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身体与心灵(2)

现在,我们不妨给心理学的定义增加一些内容。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个人对自身身体印象的态度。藉此,我们可以逐渐了解为何不同人的心灵会存在巨大的差异。若不能适应环境,无法满足环境的要求,那么身体就会被心灵视作负担。因此,比起正常儿童,残疾儿童的心智发展会面临更大的阻碍。残疾儿童的心灵很难影响、指挥并控制身体部分,所以残疾儿童很难体会到优越感。为了达到同样的目标,残疾儿童的心灵需要更坚韧,意志力也要更集中。因此,心灵会超负荷运转,残疾儿童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如果心灵总惦记着器官缺陷或行动困难等问题,便没有更多精力关注外部世界。残疾儿童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关注他人。所以,与他人相比,他们的社会感不强,合作能力更为缺乏。

残疾的确造成了许多困难,但这些困难绝不是不可克服的。如果心灵积极应对,努力训练身体克服困难,那么这个人也可能像其他正常人一样成功。实际上,尽管残疾儿童总会面对许多不便,但他们中很多人比正常儿童还要出色。身体障碍有时反而会成为开拓进取的动力。比如,视力不良的儿童可能会感受到较大压力,他必须花费更多精力以求看清东西,因此他也对颜色、形状的辨别更有兴趣。结果,比起不用花费太多力气注意细微差别的儿童,他反而更会欣赏视觉世界了。由此可见,只要心灵找到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方法,器官的缺陷也可以转化为极大的优势。很多画家和诗人都患有眼疾,然而他们的心灵驾驭着有缺陷的器官,因此,眼睛的主人反而比常人更会运用自己的器官了。在习惯使用左手却未被当成左撇子的儿童身上,我们更容易观察到同样的情况。这些孩子在家里或刚上学时,总会被训练使用自己不如左手灵活的右手。因此,他们在书写、绘画或做手工方面会表现得不如人意。然而,如果心灵可以克服这些困难,那么笨拙的右手经过锻炼,也会变得灵巧。事实即是如此。大量例子表明,比起一般人,左撇子的字迹更美观、更有绘画天赋,也更擅长做手工。找到正确的技巧,并加以训练和锻炼,劣势也会转化为优势。

只要儿童有为集体奉献的意愿,且对自己周围的事务也很感兴趣,那么就可以通过锻炼,弥补其身体上的缺陷。如果孩子只想着让自己摆脱困境,那么肯定会逐渐落后于他人。若他们能找到通过自身努力便可实现的目标,明白重要的不是成功路上的困难,而是完成目标的成就,那他们就会更有勇气,一往无前。由此可见,这只是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何处的问题。如果注意力放在自身之外的事务上,那么残疾儿童自然而然会训练自己、武装自己,达成最终目标。困难是成功路上必须逾越的关卡。从另一角度看,如果残疾儿童的注意力只放在解决自身困难,漫无目的地同自身障碍作斗争或极力摆脱自身限制上,他们永远不会进步。凭空想象、祷告许愿甚至设法避免使用右手的做法,无法让笨拙的右手变得灵巧。除了积极锻炼外,只有一个人获得成就的动力比笨拙感带来的失望更强烈,右手的状况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如果一个孩子竭尽全力克服苦难,那么让他能全力以赴的目标肯定是外界事物,基于他对现实、对他人、对合作的兴趣。

我对肾管缺陷家族的研究,可以用于证明遗传性缺陷能够被克服这一点。肾管缺陷的孩子们通常会患有夜尿症。器官缺陷真实存在,从肾脏、膀胱或脊椎分裂就可以看出来。若是腰椎附近有青痕或胎记,也能说明这个人可能有这一缺陷。然而,器官缺陷并不是患上夜尿症的必要条件,夜尿症也并不是器官带来的必然结果,病症其实是儿童自身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比如,有些孩子晚上会尿床,白天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时,随着环境或父母态度的变化,孩子的夜尿症也会突然消失。如果儿童不再利用器官上的缺陷作为达到某种不正当目的的手段,那么除了迟钝的儿童外,其他儿童都可以克服夜尿症。

