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4

分不清“学英语”“用英语”,十几年的英语白学了

你为什么老是学不好英语?一位同学发给我的手机截图不经意暴露了问题的症结——都是被“假英语”害了。她本来想在手机上下载BBC(英国广播公司)的app,却手抖多打了两个中文字,结果搜索了“BBC英语”。随后,一堆“学英语”的app就蹦出来了,如“BBC双语新闻”“BBC职场英语”,全是学习材料!

我经常推荐大家看Yahoo(雅虎)新闻,有网友就留言说用“英语头条”“豌豆荚一览”等app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新闻也不错。我下载安装了一下,发现都是国内的内容聚合app,精选了Yahoo、BBC、The Daily Telegraph(《每日电讯报》)甚至是I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等外国媒体的新闻资讯。对此,我还是建议直接上Yahoo、BBC等媒体读“用英语”级别的材料。

很多人无法理解,明明是从Yahoo一字不差复制粘贴过来的新闻,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是“学英语”与“用英语”之争。

“学英语”的对象是各种学习材料,只为了学语言本身,包括教材,英文简写版、中英对照版图书,国内的英语学习类报纸和杂志,国内的英语教材配套录音、听力材料,国内的英语学习类app等。

“用英语”的对象是“英文原著”,通常是英语国家或地区人士使用的材料,并非为非英语国家英语学习者而设计,包括原版(影印版、引进版等)英文小说、非小说图书、产品说明书,还有非英语著作的英译版,《三国演义》等的英译版也勉强算,国外出版的英文报刊,国外英文网站,英文歌、电影、电台、电视台、网络视频,国外的英文公开课(如“可汗学院”)、讲座(如TED),英文版app(如Apple Maps、Uber等上显示给英语母语人士看的英语)等。

有时,“学英语”和“用英语”难以绝对划分,但有一个实用的判断方法,就是看看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等英语母语人士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使用到。

有人说,初学者应由浅入深,逐步从“学英语”过渡到“用英语”。事实上,无数人“过渡”了十几年也没有用上英语,英语水平惨不忍睹。另外,“用英语”也有很简单的入门级材料。例如,美国的儿童读物,它可比很多“学英语”的教材简单多了。

现在很多英语老师也会用“使用级”的材料进行教学,很多人就迷糊了。例如看美剧Friends(《六人行》)学英语,读英国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杂志学英语——这些材料写的都是美国人、英国人的生活,有着娱乐、认知、休闲等实际用途,但外国人是没打算用它们来学英语的!如果你把它们当成学习材料进行精读、精听,就跟学教材没什么两样了,因为你只是学习了非常有限的内容,其间还离不开英语老师的“搀扶”(讲解、纠正、练习、测验等教学行为),并不能独自使用英语——下课后,如果你还没形成看美剧、读英文杂志的日常习惯,到头来也是没用的。

“用英语”,就是像英语母语人士那样,直接在生活中使用这种语言,让自己过上英语化的生活,然后英语就变得简单了。我见到太多人在空谈各种英语学习方法,却几乎从不说英语、写英语,学来学去,英语水平还是原地踏步。

将日常生活的听、说、读、写逐一切换成用英语,便是最好的。我每日习惯看英语图书和新闻,做菜就看英语菜谱,跟家里人习惯说英语,跟网友聊天只打英语,开车的时候还用iPhone的Maps app做全英语导航取代了“百度地图”……我把这一切行为总结成一套英语使用方法,命名为“透析法”。

在生活中全面“用英语”,比专门花时间“学英语”有意思多了,让你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加强你的英语,时间长了你就会越来越接近英语母语人士。反过来看,你的汉语能达到母语级的水平,也就是每日习惯使用汉语的结果。有的同学说对英语不太感兴趣,怎么办?我回答说,我对这门语言的兴趣不会比你更大,我只是使用这门语言去生活,去过好每一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