮演着一个挑战者的角色,对手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督促我们进步,让我们无暇骄傲,力争上游,继续前进。同时对手也是一面镜子,和他对照,会让我们找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有时候对手给予我们的一次又一次考验,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勇敢地面对困境。
对手不是敌人,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当我们面对生命中一个又一个有形无形的对手时,不要逃避,更不能消沉和倒退,逃避对手就等于逃避进步。相信马蝇效应,给自己找一个竞争对手,这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10.期待效应——清晰的期望胜过一切暗示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教授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关于期待效应的实验。
新学期,罗森塔尔以及参与实验的人员,来到一所学校,他们以“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为名,要求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校方认定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也为了奖励你们,本学期,校方特地挑选了一些智商比同龄孩子都要高的学生让你们教,学校相信,有你们这些优秀的教师,加上这些高智商的学生,他们会变得更加优秀,但你们无需特例,只需像平常一样教他们即可。”这两位教师听后感到非常自豪,也更加努力地教学。
一年后,这两个班级中的学生是全校中最优秀的,成绩也比其他班学生的成绩要高出几倍。后来校长把这个真相告诉了老师,这些学生的智商并不比其他学生高,他们是在学生中随机抽取的,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也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取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北大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用直接或者间接的话语、行为,期待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的影响力,也就是直接告诉他人成为你想象中那个人的影响力。实验中,实验人员对校长的期待、校长对老师的期待,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通过这一心理活动,把这种积极的感情、语言、行为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因这种期望,萌生出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力量,而成为优秀的学生。
北大心理学家说:心理学上的这种效应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以及为人处世中,要想有效地影响对方为自己办事情,就要对对方寄予某种期望并且要将这种期望通过言语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你有这方面的期望,这利于对方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无论是爱、称赞、感谢、期盼,还是其他,都应该说出来让对方知道。如果你认为只放在心里就行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对此,不妨看看卡耐基小时候的事情。
卡耐基很小的时候,他的亲生母亲就去世了。9岁那年,他的父亲给他娶了一个继母。继母进门的第一天,父亲便指着卡内基对继母说:“他,你可要小心了,他是邻居们公认的坏孩子,也许以后最令你头疼的事情,便是他惹出来的。”
本来卡耐基对继母就有想法,所以产生了抵抗情绪,但继母的举动却让他感到意外。她走到卡耐基面前,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卡耐基的头部,然后笑着责怪他的父亲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看他现在多乖,应该是最聪明听话的孩子。”
继母的话让卡耐基感动万分,就连他母亲在世的时候,也没有这样称赞过他。正因为这句话,在以后的日子中,他和继母相处得很好。
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生活需要像称赞一样直接明了的期望,因为这种期望更易于被人理解,也更易于让人接受。当人们完全地理解并接受了这样的称赞后,它能转化成无穷无尽的力量,也能够促使人们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俗语言:“善意需要适当的行动表达。”事实就是这样,不只生活需要这样的期望,影响人更需要这种期望。因为当你试图影响对方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只有让对方完完全全地明白了你的意思,并懂得了你的期望,他才能更好地向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也才能让你更好地影响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