然而,患有夜尿症的儿童通常都不愿意克服这一病症。夜尿症让他们能享受特殊待遇,所以他们反而更希望让症状持续存在。经验丰富的母亲会正确训练孩子,但如果母亲经验有限,那这种可以克服的症状通常就很难消失。一般来说,如果孩子患有肾脏疾病或膀胱疾病,他们在排尿方面遇到的问题就会被过分夸大。母亲会误以为自己在尽力消除孩子的夜尿症。如果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夜尿竟可以让人如此重视,那他很可能会继续坚持。夜尿症是儿童反抗的大好机会。如果儿童抗拒父母的矫正方法,那他肯定会找到自己的方式攻击父母所用方法的弱点。德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很多罪犯都来自于打击罪犯的家庭——有相当比例的罪犯出身于法官、警察或监狱长家庭。通常,教师的子女也会顽劣不堪。我的经验证实了这一结论。而且,我还发现,很大一部分精神症儿童都出身于医生家庭,堕落少年多出身于牧师家庭。与此相似的是,如果家长过分看重夜尿症,那么患有夜尿症的儿童就会发现,夜尿症是向父母表达自己意志强有力的途径。

在解释我们如何利用梦境,激发适当情绪,配合我们完成自己的动作方面,夜尿症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常情况下,尿床的孩子会梦到自己已经起床去了厕所。如此一来,他们就为自己找到了借口——以这种方式获得自我原谅后,孩子就能理所当然地尿床了。夜尿症的目的主要是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让别人服从自己,希望别人在晚上也能像白天一样关注自己。有的时候,夜尿症是表现敌意的方式,是孩子反抗父母的方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们都会发现夜尿症是非常独特的方法: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并没有开口说话,而是让膀胱替自己表达。器官的缺陷成为了他阐述自己观点的方式。

需要用上述方法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通常都是因为所受压力过大。一般来说,这种孩子都是之前备受宠爱但后来又被冷落的。造成这种原因的情况很多,比如弟弟妹妹的出生等,总之,母亲的注意力已经无法全部集中在他身上了。这种情况下,虽然夜尿症并不是好方法,但它确实是一种与母亲维持亲密关系的举动,清楚有效地告诉妈妈:“我还没你想象的那么大,我还需要照顾。”在不同情况下,或不同的器官出现问题时,儿童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他们可能会利用声音达到这种目的,比如晚上不肯睡觉,大声哭闹。有的孩子还会梦游、做噩梦、跌下床或口渴时大声叫喊要水喝等。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表现背后的心理学原因非常类似:孩子选择症状时,一方面是依据身体的状况,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周围环境的态度。

这些例子都清楚地显示了心灵对身体的影响。事实上,心灵不仅能影响某种病症通过身体做出的表现,还能控制并引导身体的成长发育。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这一假设,而且证据的收集构建也非常困难。可有些证据显而易见。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男孩子生性软弱,那这种软弱就会贯穿他的一生:他不会在乎身体发展,或者他根本不会想象自己的身体会有怎样的发展。如此一来,他不会特意用心锻炼自己的肌肉,也会排斥能刺激肌肉强健的一切因素。其他接受肌肉锻炼并对此感兴趣的孩子们则会拥有更健美的体格。但软弱的男孩子对此缺乏兴趣,因此在这一方面会落后于他人。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不难发现,身体的外形和发育总会受到心灵的影响,并会表现出心灵方面的错误和不足。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困难无法克服时,心灵上的挫败感就会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我们可以确定,内分泌腺在生命之初的四五年也会受到心灵的影响。其实,有缺陷的腺体不会对行为有强迫性的影响,对行为有持续影响的是以下三点:周围的整体环境、儿童对外界印象以及一个人在令其感兴趣的情况下,心灵创造性的活动。